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2:10: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才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服务外包已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中国软件服务外包缺少中高端人才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培养满足外包企业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2]。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完善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背景
随着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中国2014年上半年签订的合同就达到522.1亿美元,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合同总额的53.3%[3]。在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下,我国信息技术外包行业每年人才缺口达20万[4]。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中高端人才仅达到整体从业人数的10%,而软件外包强国印度中高端人才达到整体从业人数的50%,中国急缺能从事离岸软件外包服务的中高端人才。
2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大多制定标准来培养软件外包人才,例如欧盟制定了SFIA(TheSkillsFrameworkfortheInformationAge,信息时代技术框架)、日本制定ITSS(ITSkillStandard,IT技术标准)、美国制定了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和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而以软件服务外包闻名的印度结合CMM5,以培训机构为依托,培养人才。国内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对专业理论体系掌握强,但存在重理论体系完整性、轻能力培养体系完备性问题。学生大型项目和外包项目实训少,缺乏软件外包项目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锻炼机会。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工作要求。高端人才的培养无法单纯依赖于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而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与提高,但中级人才的培养完全可以由高等院校(特别是985和211院校)利用学校本身特点,确定特色培养方向,以高校研发能力为基础,和企业、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结合,共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共同培养。
3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摘要: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的,将“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引进对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帮助。为了保证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充分应用与发展,必须对“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有效研究,保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与我国的职业教育之间有充分的适应性,才能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真正有用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双元制””课程体系的特色
(一)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职业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保证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与有效性。职业标准指的是某类职业对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开展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就了解到相关职业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学生对该职业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要求[1]。(二)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开展课程教育活动时,必须坚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充分表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有效结合,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需求之间的适应性,才能培养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三)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以应用为基础的整合性课程构建体系。要充分吸取理论知识教学的优势,同时重视技能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要将理论知识内容与课程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据,设置学科教学内容、实训课程内容以及实践课程内容,可以将三方面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技能。
二、构建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政府支持,加大企业投资力度。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必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而开展实践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充分借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在企业工厂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走入生产车间与生产场地,掌握职业工作中需要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大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力度,可以利用免税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办学,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构建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贡献一份力量,确保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可以顺利进行[2]。(二)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必须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首先,在教师进入学校之前,要对教师的师资水平进行严格把握。在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实践专业能力的考核,才能保证教师具较强的职业技能。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建立定期培训机制,让教师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学校或者其他组织举办的培训活动。(三)健全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证明学生受过职业培训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表示学生有相关职业能力的主要参考。现阶段,在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以及颁发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使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资格证书考试进行监管,从根源上解决职业技能水平比较低的问题。第一,要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进入工作中的必须条件,特别是一些特殊岗位,例如电气焊、专业机械操作人员等,必须保证这些工种人员能够持证上岗。第二,加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监管。必须对考试环境和考试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防止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现象。要强化在考试制度方面的管理力度,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对考试内容进行改变。第三,必须对职业资格证书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予以重视,对一些特殊的岗位,必须确保职工持证上岗,要对员工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检查以及审核。(四)促进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以及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在当前全球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先进的国家已经建立了与国家发展相符合的完善的教育体系。而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别国成功的教学体系。将别国的教育体系中合理的部分与我国的教育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利成分,构建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以及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
人才诚信体系的构建分析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市场经济人才诚信
论文摘要:诚信,试实宁信的缩略语。“信”,信用之谓也。因此,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信用管理制度的系统。现代市场经济足信用经济.现代文明社会足信用社会,都在以诚信为本。移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制度与行为的良性互动。经济杖序和运行规范足整个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迫切。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意义非常重大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条件。
市场交易以诚信为前提,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以信为本.无信不立。因此,必须把社会诚信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管理制度,作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好,规范信用秩序,消除信用缺失,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健康的环境中不断完善。比如工商局检查工商秩序,如果凭体力去检查,不是办法,但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登记管理,承诺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
