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3:1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产业

区域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它属于新兴产业,但在发达国家,却已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广阳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其“三二一”产业倒置格局的发展定位,而在二、三产业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文化资源,无疑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富战略眼光的选择。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必须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趋势、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资源潜力和对策措施要有清醒的熟悉。

一、广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区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列入区级文化体育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55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企业197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224家,文化娱乐场所62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8家,体育经营单位30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4家。从业人员总计5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26家,50万元以上的58家,10万元以上的385家,10万元以下的186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资本的80%,成为产业主导力量。

纵观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技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治理政出多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占当年财政收入的6%,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当。行业上除印刷业一枝独秀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与此相对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发展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年全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亿元,潜在文化消费能力约为4000亿元,以此为标准,仅区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即达1亿元,同时还能服务京、津、冀近亿的消费人群。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大力发展我区的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拉动内需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查看全文

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研究

1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概况及旅游产业现状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我国产业园区迫切需要升级

产业园区是指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是一个历史范畴。目前,根据世界商品经济、贸易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园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腓尼基人指定南部海港和北非殖民地迦太基为特殊的商业和贸易区,并为外国商船提供通道。1574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雷格亨港口建立的自由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园区”。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自1979年设立蛇口出口工业区开始,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产业园区形式多样,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园区、科技城、创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经济特区、保税区、免税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截止2018年底,我国仅省级及国家级开发区已达2675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19家,国家级高新区168家,国家级自贸区12家,省级开发区2053家。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国的11.3%;实现财政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的10.6%;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占全国的20.4%;实现进出口总额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国的2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253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国的25.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9001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国的20.3%。可见,产业园区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它已不能满足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时代要求,必须要亟需升级。其中,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偏差,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主要强调制造企业的集中,服务业则天然缺乏,随着产业园区规模扩大,服务不足问题日趋严重;②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很多产业园区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一哄而上跟风热点,因为得不到城市资源的相关支持,很大一部分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城市的配套设施功能不匹配,成为孤岛,与居民区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③政府引导与园区自组织发展不平衡,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导致园区管委会在社会建设方面职能有限,行业协会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龙头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对区内配套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④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平衡,为留住企业和拥有漂亮的GDP数字,一些园区放宽企业入园标准,忽视进驻企业的排污治污,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产业园区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空间利用不充分,许多园区土地利用过于粗放,甚至圈地发展房地产,造成土地空间的严重浪费;②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多数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大而全和短期效益,在追求企业数量集聚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产业定位,没有重视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之间的联系。与产业集群要求相去甚远;③创新系统发展不充分,目前许多产业园区还停留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不紧密,创业创新氛围不强;④区域品牌建设不充分,产业园区对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和内涵认识模糊,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造成“千园一面”和重复建设,即使盲目打造的区域品牌也多数沦为形象工程。从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盈利渠道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园区的收入仍然主要依靠地产增值。地产增值是指依附在土地溢价基础上的一种盈利模式,即通过建设工业厂房、物流仓库、办公楼宇、商业配套设施并以出租出售方式供企业使用,同时提供物业服务。这与传统的商业地产模式区别不大。随着近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超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在这种模式下,园区运营主体更像一个有规划的地产开发商,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财力积累雄厚,但此运营模式导致的问题很多,其前景堪忧。目前在A股中,有15家园区开发企业①,全部被划归为房地产板块,这是土地盈利模式的直接反映。以上海临港(600848)为例,2018年营业收入有94.1%来自房地产行业,仅有5.9%来自其他行业。这种以土地增值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既是我国产业园区粗放型发展的结果,也是造成园区产业创新乏力、产业园区升级缓慢的原因。为着力构建产业园区发展新体制,2016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国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和促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对国民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提高开放经济质量、加大开放力度等五项建议。改革自治,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完善国内外政策。合作平台的作用,强化要素保障,资源集约利用。为顺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区内企业开展上市、业务重组等;支持建设主体进行资产重组,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引进私人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发展和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和上市。《意见》为打造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新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功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制度框架。

