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企业集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4:34: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金融企业集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金融企业集群分析论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更加重视金融产业在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金融资源主导权的竞争就是对经济发展主导权的竞争。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各国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国际性的融资、保险、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由此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企业集群一伦敦。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进一步渗透。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集聚区已达数十个,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包括地区性的)的城市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巴拿马等等,其中相当大部分是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瑞士,对外开放其金融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国际金融集聚趋势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企业集聚区,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区也开始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企业集群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企业高度集聚格局。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企业集群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百万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首先,金融产品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创造,比如资本期货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这些产品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其次,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性。一方面,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和货币资金直接联系,而交易的频繁性要求一笔资金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产品供给者获取“租金”的利益驱动。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有动机通过同一种金融产品构成不同的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进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金融产品复合性特征的强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金融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金融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需求强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发展壮大。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全球经济“马赛克”现象。正如Birkin-shaw所说,如果看看美国的硅谷和伦敦的金融业集群,就会发现这样的集群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资。这两个集群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集群的发展通过外部企业的加入增强了领导能力和升级能力,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金融;集聚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
论文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更加重视金融产业在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区域金融企业集群研究论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更加重视金融产业在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金融资源主导权的竞争就是对经济发展主导权的竞争。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各国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国际性的融资、保险、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由此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企业集群一伦敦。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进一步渗透。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集聚区已达数十个,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企业集群(包括地区性的)的城市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巴拿马等等,其中相当大部分是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瑞士,对外开放其金融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国际金融集聚趋势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企业集聚区,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区域性金融集聚区,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区也开始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企业集群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企业高度集聚格局。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企业集群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百万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首先,金融产品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创造,比如资本期货市场、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这些产品的出现既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又是各金融机构不断合作的结果。其次,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性。一方面,客户需要实现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资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和货币资金直接联系,而交易的频繁性要求一笔资金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金融产品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产品供给者获取“租金”的利益驱动。区域金融企业在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内外竞争压力的推动下,有动机通过同一种金融产品构成不同的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跨线提供,进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金融产品复合性特征的强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场化的急剧扩张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对金融企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金融企业集群从根本上说是复合性金融产品需求强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业的空间集聚和发展壮大。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全球经济“马赛克”现象。正如Birkin-shaw所说,如果看看美国的硅谷和伦敦的金融业集群,就会发现这样的集群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资。这两个集群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头羊,集群的发展通过外部企业的加入增强了领导能力和升级能力,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金融;集聚现象;区域金融企业集群
论文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更加重视金融产业在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试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的梗阻论文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产业集群是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将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市县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从企业、政府、银行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产业集群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与其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模式,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成功经验。尤其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总体特点职称论文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同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协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1]。
金融服务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
[摘要]产业集聚、集群、创新逐渐成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形式,金融机构在集群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复杂的金融服务集群网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广东金融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和各类支撑组织之间的网络结构特点进行剖析,构建金融服务集群网络创新实施的思路和模型,并提出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集群创新网络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包括构建金融机构、政府、科研等单位联动合作平台;建立高密度、多层次的金融网络关联状态;形成集聚经济,推动创新效应;建立基于集群的创新网络结构互动机制。
