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3:15: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差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差异

浅析货币流动区域差异

研究区域金融,必须考察货币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约着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影响着区域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流向东部地区,近年来尽管有一些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的迹象,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资源分配的“东高、中中、西低”的状况。对此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初步评析。

一、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表现

1从存贷款变动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际货币资金的流动可以表现在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上。而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变动情况加以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资金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达6479%,而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后却逐步下降,其相对差异东部对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东部对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东部地区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在贷款资金的分布上(表2),东部地区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应当说,这种情况是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能够反映在存贷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额中。从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但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幅度减少至2083%,甚至低于贷款增长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贷款增长速度则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区企业在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一般直接转化为该账户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的变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东部地区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部资金向西部流动的趋势。此外,从银行系统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区银行系统都是存差,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存差增长率分别为4146%、2242%,高于东部地区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表现为贷差。中西部地区贷差转变为存差的情况也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在提高。

2.从回购、同业拆借市场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查看全文

区域金融差异的前景思索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之一。而中国这样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区域金融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但究竟这种差异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是趋于收敛还是趋于发散?

一、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的选择

(一)衡量指标

本文沿用大部分学者的选择,选用著名经济学家戈?允访芩固岢龅慕鹑谙喙乇嚷首魑?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包括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存款和贷款又占据着银行的大部分资产,故直接用银行存贷款代替戈氏指标中的金融资产总额来近似计算金融发展状况。用S代表金融机构存款额,L代表金融机构贷款额,GDP代表各地生产总值,FIR代表金融相关比率,则有修正后的金融相关比率为:FIR=(S+L)/GDP

(二)研究空间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分析时沿用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的方法,采用行政区域划分法,结合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共12个省市。1978-1998年我国各地区GDP、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其统计年度较长,口径一致,故较高;1998年后的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经济运行报告》等。

查看全文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风险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各个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导致金融差异化现象日益明显。本文主要对当前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现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进一步明确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背后带来的风险问题,最后提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风险资金;金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金融体系也不断发展和健全。由于我国在金融资源供给与金融资源需求上存在一些不均衡性,导致我国的金融运行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上的地域差异,也就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所谓区域金融其实就是指金融结构、金融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1]。区域金融发展上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受到不同地区地理位置、金融发展历史、需求市场发展状况及实体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和轨迹可循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也使得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

1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要分析和了解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首先要明确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当前经济金融化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的主动性作用日益凸显[2]。很多情况下,金融是处于支配性地位的,如果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比较成熟,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经济也会获得更快增长。具体的作用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1资本积累机制最开始的金融资本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调动储蓄开展资本积累是非常关键的。金融机构通过调动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来提升储蓄量[3]。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储蓄结构,提升收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断扩大储蓄边际。最后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获得的可能性,这些特点。还能对技术这一要素的一些情况进行选取,例如聚集基础条件、投入情况还有物品相关产出的情况等来做一个指标上的选择。第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对一些科技活动的相关参加人员的指标进行选择。这个相关指标就是指跟科研活动有关,还拥有初级极其以上的职称,还可以是本科之上学历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员不仅有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人,还把那些与之相关的,为这个活动提供辅助以及支持工作的人员;第二个方面,就指整个社会包括科研费用的支出。最根本的就是对某一个地区的某一年度之内,它们对支持科研费用付出的金额,进行一个核算与统计。不仅有仪器设备购置费、劳务费和土地使用费,还有项目委托业务费以及科研楼建造费等;第三个方面就是专利的公开或者授权数。这个是用来计量国家相关的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数或专利数的主要根据。1.4制度因素。制度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之上政府设定的某项体制或是与之相关的政府政策,这样的制度因素也是对经济增长产生区域化差异的重要影响部分。如果一个区域的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制度,能够在市场中给予合理激励,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可以被很大程度上激发,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会加速。现阶段的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还是着眼于制度的变迁,以制度的变迁作为切入,能够看到在某一区域中经济环境与经济制度的变化,研究对外开放、产权制度、分配格局以及市场化程度对该区域的经济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更准确的答案。具体到每一项指标,产权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中随着制度变化经济的国有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国有成分下降与非国有成分的升高。这样的变化改革在工业方面有着最明显的表现,在表现这一因素时可以以非国有化为主,采用非国有的工业生产总值/全部的工业生产总值,这样可以看到这一指标的变化,从而分析它投射到市场经济成分变化的影响。市场化的成分可以反映市场对资源整体配置中的影响作用,表示社会中各项资产所占比重,如自我筹资、外商投资与其他方面的投资占比。由于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自筹、外资与其他投资都只被市场与投资者自行决定,因此这个数字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投资方面的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也可以进行市场化研究,并因其产生改变。市场化收入分配的比重可以对其反映,这样可以对经济利益的市场化分配进行检测。

