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1:1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才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才资源及其建设初探
摘要
从“什么是人才资源”和“怎样建设人才资源”两个范畴进行了初步探讨。①在什么是人才资源范畴:讨论了人才资源的定义,人才资源提出的理论依据,人才资源与其他关于人才的概念的区别;讨论了人才资源的两上根本属性--组织性和自为性;讨论了人才资源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人才资源提出的意义。②在怎样建设人才资源范畴:立足于当代中国和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基本国情的研究,从政治优势、人才战略和历史机遇三方面分析了人才资源建设的机会,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道德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质量人才资源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人才资源组织组织性自为性价值观思维模式创新战略
前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迄今已走过了二十三年多的风雨历程,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推动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空前的辉煌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3%和发达国家2.5%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七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达到小康,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步战略任务,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八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极其深刻的论断。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发展速度,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也接连取得了突破。为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战略转移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方向。理论创新的热潮正在形成,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和牵引力。本文拟就支撑创新的实质性载体―人才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论和实际意义上的初步探讨,并就人才资源建设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期为理论创新热潮的形成和壮大尽一点力。
推进人才建设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一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是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国有单位人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大幅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成果,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在生物技术领域,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在航天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二是人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已经成了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人才在不同地区、产业间的流动加快,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非公经济人才总量大幅增长,第三产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三是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单位用人和人才择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人才流动的法规不断完善,人才的竞争和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四是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上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进一步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面对新形势,抓住时机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当前,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势在必行。
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是党中央赋予组织部门的一项光荣使命。组织部门要积极探索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的新途径、新方式,以人才科学开发的新理念、人才迅速集聚的新机制和人才优化配置的新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当前,我区人才工作已进入整体推进、有机整合、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才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党管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人才工作指导原则。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壮大党的队伍,吸引、聚集、团结各级各类人才中的先进分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次,坚持党管人才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人民的意志,领导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各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广泛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才能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健康成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作出贡献。
第三,坚持党管人才是进一步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人才工作中存在着统筹不够、缺乏协调,力量分散、合力不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机构的协调和自身队伍建设,不断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建立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为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小议人才建设在广电建设的作用
作为人事部门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评价的社会化程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传统电视媒体仅仅依靠从传统电视内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引进新媒体公司和其他行业中的高端和复合型人才也是解决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把党管电视媒体干部和运用市场机制选拔、使用电视媒体经营管理人才统一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要把人才资源作为广电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全面推动广播影视人才的协调发展。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方面要抓好培养采编播复合型人才、高层次工程技术专家,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整改,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只有在各级各部门营造出争先创优的浓厚风气,创造适宜人才成长的最优环境,培育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才能充分调动起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人事部门要根据单位的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优秀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他们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干得舒心、称心,有施展才能的天地。
完善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目前大部分的广电行业都是事业体制下的用人机制,可能不能完全适配媒体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我们人事部门就应该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当成资本,注重是对人才的全面培养,要经常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研讨、业务讲座、业务交流、节目栏目评比、新闻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形成努力钻研业务的浓厚风气。要通过开展优秀采编播人员等评比表彰活动,形成人人争先、比学赶超的浓厚风气和工作氛围。通过开展经验学习交流,也将有效带动起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管齐下”力争使每一位编辑记者不仅能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提供稿件和图片,甚至能为报纸写文字稿件提供图片,成为技术全面的“多面手”。
深化改革完善考核体系
目前我们常熟广电虽然有一套考核的体制,但是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事业编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编制外也聘用了一批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中不少也成为了各自岗位上的业务骨干,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管理在面对新时期新要求,难免有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因此,面对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新任务;面对广播影视不断发展、持续增强的新形势;作为地方电视台要“精兵简政”,减少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拓展内容产业、调整人才结构,把采编专业人员向一线倾斜,将经营人才向广电产业和内容产业转移。同时要改进并完善考核体系,将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让“肯干活儿的多得益,干得好的多拿报酬”。同时,要设立各种荣誉制度,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奖励在一线工作有突出成就的各类人员。要把队伍的智力资源更好地开发出来,激发广大员工追求上进、努力成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广电人才队伍,是广播电视事业在新时期、新阶段发挥好自身功能的重中之重。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才队伍是广电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柱,也是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当前,我们整个广电传媒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破除观念障碍、理顺体制机制、化解运营难题、提升服务意识、孵化复合人才,传统的广电媒体发展才能突破重围,取得实效。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了电视媒体内部人才的素质和特长,才可能实现“让最合适的人到最合适岗位上”的基本设想,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最大潜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满足现代受众的多种需求,确保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作者:孙滢工作单位:常熟广播电视总台人事科
全县人事人才建设思路
2012年全县人事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全年工作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搞好人才服务,不断创新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以人才兴县为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并实施公务员法和配套法规,做好公务员登记动态管理和参照管理单位人员初次登记工作,按照公务员培训要求,开展对口培训,进一步抓好“四项教育”、“岗位大练兵”等活动,推进全县“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能力。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全县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的推荐选拨工作。
