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8 02:1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的因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的因素

经济体制中人的因素考虑

一、经济制度的设计是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前提的

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人们设计和创立任何一项与人相关的制度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人性为前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两种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与人性的关系十分密切。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就把经济人假设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第一,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本性;第二,人是有理性的,这种理性就在于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实现,不仅不会损害他人利益,而且还会有助于他人利益的实现。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提示了人性与社会经济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市场经济的人性依据,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

计划经济制度同样与人性关系十分密切。其人性假设至少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是具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高尚品德。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主流具备这种物质。第二,人都具有高度的整体利益观念。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动力,既不是个人利益,也不是局部利益,而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正是建立在这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才能够推论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二、制度与人性的适配性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

查看全文

深究企业竞争情报体系中人的因素

竞争情报不像一般的企业信息,它是需要感知和发现的.世界充满信息但是什么信息对于企业决策是有用的,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或者避免失误?这需要人的理解和判断.因为人是世界上神经系统最发达的物种,也是最善于思维和联想的动物.机器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最具智能的超级计算机也不能.我们可以设计出智能网络搜索引擎,自动搜索互联网上与某一个竞争对手相关的内容,但那可能包括成千上万条记录,也许这些记录之所以被搜集仅仅是因为有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天我从某某公司门口经过时刚好遇见一个老朋友".机器的竞争情报感知能力在设计很先进的情况下仍然不能赶上人的很小一部分.竞争情报往往是很随机地出现的,并且不会带上"竞争情报"或"某某竞争对手"的标签出现.真正能识别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信息的最终还是人.因此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动力性引擎还是人.或者说,竞争情报过程开始的触发器是人.

人和系统的关系完整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由竞争情报意识、沟通观念和规范、情报工作制度、情报工作流程、情报收集分析工具、信息处理环境和平台、竞争情报(信息、数据)基础构成的竞争情报工作体系.这种竞争情报工作体系在企业情报实践中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作为信息技术的提供厂商已经开始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在美国和中国国内都有管理软件厂商向企业提供竞争情报系统.比如象百度这样的以搜索引擎为主要技术和产品的公司,还有易地平方这样专门开发竞争情报系统地软件厂商都有竞争情报软件产品.这些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是一套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系统.其产品化形式则是信息集成系统软件包,或者按照厂商们的说法叫做解决方案.有些厂商则提供面向企业竞争的信息分析工具软件包.这些软件常常被称作竞争情报系统.

虽然这些系统只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却为企业提供了竞争情报处理的有力工具和便利的操作环境和平台.导入上述竞争情报软件系统的企业常常会出现一种错误的认识转变.觉得企业需要导入竞争情报职能时,还有一个正确的感觉,注意力集中在竞争情报需求上.

一旦购买了竞争情报系统,软件系统安装成功,就觉得万事大吉可以坐享其成了.其时这才刚刚是一个开始,就好比搭好了舞台,置办了道具,"戏"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唱戏"的还应该是人.数字化智能技术的成就是神奇的,比如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搜集设定主题的网页信息,并且按要求分类储存在特定的目录下或数据库中.当然你必须为它事先设定关键词和制定分类标准.有的系统还可以监测某些网页(比如是竞争对手的)的变化,一旦发现更新就可发出某种形式的警告或者自动下载保存,甚至还可以发送到预先设定的邮件地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觉得数字化技术和先进的软件系统已经为我们做好了一切.于是就产生了过分依赖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系统的倾向.

实际上这里体现的是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人机关系问题.有的企业采用自行开发软件的方式构建竞争情报系统.在系统需求分析和流程设计方面往往考虑网络和软件技术因素过多,有时过分侧重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处理,而对信息的含义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如文字文本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关注不够.比如很少考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人的因素探讨陈飔/文虑人使用信息的习惯,造成使用者由于不习惯、怕麻烦而对系统敬而远之.

