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1:5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才评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才评价推荐论文
各位专家、同志们:
**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的成立,得到了省内外许多高校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为了使我市的人才评价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经研究决定,建立**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并聘任首批专家。
刚才,各位专家结合我市实际,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服务“两个率先”进行了座谈。大家畅所欲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交流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尤其对“中心”如何服务“两个率先”、发挥在人才强市中的作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开创性,体现了各位专家对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关注和挚切期望。会后,我们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收运用到全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中去,不断提高全市人才工作水平,增强我市人力资源的新优势。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对我市实现“两个率先”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到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是今后一个时期常州发展的总定位,是各项工作的总目标。要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坚强的人才保证。前不久,我市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常州市2003年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对我市人才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我们要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扎实有力地推进人才工作。
下面,我就发挥“中心”作用,服务“两个率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谈三点意见。
一是要依托“中心”平台,集聚八方英才。这次我市成立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听了刚才“中心”情况介绍和软件演示,感到“中心”的建立体现了“高、宽、全、新”的特点:一是“中心”的定位较高,着眼长远,立足做大做强做精品,聘请了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学术水平和评判能力的领导、学者、知名人士担任评委,选调高素质的同志到“中心”工作;二是“中心”的服务面较宽,考虑到常州实际,将“中心”的服务层面限定到中高级层面(其它城市大多限定在高级经理人才的层面上),服务对象为“三支队伍”,服务面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需求领域,这样“中心”的运作对象就有一定的量来支撑、有了长期的服务需求和运行的发展空间,能确保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三是“中心”的功能齐全,不仅具有搜寻、评价、推荐、指导、培训等基本职能,而且开发了人事、人才薪资调查等特殊功能,人才进入“中心”后,从评价、推荐到用人单位接收、关系的接转,均在“中心”内完成,实行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四是“中心”的机制较新,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的“中心”人才信息系统,采取竞争上岗等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还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评价公开机制和精英人才重点倾斜机制,使“中心”的运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评价推荐中心的成立,为我们正确识别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广大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评价推荐中心成立后,要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公正,竞争择优,热情服务,优质高效”的精神,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任能”;要分门别类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满足单位和个人的不同需求;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要素和测评手段,努力建成操作性强的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提高测评的可信度和实效性;要建立中高级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办好中心”、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要建立选人用人的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市场配置的要求结合起来,为“中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
二是要发挥专家队伍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推荐机制。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市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需要先进的人才素质评价手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模式、方法和工具,又需要依靠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进行人才工作的规划谋略和对人才的甄别评价。专家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市人才工作在科学、公正地评价、使用人才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使我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寻找千里良驹,有了自己的“伯乐”,也使广大人才志士评价自身价值有了值得信赖的“裁判”。建立专家委员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依托各位专家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可以更好地挑选到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发展急需的各类有用人才,拓宽优秀人才的来源渠道。二是通过与各位专家的合作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内外人才工作方面政策、信息,并结合常州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经济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走向,加强前瞻仰性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工作的决策机制。三是通过参与我市的人才资源开发,可以为专家的研究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从而起到深化专业研究和促进常州发展双赢的目的。总之,建立专家队伍,必将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的品位,增强聚集人才的吸引力,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有力地促进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专家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完善功能、打造品牌的重要措施,通过“中心"规范和高效的运作,进一步加强与专家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专家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各位专家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心提供方便,做好协调、衔接工作,使更多的专家愿意到常州来献计献策,为常州建设人才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完善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是对干部评价认可的过程。党政干部评价认可机制的完善程度对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符合党政人才特点的评价认可机制,走出一条靠机制建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水平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的丰富内涵
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是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运用党政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检测与认定的整个过程的内在规定。这一机制包括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两部分。
(一)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即党政人才评价认可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决定》,第6页)因此,权利主体是指与认可对象相关联的党内外群众;责任主体是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评价认可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即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2.对象要素。即可列入评价认可范围的人员。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或拟担任公务员序列领导职务的其他人员,均是相应认可主体的评价认可对象。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
