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4:02: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经济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重大挑战,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直接将经济发展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里的条件允许范围包含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允许,也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社会公众的心理状况、技术利用等的允许,是一个保证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凡超出此框架的行为虽能引起经济的临时性发展,但必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经济发展后遗症。在我国,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环境的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这已经是近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一直注重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存在地方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占上风的事实———宁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要保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造就了手中有钱、人人幸福指数持续下降的局面。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然存在互制性,但由于政策得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在可控范围内。我国虽然也强调环境保护,但彻底实施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从近几年治理雾霾开始,加上许多诸如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人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大大刺激了我国的经济转型。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可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等的差距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开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尖锐。几十年前,经济落后、技术落后……许许多多的落后,为了某些需求,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急剧恶化的社会发展局面的出现。现如今,经济总量已经是过去的许多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仍处于高水平。环保技术、治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尖锐,这就值得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思考、研究、引导。
3.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进程依然高速前进。城市是经济的发展核心,农村是经济的基石,二者相互促进,是社会发展的伙伴。但是,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参与者,他们进入城市有着形形色色的原因,但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城市经济好,工资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好,交通、银行、超市、学校等等均超过了农村;三是农村就业困难重重,甚至除了务农,无所事事,而城市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有的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诸多因素,造就了我国持久的城市化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消亡。据有关机构统计,近10年,我国每年约有600个村庄消失,已经超出了社会发展的正常合理区间。究其原因,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许多多多的不良社会发展现象。虽然,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仍需在政策机制上进行约束与引导,以促进我国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产业构造优化升级,更是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发展区域经济,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的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本论文探究了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能力
一、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1)陕西省创新投入能力区域创新投入能力体现的是区域自身就存在的或者用于区域创新工作中的资金、人力和设施等各项资本的数目和概况。它还能够体现创新主体所拥有的能力值。可以从侧面反映区域创新政策的方向侧重与发展战略,政府对陕西省的科研活动拨款额也在逐年增加[1]。2)陕西省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产出能力体现的是创新主体的“能耐”,这个“能耐”指的是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完成整个生产的流程进而获得最后效益的能力。随着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自贸实验区的发展,区域内工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出口创汇额皆不断上涨,体现陕西省区域内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3)陕西省创新支撑能力近年来陕西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区域内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等级公路里程数以及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皆在逐年上涨。2、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陕西省区域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实力不仅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系统内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能力,也是对区域经济总值的真实体现。2)陕西省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指的是从社会整体的层面提升区域的发展情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来自外部的最大作用力[2]。
二、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技术进行创新可以优化劳动力的形式,资金的使用和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合理的分配和优化技术创新与区域资源,可以让经济发展不再一味的依靠土地和矿产类然资源及其他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将创新作为主要方向,生产效率会得到提升,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和创新活动的共同发展,另外也会降低自然资源流失的和生态环境的毁坏,有益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产出效益,保障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3]。2)产业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区域内集群产业的创新,主要是选择空间距离来集聚的方式,发挥集群模式的效用,同类型或者相关产业遵守专业化的分工以及合作模式。资源的提供或者产品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后,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把有些产业转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过程恰是产业的转移。3)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创新的主体经过了长时间的协作和沟通后,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称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交流与沟通,不确定性自此减少了。创新具有外部性,会导致溢出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集聚中,外部性以及溢出效应会尤为突出。创新的外部特点有利于传播与交流发达的科学知识,提升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区域竞争力也会提升到新的高度。2、基于陕西省现状分析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陕西省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具体表现陕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值近几年来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也在不断提高,从各种数据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和支撑能力一直在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同时提高,近些年陕西省的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持续增长,这都代表区域内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整体的大幅度提升。2)针对陕西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①完善省内创新主体网络,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陕西省要提倡创新主体之间多多开展交流互动,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科研组织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建立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的完整体系。②鼓励企业走吸收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陕西省的专利产出和投入情况都很不乐观,观察省内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比较落后的地区始终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线上,无法实现对研发和投入的合理调配,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前期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并且潜在的风险极高,眼下的形式非常严峻。③增强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具有特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专利的所有人在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中都有着优于他人的便利。单从陕西省区域内的专利数量上看,显然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不成比例[4]。④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人力、经济、技术、产品和资料等各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区域市场,区域市场能够控制创新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流动。从目前陕西省关于区域创新的指标数据分析,在资本和科技等方面,陕西省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个人浅见
