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4:05: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经济合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各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组成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合作建议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东北亚区域经济顺应这一趋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辽宁省地缘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富有和技术先进,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背景,通过回顾2014-2018年辽宁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情况,分别阐述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情况、辽宁省与韩国的贸易情况、辽宁省与俄罗斯的贸易情况。进而说明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和展望辽宁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辽宁省;经济贸易;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2014-2018年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一)辽宁省与日本贸易情况

由于辽宁省和日本的地缘优势,在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国家排名中,日本名列前茅。从2014-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增长的趋势来看,双方的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2014-2015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中日历史原因,当时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但2016-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出现逐年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果,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中日关系已由冰点走向缓和。而且从总体上看,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贸易顺差,这表明日本对辽宁省的许多产品都有需求。而辽宁省主要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进口。从进口和出口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科技产业还有待发展,技术水平还有待创新和提高,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形势下,对日本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利于辽宁省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本是个多岛屿的国家,土地面积不大,而且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平原面积小,耕地少,所以日本自然资源有限,而辽宁省地处平原,土地辽阔,适宜耕地,农产品丰富多样,铁矿石和煤炭储备量大,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都吸引着日本从辽宁省进口。辽宁省还有地缘优势,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有“东北之窗”和“东方明珠”之称。

(二)辽宁省与韩国贸易情况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各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组成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俄罗斯扩展市场和战略空间、促进能源出口多元化、带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然而,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开放自由贸易可能冲击俄产业结构、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强。长远来看,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俄罗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极,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景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突破,继2015年中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中日、韩日之间首次通过RCEP彼此之间间接达成达成FTA,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走上快车道。普京总统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改善与中日韩朝蒙的双边关系,并在上合组织、亚太经合、东亚峰会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背景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很少在俄罗斯官方话语中出现,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隶属于其亚太战略,同时也是亚太战略的主体,俄罗斯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立场在其亚太战略的基本框架下展开。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国,俄罗斯三分之二的领土集中在亚洲,但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却在欧洲;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但也有着深刻的东方烙印。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在西方和东方都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既赋予了俄罗斯外交灵活发挥的空间,也带来了腹背受敌的战略风险。因此,俄罗斯外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协调、平衡东西方战略,使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空间得到最大化。纵观俄罗斯历史上的外交政策,总体基调是以西为主,以东为辅。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西方”身份认同,将自己视为欧洲大国的一员。欧盟既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其地缘安全重心所在。普京上任后,“向东看”的趋势逐渐得到强化,亚太战略被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2016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出,“俄罗斯联邦将‘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加强其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视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战略方向”,“俄罗斯联邦将继续为建立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机制付出努力,并将采取措施扩大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1]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重心呈现东移趋势,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二、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合作分析论文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综述

2003年9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正式提出。之后,到2006年7月底,泛珠三角区域总计签署各类合作协议65个,其中官方协议43个,非官方协议22个。截至2007年第四届泛珠洽谈会结束,合作各方累计签约项目1.4万个,总金额超过1.6万亿元。伴随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推进,泛珠三角地区学术界和政府,尤其是广东、香港、广西、云南等地区对于该项议题的研究一度方兴未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自然有针对咄咄逼人的长三角等地区合作形势的考虑,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稳妥渐进的诱致型整合模式而言,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整合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烙印[1]。不可否认,由于国内权威主义导向的治理模式,政府是制定各级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干预变量。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开始面临困境,内部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态势有增无减。伴随2007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尤其是批准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言而喻,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战略地位和功能进一步下滑。基于此,目前广东的区域经济战略有所收缩,战略重心转向全面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大珠三角战略。与此同时,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2]。2009年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中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泛珠合作中面临的战略前景问题与不确定因素有所缓解。

伴随区域经济战略调整与形势演变,关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国内学者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层面一度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例如,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倡导初期,多数学者则对泛珠三角整合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有的学者认为,泛珠整合与大小珠三角的发展实际上构成冲突,运作好后两者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现有成果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为主[3]。然而现有关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仍然存在明显的功利导向与战略缺位。当前各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存在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政绩博弈与理性预期,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己有利的就积极参与,不利的就消极对待甚至阻挠拖延[4]。有的省区政府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建设实际上持观望态度,对于自己在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定位存在战略缺失。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始终缺乏战略效应的系统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缺乏明确的整体利益指向和战略效应导向,那么泛珠整合势必难逃短期行为的发展终局。因此,本文基于宏观研究视角,侧重诠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效应问题。

