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3:26: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调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调整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路径选择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行政区域调整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去年10月,我市根据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总体目标和“积极稳妥、因地制宜、依法实施”的总体要求,顺利实施了村级区域调整工作,基本构建了新行政村的组织框架,完成了行政村区域调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
新的行政村建立后,许多村根据本村实际,在组织的完善、制度的建立、集体资产的管理以及村庄的统筹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各地进度不一样。如:城东街道斯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规则》、《重大事务决策制度》、《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了《党员义务岗》、《党员发挥作用自报公议评分办法》,设立了《时事宣传栏》和《村务公开栏》,新村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的运作。南马镇花园村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拉开了“一中四区”(办公中心、产业区、居住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区)的村庄建设框架,一个大花园的新村格局已初步形成。东阳江镇上陈村以加快村内联网道路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100多万元的上陈通往镇区的江滨路已浇上了水泥路面。湖溪镇青潭村扎实做好《村干部创业承诺》中的七项实事,其中村内广场、办公楼修缮、消灭赤膊房以及村内道路、路灯、通村广播等事项,件件有着落。这些村的做法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村庄区域调整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树立了新村干部的形象和威信,为我市区域调整后新村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对多数行政村而言,去年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工作仍然停留在构建组织框架的层面上,不少地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群众办事不方便。行政村区域的扩大、村民的增多和村务活动的增加在客观上就已经给群众带来一些不便,而且,新行政村与原行政村关系尚未理顺,比如有的事要由新行政村领导与原行政村领导共同签字,增加了办事环节,个别村还没有落实村办公地点,文书值班制度也没有建立,群众办事就更不方便了。二是组织体制与经济体制不协调。现在多数行政村集体资产没有融合,仍归自然村所有,新村事实上是一个空壳,“有人办事”但“无钱办事”,村民委员会难以真正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职能。长此以往,农村公益事业无法兴办,新农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抓紧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已显得十分迫切。
为了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过多次调查研究,今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也将此项工作列为一号提案和重要议案,说明做好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事关党心民心。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进展不是很快,但调研和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市农办、民政局、农业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了联合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东斯村、巍山王峰、南马南湖、东阳江上陈、湖溪青潭等五个村先行试点,为全市面上推开积累经验,试点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各村在组织、制度、方便群众办事、资产融合、规划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集体资产的融合上因村制宜采取不同方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今天,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召开全市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会议,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集体研究的意见,就如何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的紧迫感
新时期区域技术的缺陷与调整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的相关组织中直接或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1].近年来,通过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并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取得了较大成效。
陕西作为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下,科技基础、智力资源具有显著的优势。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陕西经济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对此,陕西各界已有充分的认识,历届政府也一直是这样引导的。但一直收效甚微。陕西经济发展仍非常缓慢,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后。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对此,我们试从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角度作一分析,揭示其体系的内在缺陷,并给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一、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的缺陷和后果
1.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科技人员、机构、研究开发活动总要落在某一地理空间上,从而形成科技的区域布局即区域科技。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由于科技经费的来源和科技活动功能定位不同,从而可区分为“国家科技”和“地方科技”。按国家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场失灵的经济职能,国家科技活动研发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提供,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前瞻性技术开发以及国防科技研发;按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职能,地方科技活动研发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在直接、间接享受国家科技成果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扩散、推广与普及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中,可明显地看出,陕西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而地方级科技弱小。
区域科技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的综合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是影响区域科技形成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建国以后,就把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科技布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和安排。“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把陕西作为战略后方,在陕西关中地区新建了20个大型军工骨干企业、研究所和配套企业,奠定了陕西科技与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和与“三线”建设配合,国家又相继投入巨额资金,在“三线”地区(重点是陕、川、贵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建设,陕西陇海沿线和汉中地区当时新建军工企业59家,研发机构23家,新建和内迁重点高校3所,使陕西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也使陕西的科技实力迅速提升。20世纪末期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又看好陕西良好的科技基础,在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重大专项安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使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更加牢靠。由此可见,陕西科技是嵌入式的,是国家根据总体战略布局考虑长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陕西经济、科技自身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陕西区域科技结构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的不平衡态势。
