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3:58: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

服务区域经济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德国高职“双元制”教育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双元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让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对策,使高职教育实现快速发展,进而早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式“双元制”;高职教育

我国“双元制”教育始于1983年的中德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随着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内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示范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中国目前“双元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都在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除了中德共建的学院,因两国政府的大量投入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他大多数职业院校因资金、人才、合作企业等问题,仍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层面。形成这一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1职业院校来源不同。我国现有部分职业院校是专科学校转化而来,缺少职业教育的底蕴。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走现有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调整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改建、合并和联办的路子”。这次大会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反映了当时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1.2中德文化传统不同。中国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生选择做工人是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没有办法的选择。但工业在西方国家有着至高无上的认知地位。此外,我国工人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保障低的“三低”问题也制约了学生对投入职业教育的热情,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3合作企业确认方式不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没有对企业制定准入机制,企业是否具备开展教学的能力与条件,企业的师资是否经过培训等问题都没有明确标准。但德国企业必须经过行业协会认定才可与学校联合开展双元制教学,这就导致我国高职“双元制”教学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1.4运行机制不同。我国高职教育的“双元制”教学多数还局限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但教学过程仍以学校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在企业学习多数还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实习深入融合不够。德国是学校和企业有两套不同的教学计划,由各州的文化委员会进行协调负责,是一个共同运行的机制。1.5监督管理机制不同。德国的“双元制”由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并对运行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立法确定政府、行业、学校所起的作用,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培训雇主的义务,实训教师资格,培训合同的签订,培训期的延长与缩短,受培训人的义务和津贴等都有详细规定。而我国“双元制”基本上是以合同的形式由学校和企业签订,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主,对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处理基本没有约束力。高职学制为3年,企业从签约到接收学生至少要2年,2年期间市场的不确定性极大。即便企业无力履约,学校也毫无办法,监督管理职能只能靠校企双方的诚信来保障。

2中国式“双元制”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查看全文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物流经济在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表现为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增强了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推进物流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转型,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为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必须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增强政府对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经济的腾飞,而区域经济在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步。可以说,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物流经济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较混乱、物流资源配置率较低、造成的资源损耗较大等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有效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率,本文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iPad等掌上终端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销售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物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外,我国正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物流进入转型升级期,这些为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持区域经济稳定以及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区域经济政策还能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展开阐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影响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对每一个区域的经济进行调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若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区域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税收政策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更加细化的税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部门,对其征收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小对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等等。区域税收政策是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强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查看全文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论文

1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1.1港口与区域的经济冲突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港口具有一种经济独立发展的企业性质,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性设施。首先,港口所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效率、商业发展职能以及提高产业的规模。其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关心的则是区域内居民的期望以及环境提升价值,这就导致港口和区域经济在发展职能以及发展目标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最后,港口运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给区域的建设带来较为棘手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建设的美化及安全性[2]。不过,从港口的角度来看,其正常的运作通常会受到区域内交通不便、区域发展空间有限等条件的约束。然而从两者的整体发展来看,港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经济发展上的同等目标。正是这个共同目标的存在促使了港口和区域这两者之间的合作,因为港口的综合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借助港口的进出口,所以两者的互动发展具有必然性。

1.2港口和区域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相互促进

港口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港口的腹地优势能够吸收大量区域内的资源、物流、资金流动等,并不断集中在一起,这就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区域及城市的发展则为港口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后勤保障,直接影响了港口经济的发展前景[2]。第二,港口的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所以在与港口相关的城市里,大大降低了其物流的成本,进而形成大型物流平台,最终提高了其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而区域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交通运输、通信设施的标准以及运输方式的健全,都会影响港口的正常运作。第三,港口的区位优势对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使港口与其他的行业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发展。而区域的产业结构则会影响到港口的发展规模,因为区域的对外能力增强,则港口的发展也会随之增强,所以内部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港口的贸易交流量,这都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发展关系的研究

查看全文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摘要:文章从数字经济的协同渗透效应和挤出效应出发,结合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利用2016—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验证了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且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