二、区域战略效应的分析框架

在西方区域经济学中,通常关注经济增长的空间特性,市场和制度等因素作为外生条件一般不予考虑,而中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因未引入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的变量,仅从政府行为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难以深刻揭示当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全部复杂内涵。制度增长分析关于经济增长的主流理论的着眼点主要是整体经济结构变动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并不关心制度变迁的空间差异性[5]。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分税制的建立为标志,建立了以地方分权化管理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国内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在充分释放了放松管制,发挥地方优势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以后,已经开始显出诸多负面战略效应。从战略效应的特征来看:一是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占有主导地位,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影响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市场条件、经济基础和地区优势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的空间特征。二是区域经济向相对独立且具有封闭倾向的综合经济系统发展,使地区经济增长空间受到限制。在宏观经济层面,这一倾向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整体经济结构的失衡,并伴有逐渐加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三是由于地方性企业在成长中的空间扩散,率先打破了地区经济的封闭性,进而有可能引发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和竞争加剧。这一空间结构能否向着合理化方向演进,关键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能否为此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与保障。

在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背景下,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在转轨经济学理论看来,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客观上是由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市场深化发展有着自身的演化逻辑,在国内国际两个不同层面上,按照一定次序深化发展[6]。就目前经济发展演进所处的阶段来看,对外开放是一旦对外承诺开放某个领域的市场,则立即构成自下而上的压力,迫使本地市场规则逐步与外部市场规则接轨。由于转轨过程中改革和开放同时作用于市场化进程,而中国泛珠三角区域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大,市场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国内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因地区差异而已经形成市场化在地区间的战略效应差异。差异化的地区战略效应表现为不同地区在改革和开放两方面进程的非同步性,并在市场容量、结构、范围和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统一的大市场只能首先通过区域或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来推进。从理论上分析,区域对外经济战略可以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就业。前者是由于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刺激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后者主要是由于区域贸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带来的,是由于对区外维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区外出口商丧失某些竞争优势,而使区内原先与区外的贸易转向区内。对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来说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进程,对于国内的区域整合进程来说也同样如此。因此,利益相关的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国内各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查看全文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艰难和曲折的原因,并在简要介绍和分析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的新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因应对策。

【摘要题】地区经济

【关键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因应对策

【正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在直接推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愈益自由流动的同时,也间接影响着不同经济体的法律、政治和文化不断交融与相互吸收。由此,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呈现和发展,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共同体和关税同盟日益多见。至今,已经很少有人怀疑经济合作对于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贸秩序的维护所起的作用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欧洲、北美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成功以及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缺失而致的风险呈现,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也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呼声。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在我国政府、学界和企业界也逐渐形成共识。

查看全文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一、中国参与亚太贸易合作与问题

一般而言,亚太贸易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类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紧密贸易安排,签约方要按照要求相互开放市场,而且这种开放幅度相对较大。比如《曼谷协定》、内地与港澳CEPA、中国一东盟FTA、中国一新加坡FTA等。第二类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由地理上相邻的合作区内各成员的地方政府来推动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经济互补性,发挥地缘临近的区位优势,通过渐进方式探索潜在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比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泛北部湾合作、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图们江增长三角等。第三类为相对比较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类论坛性质的合作机制一般不具有约束力,其目的一般也是探索性的,通常是以政策对话、促进贸易和加强信息交流为主。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

(一)双边贸易机制

自从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代表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议》之后,中国加快了FTA步伐,截至2009年6月,中国已经签署了9个FTA,正在与冰岛、挪威等6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谈判,与印度、韩国进行FTA官方可行性研究,并与韩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FTA民间可行性研究,如中日韩FTA、ASEAN+3、ASEAN+6等。其中的多个FTA都采取了类似日本EPA形式,捆绑签订了囊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表1显示,中国的已签署FTA中,亚太地区占绝大多数,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必须指出,在双边FTA积极进展的同时,多边FTA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在“东盟+3”为基础的地区合作框架中的影响表示担心,极力推动“大东亚”范围的合作,即“东盟+6”框架下的“东亚峰会”机制。“东亚峰会”把本不属东亚的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进来,这样,东亚合作就出现了两个框架并行的态势,一个是“东盟+3”,一个是“东盟+6”。尽管领导人会议对两个机制做了分工,但是实际发展并不明确,二者带有竞争性发展的特征。(张蕴岭,2009)这种以东亚峰会面目出现的“东盟+6”机制使得东亚合作的政治构架变得更为复杂,凸显了东亚合作政治利益的多元特征,同时合作方案间的博弈,也延缓了亚太地区多边FTA进程。

