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7:5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热播原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情景喜剧热播原因
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关于艺术创作手法的重要思想。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表现客体“陌生”。目前,陌生化已被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情景喜剧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则少有人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他们受欢迎的原因。所以,本文拟从陌生化角度分析美国热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进而得出它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和追捧的原因。
关键词:陌生化;情景喜剧;热播剧
一、引言
2007年9月美国CBS电视台新推出一部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该剧从开播之初的默默无闻的边缘题材到如今的黄金档王牌剧集,其收视率居高不下,并通过卫星电视和网络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培养了大量的影迷,得到评论界和观众们的一致认可。它不仅获得第61届艾美奖3项提名,还荣获2009年美国电视评论委员协会“喜剧突出成就奖”、“喜剧个人成就奖”等两项大奖。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该剧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广受好评?下面本文将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关于艺术创新的手法——陌生化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二、生活大爆炸简介
《生活大爆炸》讲述了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宅男的故事。主人公Sheldon和Leonard是一对好朋友兼同事,共同租住在一间公寓。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他们有着超高的智商,对于工作上面的事情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日常生活,这两个大男人就显得比较笨拙了。直到有一天隔壁帮来了一位性感貌美的女孩Penny,他们两人的生活渐渐不同往昔。在Sheldon和Leonard的两位好朋友兼同事,也同为科学家的Howard和Raj的加盟下,四个科学宅男和一位美女共同演绎了一幕幕滑稽搞笑的剧集。
延禧攻略在越南热播原因解析
摘要:自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电视剧进入越南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也体现了中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浓厚。自从1993年的《渴望》到2018年的《延禧攻略》,25年间,中国电视剧已经深入越南人心,这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远播的成果。中国电视剧《延禧攻略》得以在越南热播,也是中国电视剧进军海外,文化软实力得以增强的体现。本文从文化学,文字学、心理学的角度去探析《延禧攻略》在越南热播的原因,提出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延禧攻略》;原因分析
根据越南ZingTV网站的新闻,中国电视剧《延禧攻略》“DIÊNHYCÔNGLƯỢC”于2018年7月中下旬在越南播放,而到了8月12日左右,中国独家播放的爱奇艺只更新到48集,而在越南,很多网友发现《延禧攻略》已经更新到57集,整整比中国快了9集,导致网上出现很多网友专门找越南网址进行观看。而在越南,也出现火爆的追剧热潮。导致很多越南游客来中国要去看在北京的延禧宫,还有《延禧攻略》的影视拍摄地横店。
一、电视剧《延禧攻略》
《延禧攻略》(DiênHyCôngLược)是根据真正的历史改编,是经过原创剧本拍摄而成。《延禧攻略》是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宫廷剧,由惠楷栋、温德光执导,秦岚、聂远、佘诗曼、吴谨言、许凯、王冠逸、谭卓、苏青、张嘉倪、李若宁、王媛可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宫女魏璎珞(NgụyAnhLạc)凭勇往直前的勇气、机敏灵活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化解宫廷上下的重重困难,最终成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贵妃(Lệnhquýphi)的故事。共有70集,类型为宫廷争斗,把历史与现实描绘得很真实,在表演艺术上,惟妙惟肖,在剧情编排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传播历史文化过程中,向观众展示中国中医、非遗,乃至宫廷建筑、清代服装等,让观众学到很多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知识。在越南的历史上,同样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封建王朝,也出现过与中国类似的宫廷制度,很多技艺和手法在越南史书中颇为常见。中国与越南国情相似,文化相通。在民族交往上,中国与越南有共同的民族,文化交往甚密,在情感共鸣上存在共同点,比如越南宫廷服饰,宫廷建筑造型,皇帝、皇后服饰及用品,宫廷礼仪等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延禧攻略》在越南热播的现象和表现
电视剧潜伏热播原因分析论文