党管人才支撑体系思考
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是党管人才工作的重要保证。支撑体系是人才工作的运行载体,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它对人才工作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人才工作的支撑体系包括组织、政策、舆论、市场、投入、激励、学习、培养、考核、服务十个方面。各支撑体系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关联,互相渗透。
组织体系
人才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相关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等宏观方面的问题,也有情况的汇总、信息的交流、工作的协调等具体工作,无论哪一个部门单独来管都很难做好,必须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因此,应建立人才工作领导组织,由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宣传、统战、人事、科技、教育、卫生、经济、财政、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人才工作做好
政策体系
政策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科技政策、资金政策、信贷政策、分配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政策体系在人才工作中起着引导示范的作用。因此,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以上级政策法规为依据,又要注意具有地方特色,还要做好协调工作,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抵触的现象。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配套性,执行中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舆论体系
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宏观布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员性融入教师观念素养、全覆盖融入课程教材内容、全链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全过程融入教育质量评价,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科中“筑基”、在专业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课程中“发声”、在教学中“亮剑”、与空间“合体”、在评价中“树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
新闻传播学科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石。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受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影响较大。西方新闻传播学科围绕“新闻自由”这个核心而展开,以媒体自治、独立运营、自由生产等为中心构筑学科体系,看似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却布满深层的政治经济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观念体系”。因此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不能由西方新闻传播理念来主导,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更不能靠“西化”的新闻传播学科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全面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灵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把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学科知识体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学科范畴、学科价值、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全面引领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面向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去寻求思想,根据中国实际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分析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审慎进行对“西学”的吸收、消化和反思;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学科建设中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总结中国新闻传播经验,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理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宏观布局,全体系融入新闻传播学科、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员性融入教师观念素养、全覆盖融入课程教材内容、全链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全域性融入人才培养空间、全过程融入教育质量评价,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学科中“筑基”、在专业中“立魂”、在教材中“化神”、在课程中“发声”、在教学中“亮剑”、与空间“合体”、在评价中“树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化提炼水平,创立新观点、创新新范畴、提炼新概念、发展新体系;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学科建设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吸收中华文化底蕴和学科建设传统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教学实施的评价依据。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的现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术”轻“道”、重“能”轻“德”,反映出新闻传播教育对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在价值导向上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价值本位的转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中。一是需要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要求、德育目标具体化为培养要求,将“政治坚定”“坚持党性原则”“党和人民放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等内容写进人才培养目标中;二是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质量标准,在知识结构要求上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知识,在能力要求上具备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素质上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倡导的“家国情怀”“优良作风”和“职责使命”履行能力;三是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课程,还需要在“新闻传播学概论”“媒体技术”“新闻传播调查研究方法”等其他理论类、实务类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其中,以此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质与课程教学要求中的矩阵式全面融入关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种兼具社会性与科学性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还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拓展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是以解决社会诸多设计问题及需要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效性,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用品的设计需求逐渐加强,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在美术院校,而且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均得到全面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近百所,仅黑龙江省就有25所综合类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近千所①。2012年国家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艺术学独立为一个单独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也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随着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其庞大的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产生巨大矛盾。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及社会面临的困境。同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也成为各高校在庞大招生规模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找到突破口。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大部分按照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开展教学,难以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课程分为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部分,但这三部分自成体系,缺少联系与贯通,加之承担造型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美术专业出身,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陷入重摹写与技法的固化僵硬教学方式,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综合创意能力不强。基于上述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不同视角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及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及设计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我国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在行业发展前景上,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下,艺术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转化;二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基础上,学生设计训练与实践环节的顺利衔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成果文化与商业价值转化。