2园区升级的核心是提升企业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园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空间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马歇尔(1890)认为集聚带来的专业化投入和服务、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市场和企业技术溢出是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洛施(LoschA.,1940)认为外部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向辅助工业提供生存前提和偶然性都是产生集聚的原因。熊彼特(1934)他认为创新不是均匀分布而是趋于群集。缪尔达尔(MyrdalG.,1957)认为产业聚集的原因是累积循环因果效应。钱学锋和梁琦(2007)认为集聚是社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没有分工,就没有集聚。集聚的形成促进了分工利益的实现。胡安•阿尔卡塞尔等(JuanAlcacer,2014)认为集聚经济使新公司能够享受要素池的好处。波特(1990)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大关键要素为基础变量、以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变量构成的“钻石模型”,可以解释解释产业集群。从产业实践角度看,产业园区是主动利用产业集聚规律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是通过园区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正外部性则根源于劳动分工体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亚当•斯密(1776)论证劳动分工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速国民财富积累,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理论。而现实中的劳动分工水平受交易费用制约,当劳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时,分工就不再深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园区通过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劳动分工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产业升级。现实中的劳动分工体系及其演化过程异常复杂,而作为劳动分工结果的生产要素则相对容易辨识、总结和论证,因此在生产要素领域产生大量研究成果。卢卡斯(LucasR.E.,1989)指出人力资本具有正外部性。内生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和智力将是人类未来发展将更多依赖的财富。在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的趋势下,波特(PorterM.,1990)认为不同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截然不同(初级生产要素已不再重要,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专业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具决定性和持久性),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产业竞争力卓越的国家经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或提高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政府在投资生产要素时应偏重初级和一般性项目,企业或个人更擅长高级和专业性生产要素的创造。从要素演替角度看,周元和王维才(2003)认为开发区必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要素驱动、产业主导、创新突破、财富集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阶段也可能衰退。李耀尧(2011)以开发优势是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可分为四个阶段:比较优势集聚、竞争优势集聚、创新优势集聚和财富优势集聚,对应的目标分别是成本最小化、市场占有扩大化、规模报酬最大化和科学发展内生化,我们还认为,中国大部分开发区都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少数开发区处于第三阶段或转型为第四阶段。从绩效衡量角度看,产业园区刻意追求正外部性意味着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否定和突破,意味着市场价格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从而使得产业园区以及园区企业绩效评估变得复杂模糊,而不准确的绩效评估难免会造成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困难和低效。更严重的是,我国在评估和考核产业园区及园区企业时长期使用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如产值、增加值、投资额、税收、进出口额等。这些传统指标无法契合园区运营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本质追求,再叠加上不完全竞争市场,势必给产业园区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各项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严重时甚至会陷入盲人瞎马的困境。其实,传统考核指标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根据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体系处于培育和发展初期、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园区管理工作存在着浓郁的计划经济的思维倾向。经过40年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已发育得比较成熟,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并且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加速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已转向“以管资本为主”,“房住不炒”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步入理性发展轨道,我国产业园区升级的方向是向财富集聚阶段迈进,应该充分认识并强调产业园区的财富创造职能,建立以园区企业价值、园区上市公司市值、园区运营主体价值等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价值的本质就是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对经济主体的未来有充分的考虑,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也综合考虑到正外部性,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与企业经营和园区运营的动机高度契合。

3产业园区运营向产业增值模式转变

以价值为基础的考核体系能够推进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由传统的地产增值模式向产业增值模式转变。在产业增值模式下,园区运营主要包括:产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服务、公共服务。产业投资是指园区建立或控股专业性的产业投资机构,如天使基金、创投资本(VC)、私募股权基金(PE)等,对产业园区内各发展阶段的有潜力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股权投资,促进企业成长并获取长期收益。中介服务是指整合产业资源、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人才外包、资源认证、技术中介、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服务、融资服务、网络通信服务等全套产业服务,并向服务提供商收取适当佣金。平台服务是指组建专业咨询部门或专业化公司,自主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金融信贷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直接获取服务收益。公共服务是指响应并承接政府委托的各类政策性服务项目,并以政府补贴和税收奖励等形式获得收益。产业增资模式的核心是产业投资,它直接把产业园区运营收益与园区企业价值联系起来,有利于将产业园区的正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和资本化,从而激励园区运营主体充分利用和强化园区运营的正外部效应和积累循环因果效应。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拾阶而上的新阶段,实现产业园区运营方式由土地增值向产业增值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优化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及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和推出一系列旨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政策,使得创新已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核心,加之目前科技创新板已正式开板,从而为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升级提供制度保障、市场基础和操作工具。以产业投资为例,产业园区通过自己控制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向有潜力的入园企业提供资本、服务和技术,最后通过被投资企业价值增值获取遇股权投资相称的投资收益。借助这种盈利模式,可以帮助园区实现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可以激励园区运营商提升各类园区服务以便给入园企业创造更多“正外部性”,同时园区运营主体更加注重以企业价值为核心实现园区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以股权投资为有效连接手段、以园区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以提高园区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园区运营模式,天然具有强烈的自我积累和循环因果效应,从而实现新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企业增值、产业增值和园区升级。目前我国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则为园区企业和园区运营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带来甚多机会。