奉化市提出的建设“中部高新技术经济区、溪口风景名胜区、东部海洋经济区和西部林特经济区”等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宏观地描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对于整合区域资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奉化市四大区域经济特色更加明显,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根据发展趋势和四大区域经济的特色,制订目标定位更加明显、发展轮廓更加清晰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赖于总t的持续增长、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有赖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目前奉化市四大区域经济的轮廓已逐渐形成,但区域的整体性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框架还不够明确,区域内各自个性目标及生产要素空间组合不够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比较大。如我们提出建设西部林特经济区,但由于该区跨越7至8个乡镇,只用“西部林特经济区”这个总概念、总轮廓,显然是不够的。区域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内容不够形象具体,所包涵的主导产业、经济特色也不够清晰。因此,要针对该区域内各个乡镇的特点,再划分成几个小区域,制订更加具体、更有特色的小区域性发展规划,以便各地操作,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林特经济区。为此,为了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生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腾飞,应重点制订好三个规划:一是要制仃每一个区城性经济发展规划。区域性经济规划,是一个区域内发展的总开关、总龙头、总动力、总目标。要根据全市提出的总的四大区域发展蓝图和各个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细化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明晰区域经济的发展轮廓、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和经济调整方向。该规划要与全市总体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相衔接。二是要制仃每一个区城空间布局规划。区域性空间布局规划,是一个区域内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整体优势发挥的总调子。因此,我们要按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区域资源的集聚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制订每一个区域性空间布局规划,合理确定整个区域
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功能性布局。并确定区域内企业的选址、村庄的迁移(撤并)方向、生产力布局及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组合等问题,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制仃区城内各乡镇发展子规划、子目标。各乡镇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总规划、区域性空间总布局和各自所拥有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制订出既有利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又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从而达到区域内优势互补,避免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类同。
二、要建立区域经济建设协调
机构.制订区域性产业政策,保证各项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各乡镇就必须共同努力和合作。当前区域经济建设协调机构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相万_配合还不够紧密,群体经济优势的发挥也不够理想。如建设溪口风景名胜区,不能单靠一个溪【〕镇,其周边乡镇、上游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要从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建设,保证各项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出发,切实采取一些工作措施:
一是要强化职能,加强区城经济协调和管理。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影响到各个区域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立协调各方关系。为此,要建立伏域性经济协调和研究机构,强化职能.明确该协调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增强该协调机构的工作权威。要经常研究交流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勺伏域联合的发展规律,制汀区域性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加强区域内份个乡镇之间关系的协调,督促各旭围绕区域性目标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区域经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思维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对国家整体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便需加大区域经济开发力度,从而使我国经济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中。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此种问题出现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情况、物质主义时代地区战略发展取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思维
在新时期,区域经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国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适应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过去,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中,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经济建设后,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需要对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以此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民族影响力逐渐增强,赢得越来越高的世界影响力。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区域负责人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正确的战略部署,使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速度,使经济状况朝着积极的态势不断运行,因此,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也会迎来崭新的发展高度。
一、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情况
(一)运用资源要素空间。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资源耗费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虽然中国地大物博,拥有较多的可利用资源数量,但在长期耗费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资源问题。在每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关人员都可以运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发展[1]。通过资源要素空间的手段,能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在土地上进行矿井的开采,都是运用资源要素空间的方法。但是,在运用资源空间的基础上,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交通运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空气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许多人聚居在一个场所,一个地方被大量人口入住后,在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景象。如图1所示。图1表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要素利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山西是一个产煤大省,拥有众多的煤矿资源,但是经济却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此种现象表明,只有在合理利用资源要素空间的情况下,才能使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图1(二)运用产业技术空间。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产业技术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一篇文章中曾经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是平铺式的,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国的GDP为17.4万亿美元,中国则达到了17.6万亿美元,虽然中国变成了比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体,但中国经济规模只达到美国的86.9%,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在模仿其它国家技术的情况下,中国只能生产一些价格低廉的产品,这些替代性的产品虽然价钱便宜,但是具有很大的质量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追寻的是快速,在不顾其它现实条件的情况下,中国便生产大量不合格的产品。在较短的时期内,中国区域经济看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长此以往,中国会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没有相应技术条件的情况下,中国区域经济便很难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因此,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局面[2]。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将资金投入到哪一个行业中,在企业家疑惑的基础上,中国便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发展措施。相关人员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我国拥有自己的技术本领,在技术产业不断升级拓展的基础上,我国经济便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生产。(三)运用地区文化空间。目前,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会受到相应地区文化条件的影响。如美国拥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美国的一些经济发展手段,在其它地区是不能得到发展的。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地区文化有直接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现代产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的发展特点,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表明当地的文化现状比较良好。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在具有一定文明程度的基础上,地区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中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依赖于一定的精神文明发展进程。如中国注重模仿,一些产品价格便相对比较低廉,企业家的追求目标比较单一,在获取一定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家便能够得到满足。此外,中国大多数消费者不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别物品质量优良的能力,消费者只关注产品是否具有实用的功能。