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05:04: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山地人居景观营造分析
摘要:从建立美好山地人居的初衷出发,探讨山地景观设计的可行性营造手法。基于藏龙镇湖山里项目的具体景观设计方法,讨论了如何处理地形高差,如何处理景观水、排水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地形资源,形成好玩有用的景观,如何进行绿化配置,如何孵化配套,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带动一个避暑小镇成为一个全年都可以很好玩的全季度假生活社区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山地景观;居住区景观;高差处理
在我国,山地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70%,众多的名山大川,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在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突飞猛进的市场行情下,在城市不断雾霾和空气质量变差的情况下,开发商转入山地,打造山地度假大盘,山地开发项目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如何规划设计山地住宅的景观,不仅关系着住宅销售的好坏,重要的还是未来居住在这里的人是否居住的舒心。针对项目需要,笔者也参观考察了北京及河北周边的一些山地项目,如北京周边的奥伦达小镇,安吉绿城桃花源、鲸奇谷等项目,将考察的经验也一并分享给大家。藏龙镇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平山县,被太行山脉所环绕,毗邻黄金寨原生态旅游风景区。这里幽远宁静,空气清新。山中植物以刺槐、油松、柿子、黑枣等植物为主,植被茂盛。受山中小环境影响,藏龙镇夏季凉爽宜人,是理想的度假避暑胜地。建筑依山而建,台地式布局,布置灵活,保证每栋楼都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山地开发不可避免的就是建筑布置完后留下的挡墙,以及台地布置后的高差,整个项目高差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如何构建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如何有效处理开发后的挡墙高差,如何提供更好的景观效果,是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1景观营造原则
1.1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保护与开发兼并原则。山地的自然起伏变化使得山地景观天然具有了立体空间,在设计规划时,应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形成台地式的规划布局;尽量少破坏植被及生态,利用生态修复的手法处理开发后的场地;顺应地形,尊重场地,巧借山水,形成景观亮点,彰显山地景观特色。1.2以人为本原则。2017年,在报告上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景观的功能就是为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作为山地度假大盘,作为购房者的第二居所,更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营造一个人们可以养花养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四世同堂的社区环境;利用景观处理的方法,变高差为坡道,让无障碍设计遍布整个社区环境,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安全、方便、舒适、好玩的人居生活环境。1.3五感体验原则。五感即人的5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综合五感体验,通过交通组织、视线组织、台地变化、空间围合、公共设施设计等景观手法,将人带入环境中,在不同场景中看到和感知的景观均不同。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就曾提到过理想居住的4个必备条件:一是亲近自然;二是感知时节;三是空间通透;四是确保私密但又不妨碍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这也是我们在山地人居设计时应认真践行的标准。
2景观营造手法初探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中国人居环境奖 联合国人居奖 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其经验
摘要:[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该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外发达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以及长效机制等内容,提炼总结国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先进经验和共性特征,并提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议。[结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宜居乡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要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整治法律法规、资金筹措、群众参与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机制,具有完善性、长效性、多元化、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结论]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区域发展不均衡,法律体系不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普宣传、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村民自治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推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迈向提质升级。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建设模式长效机制国外经验
引言:人居环境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个复杂体系,包含了人类生存所需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同时也包含了人类赖以生活与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1]。农村人居环境则是农村居民在聚居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居住和基本生产活动相关的生存环境[2]。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水平差距日益显著,农村人居环境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3]。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人居环境仍存在区域性差异明显、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4,5]。2021年我国继续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要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6]。欧美、日韩等国家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整治方面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文章分析国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发展背景、建设模式以及长效机制等,提炼总结先进经验,提出我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建议,为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国外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16—18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来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7]。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提出要科学规划,结合园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8]。美国学者芒福德主张区域整体发展,提出城市和农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9]。20世纪30年代,围绕农村发展趋势以及农村发展需求,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认为城镇的主要职能是充当周围农村的中心并提供商品和服务[10]。希腊学者道萨亚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的概念,从此开启了人居环境的系统研究[11]。
1.1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城市人居环境整改调研报告
改进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放眼长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立足长远,建立一整套的机制来推进。一要制定规划。要根据我县人居环境存在发展不平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制定详细的建设和改善规划,并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均衡有序推进。二是依法管理。要把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要在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中探索更好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三是完善配套机制。重点围绕新形势下的楼房开发,根据国家物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符合县情实际的物业管理办法,通过机制规范,推动我县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逐步向人性化、法制法迈进。
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人居环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来,县在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县人居环境取得可喜变化
