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4:4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旅游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旅游产业

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研究

1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概况及旅游产业现状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川酒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并富有特色。开展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知名旅游产业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凝心聚力,夯实区域合作基础;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格局;整合资源,打造产业品牌;加强领导,理顺区域合作体制机制。

关键词: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

1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与《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两个文件,旅游业被多个省市区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四川,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旅游,并有致力于建设四川旅游环线的格局。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看,小众旅游兴起,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新颖化的旅游形式,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逐渐向文化型旅游转变,同时探寻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内涵性。从四川现有的酒文化资源来看,资源丰富且内涵深刻,包括以原料种植、酿酒技术、酒俗酒礼等为标志的特色酒文化模式;以酒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形成的次区域酒文化品牌;以“酒圣节”“酒博会”“老窖封藏大典”等集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酒文化产业等。然而,各区域酒文化旅游资源尚处于散碎状态,资源开发同质化和浪费等问题严重。而今又正处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若将川酒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以区域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将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2川酒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文化基础

2.1物质文化川酒物质文化是指与川酒生产与营销、消费活动相关联的物质设施体现出来的文化成分。如名酒名镇、酿酒遗址、酒文化博物馆等。(1)名酒名镇。四川地方政府和知名白酒企业积极推动构建产城结合的文化区域。以“六朵金花”为核心,将一批各具特色、凝聚白酒文化的历史名城古镇打造成承载名酒文化的白酒名城名镇。以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和泸州老窖文化为特色的泸州老窖•黄舣镇;如以典型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五粮液历史文化街区;以宫廷酒文化和盛唐建筑为特色的剑南春•剑南镇;以赤水河红军文化和自然生态风光为特色的郎酒•二郎国际白酒名镇;以川西民居风格的酒馆酒亭、老街老巷为特色的水井坊•水井坊街区。此外,还有沱牌诗酒文化名镇、江口醇•小角楼•江口镇、文君庄园等。(2)酿酒遗址。四川古老酿酒遗址与出土古旧文化遗存丰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较高人文观赏价值。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是中国建造年代最久的古窖池群;水井坊遗址的史学价值可媲美“秦始皇兵马俑”;剑南春的“天益老号”是始于南齐时期的古老的酿酒作坊;五粮液老窖池遗址是我国现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群之一,是中国历史酿酒工艺和传统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沱牌镇的“泰安作坊”被称为“中国酒文化的活文物”。(3)酒文化博物馆。五粮液集团早在1984年建造的花园般的规模宏大的“十里酒城”,成为四川的一大人文旅游胜景。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将实际生产过程和展示陈列完美融为一体。泸州老窖博物馆陈列着出土文物展览、传统酿制技艺展示、泸州老窖现展史展览等。剑南春酒史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与剑南春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2非物质文化。川酒非物质文化体现在与川酒相关的精神、行为、人物文化等方面。如悠久的历史、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礼俗习惯等。(1)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川酒可考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古蜀国蚕丛、鱼凫时代。在广汉三星堆古蜀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酒器。从这些酿酒器皿所采用的高颈罐特点来看,此时蜀人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蜀郡壬褒在其《僮约》中规定其家僮“欲饮美酒,才得沾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在东汉画像砖上出现的制酒图证明蒸馏酒也已问世。在西汉,已有批发酒的商铺和零售的小店,如“文君当垆”。明代,川酒仍保持名酒众多的特色,清代,川酒酿造工艺走向成熟。到近代,川酒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白酒的主要产区。(2)独具特色的酿制技艺。川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养窖、制曲、发酵、勾调及陈酿等几大技艺系统的集合体,在这几个环节上,泸州老窖、郎酒、五粮液、剑南春等各具特点。以窖池发酵的方法追溯到何时尚无定论,具有相对较长酿造历史的窖池多为浓香型白酒的泥窖窖池。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川酒传统制曲技艺分为大曲曲药与小曲曲药制作技艺。传统发酵主要是含淀粉原料在微生物及酶复合作用下转变为乙醇的重要工艺环节,主要分为浓香与酱香两种,而酿造过程中的勾调是一门极具个性的传统技艺。川酒传统陈酿技艺中尤以郎酒、泸州老窖的利用恒温恒湿的天然溶洞、山洞储酒较为典型。(3)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香醇厚的川酒浸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深入到生产、习俗、礼仪等诸多领域,形成丰富多样的酒俗、酒礼、酒歌、酒词、酒诗等民俗内容。一是节日饮酒习俗。川酒是四川人品格精神、礼仪智慧的载体、巴蜀文明的符号。四川人喜欢饮酒,一年四季无时不酒,在重大节日更是必饮。如除夕夜喝“团年酒”,全家聚餐并向长辈敬“辞岁酒”。正月里喝“春酒”,合家欢庆,祈福美好生活。中秋节喝“团圆酒”或“桂花酒”。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皆有饮酒活动。二是少数民俗饮酒习俗。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傈僳族、苗、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酒种,其饮酒习俗也非常特别。如傈僳族人早晨起来就要从酒坛舀上一碗酒,再炸一点玉米花下酒,就算吃过早餐。彝族饮酒时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且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大家依次轮流喝,称作“转转酒”。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从傈僳族的“早餐酒”到彝家的“转转酒”,从土家族的“咂酒”到羌族的“顺酒”、苗族的“拦路酒”等,展现着川酒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文化。