引言:近年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的衡量测度、发展路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2]。从经济形态出发,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经济具有可持续性[3]。数字经济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效应等对企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影响[4]。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学者们分别从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关系嵌入视角出发,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管理、企业价值、企业生产率、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5]。例如,何帆和刘红霞(2019)[5]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增强创新、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数字化变革,最终发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两端极化”需求格局[6];同时,数字经济可能增加开放型经济复杂性,引起世界市场同质化及逆向全球化等负面效应[7]。从博弈论角度出发,许恒等(2020)[8]提出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冲击效应,借此构建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非对称竞争博弈模型,认为“竞合发展”政策有利于创新和社会利益均衡。从实体产业角度出发,数字经济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强劲动力,以制造业数字化为起点,以数据、创新、需求和供给为路径,逐步实现实体经济数字化、产业结构高级化[9]。石涌江(2021)[10]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数字经济发挥协同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价值创造效应,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单门槛效应。肖远飞和周萍萍(2021)[11]认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产业升级,并以此为中介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区域经济层面而言,部分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区域异质性[12]。然而,亦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例如:姚志毅和张扬(2021)[13]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的,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为负,已产生“挤出效应”;姜松和孙玉鑫(2020)[14]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现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等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影响;与之相反,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和挤出效应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那么,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到底是发挥协同渗透效应还是挤出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为何?厘清以上问题有利于对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合理规划,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本文提出数字经济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模型,通过对2016—2019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1研究假设

1.1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其网络特性,自身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特征,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社会资源等;同时,研发创新还需要一定的周期实现收益。因此,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其对该区域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会不断通过高额投资和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步得到体现。数字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研发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数字经济边际收益不断提高,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直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溢出效应逐步向相关产业和传统产业传导,对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边际收益递增导致“强者恒强”的现象普遍存在[15]。因此,当数字经济经过萌芽期和高速发展期,发展速度和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时,容易出现寡头或者垄断现象,数字经济的自我膨胀性得到更多体现,广大企业对头部企业高度关注并快速模仿跟进,头部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的实际收益可能低于其研发创新的成本。因此,可能导致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降低,则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减弱。据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曲线关系,相比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地区,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过高或过低,则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查看全文

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差距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电商经济的兴起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旨在研究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差距存在显著的自我调节机制,即滞后一期的经济差距会对当期经济差距产生显著的影响;电商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落后地区收入增加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从而可以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水平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些结论,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电商人才培养与加快电商集聚发展等方面为电商经济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商经济;经济差距;面板模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电商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多万亿,位列全球第一位。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商园区、电商大省。电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气象,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电商经济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区域之间不平衡增长的现象导致了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与其他产业一样,电商经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无疑会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商经济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将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从电商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电商经济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经济形式。因此在电商经济下,个体参与度大大的提高,对于实现居民收入增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从一个地区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在电商经济发展的浪潮下打造电商中心城市,如广东和江苏等,大力建设电商发展园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与此同时,梁强等发现电商经济具有良好的创业集群效应,其人人可参与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到电商创业中来,对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从而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3]。除此以外,电商经济是一种“公平性”的经济形势,具有共享性和普惠性的特点,这与以往经济发展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不同,电商经济的发展将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4]。然而电商经济除了共享性之外,还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互联网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网络。因此电商经济发展很有可能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5]。目前,中国各地区电商发展的基础十分不均衡,落后地区在电商人才、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都十分欠缺,电商发展的成本依然很高,这势必会造成区域之间电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差距[6]。鲁钊阳和廖杉杉研究表明,东中西三大地区电商发展的区域创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电商经济发展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7]。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电商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首先,电商经济通过影响消费规模从而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电商经济的便利性可以有效扩大居民消费规模,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差距,此时关键的问题是要看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消费规模的扩大哪个更明显。其次,电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物流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因此电商经济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而区域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会导致电商经济发展规模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差距。至于电商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方向和影响规模究竟如何,这就需要进行实证探讨。

1研究设计

1.1模型设定。由于电商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区域经济差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即过去的经济差距会对当期经济差距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选择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1.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所选择的数据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期限从2008—2016年。本文所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本文主要研究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此因变量主要是区域经济差距,本文参考赵粲的做法,运用泰尔指数(Theil)来衡量各地区的经济差距[8]。至于自变量的选择主要考察电商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是由于电商经济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具体数据很难获得,因此很多学者在考察电商经济发展情况上都不知所措。笔者认为电商经济虽然具有信息化特征,但是其与实体经济仍然有着重要的关联,电商经济与物流存在很强的协同发展现象[9],因此本文参照张磊和韩磊的做法[2],用各省的人均快递业务量(dian)来衡量电商经济的发展程度。至于控制变量,本文结合文献的一般做法,加入如下控制变量:①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gdp)表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urban)表示,关于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③基础设施建设,以区域人均等级公里里程(road)来表示,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水平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避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2实证分析

查看全文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产业构造优化升级,更是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发展区域经济,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的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本论文探究了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能力

