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2:43: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称代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综述

Ariel的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Theory)认为,对于认知主体而言,活跃程度高的指称对象可及性高,处理起来所要花费的认知努力小;活跃程度低的指称对象可及性低,处理起来所要花费的认知努力大。即“认知主体同指称对象进行心理接触所要花费的认知努力的大小”[4]101决定了可及性的程度。名词短语的指称对象在人脑中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故可及性低;人称代词的指称对象在人脑中处于活跃状态,故可及性较高[5]229。VanHoek将概念参照点模型与可及性理论相结合,提出:认知主体是通过参照点上的实体与领地内的其他实体发生心理接触的。当参照点上的实体在认知主体的头脑中已经很活跃,那么该实体在领地内的其他位置出现时对认知主体而言必然也很活跃,或者更加活跃。因而,当参照点在领地内以低可及性的名词短语出现时,该领地内另一个指称对象必须以高可及性词出现,这个指称对象才可能与参照点共指[6]57。任何一个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短语和代词)都可以成为识解当前语言语境中其他名词性成分潜在的认知参照点。参照点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某一概念的突显度(conceptualprominence),领地的范围主要取决于概念关联度(conceptualconnectivity),概念关联度的强弱决定了哪些成分处在某参照点的领地内。此外,不同的视角(pointofview)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不同的视角会影响领地的确定。认知主体要通过概念实体与不同视角领地的认知联系对其加以解读[7]82。在《功能语法导论》(1994)一书中,韩礼德指出,语言具有三种基本的元功能,即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中,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互动,借助语言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发话人与受话人均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并试图影响对方使其采取相应的行为。简言之,语言的人际功能指语言具有表达发话人态度及发话人与受话人关系的功能[8]10。广告是一种单向交际行为(one-waycommunica-tion)。交际过程中,广告商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商讨、互换信息的机会。为了达到传递信息并让消费者乐于接受的目的,广告商常常巧妙选择具有潜在劝说功能的人称代词。商业广告中的人称代词能表明“作者是如何看待语篇涉及到的人物的”[9]195,即广告商意欲与消费者建立何种人际关系。广告商高频地使用人称代词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戒备心理,缩短两者间的心理距离,积极影响消费者,从而最终维护广告商的利益。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认知机制及人际功能

人称代词的使用受到两方面的支配:权力和身份。选择一个而不是另一个代词显然是表达了发话人对其本人和受话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看法。在商业广告中,第一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出现有助于构建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权势关系抑或平等信任关系。

(1)AtNabisco,ourdevotiontomakingwhole-somegreat-tastingsnacksisneverending.(Nabisco食品)一个句子内部的共指词语,由于视角使用的不同,会失去彼此之间的概念关联度。认知主体从不同视角认知概念实体。认知主体大致分三种: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中心的人物和外部观察者。据此,视角也可分为三种:零视角,即全知叙述者的眼光;内视角,即处于故事中心的人物的眼光;外视角,即外部观察者的眼光[10]102。本广告是从零视角向内视角的跨越,“AtNabisco”是叙述者(Nabisco食品公司)全知的零视角,“ourdevotion”是处于广告词之中心人物(Nabisco食品公司)的内视角。视角的不一致使得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概念关联度低。“Nabisco”溢出主语“ourdevotion”作为参照点所在的领地;摆脱约束的名词“Nabisco”充当另一个参照点,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地。这就是为什么本例中尽管“Nabisco”的语言形式不符合高可及性的“our”对它的要求,但共指仍然成立,即“our”指代广告商“Nabisco食品公司”。广告商因为拥有专业知识,故与普通的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权势关系。排除性(exclusive)的“our”而非公司名称Nabisco’s的出现,使公司更具人性化,从而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所宣传的商品。虽然这种排除性的指称源于广告商维护自己权势地位的需要超过了与消费者保持平等信任关系的需要,广告商更关心的是广告陈述的事实而非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如果广告词改为Nabisco’sdevotiontomakingwholesomegreat-tastingsnacksisneverend-ing,广告商的权势地位势必暴露无遗,从而导致双方心理距离的加大。