[关键词]金融服务;集群;网络结构;广东金融
高新区由于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全球金融业呈现集群化发展。金融服务集群网络由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担保、信托、风投、VC、PE和各种类金融机构,以及产权交易所、电信、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各类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等支撑组织组成。它们通过区域内分工与资源共享,可获得成本、信息、知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其成本和效率受网络结构、层次、密度等影响。对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集群的网络结构进行探究,有利于我国金融服务集群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优化,并为我国各地区金融服务集群产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相关文献研究
产业集群是由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是指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并相互联系的机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因具有共性和互补而联系在一起。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包括仇保兴、王缉慈等学者开始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并吸引了众多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农学等领域学者进行研究。对产业集群网络模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Porter(1998)、魏江(2003)、王缉慈(2004)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集群中各行为主体在交换和传递资源中发生联系的各种关系总和,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并最终组成了“企业战略、竞争结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撑产业、政策与机会”六要素协同发展的钻石竞争优势模型。Michael(1997)、谢洪明(2007)、郭新燕(2008)、项后军(2010)等学者发现集群网络密度、规模,关系的强度、频率,行为特征等多个变量对集群网络的资源配置效应发挥着重要影响。产业集群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而是一定程度上通过作用于企业的网络关系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随后,集群网络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被应用到了金融服务业。张卫国(2010)、卢亚娟(2011)、马毅(2012)认为:金融服务集群各主体间通过地域根植将获得政府支持,信息和资源的协作共享降低了金融业务成本并提高了金融效率;同时区域集群网络的独特声誉机制、以及多重监督与网络互助机制可让企业获得额外的区域竞争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础上,姬国军(2010)、高连和(2014)、马毅(2016)继续从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等视角分析了金融服务集群网络的组织模式、组织边界及组织特征等。与此同时,阎彦明(2009)、顾丽敏(2010)、刘辉和申玉铭(2013)分别分析了上海、江苏、北京金融服务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关系。李俊峰和张晓涛(2017)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定位与画图,对北京市金融业集聚情况进行分析。彭永芳(2017)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服务集群化发展研究,认为金融服务集群注定将成为驱动当前时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体上看,现有的研究在金融服务集群的网络性质、机制、效应、行为等均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并对北、上等一线城市的金融服务集群网络有了具体的描述,未有广东金融高新区等区域性的金融服务集群网络相关研究;同时阎彦明、刘辉等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区域面板层级的数据,缺少更加微观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例,将更加微观、直观的展现二线中等城市金融服务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集群网络优势与短板,为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供素材,为产业集群理论、社会网络理论、金融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论文
一、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的关系
1、产业集群简述。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集聚,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及与之相关的支撑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柔互惠共生性。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生产所有有关知识和拥有各种相关资源,去完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3)竞争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4)根植性。集群合作创新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根植性)、共同的创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这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5)资源共享性。众多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并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6)创新组织的开放性。集群式合作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当其中的一种联系变得无效时,这种联系将会被一种新的联系所取代。上述特征,使产业群具有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等,从而引致产业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增强机制,最终表现为强劲的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被不少专家认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2、综观目前总部经济不同阐述都强调其集聚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理念——总部经济。北京社科院赵弘研究员在2002年9月第一次提出了“总部经济”这一概念。随后的几年中赵弘赵弘研究员通过理论论证和北京总部经济战略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研究了总部经济中涉及的各类现象的内在动因。“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是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使我国在经济学领域有了原创性的突破。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来对总部经济进行了定义,林文俏(2003)给出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描述:“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人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认为:“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赵弘(2004)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史忠良和沈红兵(2005)在分析赵弘的定义后,提出,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和城市在使双方都能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驱动下形成总部在城市集聚并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现象。首先,这一概念包含了总部经济涉及的两个方面:企业和城市;其次是总部在城市集聚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企业和城市二者对更高经济效益的追求;再次是总部在城市的集聚能够使企业和城市“双赢”;最后是总部在城市的集聚是一个现实中存在又可观察和研究的经济现象。刘世锦从产业角度出发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说总部经济是高级形态的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它相关的要素大多数是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比如像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研发、金融、营销、物流、会计、律师等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组织等等。”贺灿飞(2006)从空间经济视角认为,总部经济是从事增值经济活动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总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与相关产业强烈关联并产生外部集聚效益而形成一种经济形态。徐金发等(2006)则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和核心要素,认为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结果。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总部经济的理解来看,尽管总部经济概念和内涵百花齐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总部经济的集聚性。
3、在经济发展实际进程中,总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总部经济是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集聚在特定区域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总部集聚区域表现了很多产业集群的特性。在经济发展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的分工,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的最大化而在空间上产生聚集。空间范围内聚集的强化,使企业扩展成为具有产业分工联系的企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当产业集群里的核心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核心企业出现后,空间集聚对这些企业的意义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化。一方面,集聚的“经济性”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集聚的“不经济性”却又是日益明显:优越的融资条件、与更上级政府的紧密关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等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于企业发展更为重要,而这些资源在当地都难以获得。这样,当“非经济性”超过“经济性”时,企业的某些部门就会出现“离心化”的趋势。此时,产业集群在空间上扩展表现为一部分企业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置于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区域。