查看全文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应围绕地方产业,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互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以仪征汽车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起点,对仪征技师学院19同征汽车电子精英班的“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阶段性人才培养的成效中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提出进一步优化的路径,对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仪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十三五期间,在仪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仪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以汽车制造与汽车电子、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创文旅等4大产业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其中,建设中的仪征汽车电子产业园以大众汽车二期项目为支撑,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依托,以汽车电子和精密配件为主攻方向,拉长产业链,充分放大整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到2021年,仪征有望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在十四五规划中,为充分发挥大众二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优势,汽车电子产业园至少引入25家汽车电子相关企业,培育15家高新技术企业,塑造7家行业支柱型企业,造就3家区域主导型企业,进而打造特色汽车电子产业示范基地。因此,作为县域级的仪征技师学院如何把握汽车电子这一产业浪潮,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结构调整,按岗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于汽车电子产业园,对提升仪征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219同征汽车电子精英班组建的背景

2.1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明显

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办于1986年,经过多年的建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十五”“十一五”示范专业,江苏省职业教育“十二五”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国家级示范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主干专业,形成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电子信息专业群。

查看全文

区域产业政策特征论文

区域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区域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值、调整和完善,参与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来影响区域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

区域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是靠主导产业来带动的,区域实行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和作用

(一)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

区域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是区域产业,是为实现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或优化的,其特征是:

1.区域产业政策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大系统,对该系统实行控制和调节的产业政策也必须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的系统性不仅表现为他是一种完整的和综合性的政策体系,而且在于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分层次的。区域产业政策是具有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他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调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查看全文

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查看全文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研究

一、文化资本化与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

(一)文化资本化的实现基础

文化资本化即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增值的过程。文化资本化是一种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开发利用模式,其具有价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实现资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内涵、吸引性不够以及特色性不强的文化就很难实现其资本化。文化资本化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备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开发的潜力和价值,其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广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刘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文化的垄断性。文化垄断性体现为文化在区域的独有性。拥有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其所开发的文化产品在区域范围内因其垄断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实现文化的资本化开发,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强,即文化具有系统性,能够被开发成文化产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其开发成系列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机制

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根据其作用层级关系分为初级作用和深度作用两个层次(见图1)。1.初级作用初级作用即通过文化资本化所引发的对于文化自身及其相关延伸产品的作用和影响,其包括文化产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产品化即通过对文化进行深度、系统和全面开发,将其开发成能满足文化审美诉求、且能够为经营者盈利的产品模式,如温州横店影视城。文化产品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文化有形化即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文化由无形向有形化的转变,公众能够通过有形的文化形式,体验和欣赏无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类文化类旅游节庆;文化品牌化即通过文化的产品化和营销,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苏的园林文化等均属于此。通过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区域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基础上,文化产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终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演进。(1)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文化旅游业包含若干子产业。文化旅游各子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即内部各系统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区间的等级关系、文化旅游商品间的类别和档次结构的协调等。文化资本化在实现文化产品化和有形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2)促进产业间结构协调[3]。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包括了诸如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文化资本化的作用下,资源各要素按照价值和市场规律合理有序流动,文化旅游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协调。(3)促进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各区域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竞争力差异较大,因此,区域间应该进行有效协作。在文化资本化的影响下,各区域发展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形态与阶段

查看全文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化,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世界性经济现象之一。产业集群理论是对区域内相关企业集结成群实现竞争优势现象和机制的揭示,这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迅速发展开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推动途径中,对产业集群进行建立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观经济势头强势的地区,经济发展均较大程度地依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立足产业集群视域,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区域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波特教授的研究较为系统。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某一特定领域),连片式地集中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具有健全的外围支持产业体系,上、中、下游机构完整的有机体系。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所强调的,波特还指出,产业集群会促使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现象的形成。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能实现。[1]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问题,通常与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有关,产业集群能否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取决于其动力机制的完善程度。从机制的概念来看,其主要指相对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必须是对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具有驱动作用的力量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且这一过程必须具备稳定性和规律性。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非静态的,而是会不断地演进发展,是一种动态机制。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仅立足某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但当其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又并非稳定不变的结构体系。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这种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过程,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本质特定的体现,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健康均以不断完善的动力机制为保证。[2]总体来说,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图1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动力机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现代社会中,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十分普遍的经济地理现象,尤其在发达国家中。从欧洲农业来说,大部分国家都有其集群特色产业,如荷兰与比利时,前者对花卉与牛奶比较专注,后者则专注于养鸡与鸡蛋等。这种精细化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各个国家都发展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产业群。再以美国的利福尼亚和马萨诸塞为例来说,前者专长的葡萄酒业群与后者专长的制鞋业群等,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在我国,电子产业主要聚集在北京,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主要聚集在上海,航天产业主要聚集在西昌,小商品主要聚集在温州、义务、广州等地。从对浙江省的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区的统计来看,就有超过500个,平均每个县的产业集群群体至少3个。[3]在所在地区,这些产业集群经济影响力还在不断刷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产业集群视域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议

