人口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07:16: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口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口资源会议讲话
我汇报两个问题。
一、近年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主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年大水后,中央及时作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水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了投入,水利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
(一)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已基本达标。黄河等大江大河堤防建设也明显加快。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作取得进展,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共还江还湖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主要江河河口和一些重要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完成清淤1.2亿立方米。小浪底、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等一批重点骨干工程相继投入运行,临淮岗、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紫坪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441座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得以除险加固。
(二)供水能力显著提高,节约用水取得成效。全国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达到5800亿立方米。解决了34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人畜饮水解困任务。*年和*年两次紧急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开展了247个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多万亩。加强了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启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一些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通过实行定额管理、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和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等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三)高度重视生态用水,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全流域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水资源,黄河连续3年实现大旱之年不断流。塔里木河4次向下游调水,使干涸多年的河道重新过流。黑河连续3年成功进行了省际分水,河水到达东居延海。分别从嫩江向扎龙湿地、从长江向南四湖进行了生态补水。在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限采地下水并进行回灌,取得显著效果。进行引(长)江济太(湖)试验,通过科学调配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加强了饮用水源区、三峡库区和重点江河湖泊的水质监测和保护。
人口资源环境讲话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在★市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摆到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日趋合理。土地、矿产管理趋于规范,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重要日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向长期坚守在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会议还将表彰我市2004年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总结2004年、签订2005年经济综合目标责任书。请同志们集中精力,认真开好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十届市委成立以后,在注重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市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就明确提出了要统筹县市、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和融合发展的路子,将“生态立州”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并相继启动了“绿洲秀美”、“绿色通道”、“生态园林”等工程,实施了★河流域综合治理、东山绿化、公铁绿化、★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稳定和巩固了低生育水平;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了资源的勘探、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统筹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讲话
同志们:
在省“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座谈会,认真分析形势,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研究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4个省直部门和4个市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寓群省长与各市市长签订了*-*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市长国土资源目标管理责任书》,要层层分解,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00亿元以上、利税3200亿元、利润2000亿元,分别增长28%、45%和50%;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0亿元,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值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分别增长26%和30%;利用外资(老口径)17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分别增长12.6%和1.1%;财政总收入334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分别增长24.7%和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8.4%。特别是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增强,人口控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水利建设等方面成效更加明显。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初步形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局面。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得到加强,土地资产收益和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挖潜盘活存量土地10多万亩,实现政府国土资源收益305.5亿元。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5%,重点用水企业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取水同比下降23.6%。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环境和大气质量明显好转,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水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优化配置成效明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启动,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2%,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人口、资源、环境、水利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问候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必须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大意义。
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论文
人口与教育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前,人口和教育已成为世界上两大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峰谷交替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从我国人口发展的这种态势来看,大城市平均领先于全国约25年[1,2],且其教育资源又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因此,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就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过去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3],使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因此,在强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解决人口与教育的协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我国各大城市与上海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相位差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附图
图1上海市1996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人口与农业资源矛盾分析论文
[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根据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较低,山区居住分散,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今后控制人口增长的重点仍然放在农村,努力做好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地方病高发区和弱智集中区的优生优育工作,把计划生育和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加快改变特困地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关键词]人口生育;利益导向;对策研究
一、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意义
我国人口仍然面临四大压力,即就业人口对经济承载的压力,贫富差距对社会承载的压力,生产生活方式对资源承载的压力,人口总量对环境承载的压力。四大压力常常相互作用,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区域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对策,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人口生育与利益导向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与经济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造成人口压力过大,进而增加耕地面积,又造成森林急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气候异常、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难以消除的生态后果。
全市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讲话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起步之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之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也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今年在“两会”期间继续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围绕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明确任务,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4个部门负责人作了发言,黄萌同志与各县(区)长分别签订了2006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就做好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我都赞同。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生态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项工作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人口计生工作狠抓责任落实,加强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五年来一直保持全省一类行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出生性别比连续18年保持在正常范围。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扎实开展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创模和创园林城市分别通过了验收考核,通过创建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事件,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污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广泛开展了蓄电池、砖瓦窑等“三高一低”行业和“五小”企业的专项整治,去年拆除机立窑50座,节约用电2亿度,减少粉尘排放量2万多吨,今年可以全部淘汰水泥机立窑,实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长兴县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已摘帽;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推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进一步加强,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已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编制了一系列水资源规划,通过实施水源建设工程、引湖济河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大中型水库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相继完成了老石坎、对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兴建了凤凰水库,今年又启动了老虎潭水库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总之,对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十一五”是我市全力实施率先崛起战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加快科学发展,迅速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奋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资源要素制约和人口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可能会随之产生。