改革委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产业集群下融资需求实证分析
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机制实证分析:以宜兴官林镇为例
(一)样本地区经济发展概况本文选取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为例。从样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官林镇位于宜兴市西北部且是全国重点工贸乡镇。全镇总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8万,辖1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2009年,该镇GDP为110亿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0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宜兴市排名第一且位列无锡市第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官林镇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以电线电缆行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的电线电缆行业产值从35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369亿元。在此期间,该地区的电线电缆行业经历多次产业升级,从1980年代生产电线到1992年生产电缆,从2000年高压电缆到2009年超高压电缆投产,品质从低端发展到高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和完善。2007年,该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线电缆集群生产基地,形成在产业技术、资源、人才及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目前,官林镇已形成以电线电缆、化工、冶炼、橡塑轻机、铜材加工为主导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电线电缆产业的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企业,如铜、铝以及其他线缆用材料企业;下游行业较多,包括电网、汽车、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官林镇有各类电线电缆生产企业215家,电线电缆相关企业103家。围绕着电线电缆这个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也已经形成,目前全镇共有金融机构10家、研发机构10家、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各1家,这些现代服务企业同样是官林镇产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实证分析1、调查方案和样本选择。笔者于2010年8月对宜兴市官林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择江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典型地区———宜兴官林镇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为例,并随机挑选部分电线电缆企业进行预调研;其次,根据企业所属产业、企业规模和融资情况的差异,随机抽取100家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企业,与企业家或企业财务负责人就企业2007-2009年的生产、经营和融资等情况进行访谈,获取企业经营的第一手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97个。同时,对官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了解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搜集了部分面上数据。2、调查样本企业和企业家基本情况。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官林镇电线电缆产业起步较早,第一家电线电缆企业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产业和企业发展较快的是1990年代,主要是得益于电力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样本企业中52.58%的企业创办于该时期。2000年以来,随着该地区电线电缆行业的集中度逐渐增大,新进入该行业也越来越困难,这一阶段创办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39.18%。在最终获得的97个电线电缆企业中,企业年龄最大的达到28年,最小的仅为1年,平均企业年龄为11.16年。由于电线电缆行业的特殊性(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样本中的电线电缆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大,平均注册资本为9144.95万元,2009年平均销售额为22.49亿元,平均职工人数为118人。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在被调查的97家样本企业中,私营企业有56家,集体企业41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规模差异较大(尤其是以销售额为标准划分),私营企业的规模相对大于集体企业。表1不同所有制电线电缆中小企业平均规模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得到。在接受调查的97家电线电缆行业企业家中,平均年龄为45.69岁;其中,男性占据较大比例,为86.60%;受调查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文化以上的样本企业家占比为83.51%,这与电线电缆行业的特征是紧密相关的3、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和融资机制分析。(1)产业集群外部环境对企业融资约束条件和机制的影响。理论上,集群的外部效应对企业的融资约束条件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可以从表3中看出,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在信贷获取过程中的信息约束、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降低,提高了潜在的信贷收益,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产业集群外部环境对于企业信贷可得性的重要性同样得到了Russoetal.(2001)研究的证实。Russoetal.(2001)以意大利1700家公司为例分析产业集群与企业融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意大利南部地区的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融资时要比北部和中部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信贷约束且支付更高的利息。其原因在于,与孤立的中小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区域内或产业链上围绕一种最终产品所形成的企业生产网络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和信用条件。接下来,我们使用样本企业的融资结构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一定的验证。分析的思路是通过比较产业集群内企业创办初期和目前融资结构和特征,揭示产业集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融资约束和特征的影响方式和路径。从表4对比情况来看,产业集群企业创办初期的融资结构和目前的融资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企业创办初期主要依赖的是自身资本积累和依赖自身社会资本的亲友借款,这两者之和占到资金总额的94%,而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仅仅占到5.26%。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区域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在融资结构中的作用趋于变小,来自于外部的商业银行贷款和企业间商业信用占比增加至65.26%,而这与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密切相关。据此,我们认为,随着该地区产业集群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间产业链条和交易网络正在不断延伸,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效应逐步凸显,提高了企业获得外部金融供给的能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融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相契合的融资结构演变趋势。(2)集群企业内部规模变化对企业融资结构特征的影响。现有企业融资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企业自身存在一个融资增长周期,其融资需求和选择随着企业业务增长、经验的获得以及信息透明化而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因此与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Berger&Udell,1998)。新的企业主要依赖于所有者的自有资本;生存下来的具有稳健增长能力的企业能够开拓短期债务融资渠道,但是长期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渠道仍然受限;高速增长的企业在寻找到长期融资渠道之前也不得不受流动性约束并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其背后的经济原理主要是一方面企业规模变化影响企业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企业信息透明程度较低,外部融资可得性较低,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增加带来信息透明度增加,外部融资约束逐步放松,这种效应对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而言更为明显;同时规模变化也导致了企业融资规模的增加,尤其是严重依赖自身积累和自身关系网络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需求规模增加,必须突破非正规金融市场对于发展的制约。表5依据规模划分的产业集群企业融资结构特征单位:%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得到。从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来看,企业融资结构主要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股权融资主要是自有积累资金,包括实收资本和企业积累;债务融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企业间借贷和信用(主要指应付账款)。调查结果(表5)显示,样本产业集群内部规模较小和规模较大企业的股权融资占比均低于规模中等的企业,200人以上的企业股权融资规模最低。这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通常伴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日益稳定,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在增加,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企业更容易通过正规金融市场获得银行贷款。