上述两个环节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共同构成设计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平台。针对上述两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视角,急需文化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化发展脱节。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独特创意为原动力的领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新兴产业。通常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领域[1]。这与艺术设计专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行业特征一致。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完整、系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且不能与市场接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一直进行“大众化”教育,使得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笼统,缺少对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其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与其他学科雷同,体现不出艺术设计专业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入优秀的设计人才[2]。此外,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理论指导,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方面尚待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急需设计人才。对比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2005至2011年期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十分匮乏。针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现状,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概念,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建立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的景象[3]。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学科建设趋于完善。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专业。世界各知名高等艺术设计学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开拓式调整,注重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以创意产业发展为平台,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游戏产业为例,2012年美国著名高校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日本、韩国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该专业。韩国还设立了由政府支持的百余所游戏专业研究机构。韩国以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与充足艺术设计人才资源及强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
2.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视角,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成果无法转化问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后,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如何顺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一直是各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独立工作能力不强,文化底蕴不深厚,缺少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发展的后续能力。此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因此,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双向突破,迫在眉睫。
共享经济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经济发展要求会计进步,从而带动会计教育事业繁荣。共享经济模式具有估值方式的模糊性、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及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环境需求为导向,通过提高会计学科层次、推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实践环节倡导双导师制度等手段,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关键词】共享经济模式;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能够记录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降低风险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7年全国共有630余所高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人才在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创新、可持续、绿色为主题的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52850亿元,会计行业受其影响也发展出云会计、财务共享服务等新方向,共享经济模式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会计人才的转型,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共享经济模式对会计行业的挑战
(一)共享经济模式。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和和琼•斯潘思在1978年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包含三要素:共享资源、网络平台及广大参与者。得益于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过剩产能的共享更加便捷,共享经济模式开始兴起。在我国,以滴滴出行和ofo单车为代表的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公司改变了公众的出行方式并颠覆了诸多相关传统行业,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模式迅速扩展到住宿、教育、餐饮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共享经济模式对会计行业的挑战。共享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瓶颈,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引发了商业模式与经营活动的深刻变革,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会计行业及会计从业人员,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1.估值方式的模糊性。“共享单车”“网约车”及“共享房屋”等新的出行及住宿方式正在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营这些项目的企业从项目启动,到获得多轮风险融资,直到上市可能都没有实现盈利,这与传统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产业里,一个企业需要逐步地从小变大,会计人员凭借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优越的现金流来向潜在的投资人传达“这是一家优秀企业”的信号。然而,如今再按传统的估值方式,待企业盈利后再进行投资,有可能就失去了最佳投资时机。在共享经济模式相关企业盈利前景模糊的情况下,财务人员需要用会计的语言对其进行估值,这给会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共享经济环境下,绝大部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兴起是建立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之上,特别是以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直接改变了原有行业的格局,行业间的壁垒不再牢不可破,如滴滴出行公司没有一辆自有运营车,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Airbnb)没有一间自有房间。共享企业会计数据信息量巨大,对会计人员的核算、管理和预测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各类数据处理软件和人工智能的引入,曾经从事简单核算、数据录入等琐碎工作的一般会计从业人员将逐渐减少,促使会计人员向更有创造性、非规律性的管理会计岗位转型。3.组织变革的激烈性。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企业通过逐步改良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标,然而在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变革的频率和幅度都较传统企业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组织变革的激烈程度远高于传统产业,近年来,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经历了深刻的财务组织变革,从分散账务处理到财务共享中心再到“财务云”,背后都是对原有财务组织及流程重构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企业间重组合并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传统企业。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资源的流动远高于传统行业,这也使得组织内部变革和组织间边界的重新划分都异常频繁。组织变革的激烈性对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由于业务的新兴性及相应会计准则的缺失,共享模式相关企业在颠覆传统行业的同时,在资产、成本及收入确认等方面的会计处理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共享单车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投放的大量单车应确认为何种资产?其商业模式专利权是进行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处理?混杂大量的赠券等促销手段,按照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如何确认企业真实收入?押金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及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对相关企业会计人员的政策、法律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和评价体系探讨
