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服务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3:33: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服务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选择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07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07)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区域服务业发展论文
摘要:以漳州市为例,研究中心城区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将研究结论应用于漳州市,提出漳州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而发挥中心城区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漳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探讨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形式,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区;服务业;漳州市
1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漳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乃至福州、厦门、泉州等先进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服务业共同推动。“十五”期间漳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务业增长一直乏力,制约着漳州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5%,低于厦门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务业增幅回升到11.8%,但仅高于三明、宁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经济快速增长的软肋。纵观近年来漳州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漳州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业)、三产业共同推动的,1992-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49.4%(工业为46.2%)、33.1%。今后发展也只能靠第二、三产业两轮同时驱动最后达到由第三产业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国的39.5%、全省的39.1%,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壮大地方财力的现实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泉州的36.9%,其中营业税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漳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尽快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对于农业地市的漳州来说相当重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的整治,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漳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与46.6%,分别比2000年下降7.5、5.1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的39.3%与45.3%、全国的35.8%与43.0%。
(3)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业。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服务业吸纳了49.1%新增从业人员。而目前漳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8.2%,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下降,服务业必将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12%的目标,也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1%,没能完成下降2.4%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工业单位能耗是服务业的6倍多)。同时近年来漳州工业投资呈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为此,漳州节能降耗不仅需要从工业等单耗中挖掘潜力,更要依赖服务业比重的大幅提高。
试议区域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建立和完善一个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既是加快优化开发区域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障。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优化开发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杠杆效用。要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断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关的服务类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效用与宏观调控效用,促进优化开发区域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快与服务业领域相关的税收政策改革,激发服务行业发展活力。要调整营业税征收税率及征税方式,切实减轻服务企业的税赋压力,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
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尤其是在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信息设备等方面。吸引服务业在优化开发区域空间集聚,壮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对于民间资本,要放宽准入限制,允许其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并引导其向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等实体性领域投入,促进投入多样化;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二是要金融创新支持。要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破解融资难题,为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务企业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创造条件。三是要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和科技促进专项基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以及重大科技领域项目开发,壮大服务业整体规模与实力。
(三)积极的产业政策
宁波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思索
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就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清服务业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宁波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度量服务业对宁波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选择
目前我国对服务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测算,由于角度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用投入产出法测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投入产出法虽然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但是该方法计算复杂,要编制一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很困难。因此,本文在研究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时,从两者的组成部分及共有的特征方面的联系上做出分析。因此,可以在服务业和区域经济两者之间,从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向,以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这四个特征方面为桥梁纽带,来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度量方法的构造分析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就是要分析服务业代表指标的变化对区域经济代表指标的变化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服务业的代表指标可看作自变量,区域经济的代表指标可看作因变量。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确定服务业在某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自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列表。
第二,确定区域经济在同一方面的代表指标(或称作因变量指标),并获取其历史统计数据,按时间顺序对应列表。
区域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供求分析
1.现代服务业金融资金需求量快速增长与金融支持相对不足。1981-2011年30年间,山西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总量增长了27.3倍,服务业年均增长11.8%,不仅高于整体经济1.8个百分点,而且高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30年来山西省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81年的20.8%上升到2011年的34.2%,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在三次产业中是最高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37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02亿元。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从产业分布看,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弱化,其中,现代服务业贷款占比由2009年的12.96%下降至2011年的9.43%(见图2)。2.信贷资金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存在行业和地区的差异性。从贷款分布地区来看,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如忻州、阳泉现代服务业贷款占比只有1.40%和5.55%,而发达地区银行信贷对现代服务业支持作用明显,如太原、大同服务业贷款占比分别为37.69%和30.19%,位居全省前列。另外,全省贷款分布特征趋同,各市50%左右的信贷资金投向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3.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从直接金融内生性来看,山西省直接金融发育不足,中介机构数量有限。目前全省注册期货公司只有5家,占全国的2.88%;基金管理公司只有1家,占全国的1.7%;证券公司只有2家,而且只有山西证券是综合类券商,大同证券只从事证券类经纪业务。全省共有5家企业发行过企业债券,1家企业发行过可转换公司债,但均为煤炭、化工和铁路运输企业。从直接金融外生性来看,山西省直接金融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极为有限。2010年底,山西省26家A股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的1.66%,同期上海上市公司150家、浙江上市公司123家。总股本300亿股,占全国A股总股本的1.80%。2007年全省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35.09亿元,占全国的0.45%。全省26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等资源型传统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企业的只有太工天成1家。长城微光以H股方式在香港上市,融资4000万港元。在货币市场方面,截至2011年底,山西省共有18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307.6亿元,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第六,但发行主体均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相关企业。