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5.11平方米。年末,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年。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47平方米,已经超过小康社会标准。楼房居住面积扩大。年住宅楼面积仅为276102平方米,年末,住宅楼面积累计达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由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供热,占住宅楼面积的81.5%
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积14万平方米,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县相继完成了镇、宝泉镇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项目13项。硬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板6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5.5%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完成通乡公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
增幅达到80%新安装路灯810盏,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绿地面积由年的75公顷增加到年的135公顷。做到路铺到哪里,亮化和绿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时,根据“依山建城,围山发展”城镇发展战略,将二克山融入了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赋予了生态县、园林城”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
1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
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旅游的辐射效应
摘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细致准确地评估全国的实施效果是基础性工作,但已有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细粒度有限。文章采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六万多个村域数据,评估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有显著的辐射效应;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平均可以增加159.3378%的游客人数;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受到交通条件和村集体经济的制约。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负二项式回归
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4]。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加,农村的生态承载力、水体承载力、固体垃圾的清理能力等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5]。鉴于此,本文率先采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六万多个行政村的大样本数据,运用计数数据模型评估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辐射效应,进一步采用引入交互项评估辐射效应的异质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采用的村域尺度样本容量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十分之一,获得了更细粒化和外部效度的结论,有助于更深刻地洞察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关系的真实状况。第二,厘清了农村人居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丰富了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1变量选取。因变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采用行政村2016年接待旅游人数衡量,是计数数据。自变量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程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因此以“生活垃圾是否集中处理”“生活污水是否经过集中处理”“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自然村、居民定居点的比例”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程度的变量。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的控制变量可以分为五大类:(1)自然资源,包括行政区域面积、地形地貌、是否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村干部情况,包括大学生村官人数、党支部书记年龄、党支部书记受教育程度、党支部书记是否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年龄、村委会主任受教育程度;(3)交通基础设施,包括进村主要道路路面状况、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状况、是否通公共交通、通公路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点比例、村内主要道路是否有路灯;(4)生活性基础设施,包括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点比例、通宽带互联网的自然村及居民定居点比例、是否有电子商务配送站;(5)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否有畜禽集中养殖区、主要灌溉用水源。变量定义见下页表1。1.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微观调查数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微观数据。该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在全国范围内登记了596450个行政村普查表数据。本文从中抽取了68906条村级单位数据,数据样本包含了行政村的接待旅游人数、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等基本属性指标。
2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点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工作部署,结合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2020年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和《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2020年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工作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立足加快补齐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实现三年整治行动完美收官,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满足全镇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目标任务
(一)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拓展省“三清一改一建”整治内容,持续推进全镇“六清一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把环境整治重点从村向屯、从屯向户转移,实现村村整洁、户户干净。坚持整治工作5个方面24项任务36项整治重点内容不少、标准不降。同时按照区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工作。4月末越冬垃圾要清仓见底,5月初转入集中整治提升阶段。开展“花海”、“果树进院”工程,按照见缝插花插绿原则,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和花草。继续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主线,着重提升农村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路田分离工作,加强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年底全镇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
(二)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镇、村收集、企业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并提高运行质量效果,各村、社区要做好收运体系前端保洁,要配备好前端保洁人员及转运设备,合理选择垃圾收集方式。各村、社区要加强“三小五堆”的整治工作,对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在原有基础上联系住建部门开展再排查、再整治,做到垃圾定时定点堆放。要加大农村垃圾收集装置建设的力度,有条件的村、社区可以探索垃圾分类收集。按照“烂与不烂、可买不可卖”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构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建立起“有人员、有经费、有标准、有督查、有奖惩”的保洁机制。龙澄公司和区住建局要保证垃圾的转运和处理及时。
区政办人居环境奖创建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根据全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政府推动、部门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以普及生态和谐的人居理念为基础,以环境设施完善提升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经济调整为支撑,全面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二、工作目标
根据《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实施方案》要求,以《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标准,按照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特色、确保质量的要求,争取年内完成国家验收,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将建设成为最具生态魅力、弘扬和谐文明、有较强环境竞争力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区之一。
三、创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