像所有的信息系统设计一样,存在着两种设计思想:

查看全文

人本管理在管理程序的重要性

所谓“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概括地说,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管理人本观念的实质不是仅仅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还在于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从而纳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观念。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外延。仅从一般意义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它是指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首先强调了人的因素第一,认为“人者无行之秀气也”,即是说天地万物之间,人是高于一切的。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过:“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大凡成功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牢固地树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在西方企业管理中,有“企业即人”的说法。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夺取,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优秀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这是因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材。他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十年浩劫,使我国各收稿B期:2003一09一25条战线的人才遭到严重摧残。为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要发现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

归根到底,就是要发挥积极性,只要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我们还是有希望的。”管理中的所谓人才观念,是指广义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指少数典型或代表人物。实际上,人各有所长。只要安排得当,使用得当,加之个人努力学习、勇于进取,都会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三是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这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重视人的因素,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成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在当前,我们至少要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人的解放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的发挥同各种必要的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最大财富,把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四是“人和第一”的观念。我国古语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不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还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总之当人以一个群体和组织出现时,没有什么比“人和”更为难得、更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树立“人和第一”的观念,包括管理者之间,即所谓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团体或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或组织外良好好的社会关系。

有了这些要素,不管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上下一致,兴旺发达。在管理中如何树立人本观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措施。首先,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确定人的假设理论。所谓人的假设理论,就是在研究如何管理之前,首先要对人的本性及主要特征进行科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通俗地讲,就是首先明确所管理的人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即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之建立在科学而实际的基础上,从而从根本上起作用。其次,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应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树立人本观念,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并进而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西方行为科学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各种研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关系和发展三个方面。第三,尊重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早有“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任何管理都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第四,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一般说,一个体力、脑力比较健全的人,只要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就可以创造多于自己正常消费的财富。按照这一推理,任何一个必要的生产或工作单位,都不存在人的能力和积极性缺乏的问题,而只可能存在缺乏使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和环境。人才道理,也是同样。在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影响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其中,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思想意识等因素。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特别是树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最主要的是扫除影响和限制人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其中包括实行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制订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

查看全文

人本管理在监管过程中关键意义

所谓“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概括地说,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管理人本观念的实质不是仅仅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还在于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从而纳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观念。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外延。仅从一般意义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它是指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首先强调了人的因素第一,认为“人者无行之秀气也”,即是说天地万物之间,人是高于一切的。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过:“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大凡成功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牢固地树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在西方企业管理中,有“企业即人”的说法。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夺取,但只要保留我的组、人员,四年之后,我们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优秀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这是因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材。他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十年浩劫,使我国各收稿B期:2003一09一25条战线的人才遭到严重摧残。为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特别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事业,要发现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

归根到底,就是要发挥积极性,只要把人们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我们还是有希望的。”管理中的所谓人才观念,是指广义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指少数典型或代表人物。实际上,人各有所长。只要安排得当,使用得当,加之个人努力学习、勇于进取,都会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三是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这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重视人的因素,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成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在当前,我们至少要逐渐摆脱低层次的人本观念,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人的解放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的发挥同各种必要的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最大财富,把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四是“人和第一”的观念。我国古语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不仅突出了人的因素第一,而且还突出了“人和”因素第一。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总之当人以一个群体和组织出现时,没有什么比“人和”更为难得、更为重要的了。在管理中树立“人和第一”的观念,包括管理者之间,即所谓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团体或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或组织外良好好的社会关系。

有了这些要素,不管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上下一致,兴旺发达。在管理中如何树立人本观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措施。首先,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确定人的假设理论。所谓人的假设理论,就是在研究如何管理之前,首先要对人的本性及主要特征进行科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通俗地讲,就是首先明确所管理的人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即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之建立在科学而实际的基础上,从而从根本上起作用。其次,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应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树立人本观念,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并进而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西方行为科学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各种研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关系和发展三个方面。第三,尊重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早有“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任何管理都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第四,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一般说,一个体力、脑力比较健全的人,只要使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就可以创造多于自己正常消费的财富。按照这一推理,任何一个必要的生产或工作单位,都不存在人的能力和积极性缺乏的问题,而只可能存在缺乏使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和环境。人才道理,也是同样。在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影响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其中,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思想意识等因素。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特别是树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最主要的是扫除影响和限制人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其中包括实行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制订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