(2)Justasthereareamultitudeofwaystoseetheworldaroundus,thereisonecamerathatputsallthepossibilitieswithinourreach.(Canon相机)人称代词是一个认知体现,其指称对象不是单纯地存在于文本中或具体的语境中,而是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大脑之中。如果一个指称对象活跃于交际双方的大脑中,就可以直接用人称代词指代它,不管这个人称代词在语言表层有没有先行语。一个句子可以构成一个领地。认知主体通过内视角“us”和“our”,对领地内的“thereareamultitudeofwaystoseetheworldaroundus”和“thereisonecamerathatputsallthepossibilitieswithinourreach”分别做出推断: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方式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要依靠这款相机来捕捉一切可能。据此认知经验,高可及性的“us”和“our”对任何个体都适用,指代“包括Canon公司在内的每个人”。在语言表层没有明示先行语的情况下,“us”和“our”包容性(inclusive)的用法并没给交际造成障碍。这则广告中,广告商将自己置于消费者的立场,一方面想保持或加强自己的权势地位,另一方面又想与消费者保持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将交际双方的差别和利益模糊化,易于消费者接受广告商的观点,建立起对广告商及其商品的信任,从而进一步采取购买行动。本质上,包容性的第一人称复数并不意味着广告商希望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消费者讨论商品,而是为了掩盖广告中的权势关系,消除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戒心,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广告的影响。

(3)Uncovermysecret.Slidemeopentoexploremysecret.(Nokia手机)领地的概念是动态的,一个语篇块也可以构成一个领地。这则广告围绕Nokia手机这一主题展开,主题的延续致使前后两句概念关联度很高,故处于同一领地。认知主体进入“my”和“me”的视角空间,从“揭开我的神秘面纱,透视我深藏不露的一面”感知商品的独特之处。“Nokia手机”这一心理实体活跃在当前话语空间里,交际双方都深知如此,“my”和“me”的指称明确。将Nokia手机人性化了的广告词富有人情味,能缩短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消费者对产品的抵触之情。

查看全文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分析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查看全文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分析论文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1],它是有感于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布伯[2]的思想而发的:在他看来,"他"或"她"是一种与"我"对立的、疏远的、陌生的、异己的在者;只有化"他"为"你",在"你-我"对话的情景里,我们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这与另一位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的体悟一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种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从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以来,这种"我-他"异在的生存处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的存在论事实。这个事实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识中一再反映出来,西方世界最近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而其实在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我们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对峙作为其全部立论的基本预设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我-他"异在的态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视我们为"他者",而我们未尝不视他们为"他者"?所以,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种"华夏中心主义"?然而很无奈,我这里仍然在区分"我们"和"他们"。可见我们自己的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你"、"我"、"他"的语义分析,反省我们自己的这种"他者"意识。

1.他:缺席的他者

查看全文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

Oh,forgetHeandforgetShe/Itaketoyou,youtaketome/

查看全文

人称代词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

Applicationofpersonalpronounsinintroductionsection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andcontrast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introductionsections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writtenbyChinesemedicalwriters(CMWs)andnativeEnglishspeakingmedicalwriters(NMWs).METHODS: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50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CMWsand20onesbyNMWswereinvestigatedandcomparedusingESPgenreanalysisandthecontrastiveapproach.RESULT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werefoundmainlyusedintheirpluralformsinsubjectivecasesandmorefavorablyusedinthe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NMWs(85%)thanthosebyCMWs(54%)(P<0.05).CONCLUSION:Chinesemedicalwritersusesignificantlyles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thantheirnativeEnglishspeakingcounterpartswhichmayinsomewayresultfromtheirdifferenceinthoughtpatternandculturetransfer.