电视剧《潜伏》的热播,从这几年国内影视剧播映以及观众的接受经验来看,美剧影响、卧底谍战题材、家庭伦理剧受欢迎以及明星演员的加盟等构成了电视剧热播的外部接受环境;从《潜伏》的内容来看,剧本充分尊重了细节真实,构思缜密,注意从生活化的场景下还原人物的真实性格,在传统谍战题材中把夫妻感情发展的剧情融入其中,在信仰上脱离了教条和说教的俗套。这些因素吸引了观众,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卫视、重庆卫视、黑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四家卫星频道开始播出,随着卫视热播,网上出现网友的观感和评析文章,网络上各大在线播放网站和提供下载的网站。点击量和下载率不断攀升:之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始制作各种分析和专题采访栏目,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潜伏>创事纪》一书,完整收录了《潜伏》剧本,并记录了电视剧从创意到诞生的整个过程,有导演访谈以及幕后制作花絮,这个时期也开始在各大书店畅销。不到一个月时间,电视剧《潜伏》迅速蹿红,成为今年电视台的收视黑马。
分析该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制作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潜伏》成功的背景分析
首先,国内年轻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电视台没有正式引进流行美剧,但是通过网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收看了不少美剧作品,如《24小时》、《越狱》(该剧从2006年首播,直到2009年5月份才全部结束,一部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迷失》等。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电视台播放时间以及播放次数的限制,20多集的电视剧可以从头看到尾,并且都剪掉了插片广告。美剧情节紧凑、连贯,剧情跌宕起伏,有的充满悬疑和推理色彩,跟国内多数电视剧剧情发展缓慢、情节拖沓冗长、对白简单等形成鲜明反差,美剧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狱》每推出新剧集。提供在线播放的网站都出现过访问量过大而导致服务器瘫痪现象可以说,这两年网络上美剧的流行,导致不少年轻人远离了国内电视剧,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
2009年4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2332名网友参与此次调查,其中高达95.7%的人表示“喜欢看《潜伏》”,“80后”占31.O%,“70后”占40.7%,“60后”占19.1%。(2009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潜伏的信仰浮出我们生活的水面”)也就是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潜伏》观众的七成多,而这部分人也恰恰是网民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网络美剧的最大消费群体。另有媒体调查采访观众,不少观众表示看《潜伏》“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敢上厕所、接电话,因为错过几分钟,很可能后面的剧情就连贯不上了,这与国内观众司空见惯的注水影视剧形成了强烈反差,但却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美剧剧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来源于公务员之家/
《潜伏》热播的原因论文
论文关键词:《潜伏》孙红雷姚晨卧底谍战
论文摘要:电视剧《潜伏》的热播,从这几年国内影视剧播映以及观众的接受经验来看,美剧影响、卧底谍战题材、家庭伦理剧受欢迎以及明星演员的加盟等构成了电视剧热播的外部接受环境;从《潜伏》的内容来看,剧本充分尊重了细节真实,构思缜密,注意从生活化的场景下还原人物的真实性格,在传统谍战题材中把夫妻感情发展的剧情融入其中,在信仰上脱离了教条和说教的俗套。这些因素吸引了观众,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卫视、重庆卫视、黑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四家卫星频道开始播出,随着卫视热播,网上出现网友的观感和评析文章,网络上各大在线播放网站和提供下载的网站。点击量和下载率不断攀升:之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始制作各种分析和专题采访栏目,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潜伏>创事纪》一书,完整收录了《潜伏》剧本,并记录了电视剧从创意到诞生的整个过程,有导演访谈以及幕后制作花絮,这个时期也开始在各大书店畅销。不到一个月时间,电视剧《潜伏》迅速蹿红,成为今年电视台的收视黑马。
分析该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或许能为我们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制作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一、《潜伏》成功的背景分析
首先,国内年轻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电视台没有正式引进流行美剧,但是通过网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是收看了不少美剧作品,如《24小时》、《越狱》(该剧从2006年首播,直到2009年5月份才全部结束,一部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迷失》等。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电视台播放时间以及播放次数的限制,20多集的电视剧可以从头看到尾,并且都剪掉了插片广告。美剧情节紧凑、连贯,剧情跌宕起伏,有的充满悬疑和推理色彩,跟国内多数电视剧剧情发展缓慢、情节拖沓冗长、对白简单等形成鲜明反差,美剧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狱》每推出新剧集。提供在线播放的网站都出现过访问量过大而导致服务器瘫痪现象可以说,这两年网络上美剧的流行,导致不少年轻人远离了国内电视剧,观众的电视剧欣赏口味已经严重美剧化。
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热播原因分析