3、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农村经纪人、农村种养能手为手段,全面激活动乡土人才,建立完善乡土人才信息库,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人才激励机制,采取钢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向省人事厅申报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将优秀人才引入我县。
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思考
农村乡土实用人才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第一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发挥着最为革命的能动作用。为此,化龙堰镇党委政府对全镇农村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专题调研,以求摸清、规范、培育用好这些乡土实用人才,用以带动、推进我镇农民增收,工业崛起,面貌改变和社会稳定。
一、农村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在调查了解中,我镇乡土适用人才目前在农村的各个领域所以占的比例非常大,其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结构潜力深厚,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53人、20-30岁的达350人、30-40岁的1500余人。40岁以上的600人。大专以下的23人、高中专以下的701人、初中以下的1500余人其中科技推广型人才103人、生产开发型人才1100余人、经营管理型人才720人、复合型人才100人、农业信息型人才120人,这些人才对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我镇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科学人才观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观念,将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呈现我镇农业增收、工业崛起、面貌改变和社会稳定的重点工程,通过全镇各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在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收到了一定成效并总结出一些好的做法。
(1)摸清底数,让乡土实用人才“响”起来。近年来,我镇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际,将乡土实用人才像党员那样,认真调查摸底,严格规范审核,逐人登记造册,并领发化龙镇乡土实用人才证书。然后按照人才类型,在全镇范围内宣传乡土实用人才,让农民群众学习乡土实用人才的成才经历,同时发挥乡土人才对农民致富的示范、推动、服务作用。
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工作方案
为推进实施人才战略,深入推进住建局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提高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过硬的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结合我局实际工作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住建系统解决后备干部不足的必然要求。选人用人是党的人才工作核心,党的事业需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我们要有超前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质量,强化后备干部“数据库”,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激活基层工作活力。
二、工作原则
继承和发展导师制的有益经验,选派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以结对帮教指导的形式,实行为期二年的导师培养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指导力度,传承经验,切实提高青年干部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经局党委批准,局人事部门将收集上报合适的青年干部人才,以此建立后备干部“数据库”。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要按照“学习培训、测评考核、选拔重用”的工作思路,定期召开相关科室培训计划推进会,对参加培训的同志及时进行测评,打造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测评合格后,局党委将对人才培养库中的优秀人才优先提拔重用。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作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远考虑,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同志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思想变革、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的农村人才大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出现勃勃生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才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切实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的保障工程来抓。
农村各类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年来,甘肃省先后实施了“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万名党员干部培训”等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各类人才,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人才总量上看,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200多万,而实用人才只有16万,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平均每个村不到10名实用人才;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才只有36人,只占0.36%。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制约了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从实用人才的结构来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占了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4个百分点;而各类经营能人仅占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实用人才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熟悉市场、懂得经营的运销人才还比较缺乏。一些农畜产品销路不广、市场占有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与缺乏一支庞大的、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营销人才队伍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人才素质上看,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在近1.8万名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8%;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了2%,而且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在今后三至四年内,有近80%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将要退休,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总量短缺、年龄断层、青黄不接。认真研究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主观上和工作上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见物不见人”,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人才培养的现象,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总体规划,没有很好地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投入不足。农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从甘肃这两年的情况看,每年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大约1个多亿,每个劳动力平均不到20元,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两级财政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三是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其特殊的规律。这些年来,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得比较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相比之下,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够,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农村人才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村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制约了农村人才队伍的成长。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被动局面。
2、准确把握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加强企业人才建设的思索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建设已不可替代地成为了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现代企业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有实际可行的办法,其中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基本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建立起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没有区分的单一笼统的确定培养目标是盲目的,不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会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二是建立起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发展计划和个性化档案。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企业必须有结构分明、梯度合理的各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储备,这样就要求企业需要建立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也能方便企业管理者实现人才动态的掌控,为企业更好的服务。三是建立良好的培训体制。人才的成长过程是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企业要给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培训学习机会,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培训,还是委托外面培训,只有能根据人才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才能让企业员工在不断强化培训和学习中稳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服务企业。四是企业要发扬优良的“传、帮、带”人才培养传统。企业内有一大批有知识、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有经验的员工不失时机的向其他员工传授技艺和知识,帮助新员工在企业这块沃土上尽快的成长,达到一个能人带出一批能人的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决定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好培养好自身拥有的人才外,适当引进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确保企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形成拥有较强战斗力的人才大军。因此,企业根据各种岗位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大势所趋,但引进也必须讲究一个“度”,应严格遵循公开透明、平等自愿的原则,量力而行,缺什么就引进什么,坚决杜绝盲目引进。引进人才的途径也很多,主要是电视广告、报纸、网络和现场人才交流会等,不管那种渠道引进人才都必须严把质量关,在人才的招聘和试用期间必须全面客观地对聘用人员进行严格的综合素质考核,确保招聘回来的人员是企业最缺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同时,企业对已经引进的人才要科学管理,合理启用人才,把人才用在最能发挥其才华的岗位上,否则不能才尽其用,对劳资双方都是一种浪费和损失。
三、建立健全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润滑剂
浅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则。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教育管理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构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