1.稳定性与拓展性相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在一定的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质量评价体系相应也需要是稳定的,然而人才培养过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拓展性,可以随着人才培养过程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完善。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必须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评价,突出重点,评价人员构成需要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信息采集需要做到真实和客观。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人员的认定和信息采集过程需要具有可行性,尽量做到化繁为简。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主要是将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人才培养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比对性,然而人才培养过程的部分评价指标很难量化,需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通过深度访谈、座谈会、文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揭示规律和趋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有特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将定性和定量两类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互为补充。4.多元性原则。不同的评价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察视角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中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既有用人单位评价,又有学校评价,既有学生评价,又有第三方调查公司的评价,综合多元主体的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200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的展开,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项目7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200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标志着“第二轮评估”工作启动,评估内容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是对整个院校整体情况的评价,涉及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条件和管理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条件评价、目标评价和成果评价等方面,评价结果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整体状态和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的实施及其结果的公布,可以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2.专业建设评价。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准入、生涯状况等。另一方面,专业是基本教学单位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专业建设应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办学理念、特色、师资队伍、教育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基地等。3.课程建设评价。课程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最基础、最常用的评价。在课程建设评价方面,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引导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十一期间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在2010年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中,评审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7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又有若干二级指标和若干主要观测点,形成了完整的指标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引导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方向。2012年开始,教育部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这是高职职业课程评价的最高标准,该评审标准包括课程设计、持续更新与共享、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等5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又有若干二级指标和若干主要观测点。这套指标体系适应了新需求,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引导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分析与讨论
优秀青年人才考核评价制度
为加大我XX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现计划于2014年4月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百人优秀青年人才”考核推荐活动,以展示优秀青年人才风采,调动广大青年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为,为推动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促进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据公司部门要求有关规定,制定本优秀青年人才考核评价办法。
一、考核对象
XX公司广大青年员工
二、考核原则
1、公平、客观、明晰;
2、在政绩思想表现好的前提下,中在业绩贡献;
农村人才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升农村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农村实用人才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
第二章评价
第三条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范围面向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以涉农产业为主业,兼顾农村其他领域的农村劳动者,包括本市户籍在外发展并为家乡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和在本地居住三年以上的外来人员。
第四条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对社会贡献的认可,建立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
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和评价体系探讨
摘要:科技人才评价是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严谨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科技人才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概述了职称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并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职称评审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依据不同类型创新团队开展分类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健全个人及团队考核评价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和评价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职称评聘;评价体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技创新潜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1-3]。以职称评聘为重点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才选拔和开发的基础、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现行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亟待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岗位和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1职称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4],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主要制度,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5]。职称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方向引导和“指挥棒”的作用,对于人才管理则是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依据。职称主要标志着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在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中发挥着进步阶梯和通道的积极作用,具有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功能。职称评审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职称评审工作已开展近60年,职称评审结果现已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聘用、晋升的重要依据。就学术而言,职称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而言,职称具有岗位的性质[6]。职称制度在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职称评聘与人才评价工作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2职称评审取得的成效
构建完善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是对干部评价认可的过程。党政干部评价认可机制的完善程度对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符合党政人才特点的评价认可机制,走出一条靠机制建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水平的新路子。
一、全面认识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的丰富内涵
党政人才评价认可机制是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运用党政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检测与认定的整个过程的内在规定。这一机制包括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两部分。
(一)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即党政人才评价认可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决定》,第6页)因此,权利主体是指与认可对象相关联的党内外群众;责任主体是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评价认可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即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2.对象要素。即可列入评价认可范围的人员。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或拟担任公务员序列领导职务的其他人员,均是相应认可主体的评价认可对象。