2014年,四十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一套播出,创下口碑和收视双丰收的利好局面。在都市剧、古装剧、抗战剧三分天下的形势下,这部农村剧的热播,给业界带来很多震撼和思考。“主旋律”“话题剧”“明星效应”“乡村奇遇”“健康轻喜剧”,这些都是研究者们试图破解这部剧热播原因的种种观点。笔者同意这些观点,同时又觉得这些观点还不足以充分解释个中原因。众所周知,电视剧是当下拥有观众最多的大众艺术,它以一个个家庭为传播和接受的终端,其接受主体是最广大的民众,一部电视剧要想吸引住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大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与大众的“共情”关系。所谓“共情”,就是表达大众共通的情感体验,呈现大众共同的性情心理。这种“共情”的能力,来自对中国经验的把握程度。《马向阳下乡记》的创作者们,非常准确地抓取了这些中国百姓的真实经验,书写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真,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复弘扬的诚与信,“言忠信”“忠诚不欺于物”是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在整个故事中,身为第一书记的马向阳,遭到的最大质疑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心带领大槐树村人致富?介于以前有些扶贫干部来农村走过场、捞政绩的先例,以刘世荣为代表的村民们,对初来乍到的马向阳,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挑衅嘲讽,其用心不过是要看他的“真心”。他有真心,村民们就会报之以真情真意,而村民们是多么渴望国家这次下派的第一书记是真心实意来为民众解决问题的。正因为如此,村民们才那么一厢情愿地把马向阳掉进粪池误解为舍己救人,急不可待地以此来确认他是真心来扶贫济困的。后来,马向阳与村民们有一些工作上的误解,眼里不揉沙子的李云芳,得知马向阳为了下乡而把老舅送进养老所,立刻相信马向阳是真诚的,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当马向阳把自己的家抵押给银行,为村民筹款,以阻止村民受骗上当时,这种倾家荡产为村民谋福利的行为,更把他的坦荡真心捧到村民面前。至此,村民们完全跟这个第一书记打成一片,心气相连。而观众们也在大槐树村民热情拥戴马向阳的情景中,获得了强烈的共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真心”“诚信”父母官的渴望,一直是百姓们强大的心理需求。这部剧中,人情的善与美,也是剧作者刻意追求的人文价值。剧中人物尽管也时时吵闹不休,但这些吵闹都有一个善的目的指向。比如最浑的花小宝,他每次犯浑,不是为了保护孤儿寡母的丁秋香,就是为了替受到误解的马向阳伸张正义。而且,就算村民们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但都没有丧失善的本性。留守儿童毛蛋,父母都在俄罗斯打工,全村人毫无怨言地担负着照顾毛蛋的责任。处处跟马向阳唱对台戏的刘世荣,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儿寸土不让,却能一直保持着给老祖奶送柴火的习惯。不仅如此,剧中出现的几个家庭,都表现出温情脉脉的美好家庭关系。牙尖嘴利的李云芳,对外很有几分女汉子品质,但面对丈夫能理解他的困境,能分担他的痛苦,面对婆婆小姑,温顺体贴。梁守业与刘玉娇的夫妻感情更是感动了无数网友,梁守业那句“我怕你,我怕你不开心,怕你不快乐”,已经成为网络经典爱情表白。就连霸道强势的刘世荣,家里也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妻子。剧中呈现的这些真、善、美的人格品质,处处传递着正能量的健康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电视剧取代了古代的乡村戏曲,肩负着重要的教化导愚功能,而大多数观众也渴望从电视剧中获得这种思想支持。
二、人情社会的暖意呈现
20世纪初,辜鸿铭在对外国人的一场演讲中说: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的或者说是人性友爱的生活。因为中国人拥有同情心和真实的人类智慧,能体谅他人的感受。辜鸿铭对中国人的这种分析,很准确地把中了中国人的脉搏。在中国社会里,尤其是在最普遍的大众生活中,人情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超越事理,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经验。这种经验书写,给故事带来了温润感人的光泽。当李云芳为保住自己的小卖部跟丁秋香打擂台失败时,怒火攻心地去跟马向阳理论,随着争吵的升级,她口不择言说寡妇丁秋香跟马向阳不清白,当她看到秋香屈辱地流着泪跑开后,马上意识到自己伤害了秋香,当晚不仅真诚地向马向阳道歉,主动提出拆掉小卖部,而且亲自到秋香家登门道歉,这种人与人之间体贴互谅的情意,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刘玉彬获得了移树批文,要挖走大槐树的时候,马向阳和村民们无法从法理上保护大槐树,但他们可以用与大槐树生命相系的感情,制止挖树的行为。在全剧的最后,拥有小学校产权的富商刘玉彬,依法论理都可以拥有自由使用小学校开养鸡场的权力,但当他看到马向阳作为外人如此全心全意为大槐树村谋福利,情真意切地替险些犯法的花小宝道歉,舍生忘死地从火中救孩子时,人情超越于理法之上,他主动跟马向阳握手言和,放弃了开养鸡场的打算。在人与人越来越疏离的现代社会,这种体贴互谅之情,是中国土地上的脉脉暖意。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情感原则即是“人道”,即“仁”,它统摄并主导着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这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与智慧。
三、家园土地的知己情怀
都市情感剧《欢乐颂》热播原因分析
一、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准设定
在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各种题材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玄幻、历史、古装、言情等等,但是只有社会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才是最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党的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为现实题材创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而《欢乐颂》正是这样一种题材的影视剧。另外,《欢乐颂》其实是存在原著小说的,在电视剧未在各大平台进行首播之前,其实就已经预存了一波忠实的粉丝。这几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拓展。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文艺创作需要拥抱现实,观众需要从电视剧营造的‘第二现实’中汲取正能量。”