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21:0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才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烟草企业人才观
烟草行业一直是“香饽饽”的行业,其用人制度几乎沿用“子承父业”,很少在人事用人上改革。潮起潮落,烟草也加入市场行列,引进人才成为烟草目前大刀阔斧的行动,但如何留用员工,又吸引人才,激活整个企业呢?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和留人也许是最让管理者们头疼的两个环节,而恰恰正是这两个环节左右着企业的命运。实际上,人用好了,留人则成功了一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但是,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不管是空降兵,还是从一线员工提拔起来的,在企业里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员工,有初出茅庐一张白纸的应届大学生,也有升迁潜力巨大的竞争者,甚至还有辈分比老板都大的开国元老。如何用其所长,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用是每个管理者的核心目标,不过,前提是——知人,才能善用。
不论来自什么背景,有何过往经历,或是出身于某某名牌大学,既然可以通过面试进入到企业中来,至少应该说明该员工的经验或技能与空缺职位存在一定的匹配度,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或直线主管应该在新员工入职后15-30天内密切留意其工作情况,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观察期”。观察期内的主管应随时随地与新员工交流工作心得,给予工作技能指导,灌输企业精神和发展愿景。因为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新员工都会面临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若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其产生烦躁、茫然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辞职总是发生在入职后的3-4个月。
一般来说,通过观察期的观察与“密切跟踪”,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员工分为四种:a.投入工作且有能力的,b.投入工作但无能力的,c.不投入工作但有能力的,d.不投入工作且无能力的。这四种员工类型正代表了管理者和直线主管的四个工作重点。
a.培育高绩效员工
突破传统人才观进行电力人才选拔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电力企业统计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电力企业统计人才的选拔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服务至上的意识、通晓国际统计惯例、具有现代统计意识、风险意识和国际意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坚持树立“有用即人才”的观念、坚持树立“有为即人才”的观念重视培养电力企业统计人才队伍的意识、坚持树立“有人即人才”的观念充分发挥统计人才作用的意识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又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时代里,哪个国家具有人才优势,哪个国家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阐述了电力企业统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并对如何选拔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其为有关人事工作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统计;人才;选拔
何谓人才?以世人之传统观念,所谓人才,必要有高文凭、有高学历、有高职称,甚至还要有老资历,“惟学历论”的色彩甚为浓厚。然而无数事实证明,惟文凭、惟学历、惟职称的“人才观”带来的是大量人才的浪费和人才的埋没。相对于国内对高学历的崇拜,欧美发达国家似乎更为讲究实效,更加注重人的能力。随着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趋势日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选人用人的实际运作上正在对传统的人才观进行突破。
1电力企业统计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
(1)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
科学人才观经验交流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的问题,这是我国过去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论,是做好新世纪人才工作的灵魂。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如何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科学人才观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增强人才意识,树立“第一资源”观念
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离不开资源,离不开人才。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正如张德江书记所说:“人才是提升广东综合竞争力的第一因素”。在新时期,人才意识是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由人才组合而成的人才资源,是具有带动性创造性的资源,是可以持续开发,产生递增收益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美国提出了“培训21世纪美国人”的人才资源开发计划,日本提出了“培训通用21世纪日本人”的人才资源开发目标。我国有尊师重教、爱护人才的良好传统,但也出现过造原子弹不如煮茶叶蛋、操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现象。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北京提出了要建成“人才之都”,上海在向“人才高地”迈进,广东也在部署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作为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的粤西山区,树立“第一资源”的观念尤为重要。近几年,高州市突出抓好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造就了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及能工巧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只有树立“第一资源”观念,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进而实现发展优势,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二、正确理解人才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者为人才”一直是传统人才观用以界定“人才”的标准。因而,在人们眼里,人才似乎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习惯于将那些知识水平高、做大事的顶尖人物或上大学、当了“官”的人物看作人才,而将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以及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各行各业成功者排斥在人才这外,这是对人才狭隘、甚至错误的理解。科学人才观认为,主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就反映了人才的广义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人事管理长期以来把人才的概念局限在学历、职称等外延上的做法,转变为注重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内涵,这是人才概念的革命性突破。飞天英雄杨利伟固然是杰出人才,刘树球、杨幸注、冯伯佳等一批农民企业家和“泥腿子”、“田秀干”又何尝不是优秀人才。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高、精、兴”人才,又需要“短、平、快”人才,既需要“象尖塔”里的人才,又需要“坭土堆”里的人才。只有人人成才,人人发展,社会才能全面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把握好“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这个衡量人才的科学标准,积极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能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三、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选好用好人才
科学人才观心得体会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自年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人才预测中建立了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的人才观,从而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阶段在20****年以后,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建立了判别人才标准不能仅看学历或职称的高低,而主要应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大人才观”,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从“两个尊重”到“四个尊重”,这24年的跨越证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强调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后作出的战略选择。主要基于三大背景:
首先是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为本必须观念先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民心。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拔尖新人才,真正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其次是适应中国入世后人才开放形势的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人才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在人才观念、人才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和完善,就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下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不可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一个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三是迎接世界人才竞争挑战的急需。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根本举措。美国提出通过网罗人才造就强国。他们从1950年代开始,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以不考虑其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进入美国。日本决定通过综合培养实现强国,提出从2000年6月起,实行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德国主张通过培育环境赢取强国。他们为了吸引最好的“大脑”,专门制定吸引外国高级人才的特殊法规,营造一个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聚集发达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努力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科学人才观心得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化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为那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务职称的人才开辟一条发展途径。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深入研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关心人才,带着感情来关心人才。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关心人才的事业和利益,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困,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人才,保障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法律教育人才观变革论文
[摘要]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现代化
鸦片战争后,古老的天朝大国由过去的文化输出国一变而为文化输入国。这种中西文化关系的逆转,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冲破闭关自守的樊篱,挣脱汉学的牢笼、宋学的枷锁,把目光投向国外。开始接受西方法文化的影响,并为其传播而奔走呼号。于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法观念向现代法观念的更新过程,产生了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念。这种新兴的法律教育人才观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逐渐成为广大国人的自觉理念。
一、从保守到开放: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的萌生
