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2:00: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才强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才强市战略意见
为全面落实党的**确立的战略任务,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靠科技,根本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到20**年底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人才达到21万余人,人才总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三大文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工农业生产一线尤其是农村基层适用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构建我市的人才优势,确保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科学确立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发展思路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才工作实践,用创新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和解决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3、正确把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
不断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努力提升全市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
*年,我市的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抓好两个重点,即以人才能力建设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为重点;实施“两高一支撑”战略,即引进、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为工业强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战略;强化“五支队伍”建设,在整合人才资源、激活人才创业潜能、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上实现突破,构建与产业特色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着力发挥人才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服务性作用,为加快建设发展的广安、开放的广安、优美的广安、和谐的广安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筑巢引凤聚才。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要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硬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围绕农业、工业、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搭建起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一要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招才。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是实现新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招揽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市尚无一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3户。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把支持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服务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引进人才或激励本地人才创办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新农村建设聚集人才的“磁力场”。二要以产业园区为基地引才。园区是产业、企业集聚的载体,是发展产业集群、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新兴模式,也是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入园创业,把园区建设成聚集人才、聚集资本、开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特区”。三要以项目为纽带聚才。项目是聚集人才和资本的最好纽带。项目聚才,可以凝聚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开发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行“项目+人才”的聚才模式,同步规划项目建设和人才工作,促进人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机对接,聚集大批人才到广安创业发展。
(二)加强培训育才。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强化“五支队伍”建设,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质量提高相适应。一是强化对党政人才的培训。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出发点,以提升“五种能力”为目标,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采取在职学习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外出考察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其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继续实施“五年轮训五万党政干部”计划,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各级各类在职干部不少于1万人次。二是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推进“五年轮训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实施步伐,采取“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办法,突出抓好教育、卫生、城建、旅游、工业、林业、畜牧等重点行业和骨干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其技术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三是强化对民营经济管理人才的开发培训。突出抓好“十百千”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每个区市县重点抓好10户企业的培训工作,全市培训100名厂长经理,全市企业自主培训1000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着力提高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协调联系,做好清华大学学生到我市开展社会实践、高学历人才到我市挂职、为我市培训100名企业家三大合作项目,确保取得实效。四是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加大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力度,通过训评结合的方式,为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评定中高级职称,对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成果的可适当放宽条件。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开展普查工作,并重点选取2-3个乡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试点。深化“三向培养”活动,培养一批村组后备干部,建立档案,实施跟踪管理。五是强化技能型人才开发。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协兴职中、邻水职中、嘉陵技校等职业学校为阵地,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加快转移富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教,加强与省内外职业院校联姻合作,提高培训层次。创新办学理念,推行订单模式,把品牌专业建设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因校制宜,重点开设机械制造、建筑、缝纫、家政、旅游等优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三)统筹开发活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加强管理为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在建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激活人才创业潜能。一是鼓励人才流动,推进人才社会化。着眼破解人才流动难题,加快人才市场功能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人才“畅通工程”,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实现“五支队伍”人才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和市内外人才之间的贯通。允许科研人员以兼职兼薪等方式实现智力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起刚柔相济的人才流动机制,灵活用好市外智力。围绕工业强市和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搞好非公人才开发工作。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改善人才待遇。坚持人才奖励计划,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配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激励机制,进行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试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树立人才价值导向,强化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继续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企业家、技能标兵等评选表彰。开展农村优秀人才选拔表彰工作,完成我市首届名医名师评选表彰,并予以奖励。大胆探索并完善要素分配机制,通过建立体现市场导向、反映人才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一流人才、一流报酬、一流待遇,靠改革盘活存量人才,靠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三是创新管理手段,人性化管理人才。不断创新人才管理的手段和模式,从管人才向服务人才转变,切实落实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聚人才的要求。在方式上从封闭的干部管理方式逐步向开往的人才管理方式过渡,以服务为核心,与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接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公选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全市统筹公选一批科级干部。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以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四)优化环境留才。坚持以“三个留人”为重点,优化人才环境,真情构筑栓心留人的“安心窝”。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形成一套涵盖人才引进、激励、培训、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千方百计稳定人才队伍。对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可适当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规定,致力于改善我市人才队伍年龄和学历结构问题。二要优化服务环境。根据人才成长创业的规律和特点,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服务资源,加快建立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各类人才成长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认真做好首届市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人选推荐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加速发展一批高新企业,为专业人才搭建创业平台。特别是用人的主体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人才在学术研究、舆论宣传、人际关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三要优化人文环境。认真落实和兑现优秀人才、引进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从小事做起,以浓厚的情感感化人才,让他们倾情广安,为全市发展大局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各主管部门要有宽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的胸怀,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遇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遭受失败时要宽容理解,不断增强人才探索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四要优化舆论环境。大力宣传科学的人才观,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宣传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宣传优秀农村人才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办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计划,在省市主流媒体上宣传一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典型、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创业有功的个人和集体。