在《欢乐颂》这部国产影视剧当中,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每个观众都能够在剧集中找到现实中自身的映射,例如大学生身份,再或者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职场人等等,通过这样清晰的身份定位,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观众能够投入电视剧当中,从而满足他们对自我、爱情、事业以及物质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移情以及共鸣感,成为国产影视剧《欢乐颂》最大的优势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国产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欢乐颂》充满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展现当代社会精英和平凡两个阶层的故事,使它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二、受众群体的清晰定位
根据一定的调查和民生新闻就能够知晓,当今时代受到关注程度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就是80后和90后,而电视剧《欢乐颂》当中的人物设定,就具有这两个年龄段的主要代表。首先是80后的代表:樊胜美、安迪;虽然这两个人物都是80后的代表,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樊胜美代表的是从底部阶层艰难成长起来的80后,看似外表光鲜靓丽,实则属于都市社会的底层;而安迪则代表的是80后当中的工作精英,不仅人长得美丽漂亮,而且任职上市公司高管职位,属于都市社会的顶层。这两种人物形象在当今的社会当中都是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的,很容易就会使得相关的观影群众深入到电视剧的剧情当中。其次就是90后的代表:邱莹莹、关雎尔、曲筱绡。当今时代中的90后刚刚步入社会,因此,这一部分的代表性也是特别强的。虽然这三个人的人物性格以及家庭条件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身上有着90后的一些共同特质,她们年轻、在职场上敢打敢拼,都为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着。因此,当今社会中的90后观影群众能够在这三个人物身上找到自身的影子,观看的体验会变得更加的具有深度。究其根本来说,电视剧《欢乐颂》正是准确的迎合了当下80后和90后群体的审美心理需求,通过剧中所呈现出的都市职场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起了现实生活中都市未婚女性的共鸣。
三、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
就目前来说,国内诸多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之所以不受观众的喜爱,其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电视剧当中的人物没有办法立得住,也就是说,人物的设定不符合现实。而在《欢乐颂》当中就摒弃了这种情况:关雎尔,二十二岁,五百强企业实习生。家境良好的乖乖女。二十多年来一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过着父母早就替他规划好的生活。文静内向,气质温柔。工作努力,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常常加班到深夜。为了能在年底通过考核留在公司,不是名校毕业的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在现实当中,这一类的人物群体其实是非常多的,毕竟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是名牌大学,但还是在现实社会当中积极努力着;邱莹莹,来自小城市的平凡姑娘,普通职员。做事莽撞不顾后果,凡事拎不清的她常让自己陷入窘境,也连累别人不得安生。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一心盼望她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可没有才能也没有美貌,平凡的她在上海市过得举步维艰。不过杂草也有杂草的生存方式:为了爱情委曲求全,为了工作拼尽全力。这样的人生或许不够精彩,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生活最常见的姿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又有谁能够保证,自身在刚刚步入社会之后不是像邱莹莹一样呢,根据调查显示,邱莹莹给观众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在剧中还有很多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古灵精怪的富二代女孩曲筱绡,精英人才安迪等等,也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优秀的人物设定,才能够使得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观众以强烈的共鸣。
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剧文化生成分析
摘要: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剧文化生成具有多屏幕交互,传播与互动同步,内容日益满足受众需求,多元文化合流以及类型化、周期性的特征。这种文化生成受到网络技术、电视营销模式、舆论领袖与群体模仿机制的影响。因此,电视业应把握这种文化生成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与观众互动,从网络中汲取营养,创新题材并充实文化内涵,以打造生命力长久的经典电视剧。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电视剧文化;文化生成