(二)多边贸易机制

由于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性质,它的象征意义一直大于实际意义,其开放性和非约束性特征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会真正有所作为。(李向阳,2002)即便如此,这仍然引起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的单边行动中,关税减让水平也都基本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伴随着《贸物宣言》决定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大阪会议制定了实现这两个时间表的行动议程,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应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压力逐渐增大,尽管进展并不顺利,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效。例如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亚太地区以APEC为核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开展了贸易便利化工作。第一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它成功地使得亚太地区在2002-2006年间贸易交易成本减少了5%,作为它的后续计划,APEC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旨在2007-2010年间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同时,APEC已经开始实施为期2008-2010年的投资便利化行动计划(IFAP)。目前,中国参与APEC的承诺基本没有超出对WTO的承诺,同时参与APEC的方式,也以功能性建设为主。

查看全文

论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

摘要:本文探讨了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各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组成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边界效应边界动力机制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两侧、地理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跨国界和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涉及国家边界两侧较小范围。所以,与普遍意义的经济合作相比,这种方式受国家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边界效应对经济合作的影响是一种动力机制,边境区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体构成了弱化边界屏蔽效应增强中介效应的动力机制,对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

一、边界效应的双重性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集中体现,国家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边界两侧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海关规制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信息传输的障碍,使其限制了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它也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面,由边界所带来的经济合作的机会,使边界两侧区域经济交往具有天然优势。对此我们将边界效应概括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

1.屏蔽效应。在著名经济学家埃文斯(Evans)的模型中,交易成本变量是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单独解释46%的屏蔽效应。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是屏蔽效应下交易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体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不可能的,而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善性。从边界屏蔽效应来看,跨边界信息的传递往往比一国内要困难的多,它阻碍了边界一侧经济行为体对另一侧信息的获得,比如,市场信息、合作方的资信水平等,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此外,经济交往中主体的数量越多,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严重,交易的障碍和交易成本就越高。涉及边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其屏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家边界往往是不同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分隔线。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一体化建设组织正在推广,但东北亚地域并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威胁。就因面临的这种趋势和潮流,使得东北亚各国对于加强合作这方面更加渴望。但因各个国家的开展程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还有很多问题日积月累、民族问题同样根深蒂固,每个国家对待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难以统一,因此地域一体化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合作更加无法实现。因此更具有创新性的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得以形成。本文主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延边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延边图们江;跨境;经济合作

一、延边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1.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中国一直以来加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早期与俄国、朝鲜都进行了贸易往来。自从项目开展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14年开始的3年,朝鲜和延边地区的贸易总额不断翻倍,从0.38亿美元发展到4.2亿美元。期间有虽波动,也不影响整体的迅猛的上升之势。边对俄国的贸易也呈上升之势。尤其是2016年,中国对俄国总额的5.2340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占对外贸易总额34%,再创新高。2.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图们江经济合作区面积很大,南北约160公里、东北有240公里,总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面积达到了150万。打通图们江出海口一直是图们江地区开发的重中之重,他有利于打通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发展。如今图们江区域合作为了扩大市场,加深扩大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在俄国、朝鲜建立出海通道。成立跨国公司,设计多功能的物流园区,不断开发资源。不断加强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该地区经济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包含环境、人力资源、物流、交通、电信、能源、旅游、投资、贸易等。延边图们江经济合作区建立之后,过货量和过客量都显著增加,在2016年,延边州口岸的过客量达到了117.2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4.8%。3.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1)“跨国自由经济区”模式在1991年“跨国自由经济区”模式被学者丁士蔑提出后,得到UNDP认可。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图们江入海口的区域范围内建设跨国自由经济区,朝鲜、中国、俄国与韩国、日本和蒙古合作小部分土地。在朝鲜、中国、俄国设立政府,各国投资者负责二、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开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管理工作。(2)“图们江成长三角”模式“成长三角”是促进各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型模式,它主要为了体现生产要素的互补优势,许多国家建立了经济开发区在地域田比邻的较大区域内,为带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不断优化要素分配,促使各国合理互惠,实现双赢。“图们江成长三角”这一新型模式被广泛借鉴于图们江地区的开发。(3)国际协定签署后的开发模式1995年12月以前,也就是国际协定签署前。俄国、中国、朝鲜三国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互不搅扰,各自为业,模式较为松散。三个国家都设立了自己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其中俄国设立了哈桑区,中国批准了珲春,朝鲜设立了罗津。朝鲜、中国和俄国各自管辖的经济区都被不同程度的开发,这种行为完全是自主单边的。制定了国际协议之后,又统一设立了协调单位,至此图们江地区正式的转入“各自开发为主,国际协调为辅”的模式。但又因为所有的协调都是没有制度约束的,所以作用体现不大,模式仍处于半松散型,俄国、中国、朝鲜基本还是各自开发。