查看全文

我国航空安全的现状研究

本文作者:吴文海吕雪涛曲志刚程瑞工作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航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单纯由机械故障引起的飞行事故已经逐年降低,人的因素开始在各种军事和民航飞行事故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海军安全中心(NavalSafetyCenter)对大量航空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航空事故的主要致因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其在导致海军航空事故的原因中甚至超过了80%,因此减少人的失误成了所有高可靠性机构的工作重心[1]。随着任务复杂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当任务越来越依靠团队协作时,人的失误变得更加突出。全球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和空中运输需求的骤增,对空中交通管制和机组的协调带来了挑战,各种形式的自动化措施相继应用到空管系统中,这就改变了Edwards的SHEL(Software,Hardware,Environment,Livewareware)模型中各元素间的界面,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必须拚弃传统的以技术所能达到的能力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提出以人的需要、能力和极限为中心的空管自动化概念[2]。目前该研究已经扩展到空中交通管制、机组资源管理等方面。

1人因失误

1.1人因失误产生原因[3~5]通常,人的因素在航空安全上表现为人的失误,即所谓的人因失误。人因失误就是指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并产生或导致了潜在的不良影响的过程,即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失误。人的认知过程是人脑反映对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影响与作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要了解人犯了什么错误(What),还要研究人为什么会犯错误(Why)和如何犯错误(How)。从生理学角度讲,人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失能等不良效应。飞行人员也不例外,会由于光线的明暗交替、强光直射、大过载等引起视觉疲劳、视觉损伤和视觉错误,也会受到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飞行系统中最容易变化、最不可靠的因素,这是飞行中人为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飞行人员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尽可能减少飞行过程中由于人的因素而产生的差错。1.2人因失误的模型及分析方法近年来,人的失误框架和与之相关的的事故调查方案激增,以至于有多少对该课题感兴趣的人就有多少人的失误模型出现[6]。到目前为止,阐述人的失误的框架主要观点可以分为六大类:认知的观点、工效的观点、行为的观点、航空医学的观点、社会心理的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框架有:认知观点中Wickens和FLach的信息加工模型和决策模型,OHare等人提出的评估机组差错的分类框架;工效观点中最著名的Edwards的SHEL模型,Firenze的事故致因模型;行为观点中Peterson的动机—奖励—满足模型;航空医学观点中Schman的流行病学模型;社会心理学观点中Helmreich和Foushee的影响机组差错的社会因素模型;组织观点中Bird的事故致因多米诺骨牌模型和Degani和Wiener的4个“P”模型(Philosophy,Policies,Procedures,Practices)[7]。虽然模型众多,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框架中哪一个能够全面地反映飞行中人的失误及其影响因素呢?哪一个模型又能被普遍接受和称赞呢?曼切斯特大学教授JamesReason在其心理学专著《HumanError》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Reason致因模型,彻底革新了航空业和其他工业对安全的观点。Reason认为事故就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系统元素之间的交互出现问题的地方。这些失效破坏了系统的完整性,使系统容易受到不安全操纵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Reason用不同层次中的“洞”来表示这种失效,即事故致因的“瑞士奶酪”(Swisscheesemodel)模型,如图1所示。图1“瑞目前,基于各种框架的人因失误分析方法相继出现,国内外对人因失误的分析方法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有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umanFactorsAnalysisandClassificationSystem,HFACS)和维护差错辅助判定(MaintenanceErrorDecisionAid,MEDA),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Shappell和Wiegmann在分析了数以百计的飞行事故后,给出了“瑞士奶酪”模型中的隐性差错和显性差错的内容,即“瑞士奶酪”中“洞”的定义: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对应于Reason的模型,HFACS有4个层次:(1)不安全行为;(2)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3)不安全监督;(4)组织影响。与HFACS稍有不同的是,MEDA最初是一个严格的结构差错调查过程,用于寻找导致事故的贡献因子,其基本原理是人不会故意犯错,错误则常常是在人们试图做正确的事情时发生的。因此,MEDA主要通过与跟差错相关的维护人员进行交谈来实施差错调查,其主要过程如图2所示。为了进行正常状态下的人误预测辨识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必不可少。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方法是以人因工程学、认知科学、概率统计、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主要对人的失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以达到分析、预测和减少人的失误的目的。第一代HRA模型是以人的行为理论为基础,而对于行为的内在历程则很少探究。在这类模型中,对人的处理方式与对机器的处理方法相似,所以第一代HRA是一种结合了专家判断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有Swain的人误率预测技术(THREP)和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HCR)等。因此,与第一代HRA相比,第二代同时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针对人的认知活动建立认知可靠性模型,将认知可靠性分析评估与执行可靠性评估综合在一起[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ErickHollnagel提出的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REAM)以及美国核管会提出的任务分析技术(ATHEANA)[10]。两代HRA方法的比较见表1。2002年欧洲航空管理委员会认识到HFACS系统在分析人误本质原因上的不足,联合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盟成员国有关专家研究开发了JANUS空管人误分类分析技术[11]。起初,JANUS只是做为一种对空中交通管制(ATC)操纵失误的分析方法[12],后来发现该技术还有作为调查工具的潜力,因为它包含了与人因失误有关的几类因素:失误细节(ED)——失误的认知领域,如感知;失误机理(EM)——认知失效函数,如信息检测;信息处理(IP)——心理学过程,如隧道作用;及失误类型——失误是如何出现的,如必要程序的省略。这些行为被看做是会发生在一种动态状态下的,这种状态表现为一种连续的短暂的方式,而非在间隔消失瞬间仅关注操纵行为的情况[13]。JANUS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及其模型,针对不安全事件的每一个关键点,依据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和不同加工阶段分段分析,并以流程图的方式予以表述,其目的在于克服原有系统无法分析航空中人因失误内部机理的不足[14]。它的优点在于使用了一个结构性采访过程,所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行为的心理差错可以被识别出来,并能够从一些小的事故中学到经验。