克顿传媒数据中心2015年8月的《2015年上半年视频网站电视剧市场分析》的调查显示,在“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下,省级卫视收视率前十的电视剧有7部与新媒体点击量前十的剧作重合;而30岁以下的年轻受众是目前视频网站主要的收视群体,人群占比超过了60%。电视剧内容和观众正在“合流”,电视剧的生产和传播平台正逐步向网络转移,电视剧文化的Web3.0的大互联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它将遵循“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思维,实现多屏幕、跨平台的传播与互动。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剧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剧内容本身,其生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观众不仅是电视剧的消费者,也是相关文化的生产者和重塑者。网络收视和平台互动的便捷性使得观众可以参与到电视剧文化的评论、再创造与再传播中来,这种文化是围绕电视剧内容却又超越了其本身的新的文化集合体,它赋予了电视剧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剧文化生成的特征
1.一种跨平台多屏幕交互的文化。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与亲朋熟人一起观看电视剧的传统观看方式已经逐步被打破;网络电视的兴盛,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广,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同一个电视剧在传统电视和互联网多平台、多终端的播出,使得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与全国乃至全球电视剧的共同爱好者一同观看,一起互动。在互联网思维下,社交电视方兴未艾,跨平台、多屏幕、全天候的收视方式,给观众提供了工具性的支持,使其能围绕电视剧这一核心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一种基于共同的收视兴趣、收视习惯和类似的情感诉求的趣缘群体。全天候、多平台的观看与互动,成就了同一电视剧观众们的群体狂欢。数量众多的观众,利用弹幕、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便捷的、沟通、探讨和创作平台,积极地追剧、评剧,对电视剧相关内容的再传播和再创作,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参与力量,由此生成一股围绕电视剧内容的文化热潮,如“谍战热”“宫斗热”“仙侠热”等。这种文化热潮,已不仅是街头巷尾的谈资,而是已凝聚成网络世界里的新的文化集合体,不断塑造和延伸着电视剧文化的内涵和口碑。2.内容传播与观众互动实现了同步。传统的电视剧播出,往往是先生产,再推广,再播出,观众电视剧的评析和二次传播往往是在电视剧开播之后。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剧行业的营销和文化推广已经越来越同步,一部电视剧的推广,已经落实到其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整个流程中。用户对电视剧的追捧和评价远不止于发表观后感这么简单。互联网思维下,一步成功的电视剧,其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几乎是同步的。如当前有许多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电视剧,从《我是特种兵》为代表的军旅题材系列到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剧系列,再到当前以《古剑奇谭》《花千骨》等为代表的仙侠系列,其文化传播在原著小说广受热捧之时就打好了观众基础。数量巨大的小说“粉丝”们会从剧本选择、演员遴选、剧情设定、拍摄进展、观后反馈等多个环节,全流程关注电视剧,在互联网络的各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观感、意见和建议,与电视剧的生产方同步交流。观众们的同步反应,甚至影响了整个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的面貌。如近期电视剧版的《盗墓笔记》“热而不火”,遭到“原著粉”们的吐槽,认为电视剧创作的整个环节都与其心目中的原著差别太大。在互联网思维下,电视剧的生产几乎不可能不考虑与观众互动的这种同步性,因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品位才是电视剧成功的决定性因素。3.内容日趋满足观众需求。在传统的电视剧生产中,制作方拥有主导地位,制作什么内容、题材和何种风格的电视剧,以及演员的遴选等,都由制作方决定。而到了网络时代,电视剧的“受众本位”倾向更加明显。电视剧制作有迎合受众口味的倾向,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早些年流行的一些热播社会题材剧,如反映买房难的《蜗居》,反映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的《生存之民工》,都是当前民间关注的社会热点。而近些年网络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如此,这些剧的热捧观众往往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忠实读者。现在,许多电视剧制作方在开拍前,都会在网络中广泛征集“粉丝”们的意见。如近期的热播剧《琅琊榜》,在2011年开拍前就已经有原著作者海晏的“粉丝”们在讨论谁适合演主角梅长苏了;同样,翻拍经典剧,观众的意见也将成为拍摄的重要依据。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有利于制作方更轻易地获知观众的需求和品位,从而出现电视剧文化日益满足观众需求的趋势。4.体现出多元文化合流的倾向。电视文化原本是一种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当电视剧文化传播的阵地逐渐转移到网络上来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平权化,精英大众的身份都被消解,人人可以参与观看和评判,加上迎合观众的市场化倾向,使得电视剧很难继续维持雅俗共赏、泾渭分明的格局。电视剧制作方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将多种文化糅合,尽量用最通俗的方式加以呈现。即使某些严肃题材的电视剧也有意无意地放弃自己的格调,逐步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合流。近年来,许多严肃题材的历史剧、抗战剧、法制剧等都开始融入泛娱乐元素,便是此种倾向的表现。5.呈现出类型化、周期性的传播趋势。电视剧向来是流行文化的载体。近年来的电视剧生产模式往往是某一个题材的电视剧成功热播,相似的主题或类型剧立马会蜂拥而上,营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同类型的电视剧热。从“谍战热”到“历史热”到“宫廷热”再到“仙侠热”,都是如此,呈现出快餐式消费的特征。热度的维持时间也不长,生命周期较短。互联网上的电视剧文化传播也是如此,电视剧热播时,相关的点击率、剧评、探讨等盛极一时,热度一过,则相关的文化归于沉寂。制作方和观众们继续期待下一种类型的电视剧的到来。