【Keywords】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personalpronouns;ESPgenre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

【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人称代词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ESP体裁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对50篇和20篇分别由中国医学作者和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作者所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个语料库中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使用的人称代词主要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格形式we.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医学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远远高于中国医学作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外作者在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的迁移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英文;医学论文;前言;人称代词;ESP体裁分析法;对比研究分析

0引言

查看全文

英汉翻译差异研究论文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衔接是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衔接在本质上是语篇语义的有形网络,它是语篇内句子间的线性关系的表达和物质映现,为语篇的连贯提供了基础。照应衔接作为语法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篇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英、汉人称照应衔接在语篇建构中的体现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研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语篇翻译观

语篇是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单位,不是句子的任意组合和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语篇内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出深层次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篇翻译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篇章材料来替代。”笔者认为,语篇翻译的对等,不仅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意义层面上的对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原语与目的语在语篇连贯上的一致性和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影响和制约英汉语篇连贯的内、外部因素不尽相同。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既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者,又是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者。译者,作为原语语篇向目的语语篇转换的的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解读原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连贯,然后在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按照目的语语篇的衔接机制来重构目的语语篇,使之流畅、连贯、统一。

二、英汉语篇照应衔接比较与差异

查看全文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教案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查看全文

外语教学语篇主体间性研究

摘要:对外语教学语篇的人称代词进行所指研究,可以区分出隐含在语篇中的两个主体,即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在外语语篇教学中会从语篇接受者向生产者转变,但这一转变并不同步,双方之间的主体间性被破坏,因此,减少教师的语篇生产量,促进学生的语篇生产是建构双方主体间性,提高语篇教学效率的正确方法。本文拟从外语教学语篇的实证研究出发,对师生主体间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称代词;主体间性;语篇生产者;语篇接受者

一、引言

师生间主体间性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在外语教学领域,很多学者也做了探讨。然而,主体间性毕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语言学转化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领域师生主体间性研究也应如此。本文拟从外语教学语篇的实证研究出发,对师生主体间性做深入探讨。

二、主体间性概述

主体间性这一术语来自哲学界的话语体系,因为胡塞尔的探究而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话语。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他提出是一种通向哲学认识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自身认识的道路。他认为首先是通向一种单子的认识,然后是通向一种单子间的认识的必然道路。这种单子间的认识即指向对主体间性的认识。郭湛则明确指出“主体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①。在这里主体间性指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性质。这不仅涉及到自我与他我的关系,也涉及我与我们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主体间的共同性和他们沟通的可能性。胡牡进一步阐释到“主体间性……体现的应该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因此,主体间性意味着多重主体间关系,包括个体与主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②。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的研究从哲学视角转向了语言学视角,他提出当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相互进行沟通时,他们就具备了主体间性关系。他认为语言哲学的范式(即主体间的沟通或交往),会取代意识哲学的范式(即反映客体并作用于客体的主体)。他指出通过对话能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形成良好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的观点为外语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语言学依据。

查看全文

文言虚词归纳语言教案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查看全文

短文改错的重要突破口——查行文的一致性

通过分析近几年NMET中的短文改错题,笔者认为约百分之五十的错误设置与行文的一致性有关。因此,答题时查文章在行文中是否保持一致是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寻查错误时,必须打破行的界限,通篇考虑,起码也要以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单位。下面笔者就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把哪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去查寻行文不一致的错误。

一、查时态是否一致

时态错误几乎是每年NMET短文改错中必设的改错题。要有目的地去检查文中的每一个谓语动词的时态与上下文、语境以及该句的时间状语是否相符和一致。例如:

1.Today,itismucheasiertobehealthythanitisinthepast.(NMET''''93)is应改为was,使之与时间状语inthepast一致。

2.Ihadalwayswantedtoreturntothevillageaftermovingaway.Anditisreallygreattoseemostofmyoldfriendsagain.(NMET''''95)is应改为was,与前面分句的时态一致。

3.Theyofferedmecoffeeandotherdrinks.Wehaveagoodtimetalkingandlaughingtogether.(NMET''''96)have与前面句子中offered时态不一致,应改为had。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