2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时候,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依靠在市场中存在的资本要素持续投入,特别是根据在国家的东西部区域,从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就会得出发现,在一系列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中,资本的投入是其中最关键的内容。许多区域它们都是大幅度的投入资本要素,然后达到促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而且,这每一个地区它们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这些变化有利于增加我们国家整体上的经济发展活力,让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可以对经济的发展潜力进行深一步的开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些变化还让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不一样程度的发展,也许这些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促进因素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都会以资本这一投入为主,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资本这一个因素所做的贡献是最大的。当然,不仅仅只有资本这一因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他的因素,如技术因素还有制度因素它们所产生的贡献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增加以及提升。现阶段出现新的变化以及情况,都可以证明,每一个地区它们的经济增长在质量方面有着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每一个不一样地区的经济在增长的程度上都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我们国家的中西部以及东部这些地区,它们在经济的增长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发现这些经济的差距都在不断的被扩大,出现了这样一种不可控制的倾向。如果只说资本因素,那么东部的地区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比重,当然这也是驱动这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引起中西部以及东部地区,这两者之间存在经济增长不同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一个因素之外,劳动因素在这两个区域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国家依然是资金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一种原始产业发展格局。在东部这一片地区中,它们的劳动力因素必然也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很有力的力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技术这一个因素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个因素给东部这一片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竞争中产生了非常大的优势。东部地区凭借着他们自己本身存在非常好的发展基础和地理位置,这些条件让更多的技术因素不断的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发展让技术这一个因素的不断聚集,慢慢发展成东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经济增长出现不同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也就是由于技术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增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大家在对待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时,对技术这一因素重视度开始不断地提升。在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之中,制度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也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产生影响,让其不断地扩大。根据地形因素,我们国家的东部地区是受到了改革开放影响最大的几个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以及产权制度改革这些方面都处在我们国家的前沿位置。自然它会在制度因素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份额,这让这一个区域会有比较多的政策优势以及制度环境。根据这个优势,就可以知道这一个制度上的改变,可以让这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产生更多的贡献度,是东西部两者之间差异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西部地区还有中部地区它们在技术因素以及制度因素这方面都比东部地区要弱,这就说明两个地区在研究开发还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上都比不过东部地区。而且在市场开发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不及东部地区。制度和技术因素这两个方面出现的不同也让我们可以知道在每一个区域,由于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实际有效的交流方式,所以每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相互的经济一体化,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很难让每一个会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在每一个地区之间得到交流和传递。

3结语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知识的阐述以及对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分析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山西省

1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的经济实力,导致空间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存在。山西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差距来达到促进山西省整体和谐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2山西省区域经济指标评价

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对本省的11个省辖市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分析。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及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情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对比性等原则,采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9项指标,最后采用特尔斐法,结合各项指标对山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以100分为标准确定9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具体9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16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14分、人均GDP(元)占22分、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12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占6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10分、第三产业比重(%)占8分、农民纯收入(元)占6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占6分。2.2搜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为了准确地分析山西省各地区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发展差异,搜集并整理了山西省11个市辖区2011年、2013年、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经分析,所确定的9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因此,对山西省11个市辖区自2011年到2015年(间隔一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公式如下:fi=Xi-XminXmax-Xmin公式中,fi为某市第i个指标标准化分值,xi为某市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max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2.3各区域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测算多项指标综合测算法能够更全面地综合反映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它是以山西省11个市辖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公式如下:P=∑j=19ZjWj公式中,P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Z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11年、2013年、2015年,太原市综合指数均超过90分,均远高于山西省内其他城市的综合指数。这主要是因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高,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市级地区高;紧接着是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发展较好,排名靠后的主要是忻州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等,其综合指数仅是20分,且忻州最低仅为6分,其主要原因是忻州市经济总量明显偏小,贫困问题依旧突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并且其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差异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本人近来的研究,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客观存在,从绝对差异的衡量指标看,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渐扩大,而相对差异则在相对缩小,而且综观理论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在研究中国区域差异是否在扩大,并没有去进一步研究差距扩大到何种地步是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能承受的——即涉及到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问题。本文将对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进行简单说明,阐述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最后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的上限指标,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实践中,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和比较,对控制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更是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数都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是在逐渐扩大还是逐渐缩小等问题的研究,而很少有对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和区域经济差异达到何种程度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建立的方法及其指标评价系统,并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学术界对区域差异研究的学者很多,在他们的研究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研究方法,所以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结合本人近来的研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下几个结论基本可以概括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1.在空间上,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异和省际之间的差异都在扩大,从数值的比较上来看,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的总体趋势在扩大,1990年的基尼系数是0.279,而2004年达到了0.346,增长了24.3个百分点,东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从改革开放以来,锡尔系数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中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一直在扩大[1]。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论文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查看全文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对策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发展的不平衡,既有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也包括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更包括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分布不合理、融资效率差异等各种问题。对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整体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对策