二、互联网思维下影响电视剧文化生成的关键因素
从电视剧《伪装者》反思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暑期于湖南电视台金鹰独播剧场播出的电视剧《伪装者》,以抗战时期上海商界豪门明家姐弟四人为主人公,讲述了国共两党潜伏人员团结一致,与日伪情报部门进行对抗的故事。该剧播出后以单集最高收视2.72、平均收视1.93的骄人成绩成为暑期档的收视冠军;在开播的第5日,达到网络日播放量10976万人次,成为国内首部网络日播量过亿的谍战剧作品。笔者试对《伪装者》的热播原因进行研究,以此为由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
一、《伪装者》热播的原因
《伪装者》的剧情中包含了谍战剧所应有的如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一切元素,但相较于我国谍战剧中的经典之作如《潜伏》、《黎明之前》,《伪装者》的谍战元素并不出众,吸引观众的主要是明家姐弟的日常生活以及男主人公身上的偶像气质。因此,与其说《伪装者》是一部抗日谍战剧,不如说其是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偶像剧或家庭剧。该剧成功的首要原因也正是在于创作方敏锐地捕捉到了我国电视市场的收视主体正在发生的变化,即在“一剧两星”政策实施、IP概念的火热以及泛娱乐化大潮下,年轻的电视观众比重逐步上升,成为拉动电视收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剧组在原著《谍战上海滩》的基础上,有意根据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改编和扩充。其紧张刺激的谍战节奏和充满轻松温暖气氛的日常情节相互交织,让观众的观看节奏得以舒缓,避免了陷于同一种情绪而不可自拔的情境。而明家三兄弟彼此之间颇有深意的眼神交错、明家内部清楚却又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让浸淫于网络元素的年轻观众便于展开想象,迅速掀起讨论热潮。此外,各种二分式、黄金分割、框架构图的摄影画面、女性人物精致的妆容、明家兄弟气度不凡的绅士造型、合身且时髦的时装,都营造出了浓郁的时尚感,不仅让电视观众大饱眼福,更获得了时尚界人士的赞许。可以说,这是剧组对抗日剧、谍战剧所做的风格创新,而互联网流行的思维模式对于剧情的走向也有着不少启发。但作为抗战题材剧本身,《伪装者》在剧情设置、情节铺垫等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例如“男主人公飞跃两楼数米间隔”、“男女搭档当街击毙数十名日伪分子全身而退”之类的情节,更是在历史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与观众所诟病的“雷剧”、“神剧”并没有本质区别。
二、对我国思政教育的反思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我国曾拍摄了多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出发点多以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为主,阐述视角多是从以正义对抗邪恶而展开,主人公多以农民、工人为主,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也多位于农村。这种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被称为“红色影视”,承担着反映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价值诉求、提高观众思想政治素质觉悟的任务。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商品大潮席卷而来,“红色影视”因其生硬的灌输方式以及商业手段的欠缺,逐渐被观众所遗忘,而受观众热捧的是粗话连篇的李云龙(《亮剑》)、出身草莽的桥隆飙(《桥隆飙》),或是留洋归来的周卫国(《雪豹》)等。在娱乐化大潮下,抗战题材电视剧逐渐向浪漫化发展,如上文提到的传奇英雄们便是此类艺术创作中的代表人物,以其浪漫化的形象描写,淡化了抗日战争中的血腥残酷,将民族拯救的希望寄托在这类英雄甚至“超人”身上,不仅将民族的苦难置换为廉价的浪漫与实质的麻木,也无法真实地揭示抗战中深厚坚实的民众力量及历史发展规律。《伪装者》的热播也是此类现象的后续,观众不再满足于个人英雄的神勇无敌,而是将自己对于其他方面的想象一起置于收视期待中。《伪装者》的主人公明台身为豪门子弟,年少多金、身手高强;大哥明楼英俊沉稳、气度不凡;仆人明诚忠心稳重、潇洒干练。借用网络中的评论,可谓是兄弟三人“一边抗日一边帅”。但与剧情发展的精彩纷呈、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相比,《伪装者》的思想内核可称薄弱。尽管明家四姐弟最终都投身了革命,大姐明镜甚至壮烈牺牲,但身为上海首屈一指的富豪,明家缘何成为无产阶级的红色资本家?明楼又如何成为国共两党在上海谍报战线的共同领导者?这些问题都在剧中匆匆略过。男主人公明台轻佻风流,深受国民党特工教官王天风的赏识(原著中他更是救了军统头目戴笠的命),但在剧中却如此轻易地投奔我党,剧中给的理由也并不能服众。表面上看,出现这种情况是编剧的失误或是能力不足,但从深层看,也体现了我国思政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迷失。之所以出现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主角从底层群众向豪门少爷的转变,其深层原因是在商品经济时代中,平民大众的通俗娱乐趣味决定了文化市场消费趣味的走向。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影视作品的收视主体变为了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对豪门生活的向往、对型男靓女的沉迷,决定了电视剧制作方在进行创作时,乐于将相关元素放置于剧中。而抗战题材剧相较于其它题材是否审核幅度较宽,方便了娱乐元素的填充,从而诞生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嫁接剧,如抗日黑帮剧、抗日商战剧等等。这也就是布尔迪厄分析的“有限的文化生产场(以崇高、深刻、神圣为核心的趣味标准”和“批量化的文化生产场(以通俗、娱乐为核心的趣味标准)”之间为争夺文化资本展开的激烈争夺。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趣味向不同领域迅速扩张的结果,是“批量化的文化生产场”战胜“有限的文化生产场”的过程。以收视率决定一切,观众想看什么,影视制作方就往剧中加什么,这是电视剧市场中不健康的现象。如何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改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影视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从理论和历史常识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对抗日战争中我党所起的重大作用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其次,影视制作方要深度挖掘题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功能,以通俗的表达和传奇性的结构,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第三,有关部门应有限度地放松其他类型剧的审核标准,使抗日题材电视剧不再充当制作方在利益驱使和环境制约下的避风港,从而避免更多形式的类型嫁接。