查看全文

广西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地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本文将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效分析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以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加快经济区综合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广西北部湾

广西北部湾区域优势发挥不够明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呈互不协调现象。鉴于此,本文将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为目标,从旅游产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并进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实现特色旅游结合区域优势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达到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迅速发展,并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及决策参考。

一、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广西全区拥有工农业国家级旅游示范点53个,北部湾经济有14个;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61个,北部湾经济区121个;星级农家乐500家,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3家,旅游特色名镇名村21家,特色乡村农家乐233家,其中南宁市的“美丽南方”正在打造国家级示范点,部分正在建设和申报中。近年来,广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养生旅游、民族特色旅游、宾馆酒店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业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共有旅行社500家,酒店宾馆16000余家,各类旅游景点景区900多处(其中5A级7个,4A级100个),旅游车船公司131家,旅游购物店(点)数以万计,2017年防城港市启航的“中华泰山”号跨国游轮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青睐。据广西新闻网消息,2016年,广西旅游业高于同期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全区旅游总收入3000余亿元,同比增长36.5%。特别是广西高铁的高速发展,使前来广西旅游的游客迅速增长,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广西经济的带动的效果显著。2014--2016年,广西旅游总人数分别为24126.75万人次、27656.62万人次、31987.23万人次,同比增长17.33%、14.63%、15.66%;广西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分别为28.35亿元、31.42亿元、34.18亿元,促进全区实现旅游业的总收入分别达到1746.65亿元、2156.72亿元、2567.13亿元,同比增长22.74%、23.50%、19.03%。可见,广西已基本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广西千亿元产业目标和加快建设旅游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11.25%,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研究

一、文化资本化与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

(一)文化资本化的实现基础

文化资本化即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增值的过程。文化资本化是一种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开发利用模式,其具有价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实现资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内涵、吸引性不够以及特色性不强的文化就很难实现其资本化。文化资本化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备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开发的潜力和价值,其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广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刘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文化的垄断性。文化垄断性体现为文化在区域的独有性。拥有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其所开发的文化产品在区域范围内因其垄断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实现文化的资本化开发,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强,即文化具有系统性,能够被开发成文化产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其开发成系列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机制