二、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

1.开发目标不一致,利益难以协调。朝鲜、俄国、中国在开发目标上存在极大差异。从朝鲜和俄罗斯的港口进入或者以在图们江建造河港的方式进入日本海是中国的目标,以推动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辉春建成为吉林省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根据地;朝鲜目前以改善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的期初设施为主要目标,努力把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建设成为国家化旅行的大都汇和物流中心,从而使得朝鲜带动国内低靡的经济;以推动促进远东地区的开发与筹集资金为动机,俄罗斯才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在开发方式上朝鲜、俄国、中国持有不同的意见。中国是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合作,结合实际进行合理化开发;朝鲜于国情考虑,则主张各国独自开发;俄罗斯极力推动远东地区的经济,致力于主张自主开发。朝鲜、俄国、中国由于利益点不同,都优先考虑本国的短期利益,难以达成共识,协调也困难重重。2.政治缺乏互信。图们江周边国家存在十分复杂的政治关系。虽然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中国威胁论”、朝鲜半岛问题、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从未消失,即使政治关系有所缓和,但政治信任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3.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逐步完善图们江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后,问题依旧不少,一是朝鲜公路、铁路站点配套设施落后、运输能力差、路况差;二是珲春-卡梅绍娃亚铁路,仍处于修建当中,无法运行;三是俄国、朝鲜、中国口岸过客过货能力不足,查验慢,堵塞严重,设施落后且发挥受限;四是俄国、朝鲜、中国没有相对规范的查验制度和通关制度,效率低。运输通道拥堵,道路坎坷且基础设施仍处于建设当中,这些问题将抑制图们江地区的旅游业,同时也会降低贸易投资等活动的自由性。物流需求小,腹地建设滞后。且许多重要地域与珲春的交通基础设备并不健全,例如吉林的长春市、通化市等地区又是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所以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会给造成国际运输通道物流需求的缺失。4.物流严重不足。我们长时间在完善跨境基础设备做工作,但物流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两者必须均处于良好的状态,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赢取高额利润。进而促进国际运输通道的持续发展。如今,国际运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物流问题刻不容缓。例如2016年是圈河口岸的货物运输量最多的一年,也仅有9.2万吨。而伊春口岸的货物运输量从1999年的2.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万吨之后便开始停滞不前,重要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实现能力较薄弱,物流硬件设施和物流经营资源较少,产业集中度低;大部分物流企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管理理念落后,规模较小;且企业内部的信息封闭,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同样很低;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行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物流公司在企业经营时缺少法律依据,即没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规范等。延边州物流发展现状很差,国内外众多公司都是资金实力不强、经营规模较小、能力和物流管理技术较差,所以就目前图们江区域国际运输通道的经营主体并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能力。

查看全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对策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广西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本文将在合作博弈的分析基础上,探讨广西旅游业如何在立足自身旅游资源,抓住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广西旅游合作博弈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出现了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中国—东盟正是其中的一个。中国与东盟从对抗到合作,从昔日的冷战对手到如今的战略伙伴,跨越四十年的风雨历程,成功地把彼此的关系塑造成当代国际关系的典范,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东盟区域范围包括中国和东盟的10个国家:新加坡、菲律宾、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合作领域涉及商贸、旅游、能源、医药等多个领域。

一、广西旅游业现状和资源特色

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据广西旅游统计资料,2006年广西接待游客1707729人次,比2005年增长15.61%,其中国外游客突破1046687人次。[1]旅游外汇收入42312万美元,在全国排名第13位。[2]越南、泰国和新加坡是广西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

广西旅游拥有优越的资源禀赋,以桂林山水为代表,兼有桂平西山、宁明山花园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31个省级风景区。风景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各不相同。根据各自资源特色,形成了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古迹为特色的桂北旅游区;以壮族文化、南亚热带滨海风光和边关旅游为特色的桂南旅游区;突出历史古迹、宗教文化、风景名胜和侨乡风貌的桂东旅游区;以长寿旅游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桂西旅游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