综上所述,《伪装者》的热播并不是对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所存在乱象的拨乱反正,尽管其形式风格有所创新,但“豪门抗日”、“少爷抗日”的主题仍是泛娱乐化思潮下的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影视文化所带来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有效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电视剧三重变奏
一、现实与历史的纠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实总是有历史的影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文学艺术深谙此道,电视剧同样如此。当然,并非所有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是为了借古讽今,但难免被观众作如此解读。1999年的《雍正王朝》被评为意有所指,2001年的《康熙王朝》同样被人作过类似品评。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产生关联与纠缠,并且会宿命般地产生某种雷同,于是观众感觉似曾相识,甚至将其直接解读为影射现实。无论制作者是否有意为之,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越是与现实产生关联和纠缠,越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言说历史总不如直言现实来得切近,2017年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是对现实的映照和烛照。现实题材电视剧必然要反映社会情绪,《人民的名义》正是通过“反腐”来呼应观众的“清官情结”,满足观众对“清官剧”的期待。无论是回看历史还是观照现实,民众对清官都有相似期盼,“清官情结”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传统,观众自然容易被“清官剧”吸引。从历史到现实有很多相通和相似之处,观众对历史与现实两类题材电视剧的收视期待也大体相同。2017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于成龙》是一部典型的“清官剧”,在这部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中提到,于成龙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政爱民,勇于担当,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这些词汇可谓对清官的最好概括,而这恰好迎合了观众的“清官情结”。人们关注历史,是因为能够找到现实的影子,能够反映现实的情绪,某些心理情结能够通过电视剧得到纾解。从受众的接受期待来看,历史题材电视剧需要在现实当中产生回响,同时现实题材电视剧也需要足够的历史背景做支撑。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需要具备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力量。即使比较纯粹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大秦帝国》,也需要历史人物与现代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否则历史人物就成了远离现实的雕像,历史事件则成了干瘪的史实。历史大事并非是吸引观众的利器,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生感悟才是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核心要素。即使像《亮剑》这样的抗日题材剧,也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对英雄崇拜的心理,满足了对仇恨情绪的纾解,所以才能让观众停驻在《亮剑》面前。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是人心。正因此,宫斗戏《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能够得到热捧,现代家庭情感剧《我爱我家2》《咱爸咱妈》《金婚》也都是热播的剧目,以《双面胶》为代表的婆媳剧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从“宫斗”到“家斗”,何其相似——从宫廷到普通人家,从历史到现实,相似的是人心、人性与人生。只要洞察了人心,反映了人性,思考了人生,这样的电视剧作品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热议。现实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纠缠在一起,就是因为人心有共通的一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渴望》就是如此,既反映了切近的历史,也与现实中的人们达成了心灵的沟通。同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其背后是人心的相通。尤其典型的是1980年热播的《上海滩》,这部剧以民国年间的大上海为历史背景,反映了上海帮会各色人物的恩怨情仇,剧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与现实观众能够产生广泛的情感共鸣。过眼即成历史,人性却基本恒一,只要电视剧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找到了人心的共通之处,就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二、玄幻与现实的互补