农村地区在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八成的资金被用于扶持城市发展,对待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支持明显不够。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制于资金的瓶颈,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差距的扩大和差异的不断凸显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和解决农村与城市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积极探索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新道路,促使金融改革的落实和实现,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的区域差异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广大农村居民拥有的金融资源非常有限。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金融结构在农村地区直接设立营业网点的数量比上年度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交通不便、人口少、地域广、不利于开展集中性金融业务等因素,是造成我国金融机构不不乐意开展部分空白乡镇金融业务的直接原因。以贵州省为例,可见部分边远落后地区不仅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与发达地区营业网点分布密度具有明显差别,其服务水平也明显不足。[1]除了上述分布不均衡的弊端之外,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内控机制长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坏账率较高,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

查看全文

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指出两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均衡发展。除此之外,笔者还进一步提出推动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电子商务;协调发展;区域差异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提出,电子商务迎来了更美好的前景。在电子商务快递崛起的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据《2015年淘宝村报告》的有关内容我们可知,我国当前淘宝村数量超过780个,活跃卖家数量超过20万,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业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此过程中,人口聚集规模增大,城镇化速度加快,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也逐步完善,这给电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电商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的综合发展。

二、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影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城市先进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快速传播到农村地区,对于农民来说,网购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日益减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农村地区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得以缓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以解决,城市居民更倾向通过网购而直接获得原生态的农产品。这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很多农民有经济能力向城市流动,获得城市生活,城乡之间的隔阂逐步消除。除此之外,电子商务通过如下路径对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产生影响:1.促进产业集聚与优化产业结构。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特色产业能够逐步集聚起来。一是电子商务将当地特色产业集聚起来,在淘宝村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就业量增大,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与城镇规模都能够加大。二是在建设新型城镇的过程中,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至关重要。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以往农业生产闭塞的局面被打破,农产品能够走上标准化生产的道路,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岗位数量减少,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中,制造产业实现生产品种的小批量生产,并促进第三方信息技术产业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促进人口集聚。随着电子商务园区的构建,洼地效应得以出现,大量的企业入驻,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依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统计资料我们可知,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直接提供了250万多的就业岗位,所提供的间接就业岗位达到1800万。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丰富了农民的失业,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口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的水平得以提升。3.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以往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因为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交易成本与费用高居不下。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交易时间与空间被有效压缩,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加快,自然资源的消耗有效减少,与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这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当前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二)城镇化与电子商务的区域差异影响。在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城乡之间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持平,区域差异有效减少。城镇化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断加强,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城乡之间,新型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沟通介质,是辐射范围非常广,涵盖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以往显著增强,农村地区的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金融、现代信息技术、物流等逐步向农村地区拓展,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2.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促使电子商务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方面的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城乡之间的市场对接程度不断加强。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消费行为主要受消费观念的支配,在城乡交流程度加深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市民化程度不断加深,其更愿意与尝试多种新事物,对于他们来说,电子商务这种足不出户且货比三家的购物方式有着极大的优势。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电子商务能够吸引到更多农村消费者,农民也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而将多种特色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居民手中。在新型城镇化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3.输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当前我国各地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遇到共同的困难,那就是专业人才的短缺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多人们都选择进入城市地区,接受更高的教育与更专业的培训。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居民获得已经的经济收入,出现专业人才逆流的现象。这种状况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当前数量不断增多的淘宝村就是非常有利的证明。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之地。但同样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效率优先”的发展原则使得区域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长久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大环境如此,各省市内区域之间也产生了一样的现状。下文针对四川省内的状况做一探讨。进入90年代以后,四川省内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化日益显著,对于四川省的总体经济水平的增长产生了制约作用。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对省内经济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良策将差距不断缩小,这将是四川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一、四川省经济的发展改革历程

2001年和2002年可以说是四川省经济的艰难时期。当时省内经济体制是地方与中央、地方各级统一的分税制,取代了以往由地方与中央分税和省以下“定额包干”双轨运行的制度。由于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换,使得省内财政困难变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财政收入质量低、规模小。

(2)经济保障能力不强,基层经济运转艰难。

(3)经济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