据统计,1999年陕西省共有104个技术研究机构,46218名技术研究人员,当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589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197项,占33.4%;居国内领先水平的265项,占44.9%;在全省科研院所一级学科的101个优势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875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564项,而且17个是全国唯一进一步从陕西研究开发经费来源和投入结构看,也可明显地看出这种不平衡状况。多年来,陕西R&D经费投入一直较高。2001年,陕西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额的4.96%,居全国第8位。R&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高,为2.8%,居全国第2位,仅排在北京(6.02%)之后,高于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达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强度。但高投入的R&D经费主要是由作为陕西R&D活动主体的中央所属研发机构、重点高校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获得的,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投入很低。2000年,在陕西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60.85%,居全国第1位,甚至高于北京;政府R&D投入占GDP比重居全国第2位,为1.81%,高于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是全国平均值的5.5倍;同样,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占总额的76.9%,高于北京,居全国第一,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3.1%,远低于上海(45.8%)、湖北(39.9%)等省市.而且,投入中央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中主要用于国防科研,民口研究机构投入很低,在2001年R&D执行经费中,民口仅占2.63%.由此可见,主要承担国家高精尖和军工技术任务,为国家总体经济、军事服务的中央属企事业单位是陕西R&D活动的主力军,而陕西地方科技和主要为陕西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属企事业单位的R&D活动能力却很弱。
管理处部分区域管辖权调整通知
为顺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配置资源,经管委会主任办公会研究,决定调整管理处部分区域管辖权(以下简称区域管理权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区域管辖权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此次区域管辖权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决定成立区域管辖权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组长、工委委员、社会发展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管理处、管理处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社发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区域管辖权调整范围
将管理处枫林村、村、村及社区的管辖权,调整给管理处。
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去年10月,我市根据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总体目标和“积极稳妥、因地制宜、依法实施”的总体要求,顺利实施了村级区域调整工作,基本构建了新行政村的组织框架,完成了行政村区域调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
新的行政村建立后,许多村根据本村实际,在组织的完善、制度的建立、集体资产的管理以及村庄的统筹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各地进度不一样。如:城东街道斯村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规则》、《重大事务决策制度》、《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了《党员义务岗》、《党员发挥作用自报公议评分办法》,设立了《时事宣传栏》和《村务公开栏》,新村基本实现了规范有序的运作。南马镇花园村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拉开了“一中四区”(办公中心、产业区、居住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区)的村庄建设框架,一个大花园的新村格局已初步形成。东阳江镇上陈村以加快村内联网道路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100多万元的上陈通往镇区的江滨路已浇上了水泥路面。湖溪镇青潭村扎实做好《村干部创业承诺》中的七项实事,其中村内广场、办公楼修缮、消灭赤膊房以及村内道路、路灯、通村广播等事项,件件有着落。这些村的做法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村庄区域调整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树立了新村干部的形象和威信,为我市区域调整后新村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对多数行政村而言,去年的行政村区域调整工作仍然停留在构建组织框架的层面上,不少地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群众办事不方便。行政村区域的扩大、村民的增多和村务活动的增加在客观上就已经给群众带来一些不便,而且,新行政村与原行政村关系尚未理顺,比如有的事要由新行政村领导与原行政村领导共同签字,增加了办事环节,个别村还没有落实村办公地点,文书值班制度也没有建立,群众办事就更不方便了。二是组织体制与经济体制不协调。现在多数行政村集体资产没有融合,仍归自然村所有,新村事实上是一个空壳,“有人办事”但“无钱办事”,村民委员会难以真正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职能。长此以往,农村公益事业无法兴办,新农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抓紧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已显得十分迫切。
为了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过多次调查研究,今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也将此项工作列为一号提案和重要议案,说明做好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事关党心民心。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进展不是很快,但调研和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市农办、民政局、农业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了联合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东斯村、巍山王峰、南马南湖、东阳江上陈、湖溪青潭等五个村先行试点,为全市面上推开积累经验,试点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各村在组织、制度、方便群众办事、资产融合、规划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集体资产的融合上因村制宜采取不同方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今天,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召开全市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会议,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集体研究的意见,就如何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行政村区域调整后续工作的紧迫感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解析