上个世纪玄幻题材电视剧以《西游记》《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为代表,并且多是改自传统神话故事。本世纪玄幻题材电视剧以《琅琊榜》《仙剑奇侠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为代表,并且多是改自网络小说。无论是改自神话故事,还是改自网络小说,玄幻的本质相同:超越现实,亦真亦幻。玄幻源自想象,想象源自现实;现实是玄幻之根,玄幻是现实之叶。玄幻和现实需要互补,玄幻借现实获得最基本的因果逻辑,现实借玄幻超离机械的现实。玄幻剧需要丰沛的想象力,文学作品《红楼梦》本身就是现实与玄幻的互补,而电视剧《红楼梦》同样是既现实又文艺,剧中的人生跌宕、情感波澜与现实的庸常和无奈形成了强烈反差。玄幻与现实是艺术的两端,玄幻与现实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蜗居》《老大的幸福》《奋斗》反映的是最为切近的现实,里面充满了现实的庸常与无奈,励志电视剧《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则更显悲壮与阳刚,代表着与世抗争的顽强精神。现实引人关注,因为人们就生活在现实当中,但同时人们又希望超越现实,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玄幻剧的流行就在于超越了现实的“缓慢”与庸常,用动辄几百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四海八荒”的广阔空间,对现实做出了非凡的超越。《西游记》《红楼梦》如此,《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此,带有武侠风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武林外传》也同样如此。玄幻题材电视剧与现实题材电视剧,看似反差极大,实则形成了想象与现实的互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座艺术景观都能吸引大量受众,这也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人民的名义》都能火爆的原因。人心希望做出艺术的想象与飞升,尤其是在衣食无忧之后,更是希望能够超越庸常,享受美好。人们需要一片想象的天地,拓展现实的有限空间,艺术理应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玄幻题材电视剧恰好对现实进行了“提纯”,剧情远离了现实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借助神仙鬼怪来演绎更加超越、更加艺术化的人生。玄幻剧不能一统天下,无论观众借助玄幻剧飞升到多么纯净的想象世界,最终还要落回到现实。现实题材电视剧可以补充玄幻剧的高蹈与不实,让观众回到现实的生活逻辑当中。现实题材电视剧通过关注现实社会的运作与人心的冷暖,来反映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逻辑,提供基于现实的人生感悟,纾解现实的心理压抑。
三、历史与玄幻的联姻
历史既寄托了现实,也寄托了想象;历史剧可以折射现实,也可以给人以想象的安慰。唐僧取经被玄幻之后成了《西游记》,武王伐纣被玄幻之后成了《封神演义》,文学将历史做出了玄幻化处理之后,可以成就文学经典;电视剧对历史做出玄幻处理之后,也可以成就精品。任何历史都是经过筛选和选择后的记忆,电视剧的人物言行多数来自想象,毕竟绝大多数历史事件都没有人物对话实录。电视剧中不止人物对话需要凭借想象,人物的服装动作乃至具体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想象。历史剧不能拒绝想象,玄幻剧更需要沉浸在历史当中,诸如《西游记》《封神榜》《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需要置于历史当中。只有将玄幻剧置于历史当中,才能产生时间上的距离美,即使历史很模糊,也非常必要。玄幻剧从来都需要一段久远的历史做背景,因为只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才能让剧情上下几百上千年地充分演绎。历史与想象的联姻可以成就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从受众角度来说,更是需要剧情能够跨越遥远时空,形成历史的深邃感。《西游记》《封神榜》作为文学作品就是历史与玄幻的结合,拍成电视剧更将如此。《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醉玲珑》需要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中,才能制造出一个玄幻的想象世界。历史加玄幻,再加紧凑跌宕的剧情和密集的故事桥段,才能成就优秀的电视剧。历史与玄幻的联姻,是玄幻剧的必然选择。历史剧同样需要借助丰沛的想象建造艺术世界,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历史纪录片。
城市台电视剧宣传推广探索
【摘要】电视剧作为城市台的收视基准线,是争夺收视率的重要节目形式,是广告客户关注的热点。电视剧宣传推广是城市台必做的功课之一,以本土方式做好规划、进行创意,才能抓住观众眼球,加强收视效果。
【关键词】城市台;电视剧宣传推广;创意策划
对城市台而言,好剧是较为稀缺的资源。拿到一部好戏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如何让剧升值,产生预期的收视效果。特别是在综艺节目、线下活动较少、覆盖范围不算广的情况下,城市台更要独辟蹊径,利用规划和创意,针对本地观众、本土资源,有的放矢。下面结合南通台近年来的切身实践谈谈剧宣方面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未播先动,多环节预先造势
面对一部好剧,城市台需要牢牢把握线上、线下两方面,线上利用好频道资源,线下结合其他栏目互动。一般来说,线上的电视剧预告宣传片是剧宣的基础,对于编排播出,30秒的先导宣传片和60秒的剧情版宣传片是一部剧的标配,观众对于剧名的深入、剧情的提炼、演员的亮相会先入为主,此类宣传片会提前一周播出。通过随机采访观众证实,这样的时间节点安排恰到好处,而高频次的宣传片投放,为即将播出的电视剧营造了声势,可顺利接入下一个环节。基层观众的关注是收视率的主要来源,也是剧宣的终极目标,因此,联合频道其他栏目资源也是剧宣的有效途径。例如南通台影视频道有一档民生类节目《社区我来了》,作为一档周播栏目,与基层群众保持了紧密的互动关联。其中“好剧进社区”板块就是服务于剧宣。在社区干部的协助下,安排社区观众在活动室内开展以推广电视剧为核心的有奖互动活动,播放当下频道热播以及即将播出的电视剧预告片、精彩片花和有趣的问答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为下一部电视剧预先造势、积累人气,也通过互动了解百姓的观剧习惯和喜好,为选好剧、播好剧打下基础。
二、定位热点,量身打造剧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