2人的因素对航空领域的影响

2.1空中交通管制

查看全文

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预防事故的重要基础工程。通过工业安全原理和事故预防的原理研究,我们知道,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所进行的科学管理,需要从人、物、环境、管理四要素全面考虑,但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因此,利用各种可能的策略和手段,对人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企业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工程,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即源于此。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安全文化则是指人类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环境和条件。

安全文化发展的背景和目的

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事故的预防不仅要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件,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件。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中,对于引起事故的人的因素的认识还存在欠缺。除了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基本和更为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这些因素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由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从安全生产各要素出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有效协调、管理和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立命之本。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具体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使人类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行动中,又添了新的对策和手段。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更重视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条件。相对于过去企业传统的安全活动方式和手段(策略、思路、规划、对策、办法等),今天的安全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意义:一、从安全原理的角度,在安全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认识,具有更深的理解,使得为预防事故所实施的人员管理,更加深入。二、要建设安全文化,特别是要解决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的问题,必然要对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提出要求。因为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全民的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三、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涵,既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领域,同时也包括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系统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具有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战略性意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安全宣传、文艺、管理、教育、文化、经济等软件建设,还包括安全科技、安全工程、安全设备、工具等硬件建设,因此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查看全文

地铁工程建设论文

1评价方法及地铁工程建设特点

1.1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FaultTreeAnalysis,FTA)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它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分析这些事故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树图把这些原因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具有应用广泛、逻辑性强、简明和形象化的特点。我国于1978年开始开展故障树分析法的研究,目前已在很多部门和企业中普及和推广,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1.2地铁工程建设特点