摘要:科技人才评价是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严谨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科技人才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概述了职称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并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职称评审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依据不同类型创新团队开展分类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健全个人及团队考核评价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和评价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职称评聘;评价体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技创新潜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1-3]。以职称评聘为重点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才选拔和开发的基础、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现行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亟待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岗位和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1职称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4],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主要制度,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5]。职称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方向引导和“指挥棒”的作用,对于人才管理则是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依据。职称主要标志着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在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中发挥着进步阶梯和通道的积极作用,具有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功能。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职称评审工作已开展近60年,职称评审结果现已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聘用、晋升的重要依据。就学术而言,职称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而言,职称具有岗位的性质[6]。职称制度在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职称评聘与人才评价工作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2职称评审取得的成效
政府人才国际化体系实现分析报告
一、人才国际化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显加快,**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多。**作为中国乃至国际重要经济城市,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人才,一个人才可以创造一个产业,一批人才更可推动一批产业发展。以这种“人才为本”的理念延伸,人们已渐渐意识到:培养、教育人才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知识经济的前提。
人才国际化,简单地说,其内涵就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才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具体地说,是指在人才管理和开发的过程中,以培养跨国工作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为基础、以吸引和使用国外人才为重点、以开放型思维和全球性观念为导向的人才开发战略。人才国际化包含了不断地使用国际化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达到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两个层面。其蕴含了以下几点:其一,人才国际化的目标是要充分培养和使用国际化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二,途径是采取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手段,前者有利于做到国际化人才的独立自主,后者有利于缩短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时间和增加跨文化优势;其三,实施人才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有开放型思维和全球化观念,使自己主动地溶入全球化浪潮。
二、**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研究
(一)**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人才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人才国际化怎样进行量化,需要基于人才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设计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
业财融合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
摘要:业财融合是新经济时代出现的新概念,是企业改善决策制定机制、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它要求高校在培养财务人员时突破财务思维、革新传统模。本文在阐述业财融合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业财融合模式对会计人员的影响,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在业财融合背景下重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业财融合;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业财融合产生的背景
所谓的“业财融合”就是指将企业的财务和业务进行有机融合,这个新概念成为近些年“财务圈”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为我们的财务会计指明了未来转型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业财融合的产生离不开大智移云技术的推动、国家政策密集的出台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倒逼。本质上来讲,业财融合的精髓其实就是财务商业本质的回归,财务工作本身是不能脱离经营业务活动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将财务和业务融合其实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将传统会计的事后监督职能转变为事中监控和事前预防。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人员在经济新时代背景下不能再仅仅关注自己的职责区域,而是要从宏观的角度将财务工作和实际业务联系起来,帮助业务人员和其他部门解决问题,协助企业管理层共同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业财融合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业财融合需要会计人员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最原始的会计资料都是来源于一定的经济业务活动,财务部门通常都是伴随着公司业务的发生和需要而存在。传统观念认为,财务人员就是进行基础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发挥着监督经济业务的职能,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少会深入关注经济业务的发展。业财融合概念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对财务观念的传统认知,它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要以经济业务活动为主线,主动接触业务,了解业务的来龙去脉,协同业务部门的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业财融合需要会计人员拓宽知识面。一直以来,大家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就是“会做账”,这也是导致现阶段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处理账务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被机器替代,会计电算化和各种财务软件的出现也给上述传统的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观念提出了新挑战。业财融合新观念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不再是能简单地进行账务处理,它更需要会计人员拓宽知识面,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财务管理、成本预算、风险评估、法律和业务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三)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学会用数据说话。财务人员的工作离不开数据分析和处理,在当前大智移云、区块链和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财务工作更要用数据说话。业财融合要求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把各职能部门连同一体,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平台,而我们的财务人员需要从这个数据库平台中挖掘和选取所需的信息,然后充分利用各种财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然,业财融合背景下,我们财务人员就要不断提高自己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和攫取数据的能力,学会运用Excel和SAS等数据分析工具,能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学会用财务数据解决问题。(四)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强化沟通协调能力。一直以来,有了部门划分之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相对独立性,这显然与我们业财融合提出的融财务和业务为一体的初衷不相符。业财融合的理念需要我们的会计人员破除部门边界,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不仅要加强与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更需要学会和业务人员的沟通协调,学会站在业务人员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甚至还需要学会和管理层沟通,学会站在战略层面为管理层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