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对于应付账款这类企业间借贷和信用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这实际上反映了企业正规金融市场资金获取能力对于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的替代,从表5中我们可以发现,200人企业债务融资中的企业间借贷和信用占比最低,仅为7.28%。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得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也得到本文调查的产业集群企业数据的证实。首先,处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成长早期对自有资金依赖程度较高,譬如,创办不足5年的企业自有资金占到一半以上;其次,随着企业的成长,产业集群网络的作用逐步得到体现,一方面银行贷款比例逐步增加,创办超过15年的企业融资结构中60%均为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企业间信用占比也在不断增加,从10.93%增加至15.93%,这是产业集群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征,即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规模增加的同时外部投资者对于产业集群网络内部信息获取更为容易。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结构特征,重点选取宜兴市官林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内的97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产业集群外部环境和内部网络的变化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影响,最终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1、区域产业集群外部环境影响集群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结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样本地区产业集群企业创办初期的融资结构与非产业集群企业相比无太大差异,基本以自身资本积累和依赖自身社会资本的亲友借款为主;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企业间交易网络不断延伸,形成围绕一些核心企业的产业链条和网络,基于产业链条和网络的不断延伸,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效应逐步凸显其重要性,集群内部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外部银行贷款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借贷和商业信用,尤其是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借贷和商业信用也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深化。2、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规模的变化也会作用于其融资需求和融资结构。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比例逐渐加大,16年以上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比例达到64.70%。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状况区域稳定,其在金融市场中的信息透明度增加,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企业更容易通过正规金融市场获得银行贷款;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外部银行贷款资金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产业集群内部银企间的信任等社会因素以及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对企业融资影响较大。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未来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提升的金融政策应当包括:1、考虑对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政策,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严重依赖于自身的原始资金积累,是融资最为困难的阶段。同时,增加对创办初期企业家的金融支持,降低创业的资本门槛,为有能力或创业精神的中低收入者提供融资,并为使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企业家创造机会,有助于在激发民间的创业和创新活力的同时持续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2、应适时地增加外部金融供给的数量,提高商业性金融供给对产业集聚提升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对产业集群内部和同一产业链条上企业间的信任和交易网络的利用,创新类似于产业链或者价值链金融的产品,以在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同时,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最终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完善和升级。3、针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活动制定金融扶持措施,鼓励多种地方性资本市场的发展,如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以及天使资本等,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度依赖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况,以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来降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
本文作者:卢亚娟张龙耀工作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论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动因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主导力量金融企业集群的产生发展是金融业由低级到高级由形成到逐步完善成熟的不断演化的结果而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金融企业集群发展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金融企业;集群;金融演化
一金融企业集群现象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的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联合提供金融服务,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集聚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如伦敦已拥有18%的全球银行借贷额33%的全球外汇交易额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额,以及决定世界黄金价格的黄金市场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货市场目前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集聚了全球外汇交易量的60%国际银行贷款的40%国际债券发行的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新加坡香港,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企业集聚趋势如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就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亚洲美元市场鼓励证券期货市场建立等措施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集聚目前,新加坡已有各类金融机构600余家,其中银行114家,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1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公司61家,期货公司32家,财务顾问53家,逐步明确了其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区借助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区位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香港目前拥有金融机构210余家,其中70余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银行,其资产总量已达到71378.16亿港元伴随着金融企业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地区性的金融企业集聚格局日益明朗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也是风起云涌北京的金融街已经成为国内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那里聚集了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国家金融决策机构和众多的金融巨头,目前金融街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国的60%以上,金融企业运营总资产达到13万亿元,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和65%以上的保险资金上海陆家嘴CBD的金融机构也是济济一堂国内外600余家金融企业聚集于此,一批新兴的金融机构,如全国性商业银行业务运营中心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纷纷落户上海,各类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逐步加深,金融企业的综合经营趋势初露端倪同时,上海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列为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台了包括对入驻金融机构总部进行专项资金资助对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进行适当奖励扩大对外开放建立银行卡集群效应基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争把陆家嘴建成国家金融改革先行试验区和金融资源集聚高地深圳依托其开放的经济政策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区位优势,也迅速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深圳立足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金融企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金融机构生产效率的提升随着沈阳金融贸易开发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沈阳正在稳步向东北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目前已集聚了60多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其集聚效应和对外辐射效应初步显现截至2005年底,全球范围内已形成约220个层次不均功能各异的金融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