一、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1)陕西省创新投入能力区域创新投入能力体现的是区域自身就存在的或者用于区域创新工作中的资金、人力和设施等各项资本的数目和概况。它还能够体现创新主体所拥有的能力值。可以从侧面反映区域创新政策的方向侧重与发展战略,政府对陕西省的科研活动拨款额也在逐年增加[1]。2)陕西省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产出能力体现的是创新主体的“能耐”,这个“能耐”指的是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完成整个生产的流程进而获得最后效益的能力。随着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自贸实验区的发展,区域内工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出口创汇额皆不断上涨,体现陕西省区域内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3)陕西省创新支撑能力近年来陕西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区域内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等级公路里程数以及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皆在逐年上涨。2、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陕西省区域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实力不仅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系统内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能力,也是对区域经济总值的真实体现。2)陕西省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指的是从社会整体的层面提升区域的发展情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来自外部的最大作用力[2]。

二、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技术进行创新可以优化劳动力的形式,资金的使用和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合理的分配和优化技术创新与区域资源,可以让经济发展不再一味的依靠土地和矿产类然资源及其他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将创新作为主要方向,生产效率会得到提升,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和创新活动的共同发展,另外也会降低自然资源流失的和生态环境的毁坏,有益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产出效益,保障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3]。2)产业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区域内集群产业的创新,主要是选择空间距离来集聚的方式,发挥集群模式的效用,同类型或者相关产业遵守专业化的分工以及合作模式。资源的提供或者产品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后,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把有些产业转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过程恰是产业的转移。3)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创新的主体经过了长时间的协作和沟通后,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称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交流与沟通,不确定性自此减少了。创新具有外部性,会导致溢出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集聚中,外部性以及溢出效应会尤为突出。创新的外部特点有利于传播与交流发达的科学知识,提升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区域竞争力也会提升到新的高度。2、基于陕西省现状分析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陕西省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具体表现陕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值近几年来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也在不断提高,从各种数据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和支撑能力一直在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同时提高,近些年陕西省的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持续增长,这都代表区域内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整体的大幅度提升。2)针对陕西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①完善省内创新主体网络,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陕西省要提倡创新主体之间多多开展交流互动,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科研组织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建立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的完整体系。②鼓励企业走吸收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陕西省的专利产出和投入情况都很不乐观,观察省内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比较落后的地区始终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线上,无法实现对研发和投入的合理调配,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前期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并且潜在的风险极高,眼下的形式非常严峻。③增强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具有特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专利的所有人在生产、技术和经营活动中都有着优于他人的便利。单从陕西省区域内的专利数量上看,显然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不成比例[4]。④完善区域市场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人力、经济、技术、产品和资料等各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区域市场,区域市场能够控制创新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流动。从目前陕西省关于区域创新的指标数据分析,在资本和科技等方面,陕西省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查看全文

区域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区域文化的作用,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全文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摘要]区域金融的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区域金融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金融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文章从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对两者间的均衡性进行探讨,并对两者间的促进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在金融市场的架构过程中,在经济中金融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金融的发展成为纵观金融发展的切入点。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者的相关性得到广泛的关注。

1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进行两者关系探讨前,首先要明确两者间关系的相互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来说,其作用更侧重于两者的内在机制。不同的学者的侧重点不同。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将重心放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探索上。经济通过金融结构的发展而提升,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从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水平的低下会制约着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被制约下限制了经济的进步,形成恶性循环。相反,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促进金融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项目的启动形成良性循环。

2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探讨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学联系

胡鞍钢博士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时,曾经指出:“区域间发展的差距首先是知识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知识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不发达地区发展的最大颈瓶。”那么,一个区域丰富的知识资源从何而来呢?就要依靠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而区域高等教育若想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必须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这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黑龙江省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两个省份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情况的比较分析

(一)经济对高等教育促进效果的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资金投入离不开物质生产部门的支持,但不同地区物质生产部门支持的程度和最终达到的效果却有可能截然不同。通过对1997—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如下数据和图表。表1是笔者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搜集的数据。图1的数据是通过表1整理而得的。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江苏省、黑龙江省三者对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这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两个省份都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均逐年增加了用于教育的支出比重。但三条折线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黑龙江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然始终低于国家水平,但从1999开始一直高于江苏省的比重。这表明,从1999年开始黑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始终高于江苏省。

对教育的高比重投入,是否得到了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呢?答案可以从图2中找到。高等教育毛入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反映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如图2所示,国家、黑龙江省、江苏省三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且黑龙江省、江苏省均高于过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来讲,黑龙江省与江苏省比较,虽然在1998年以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江苏省,然而从1999开始却败下阵来。

将这些图表进行综合性概括,我们得出这样的结果:与江苏省相比,黑龙江省1999以后虽然用于教育投入的GDP比重高出了江苏省的水平,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却落后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