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线路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也可能局部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地铁工程主要由土建和设备2大部分组成。土建部分包括车站、区间隧道、路基、轨道及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等;设备部分包括建筑设备(又称常规设备)和轨道交通系统设备。地铁工程建设需要经历较长的建设周期,从土方施工到结构施工,再到装修、安装施工穿插进行,最后调试、验收、投入使用,在此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乏产生火灾事故的可能,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员、设备、材料一旦出现差错就有可能产生隐患,最终酿成事故。

2故障树分析

查看全文

现代企业管理中非理性因素分析论文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业管理的中心,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对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终表现为对人的因素的分析。因为只有人才能实现管理的各项目标。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渗透在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制约着人的实践和管理活动。

就我国企业管理和研究的状况看,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业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奖惩办法等,都着重于对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即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道德观,难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对象并不是纯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动物”。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企业的客体,企业的一切发展目标(包括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广大职工的行为去完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广大职工的反馈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往往影响着职工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认识、影响着管理者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职工的行为。所以,企业管理过程始终渗透着各种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因素对人的各种行为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然的。

二、现代企业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通本行业业务及理论知识与科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正是管理者所缺乏的。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主要还是用经验和权力去硬性贯彻落实既定的各项目标。实践中,他们只看到权力的作用和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力,而忽视或看不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我国企业非理性的价值取向控制论文

摘要: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已成为必然,合理利用和激发人的非理性因素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现代企业管理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必然性

企业管理的中心,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核心也是对人的因素的分析,也最终表现为对人的因素的分析。因为只有人才能实现管理的各项目标。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因素,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渗透在人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制约着人的实践和管理活动。

就我国企业管理和研究的状况看,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理性模式”,即片面注重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企业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及奖惩办法等,都着重于对物或事的管理以及定量研究分析。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即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既不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道德观,难以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不能使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对象并不是纯生物人,而是外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具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高等动物”。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企业的客体,企业的一切发展目标(包括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广大职工的行为去完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广大职工的反馈及作用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往往影响着职工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认识、影响着管理者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职工的行为。所以,企业管理过程始终渗透着各种情感和意志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因素对人的各种行为的支配和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然的。

查看全文

民情比法律更重要

常听人们把腐败归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似乎制度和体制能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事实上,体制虽然能提升个体责任,但并不能完全保证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规则。制度是建立后,互相监督得不到保证,这就不能完全归咎为制度的问题,人的因素则是更大的问题了。

好的体制与国民的素质相适应,没有自由思考的群体作保证,再好的制度实行起来,也会大大地打折扣。当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但是一味埋怨体制而忽视人群的因素显然是有失偏颇。国有大企业的制度是比较严的,而贪官们拿公款比拿自家的钱还方便随便。那么,那些监督机构和人员都哪儿去了呢?显然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是起决定性的东西。俄国普希金说过:“我们强大有力,并非因为将士英勇,也不是波兰人援助得力,而是因为民意——老百姓的公意。”雨果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一位智者说过:“民主的获得有赖于政治的清明和人的因素的提高。”说:“政策一经制订,干部起决定作用。”

同样的体制,不同的作为,谈腐败之源,又怎能对人的因素视而不见?更何况人是一切活动的推动者、实施者,是体制的制订和完善者!在任何极端的体制和制度下,也不乏不出卖自己灵魂和良心的人;再宽松的环境里,也会产生的软骨头的个人和群体。民主和法制的灵性有赖于忠实于它的人群的灵性。没有道德、良心和灵性的人民,就不会有强大的法律和秩序。

华盛顿说:“民主社会必须有人民大众的德行作依靠,否则秩序就不能维持。”早在十九世纪,法国人托克维克就指出:“法制比自然环境更有助于美国的民主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贡献更大。”英国人伯克说:“有德的人民不会推举出腐败的代议士;卑劣、懒惰、不懂辨别的人民,不会拥有廉能的政府,这是古今的通则。”

民主社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于每一份子都享有充分自由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有道德、有责任的群体不会漠视人们对法律破坏和滥用,只有愚顽劣根、不识好歹的群体,才会把透支法律精神为能事。没有一大批恪守法律道德的执法者和敢于监督执法的群体,任何法律只能是一纸空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