江西省处于中国东南偏中部,尽管通过这些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但仍然有很大的问题。江西省产业结构偏重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第二产业比重从35.0%增加至50.3%,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就占41.4%,且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往往容易出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问题。此外,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现代化水平却不高。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经济效应不足以带动全省发展。由于资金、人口、技术等各种资源不断流动和集中于发达地区,致使那些区域经济要素占优势地位的地区在发展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从而加剧甚至强化区域间的不平衡的态势。在此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促进江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合理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均衡发展的必需条件。从近年来的经济数据统计来看,江西省的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对大的比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南昌以及其他江西北部的景德镇、鹰潭、九江等城市为主要工业圈。主要是因为铜、银、金、锑等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良好,此外,北部的矿藏中铁占47%,煤占82%,硫铁矿占84%,水泥灰岩占63%,因此,这些地区的重工业也就比较发达,形成了化工、重金属加工行业为主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到2016年时,江西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0.6%,江西以赣州为首的南方地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近年来发展趋势良好,稳步上升,到2016年时,江西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9.1%,其中批零和住宿餐饮业为9.4%,金融业仅占5.4%,不利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通过附表1,可以简要地分析江西省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赣州、吉安和抚州的江西南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较大。其中,赣州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4552.4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1%,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在第二产业占有相对大的比重前提下,各地区工业比重最大。南昌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为41.2%,甚至超过其40.5%的工业比重,赣州次之,比重为40.9%,除此之外,九江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是江西省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收入水平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赣州在江西省所占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同时也是除省会以外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九江,临近最发达的省会,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有较多且新建的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交通便利,这些优势足以使之发展第三产业。此外,在第三产业中,省会的金融业发展最快,前景良好,然而其他地区批零和住宿餐饮业比重均远大于金融业。
二、影响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通过研究分析,影响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从主导产业、技术进步、外资引进、资源利用这四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人们的需求量以及需求结构的不同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产业数量、规模以及改变社会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最主要和最根本原因。外资引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不仅能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转移,还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新生力量。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主导产业江西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专业化普遍不高,工业化起步晚,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使得工业成为江西省的主导产业,其中,以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这三大行业为领头羊。这三大行业在江西工业总产值中具有突出贡献,加快了江西省工业化进程,并且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其能耗高、污染大的弊端也日渐凸显,因此,在做到保证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进行主导产业的转变对江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先进的技术是拓展人们开发自然资源的工具,可以再开发那些原本难以被开发的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影响力供给结构。同时,优秀的科技成果可以降低资源的损耗,开发新的可替代资源,从而改变需求结构。再者,技术进步也可以促使企业开发新兴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人们的需求改变,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因此,科学技术上的投入、科研人才的培养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大意义。江西省在人才培养上每年都在增加投入,包括软件、硬件的加大投入等,但存在投入仍然不足且投向过于分散、科研人员较少的问题,特别是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时,没能及时根据地区差异进行改革,致使全省总体技术水平差,很少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截止到2015年,在全省经济中,江西省科研支出比重仅占1.04%,全省有R&D活动的企业有1282个,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687个,较于其他省份在科研创新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三)外资引进随着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国外投资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外资引进有效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吸取了国外涌入国内的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是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势力量。外资引进给我国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调查表明,江西省80%以上的优秀产品要么是外资与当地优秀企业结合所产出,要么是直接由外资带来的技术生成,这也说明了外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积极效应。(四)资源利用工业能源消耗在江西省的总能耗中占最大比重,截至2015年,江西省工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为70.1%,较之2014年的74.5%虽有所下降,但仍不能改变工业能源消耗过大的情况。此外,煤炭是工业能源消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每年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比重一直高于70%,其次是石油能源消耗量。当前,江西省的能源消耗结构一直遵循着以工业主导的传统,截止到2015年,江西工业能耗保持低速增长,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104.3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增速较2014年回升1.2个百分点。
三、江西省产业结构的问题
行政区域化调整工作调研报告
工作运行情况
总体上看,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是全面跨越发展、富民强县步伐的一项重大决策,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内积极拥护与大力支持。自2019年11月全面完成调整并运行半年多来,基本达到了“工作运转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发展活力增强”等效果,为加强和有力推进乡政府成为服务型、发展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1.资源配置优化。行政区域调整后,将原村纳入乡,现我乡大多数行政村均在一条线路上。能在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能在范围内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乡机构设置,逐步建立起统一效能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框架,降低运行和发展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调整后,实行集中办公,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纳入中心“一站式”办理,并规范即办、代办、协办三类办事流程,例如:上纳咪村村民到所属乡政府办理事务行程缩短近40公里,极大改善了群众办理不方便情况。