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根据其作用层级关系分为初级作用和深度作用两个层次(见图1)。1.初级作用初级作用即通过文化资本化所引发的对于文化自身及其相关延伸产品的作用和影响,其包括文化产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产品化即通过对文化进行深度、系统和全面开发,将其开发成能满足文化审美诉求、且能够为经营者盈利的产品模式,如温州横店影视城。文化产品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文化有形化即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文化由无形向有形化的转变,公众能够通过有形的文化形式,体验和欣赏无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类文化类旅游节庆;文化品牌化即通过文化的产品化和营销,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苏的园林文化等均属于此。通过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区域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基础上,文化产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终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演进。(1)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文化旅游业包含若干子产业。文化旅游各子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即内部各系统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区间的等级关系、文化旅游商品间的类别和档次结构的协调等。文化资本化在实现文化产品化和有形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2)促进产业间结构协调[3]。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包括了诸如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文化资本化的作用下,资源各要素按照价值和市场规律合理有序流动,文化旅游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协调。(3)促进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各区域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竞争力差异较大,因此,区域间应该进行有效协作。在文化资本化的影响下,各区域发展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形态与阶段

查看全文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相关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查看全文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归纳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J.R.B,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查看全文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查看全文

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山西省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省份,探究其旅游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有利于厘清其经济转型发展脉络,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通过选取旅游产业集群贡献度指数和发展指数,定量分析二者的互动机理,以期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建议。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西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推动模型均值为6.27;山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指数除2010年外均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二者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山西省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多个企业为获得某种外部优势而聚集起来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群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产业集群模式逐渐扩展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历经30余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多以实证分析为主,王辑慈教授认为产业集群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并且提倡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研究②。聂献忠等研究了我国主题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机制与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③;陈绍友以重庆市为例,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了推动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方略④,赵华等对山西省的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测度并研究了其经济效应⑤,褚蓓、贺小荣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旅游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⑥⑦⑧。研究方法主要以区位熵⑤、系数模型⑨、构建指标体系为主。山西省作为资源转型发展的重点省份,厘清其二者互动机制对推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转型,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山西省统计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测度二者互动机理,以期能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建议。

二、研究区域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拥有着全国72%的地上历史建筑文物,以古建筑、古寺庙、古遗址为主,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依托建筑文物,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年是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026.92亿元,A级景区总量不断增长,现有A级景区216家,酒店数量不断上升,游客过夜率呈增长态势,住宿满意度为4.13/5,景区游客满意度为4.47/5。目前山西旅游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同为核心的晋北边塞文化旅游圈,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民俗体验旅游圈以及以长治、运城为核心的晋南自然风光旅游圈,旅游景点则包括晋北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晋中的平遥古城、五台山、绵山;晋南的太行山大峡谷、蟒河、云丘山等景点,这三大旅游圈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旅游增长极,吸引旅游产业围绕旅游景点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查看全文

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摘要:结合赣南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互动发展实际情况,从客家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红色”体育旅游开发、户外体育旅游开发、体育赛事旅游开发四个方面实际调查分析赣南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并提出赣南体育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策略。

关键词:赣南地区;体育旅游;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赣南苏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而作为传统旅游的重要补充,体育旅游在近几年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面对国务院支持振兴原赣南苏区这一历史机遇,对赣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探寻体育旅游开发与赣南地区社会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使各级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并将其视为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规划和引导,这对加快赣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推进赣南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价值。

1赣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1赣南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又称赣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18万,其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本省吉安、抚州。赣州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独具特色,资源分布率达77%,森林覆盖率达76%。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安远三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龙南九连山、崇义齐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宁都翠微峰、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上犹五指峰、大余梅关、龙南九连山、上犹陡水湖、章贡区峰山),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宝葫芦农庄、崇义阳岭、瑞金叶坪红色旅游景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五龙客家风情园、龙南关西新围、安远三百山、定南九曲旅游度假村、赣县客家文化城、大余丫山风景区、兴国三僚景区、石城通天寨景区、会昌汉仙岩景区、宁都翠微峰景区),国家3A级旅游区3处(于都长征第一渡、龙南栗园围、龙南客家酒堡)。目前,赣州已形成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1994年赣州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

查看全文

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环渤海地区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优势、专业化分工、集群地域性与层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提出环渤海地区政策制度、旅游要素、市场网络、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的模式,以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渤海;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整合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旅游产业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它具备了集群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是按某种有效的方式,将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以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旅游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地销售给旅游者,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同盟,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二、环渤海地区旅游整合开发与协作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