人才强市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当看到,人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德州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靠人才。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和培养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突出抓好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张实用人才总量,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较多、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配置科学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德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3、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任务。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提高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能够提高科技整体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能够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发人才队伍;能够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队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农村适用型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上一个大的台阶,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人才总量较大增加。到2010年,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万人,初步实现向人才大市、人才强市的转变。
未来全国人才强市规划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以2011-2015年为规划期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全国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国人才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未来五年,是全国经济社会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要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发展,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政府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市)
全面落实党的*确立的战略任务,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靠科技,根本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到2003年底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人才达到21万余人,人才总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三大文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工农业生产一线尤其是农村基层适用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构建我市的人才优势,确保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科学确立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发展思路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才工作实践,用创新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和解决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3、正确把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市人才强市工作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市人大调查组于2011年11月下旬对全市人才强市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座谈、察看现场等形式,先听取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同志的汇报,又到酒业集团了解企业人才建设情况并参观了有关现场。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拓宽渠道引进人才
近年来,我市立足“大人才”、“大开发”理念,将人才引进作为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引进域外人才。一是积极引进国内人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多渠道了解外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人才智力信息,利用“海峡两岸科技与人才交流洽谈会”、“半岛城市群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各类人才洽谈会和籍在外地高层次人才资源,通过组织企业参加、、等外地招聘会,为企业人才招聘广告等措施,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市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和区域化管理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国专家。近年来,招聘25名硕士研究生到我市卫生系统就业;引进国内专家、学者50人次,外国专家35人次,智力成果20多个,解决生产、科研难题100多个;外贸食品有限公司草莓种植基地被原省人事厅批准为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成为省级引智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
(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围绕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推选和考选工作。近年来,我市有7人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7人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评审通过正高级技术职称,25人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被评为市首席技师,12人被评为市首席技师。我市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先后招录332名高校毕业生和14名退役士兵充实到市直事业单位。招考的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7名,本科生270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
为全面落实党的*确立的战略任务,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靠科技,根本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到20*年底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人才达到21万余人,人才总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三大文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工农业生产一线尤其是农村基层适用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构建我市的人才优势,确保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科学确立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发展思路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才工作实践,用创新发展的观点分析研究和解决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3、正确把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思考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中央和省关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现就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如下决定: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根本保证
1、人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时代,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实现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这几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人才紧缺仍然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迫切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市之路,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新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中,把人才作为推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提升我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坚持人才战略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管理制度及完备的人才市场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努力造就上百万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数十万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市建设成为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人才强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着力构建目标、政策、培养、市场、保障五大体系,努力建设数量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加快建设大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0年,力争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12%以上,每万人中人才数力争达到1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15%以上。在若干区域建成人才高地,若干单位成为人才基地,在传统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形成若干优势人才群体。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强市的经验交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素有“钢城”之称的江西省*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走出了一条“梧桐引凤、项目引才,借智开发、自主创新”的发展新路。20*年,实现生产总值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增速列全省第一;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列全省各区市第一。在全省“六大考评体系”评比中,获得了综合评比先进市第一名。
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聚人才。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盲目招商引资,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现象,*市认真吸取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出由注重发挥资本的优势向注重发挥人才的优势转变,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招才引智转变,由注重经济利益吸引人才向注重成就事业吸引人才转变,明确了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挥人才优势,坚持集聚人才促发展的思路,建立“三合一”引人、用人模式,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条件。
打造项目载体,为吸引人才提供广阔平台。*市坚持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齐抓并举,加大对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此为载体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服务于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市围绕光伏、新材料、钢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在每年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划拨2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20*年,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255人。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坚持以待遇引人、留人。*市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需要出发,通过制定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打造“绿色通道”,相继出台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教育培训、职称评聘、注册、税收、住房、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政策倾斜和扶持。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崛起”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对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市里采取“一事一议”政策,优先列入科技计划,优先安排科技经费,优先审批科技项目转化资金和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同时,制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科技创新鼓励措施,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业热情。
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发挥山清水秀的“留驻效应”。好的环境就是生产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市把环境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营造“优、净、美、绿、畅、安”的高品质人居环境。*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为更好地照顾外国专家,使外国专家在*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留驻环境,我们在生态新城区实施欧洲城建设项目,把环境凝聚人才落到实处。*已成为吸引人才的新高地,人才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盛的活力。
人才强市战略若干暂行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解决我市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延安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改革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第三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要有较大增长,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推进全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
衡量人才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营造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