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对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较大。所以本次研究以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能够与推动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问题。具体探讨中选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作为研究主题,按照现状-问题-特征-建议的研究框架,重点从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定位、应用型人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用型人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解析,从而按照问题-对策的逻辑思路提出几点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一、应用型人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
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使英语成为了一门“通用语言”,经过20世纪索绪尔的努力,以《普通语言学教程》为开端,语言学研究转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伴随语言学的持续演进,在“推动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推动之下,英语的功能性日益显著。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在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按照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增强我国在该方面的比较优势[1]。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在应用实践中,很难培养出数量较大的高水平人才,评价结果与效用之间存在差异,换句话讲,评价方案的应用未能使其评价对象成为预期中计划塑造成型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二是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在“思路决定出路”这一原则方面基本形成了共识,处理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时,认为“引入新思维”非常关键、完善体系极为必要。然而,按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性观察,中间环节的缺少往往使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顶层设计方案难于落实。
二、应用型人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归谬法,分析导致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的要素可以找到三条线索,一是人才定位过于狭窄、评价方法固化单一、评价体系系统性差。下面按照因果原理对其做出具体解析。新建本科院校在英语型英语人才定位过于狭窄的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设定,以“能力牵引与塑造”为主,即对于听、说、读、写能力培育。二是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选择与职业相对口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重点依然集中在四大能力方面。首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在于“以英解英”、“英汉互转”,它需“规定性的场域”加以实践、情境进行带入,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发展潜能、扩展能力,需要借助“必要的多元翻译训练”才能实现对英语的灵活掌控,尤其是通过另一种语言去理解世界、解释各类现象、提出各种见解。而在概论性质与专业性质两方面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定位恰恰未能从“四大能力”中解脱束缚,将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与培养实践对应起来。其次,以素质教育强调的能力培养为准,方向虽然明确,但未能进一步对于能力进行划分,如参与能力、社交能力、对话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习惯、探索式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由此表明,现阶段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定位方面的理念虽然已经更新,但在具体的定位中却没有将其与教学统一起来。传统时期的英语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趋于一致,因而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与方法,包括以听、说、读、写为固定模式的结果式评价。这套模式的应用与其产生的结果互为作用且已经成为了习惯性思维。所以,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实践中,一方面受到了这种固化思维的影响造成了单一评价为主的问题;同时,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新方案的出现,也依然在落实中阻碍重重。根据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不同的语系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对于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英语属印欧语系,有一套严谨的“解剖型表达逻辑”;汉语语系因其“音、形、意”的组合相对复杂,建立了独有的“综合型表述方法”,因此从思维方式的主要倾向与方法解读,英语偏重分析,汉语偏重综合(可参看季羡林(《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所以,从学习汉语的经验出发建构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往往属于“字—词—句—段—篇—章”式的单一化模式。另一方面,新时期一些本科院校在“互联网+英语教育”改革中,也创新了许多人才质量评价方案,然而,由于未能在整个方案构建中选取适用于英语的有效思维方式,所以造成了以“加减法”为基准的“混合型体系评价方案”,其结果是既不能发挥出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也不能在根本上使评价方法趋于统一。比如,一些本科院校注重创新,积极地引入了能力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但过程评价杂七杂八、结果评价固守单一,过程与结果评价各行其是,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对整体上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形成了阻碍。有人将其形容为“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传统时期与新时期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都是“教学与质量评价相统一”,它的系统性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职业化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分离;二是针对学生主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中,缺乏与所需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的评估指标”,泛而难施、行而不利。因此就导致了体系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体制层面的制度与机制成为了形式主义的理由与根据。“体系构建”属于西方传统,它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引入来到中国,并且已经非常“本土化”。但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体系构建”往往偏重于的它的管理属性,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实践不足的原因如下:一是缺少对于体系构建的本质之把握,也就是说没有突出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管理功能”,未能把它与学校内的制度机制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职工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体制层面的对接与融合,所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既在大系统内没有获得自己应有的独立性,又在自身的体系内没有建立起独特的操作模式。二是体系构建需要结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相关的诸要素,并在整体与部分原理的关照之下,整体方面保证要素之全,局部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然而当前的情况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中,还有好多需要借助现行体系打下的基础,积极通过创新策略实现“新突破”,以求达到系统性构建之目的。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思考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的评价模式已经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弊端渐渐凸显出来。因此依托大数据,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重构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大数据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把个人全息档案运用到评价模式的构建中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片面依赖终结性评价。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把考试成绩当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终结性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采用的主要方式。学校和教师过度看重通过率,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同时,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追求一个理想的分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而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学生更是由于成绩不理想,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动力,学习信心受到打击。终结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让学生和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1.2课堂评价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目前,课堂评价和考试分数评价是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广泛采用的评价方式。考试分数评价在使用中终结性的特征明显,而作为平时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课堂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形式主义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部分的课堂评价所采用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具体来说就是有学校来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评价表,然后交给特定的人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分,最后经过统计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之中,应付评估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会出现将评价当成任务,通过搞突击来应付了事。