3.班子团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行政区域调整后,班子队伍优化配置,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推动各项事业。一是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落实时间节点责任制,加强监督使项目建设能够按时完成。二是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力量增强,帮扶措施切实有效,补足工作短板,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三是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扎实开展“三域一居”环境整治、月周末大扫除和“六化三整治”工作,建立垃圾清运队,有效改善了我乡环境卫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存在的问题
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结构调整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最先从西方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其主要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包含了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在1955年由法国弗朗索•佩鲁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的,而是会在一定地方以不同强度表现出一些增长极或者增长点,然后从这些点向外扩散,从而全面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增长极理论之中,认为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将会首先出现相应的增长极,然后这些增长极会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也就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带动周围经济的全面发展。2.累积因果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最先是在1957年由缪尔达尔提出的,又经由后人发展形成具体化的模型。累积因果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联系。在市场的自发运行过程中,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都会向着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和流动,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要素将会出现不充分的情况,从而发展速度更慢,而如果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流向经济落后地区的时候,将能够有效促进落后地区的良好发展。3.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是由弗农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都处在经济发展梯度之上,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区际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在一些较高经济发展梯度之上,将会较早出现新型工艺、技术、产品或者产业,在时间推移之中,一些较低经济发展梯度将会受到影响,阻碍经济不断发展。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第一,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资源发展配置过程中,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资本将会从效益低的产业和发展地区到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和地区发生一定的流动。从这个方面来说,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将会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结构调整效率之间存在着匹配度不够高的情况,影响到了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效果。区域间经济发展出现差距,主要是地区间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状况发生变化和作用的结果,区域之间资本结构的配置能力不同,从而区域之间资本结构调整效率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整体发展效果[1]。第二,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产生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将能为有效缓解这种差距,提升资本结构调整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不同区域之中,所具备的地理环境是固定不变的,并且相应所配置的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而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资本结构调整和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到投资效益和经济发展的效果。其二,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分配的不同,会影响到资本结构调整效率。通常情况下,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还不够十分的完善,并且产业之间的配置不够合理。其三,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的不同。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行政干预效果也就越弱,资本结构的配置和调整效率也就越高,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当地区本身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当地对外开放水平相应也就会越高,从而将会促进资金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的良好发展,使得资本向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快速流动,更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
三、促进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措施。资本结构调整效率,将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此,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第一,不断提升区域资本配置能力。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的不断提升,将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是表现为当地人们和企业使用资本的技巧和能力,是体现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是针对地区资源进行的重要吸附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以及产业集聚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能力。首先,需要积极培养当地企业和人们运用资本的技巧,增强他们应用资本的能力。积极鼓励人们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尤其是创设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给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扶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条件。同时,针对现有企业,需要积极提供相应的资本投资指导服务。其次,逐渐提升区域全体创新能力。紧紧把握区域内的一些经济增长极,培植创新行业和企业,政府需要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到各项科研活动之中[3]。第二,优化地理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针对区域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不断改善,需要有良好的前提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基础。首先,需要针对现有的地理环境进行不断优化,虽说这项自然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积极采用美化优化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居住氛围的方式和手段,推动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升居民整体的环境意识。其次,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之中,给区域经济发展创设出合理有效的环境[4]。