在现代服务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不断变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将随之改变。商业银行内在的风险偏好与风险企业不匹配,针对现代服务业融资工具的缺乏、自身信用能力与抵押品不足,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使得现代服务业从现存的传统金融机构体系中获得信贷融资面临成本高、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1.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找准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适应现代服务业特点的融资工具;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信用评级市场,继续推进各类现代服务企业担保机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普遍惜贷这一对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2.完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研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根据现代服务企业资金需求频繁的特点,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优化对现代服务企业的结算服务,提高其资金运转效率。一是低息短期贷款:企业希望获得利率较低的融资或贷款贴息。由于超市是毛利,无法承受高利率贷款,超市对贷款有需求的时段,可能就是节日前几个月的短期融资。银行可以针对这种类型的商贸企业,考虑低息短期贷款。二是抵押问题:担保公司费用太高,有的要求支付年利率的50%作为担保费用。由于超市的房产有限,而且要用于经营。现在我国东莞地区的有些银行创新了仓单质押方式,主要针对物流公司,建议银行也可以考虑采用此种方式对商贸企业,尤其是大型超市融资。三是避免过于专业化:在市县区,银行贷款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例如:工行针对工业企业和项目,农行针对农林牧副渔业,中行针对外贸行业,适合商贸行业的基本只有信用联社。而信用联社往往利息很高,企业无法承担。建议在地级市或县区的银行也考虑针对商贸企业发放贷款。3.扩大消费信贷,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加紧落实银监会和科技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型现代服务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依托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和工业园区,扶持发展园区内科技型现代服务企业的信用担保互助组织,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支持。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融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对现代服务企业的资金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人缘、地缘优势,深化金融支农,突出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等合法金融机构流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风险较低的现代服务企业,把“地下金融”转变为“地上金融”,推动民间资本合法、合规、有序流动,发挥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作用。
资本市场是连接投资者与筹资者的重要渠道,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能给处于融资约束中的现代服务业带来多元的金融支持,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完善的资本市场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多元的支持。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对拟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现代服务业具有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有望成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主力军。推动建立综合类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建设,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加快现代服务企业股票上市步伐。此外,基于现代服务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较小、行业风险较大的特点,建议采取由地方政府牵头,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分别担保、捆绑发行”的模式,探索研发现代服务企业联合债券、现代服务企业应收账款资产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完善中小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现代服务企业集合发行短期融资券,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完善债券风险处置办法,不断满足现代服务企业短期融资需求。2009年5月21日,大连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是继“07中关村债”、“07深中小债”之后第一支没有商业银行担保的集合债券,也为山西省现代服务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建议相关部门考虑制订与现代服务企业特点相匹配的集合债券管理办法、制度设计方案,使货币市场更好地为全省现代服务企业服务。2.利用创业板市场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平台。现代服务业的创业性需求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或创业板上市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解决。为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进入,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一起,通过分散风险来支持企业的创业需求。对于能够达到创业板门槛的创业投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可以积极推荐其上市,通过直接融资来满足企业获取资金的需求。
本文作者:曹富明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
摘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当前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断加速,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大。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的作用,实现新常态下苏南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空间重构
1.引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苏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区域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有其重要的可行性,主要是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趋势明显等。因此,必须要对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进行研究,以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挥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2.新常态下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可行性分析
2.1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研究论文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唐山经济崛起的重要意义
2008年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3561.19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9.5:59.4:31.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接近60%,是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当前,唐山湾“四点一带”和“四城一河”的开发建设以及着力打造的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链,均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唐山经济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大部分生产性服务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对当地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其它产业的互动发展来综合体现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各产业融合的润滑剂,是促进各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唐山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必须把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增长。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高,就业吸纳能力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性服务业可以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延伸产业链,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工业品生产提供更专业化的中间产品,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创造和增值的重要来源。
二、唐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2008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07.89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市GDP增速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3%,对经济的拉动率达到4.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大概在45%左右。根据2007—2008年唐山统计年鉴整理,唐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一席之地,产值不断增长,但对经济的贡献度并不突出