面对这样的评价实施过程,其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1.3以定性评价为主,忽视定量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情感和能力以及教师创造出来的学习气氛这些内隐的、非智力性的因素,在新的教学标准下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之中的重要指标,而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导致了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于这些指标的定量处理,完全忽视了定量评价的作用。把评价指标进行定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定量化的评价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于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弃定量的努力。对于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应该先经过充分的考察,然后再做出其能不能进行定量大数据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思考文/刘先花的判断,而不应该拍脑门来决定。二是对于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应该注意怎样量化的问题。使得经过量化的评价指标更加具有科学性、可比性、真实性以及可测性,真正发挥量化的作用。三是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不要随便量化。以避免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为了量化而量化只会得到一个不能发挥任何效果量化指标。总之就是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关注定性评价,而应该关注定量评价的作用,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正是身处大数据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1.4评价过程中没有考虑社会参与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是依靠学习自主开展,参与评价的主要是各高职院校的职工,绝大部分是教师。因此,参与到评价当中的主体比较的单一,评价的主体达不到多元化的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提高评价过程的社会参与度是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方向之一,在评价中让用人单位、校外人员和社会机构参与进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提高社会参与度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吸收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毕业之后最终会走向工作岗位,接受他们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对于学校培养人才工作的改进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可以使学习的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
2、基于大数据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2.1建立立体化和多维化的评价指标。传统的评价模式更多的是基于比较单一的评价指标,其中学习成绩占有很大的权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评价来说,考核成绩的作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单一的考核成绩却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和动力的监测效果更加有限。因此,在确立评价指标的时候应该打破这种现状,进行综合的考量。要建立起能够涵盖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投入程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库。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个性化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构建起包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具有立体化和多维度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高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2实现评价数据收集的微观化和客观化。数据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客观、完整的数据可以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因此,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实现学生行为数据收集的微观化和客观化成为可能。学生从入学到参加工作的数据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采集,然后储存在后台的数据库中,建立起学生个人的完整的数据档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记录学生的行为数据比通过传统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更加具有客观性,可信度也更高。因为调查问卷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填,在这个过程之中调查问卷的选项设置以及学生的主观判断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却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样的缺陷。另外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达不到实时地收集数据的效果,而智能终端设备却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把智能终端设备收集到的学生行为数据用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客观。这就是大数据时代下,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构建带来的巨大便利。2.3形成智能化和模型化的评价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的数据,智能化和模型化是必然的要求。而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阶段性的人工评价,其中过程考核、问卷调查、命题考试等是主要的形式。这些方式不仅要依靠人工来进行操作,更重要的是其得出的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也不能让人满意。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评价,其结果不仅会受到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主观影响,还会受制于设计上的科学程度等。靠人工来操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影响到了结果的时效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数据的采集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还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起一个大数据系统,系统通过黑匣子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封装,然后教育专家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模型,根据模型要求的条件在学生的行为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查询和抽取,再交由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的结果。从而实现智能化、模型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2.4提高评价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在当下,高职院校和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与此同时,他们还广泛参与到评价方法制定的过程中,也肩负着评价结果的任务,最后还是评价结果的使用中。可以说是参与到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影响着每一个环节,这就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形成了一个内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导者的影响极为巨大,主观倾向极为明显,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代表性值得怀疑。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回归到家庭,在评价的过程中家长、企业以及行业机构却被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不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把家长、企业和行业机构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当中,构建起一个全面涵盖社会生活的评价体系,形成与学校的内循环相联系的外循环通道,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能够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
高技能人才评价方案
根据省厅《**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实施办法》(苏劳社[2008]32号)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程序,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一、符合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条件的企业,对本企业开展评价的主体职业进行调研、分析,确定需开展评价职业所覆盖的岗位和从业人员情况,制定本年度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工作计划(附件一),并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根据《关于印发**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苏劳社[2008]32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并填写《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认定意见》(附件二)。对审核通过的,应及时通知企业按工作计划开展工作。
各市鉴定中心应帮助和指导企业制定评价工作计划,并对审核通过的企业工作计划进行汇总,在每季度末将下季度计划报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备案。
二、企业应成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评价组织实施机构,下设考评办公室,考评办公室应结合本企业生产实际,组织对《企业高技能人才业绩评审表》中的具体评定内容进行细化、量化。
考评办公室组成人员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配备相应的企业技术骨干组成。
三、考评办公室受理企业职工申报,并指导参评人员填写《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申报表》和相应的业绩评审材料。参评人员应按照要求,对自己的工作实绩、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填写《企业高技能人才业绩记录表》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工作表现自述表》,并撰写业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