因此,这也限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的情况下,规避相应的弱势,使相应的文化产业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进而促进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3]。(四)运用地缘战略空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还依赖于一定程度的地缘战略空间,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都取决于相应的地缘政治发展条件。在古代,中国是中心国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中心国家的地位在降低,一些沿海国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情况下,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部署后,中国的经济便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依托于一些沿海国家,从而使中国的陆上经济和海上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中,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都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4]。因此,依托于一定的地缘战略空间能够使中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中国经济便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国运用相应的沿海国家地缘战略优势,我国经济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物质主义时代地区战略发展取向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这就需要发挥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又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进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过分扩大、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纠正市场机制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两个相互关联的总目标。区域经济政策从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它主要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外贸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从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进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区域税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政府经常实施的一种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经济需要更快发展的区域,通过政府税收部门对全部企业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税收通过影响投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它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选择性税收政策来实现的,即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优惠或限制性的税收措施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可以强烈地体现某一阶段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正确运用税收政策可以对区域均衡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差别税收政策,限制发达区域的过度膨胀和鼓励落后区域的快速发展。
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并不会给制订有关政策的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这种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财政能力较弱的国家往往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或减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速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外部条件较差区域的投资环境。从这一点看,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应是一项临时性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很难成为象国家区域财政政策那样的具有长期性国家区域经济政策。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思考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农村经济规模比较小,城乡经济比例为“二八结构”,即超过8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城市,而农村区域经济仅仅站到20%左右,而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农村区域经济规模小的客观现实意味着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实力不够,这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
2.产业结构落后
农村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农村第一产业比例比较大,而二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小,这反映出来了农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我国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有限,集约生产经营还没有普及,这导致第一产业本身生产率不是很高,同时二三产业的落后也拖累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不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才区域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2)创造属性。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3)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4)价值属性。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5)流动属性。“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并各具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该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包括了其内部结构的整合优化、良性运行。区域经济也可称经济区域,它是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2、区域经济的特征:首先是关联性,区域经济是区域内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次是层次性,也叫嵌套性,系统都是由一定的层次所组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经济区域也不例外。再次是动态开放性,区域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区域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非线性,也称不可加和性,这是指经济区域内的各要素并不是简单叠加的,而是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按照一定方式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区域经济并不一定发生相应的变化。3、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等。“在当今社会,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力素质,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升级,无一不与劳动力的素质有关。”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金融论文
摘要:过渡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区域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过渡区域的金融部门应如何支持该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从分析过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入手,次而分析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性投入、对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介组织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具体阐述过渡区域的金融业应如何支持经济发展。
关键词:过渡区域金融业经济发展知识经济
过渡区域指介于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与周边区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而又明显区别于周边区域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七大经济地带中的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该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在知识经济悄然而至,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之际,其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将给西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过渡区域现实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其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过渡区域的五省均为农业大省,其GDP中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其它地区都要高。表1显示了自1995年至1998年各区域人均GDP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过渡区域人均GDP在逐年有所缓慢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正逐步放慢。
过渡区域经济的现状迫切要求其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台阶式”发展战略的切实实施同样需要过渡区域经济的即时发展。首先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有利于该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一,过渡区域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起着“东接西联”的作用,经济发展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实现,如公路网等的建设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进而为东西部有形生产资料的流通创造条件。其二,过渡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还可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过渡区域人才培养量的增加可缓解西部的人才供求矛盾。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有过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最后过渡区域经济发展对减轻东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东部地区“夕阳产业”的转移并最终实现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该区域自身有好处,同时更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整个社会,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目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区域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