一是在人口方面,我市将逐步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市外迁入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四大高峰”,低生育水平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如何有效快速地将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还有待于抓紧破题。二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有限的区域环境容量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环保工作还存在片面认识,工作还不够到位,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和信访事件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去年的“天能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水质型缺水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在土地和矿产资源方面,资源短缺的制约将长期存在,粗放式利用土地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在国家严把土地阀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还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创新。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也还十分艰巨。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一年,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繁重。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无从谈起,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也难于实现,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思想上一定要真正形成共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继续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定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土资源工作要围绕“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的方针,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要继续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水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特别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和水环境整治,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面,我就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由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转变的新阶段。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基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一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加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二是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从**来讲,我市产业层次比较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发展的代价比较高,如果走传统的老路,要素、资源、环境的约束势必会越来越大,势必会严重影响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说到底,是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把它作为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来抓,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我市的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制造业仍以纺织、建材两大传统行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前几年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是付出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的。“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要实现12%以上的增长速度,必须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业“3911”、农业“4612”、服务业“3551”行动计划。研究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减少污染、环保、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快“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坚决杜绝“三高一低”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要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做好开源、节流文章、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我们才能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来抓。科技创新,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约资源和环保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以推广应用。同时,要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发言
正值“两会”期间,我们在这里召开**年全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五”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深入分析我县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十一五”全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刚才,计生委、国土房管局、环保局分别作了发言,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关系广大市民的素质和根本利益。“十五”期间,我县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按照“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改善出生人口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全县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7.68‰下降到6.5‰,死亡率下降了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85‰下降到1.26‰。人口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00:127,降至去年的100:111。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实现了“普九”,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重达到70%。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坚持执行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政策,严格控制土地这道“闸门”,较好地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和有形市场建设,保证了基本建设用地,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出让行为,去年共招拍挂土地18宗27.25公顷,获拍卖收益10400万元,招拍挂出让比例达到100%;对矿产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尤其对天青石矿实行限量开采、定向销售、取缔私挖滥采,确保了天矿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生态环境建设硕果累累,成功创建了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县城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五年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23万亩,公益林建设2.1万亩,退耕还林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3%;进一步实施改水改厕工程,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濑溪河综合整治项目顺利推进,启动了小安溪河综合整治项目前期工作;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城区道路油化、硬化工程;水资源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治理水土流失和城乡供水节水取得较大进展,整体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人口资源多元化研究论文
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及农民占大多数的事实决定了所要走的现代化之路注定与欧美不同,也与其他任何一个亚洲国家不同。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农民实现了现代化才算是中国实现了现代化。而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的中国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
城市化?小城镇化?这些路都尝试了,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出现了大量新问题,特别是多数进城农民工成为城市底层人口和候鸟式流动大军。于是,近两年的讨论集中到就地非农化上。就地非农化表达了农民不一定要进城,可在本乡本土通过非农产业发展经济,增加积累,提高收入水平。笔者认为,就地的概念是必要的,但是非农化的含义太局限,因此将就地非农化作一修正,改为就地多元化。
什么是就地多元化?笔者认为,就地多元化并非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由人口规模、资源短缺、环境制衡种种要素合围出来的轮廓性的方向。在人地冲突和城乡二元体制、社会化小农村社制长期存在的中国,就地多元化可能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唯一可行方向。
就地多元化的基本轮廓有这样几条:一是农村生态地理环境大体上维持原貌,有相当的比例的农耕土地。二是农民的身份并没有变成城市居民。三是农民的谋生方式多元化。可以在城市或乡镇打工,在农村消费,土地作为生活资料永久保留,打工的收入鼓励其返回农村作为自己和家人享用低价高质的公共服务的代价。四是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与周边城市带相似的水平,它并非基于当地的经济收入而是政府大力推行社会政策的效果。五是社区生活是开放的,与社区外更多交流与互动,人口聚居的程度低于城镇,高于自然村或行政村,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封闭的农村社会,又不同于脱离自然生态生造出来的现代城市社会的居间的生活方式。比起城镇,它的人口构成的同质化程度要高得多、人口也没有那么集中、社区形态相对也比较单纯,它是在广阔的自然空间内被建构出来的更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的社会空间。
一、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就地多元化
就地多元化是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下判断: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现状报告
**年*月*日,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副局长就学习贯彻*局长会上讲话精神做了注释性学术报告。*副局长从历史、文化、国际政治等多视角,从国内外环保发展进程,从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密切关系的论证中,深入剖析了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影响,提出了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战略和体制的思考,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适应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件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今天上午*局长的报告很全面也很深刻,大家照着干就行了,我没什么再补充的。下面讲的话,既是对周局长报告的一点注解,也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不算正式工作报告。因此也没有传达任务。今天想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三方面的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中国环境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若干设想。
第一,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现状的认识
人口资源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是960万平方公里,在19*年之前就已经有1/3天然不可居住了。这是两千多年来多次人口的迁徙和几次大屯垦造成的,一次在秦汉、一次在宋元、一次在明清,尤其是明清。三次大的迁徙,1/3的土地没了,沙漠化、荒漠化了。
建国以来,土地又因水土流失减少了1/3,现在可居住的国土面积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反而增加了一倍,从7亿增到13亿。许多人口学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在两三亿比较合适,7亿就是极限,实际上我们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3亿。更不幸的是,人口增长得最快的地区,往往又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也是全国生态屏障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难民最主要的产生地区。
什么叫“生态移民”?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国际词汇。它是指不是因为战争,不是因为贫穷,不是因为疾病,而是仅仅因为环境问题导致搬迁的移民。生态移民主要产生于非洲等穷国,因为那里干旱或沙漠化比较严重。但自从**年袭击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导致居民大规模迁居后,生态移民也开始敲响了富国的大门。联合国作了一个统计,到*10年全世界将有5000万以上人口因为环境退化而搬迁,到本世纪末有人说是4亿,也有人说是6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