全省服务业改革试点指导方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和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做法,为做好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探索推动我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中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互动,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地方经济战略的选择与实行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07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07)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
科技服务业的界定
学术界对科技服务业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多数研究文献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概念上来看,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统计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本文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对科技服务业的界定。根据国家标准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科技服务业分为四大类:①研究与试验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②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气象服务、地震服务、海洋服务、测绘服务、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及其他专业技术服务;③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包括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及其他科技服务;④地质勘查业,包括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长三角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力实证分析
本文以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为分析目标,但是由于这些城市分布集中,且规模、能级等差别很大,不可能每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都能对周边城市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因此,借鉴相关研究经验做法,本文首先从长三角16个城市中遴选出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然后再运用威尔逊模型测算其辐射力的大小。1.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选取现有研究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个产业若想对周边区域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能力,则该产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发展水平;该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基本上以接受其他城市的辐射为主。因此,为了遴选出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力的城市,需要首先对这1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借鉴相关做法,认为综合发展水平总因子得分大于0的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具有辐射力,而其他小于0的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接受周边城市的辐射。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本文从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即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科技服务业投入情况、科技服务业产出情况,并区分为功能性指标和标志性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科技监测统计等。②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测算。运用SPSS软件对16个城市14个指标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如下:由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值为0.666,符合Kaiser给出的大于0.5的标准,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276.275,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指标比较适合采用主成份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出3个主成份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6.373%,可以认为这3个因子F1、F2、F3基本包含了全部14个指标所反映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知,F1因子在GDP增长速度、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科技服务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等指标上负荷较大;F2在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授权数等指标上负荷较大;F3在R&D人员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等指标上负荷较大。根据SPSS软件运算得出的各个因子得分,可求出1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如下:表2长三角16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可见,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6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大于0,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而总因子得分小于0的城市主要是接收周边其他城市的辐射。2.主要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力实证分析本论文主要采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来测算辐射力的大小。威尔逊模型指出,区域J对区域K的资源吸引能力可以用公式表示:Tjk=KOjPkexp(-B*rjk)其中,Tjk是区域J吸引到的源自区域K的资源数,Oj是区域J的资源强度,Pk是区域K的资源总量,rjk是两区域间的距离,B作为衰减因子决定了区域影响力衰减速度的快慢,B值越大,衰减越快,K是一个系数,一般情况下设为1。威尔逊模型考虑了距离的衰减特性,反映了区域在相互作用中所处的地位。王铮等人(2002)的研究对我们利用威尔逊模型处理问题提供了简化的方法,他们将威尔逊模型用于研究人口辐射问题时得出城市的辐射半径可以表示为:r=1B*lnPkC!"要求解r,需要得到B、Pk、C的值。对于B值,王铮等人提出简化公式B=2TtmaxD姨,其中T是域元内传递子的平均个数,在这里表示城市的个数,即T=16;tmax是元素中具有扩散功能的最大个数,即具有辐射能力的城市个数,tmax=6;D是相互作用域的域元尺度,本文用16个城市的平均面积来表示域元面积D,经测算D=6869.72。所以,B=0.028。C为取定的一个阈值,表示当城市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衰减到这一阈值时,就可以近似认为该城市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达到了极限。根据无锡市综合因子得分为0.0737,所以假定C=0.01。Pk是区域K的科技服务业资源总量,本文将城市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作为该城市科技服务业资源总量。将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各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半径r(千米):上海187.25,苏州150.33,杭州139.84,南京108.54,无锡106.01,宁波71.71。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做出6个城市科技服务业的辐射区域图:科技服务业辐射区域图可以看出,六大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区域,且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沪宁、沪杭沿线的中心城市,这也是长三角最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在相对外围的南、北区域并没有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城市。二、对策建议1.相邻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优势具有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城市多紧密相邻,要想扩大整个区域的科技服务业的层次和能级,需要坚持城市之间错位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千篇一律。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科研能力和中心城市地位,大力促进研发能力建设和科技交流推广;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立足科技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等。通过差异化发展,每个城市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优势,扩大城市科技服务业辐射力。2.增进城市间的融合联动、协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差异化发展形成的是单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要想提升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服务业辐射能力,必然要求深化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融合与联动,加强协作配合,增进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合理,扩大区域整体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通过加强城市间协同研发创新,建立城市间科技服务业交流共享平台等。3.促进其他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辐射点由结果可知长三角相对外围的地区城市并没有科技服务业的辐射极,这些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也影响着这些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应该着重促进这些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并挑选具备条件的城市,培育其成为该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增长点和辐射极,以带动该部分地区科技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本文作者:孔令超工作单位:上海大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区域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