第三,加快产业转移和承接,提升资本的配置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资本结构调整效率不断提升的重要前提。积极开展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针对区域资本配置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首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例。第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少,并且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将有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其次,需要积极发展一些创新性、技术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承接,需要以创新性和技术性为重要方向,提升行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再次,还需要从竞争优势明显的现实重合产业向一些潜在竞争力的产业推进,积极提升资本的配置效率[5]。第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作用,提升资本结构调整效率。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作用,能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资源紧缺的情况进行有效缓解和控制。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将资本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政府可积极鼓励和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培养一批优良质地的上市公司后备军。其次,积极开展企业主体制度建设工作,发展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再次,政府还能积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创新意识。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需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6]。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构建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部分,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内容。文章对区域创新体系涵义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分析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原则,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实践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源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区域创新体系在认识和实践都不够成熟,有许多内容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本文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维和路径。
区域创新体系的涵义和构成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在参与城市、区域开发与管理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过程中,开始关注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由此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出来。
区域经济发展个人浅见
奉化市提出的建设“中部高新技术经济区、溪口风景名胜区、东部海洋经济区和西部林特经济区”等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宏观地描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对于整合区域资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奉化市四大区域经济特色更加明显,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根据发展趋势和四大区域经济的特色,制订目标定位更加明显、发展轮廓更加清晰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赖于总t的持续增长、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有赖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目前奉化市四大区域经济的轮廓已逐渐形成,但区域的整体性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框架还不够明确,区域内各自个性目标及生产要素空间组合不够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比较大。如我们提出建设西部林特经济区,但由于该区跨越7至8个乡镇,只用“西部林特经济区”这个总概念、总轮廓,显然是不够的。区域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内容不够形象具体,所包涵的主导产业、经济特色也不够清晰。因此,要针对该区域内各个乡镇的特点,再划分成几个小区域,制订更加具体、更有特色的小区域性发展规划,以便各地操作,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林特经济区。为此,为了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生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腾飞,应重点制订好三个规划:一是要制仃每一个区城性经济发展规划。区域性经济规划,是一个区域内发展的总开关、总龙头、总动力、总目标。要根据全市提出的总的四大区域发展蓝图和各个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细化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明晰区域经济的发展轮廓、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和经济调整方向。该规划要与全市总体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相衔接。二是要制仃每一个区城空间布局规划。区域性空间布局规划,是一个区域内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整体优势发挥的总调子。因此,我们要按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区域资源的集聚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制订每一个区域性空间布局规划,合理确定整个区域
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功能性布局。并确定区域内企业的选址、村庄的迁移(撤并)方向、生产力布局及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组合等问题,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制仃区城内各乡镇发展子规划、子目标。各乡镇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总规划、区域性空间总布局和各自所拥有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制订出既有利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又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从而达到区域内优势互补,避免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类同。
二、要建立区域经济建设协调
机构.制订区域性产业政策,保证各项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各乡镇就必须共同努力和合作。当前区域经济建设协调机构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相万_配合还不够紧密,群体经济优势的发挥也不够理想。如建设溪口风景名胜区,不能单靠一个溪【〕镇,其周边乡镇、上游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要从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建设,保证各项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出发,切实采取一些工作措施:
一是要强化职能,加强区城经济协调和管理。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影响到各个区域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立协调各方关系。为此,要建立伏域性经济协调和研究机构,强化职能.明确该协调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增强该协调机构的工作权威。要经常研究交流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勺伏域联合的发展规律,制汀区域性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加强区域内份个乡镇之间关系的协调,督促各旭围绕区域性目标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区域经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区域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