古代中国人没有世界意识。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根植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闭型心理,影响了中华民族世界意识的形成。当欧美在17至18世纪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时,古老的中国还奉行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念,困守着传统的封建法制。直至19世纪中叶,当认识世界已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状态才被打破。正是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剧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法文化的价值,并由此开始了中西法文化由冲突到吸收的运动过程。这种文化进程不断改变着传统法文化影响下的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理态势,促进了新的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形成。
早在鸦片战争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一部分知识分子就开始大胆正视社会现实,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反思,率先走出中世纪。龚自珍在其有名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指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精神禁锢,言路阻塞,人才扼杀,呼唤安邦定国人才的降落。在《上大学士书》中,龚自珍又总结道:“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绝于世而已。”从而从人才问题的角度,触及晚清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不得不面临的社会改革、变法问题,呼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一拉开,人们就在大声疾呼人才。当然,此时人们的人才观是模糊的,尚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并不能指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再有,林则徐在受命赴广州查禁鸦片期间,为了获取“夷邦”的情报,让其下属收集西方国际法著作,并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将瑞士法学家和外交家瓦特尔所著的《国际法》中的大部分内容译为中文,定名为《各国律例》。至此,在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阶层中,开始构建起国际法的知识结构。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化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为那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务职称的人才开辟一条发展途径。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深入研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关心人才,带着感情来关心人才。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关心人才的事业和利益,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困,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人才,保障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新时期的组工人才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做好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人才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确立了基本思路。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当前,****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潮,人才是关键。市委八次党代会和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四大跨越”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搞好“七个开发”,落实“双百”计划,“以人为本”、“人才强市”的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尤为短缺。作为组织工作的同志,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人才强国”和市委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加快粤西经济强市的建设步伐,实现“四大跨越”,为把****建设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新的人才观对组工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要做好人才工作,组工干部必须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一、要牢固树立千秋大业靠人才的观念
同志在建国初期就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那就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同志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建国五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生存发展所凭借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这四大资源中,人类自身的能力最为重要。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当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可能,在向知识经济形成迈进的过程中,人类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从以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以劳动者智力、人才资源为主。人才资源已上升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直接统领和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当今世界,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清醒地认识人才资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战略地位,确立千秋大业靠人才的观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组工干部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和社会发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牢固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观念
人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赋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科学人才观经验交流
据说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焚毁殆尽,只要公司的人才存在着,依靠他们就能够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同样强大的可口可乐公司。——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企以才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为我们勾画出了新世纪人才工作的蓝图,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要贯彻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人才强企,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当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发展的资源已从以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以劳动者智力(人才)资源为主,人才资源已上升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统领和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当今南方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的****石化公司,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众多优秀人才的心血和汗水。当前,在石油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设备设施等方面,****石化均不占优势,要发展只能拼人才资源。必须看到,****石化现在虽然有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但与当前1350万吨炼量、38万吨乙烯产量和将来2000万吨炼量、100万吨乙烯产量的发展规模相比,人才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况且,公司的一些化工、石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每个月都有流失到惠州乙烯、上海等石化企业的情况。扩大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才强企,必须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人才的概念须辩证地看待,“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同志指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源,不唯身份。当前,****石化公司不但强调要发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技工人才。只有充分挖掘出公司现有的15000名职工的潜力,才算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强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人才强企战略首先是做好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企业要搞好协调、服务,着重抓好制度建设、力量整合、环境营造等工作,协调和发挥好各方面的作用。
20****年,****石化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国际经营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拥有丰富实际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队伍,确保到20****年培养3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名高级管理人才、50名高级技师、100名战略后备人才,顺利实现公司的“3551”人才工程,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科学人才观的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只有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从这个角度讲,科学人才观是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开拓党的伟大事业的战略决策,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先导。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把人才强国战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第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树立和落实,将使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而领导干部有了这种全新的理念之后,就会珍惜人才、善待人才,通过富有成效的环境建设,拓展创业舞台,增强创业保障,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对“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使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人才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牢固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努力拓展识才、用才、育才的范围,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把那些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纳入人事部门的视野,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广纳群贤,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积聚到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就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民。
第四,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切实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用当其时,广纳群贤。在人才使用上,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破除求全责备的思想方法,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改革和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