(一)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强规划。在产业环境的营造中,以及产业壮大发展的历程中,产业集群规划编制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虽然市场机制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推手,但健康的产业集群却并不能仅仅依赖市场机制,还需要政府的调节。[4]政府必须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符合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规划加以制定。与市场紧密结合,是产业集群规划的前提,政府干预应遵循市场原则对良好的协作分工网络进行建立,突出全球价值链衔接的集群发展。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围绕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进行设计,并将物流、教育、展览等共同规划其中,促进关联效应的强化。在对重点工业生产项目入区建设进行吸引的过程中,要对物流配送、研发中心等相关设施与项目的进入一并考虑,将产业配套搞好,实现商务成本的降低,促进竞争效率的提高。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应着重服务的延伸、渗透和带动,围绕重点产业带进行开发,通过对传统产业单一布局规划模式的突破,促进相关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的配套完善。(二)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境进行优化。优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境,首先应对区域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各级政府应对于区域市场环境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监管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加强对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对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和丰富,推动生产要素资源流动的有效性。还应引导区域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对其参与性给予鼓励,通过竞争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应对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来说,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对于区域内经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进行梳理和创新,营造符合当前时展的敢于创新和竞争的区域文化环境。[5]还应对区域内诚信观念加强树立和强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本与风险的降低。除了要鼓励竞争外,还应营造崇尚合作的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企业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政府部门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规划,改善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环境,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政策环境上保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三)对科技加强投入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世界各国产业集群的优势离不开其科技水平,只有对科技加强投入,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6]集群的自主创新,可通过科技计划引导来展开。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地区政府应对区域集群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和完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依靠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的,所以科技创新也应体现在区域每个企业中,区域各个企业必须促进自身系统集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区域内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则需对集群优势企业带头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为区域内集群创新提供核心作用。还可对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有效输送给区域内集群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集中的技术支持。在集群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中,科技产业化平台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建设区域科技产业化平台时,要对以专业化集群或科技园区为依托的专业技术孵化平台加以发展;也可以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为依托,对资源共享基础平台进行有规划、重点和层次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四)对产业集群经营国际化不断推进获取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经营,是通过对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参加,对全球资源进行利用,促进全球市场开拓,对全球竞争力进行获取的过程。[7]因此,不断推进产业集群经营国际化,首先需要对全球价值链体系积极主动地融入,通过不断地竞争对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进行抢占。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立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国际竞争主动参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必须要密切关注其战略定位,集群企业在嵌入价值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优化集群视角和方式,促使区域内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集聚速度加快,同时对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持续升级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战略目标。并利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业不断地成长,在其带动效应性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效应,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我们应对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通过各种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圈区域产业集群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关系;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基于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创新对策与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现状、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保持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创新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政府可以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创新而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因此,加强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创新应用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1.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人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查看全文

区域特色产业识别论文

[摘要]选择合理的特色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作用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对产业发展尚不够成熟的区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从特色产业的内涵出发,研究特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选择合理的特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专业化

一、前言

产品差异性是增强经济主体对经济主体对市场控制能力和收益的重要因素。特色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色”,而这一特征正是产业差异性的来源,构筑了强势的产业竞争力。特色产业的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优势或特色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二、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特色产业的“特色”是产业差异性的表现,针对特色内涵的解读,路富裕(2001)认为:“所谓特色产业,是指在一个县、一个市或更大的范围内,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形成庞大的生产经营群体,其产业具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具有较强的特色,较长的产业链,较高的知名度,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特点。王芳(2004)对特色经济进行了研究,对于特色产业,根据其研究成果可以理解为: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特色产品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建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产业。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特色产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