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1:36: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趋同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研究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演变历程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
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2、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研究
一、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品。正是因为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费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天气,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些都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我国煤炭企业要想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自身产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认识到了这点。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开始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有:
(一)规划规模大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产能,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且结构趋同,同属于能源类产品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例如:在“由煤转非煤”上,大部分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级产品,存在着机构调整趋同的问题。
城市建筑趋同化分析论文
摘要:考察过不少城市的建筑,只得出一个结论:似乎就去了一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有其它城市建筑的影子,感觉大同小异,没点创意,使得笔者颇有点“审美疲劳”,不禁感慨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日益“趋同化”!
关键词:城市建筑趋同化
笔者了一番,觉得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墙;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几乎每个城市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三板斧”,就像是我们以前的革命“样板戏”,每个城市都在唱。
中国城市这么多,从何说起呢?笔者作为广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开开刀”吧!说实话,笔者对广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颇有微辞!
古城岂可随意摧残
广州是个有着2800多年传统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Canton”作为广州的译名早已闻名于外。因此,广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传统岭南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以西关骑楼和沙面租界建筑群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风貌。
城市建筑趋同化研究论文
摘要:考察过中国不少城市的建筑,只得出一个结论:似乎就去了一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有其它城市建筑的影子,感觉大同小异,没点创意,使得笔者颇有点“审美疲劳”,不禁感慨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日益“趋同化”!
关键词:城市建筑趋同化
笔者总结了一番,觉得中国城市建筑风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墙;欧式的穹顶石柱加广场;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几乎每个城市的建筑都离不开这“三板斧”,就像是我们以前的革命“样板戏”,每个城市都在唱。
中国城市这么多,从何说起呢?笔者作为广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开开刀”吧!说实话,笔者对广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颇有微辞!
古城岂可随意摧残
广州是个有着2800多年历史传统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Canton”作为广州的英文译名早已闻名于外。因此,广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传统岭南风格的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以西关骑楼和沙面租界建筑群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风貌。
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法律趋同化探讨
摘要:当今之世界,各国经济水乳交融,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已经呈现。而经济的发展无疑推动着法律也朝前发展,在此背景下法律走向趋同化将能看到希望。法律趋同化包括了法律中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同时它又与“世界法律大同”不应直接划上等号,并且法律趋同化有两种与其自身相适应的形式。但是法律趋同化的过程面临的问题是存在的,如何解决就是一个值得思考之处。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法律趋同化;传统
现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交织与一体的世界,由于交通的日趋便利,经济的日益发达,加速了世界各国的交往,其中经济领域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夺人眼球。也正是由于全球各种积极的因素在不断共同推进,使得全球的资源也在不断进行调配,以达到一种互补的局面。在这种全新格局之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由于经济上的交往加深,从而促进了法律的趋同化。这对于研究法律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新领域。
一、法律趋同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李双元先生认为法律趋同化是“指不同国家的法律,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在国际交往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受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其表现是在国内法律的创制和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涵纳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与国际惯例,并积极参与国际法律统一的活动等等”[1]。从这一定义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内涵之所在:从李先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趋同化不能很随意有去臆测为法律的全球统一化,毕竟,由于世界各国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受到来自于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这其中的各种因素既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法律共性的出现,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出差异性与多样性。而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局面,看似平常,却也并非偶然,因为它不仅仅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法律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自身演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提到了法律趋同化,让我们又不得不想到“世界法律大同”这一提法,它是指针对各国法律制度中共同性内容不断增多这一动态现象提出来的[2]。这一提法的出现让人觉得貌似是正确无比,那事实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简要的进行分析。所谓“世界法律大同”,究其本质而言,它所追求的是全世界法律完全实现统一。虽然这一目标将来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在所不论,但是如果要从法律趋同化直接引申出“世界法律大同”这一结论就过于牵强。因为两者所追求的目标就不在一个轨道之上,前者所强调的是世界各国的法律差异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法律趋同现象,而后是将世界各国的法律实现一个最终的统一,其中既无差异也无多样性,完全是一个绝对的统一。后者所追求的理念貌似已经完全脱离了各国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地区都各具特色,要实现完全的统一,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二、法律趋同化的实现形式
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研究
摘要:“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外学生一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追踪研究,从教育业务管理、教育事务管理和教务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总结两者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归因。研究发现管理技术、手段造成的差异可根据趋同化原则拉近两者差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参与主体差异造成的差异无法一刀切地进行趋同化管理,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上述两项差异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留学生;教务管理;趋同化;差异
“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教育部于2010年底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趋同化管理实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中,目前的发展程度是什么样,中外学生在管理活动方面还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能否为“趋同化”管理所弥合,是本研究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学者孙绵涛提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层面要素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Y学校两个中国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和两个国际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研究,获得了中外学生在的教务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异同,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趋同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现状比较
按照刘建清的归纳,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是指与教务管理实践活动直接有关的、教务管理活动中所客观存在的那些要素。根据追踪调查的结果,笔者将下列要素对比情况总结如下(见下表)。“+”为相同或基本相同,“-”为不同。
二、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
国际私法立法问题探讨论文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事实。不容否认,全球化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首要特征。[1](P.45)它既是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至于其含义,一般认为,“全球化”是指一种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局限,而成为全球性的。[2](。P.9)全球化进程滥觞于近代工业资本向全球的渗透与扩张。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全球化时代。它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的全球社会整合运动,是人类向马克思笔下的“世界历史”时代的迈进。它已经和必将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各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冲击,作为社会生活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的法律的变革在所难免,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3](P.10)
就当代人类社会而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面临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不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都必须反映这一事实,适应客观需要,进而在促进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4](P.140)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出现法律冲突的过程,因此国际私法作为调整跨国民商事关系、解决法律冲突的法律部门,其发展趋势,尤其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一系列进程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际民商事交往,作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也因之而得到了发展,有一些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潮流,任何国家不可能避免。我们应当顺应这个潮流,驾御这个潮流。在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方面也应如此。因为当代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背景。这一点既是由于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在近二十年来更多地参与和融入了国际化的进程,更多地承担起了国际性的责任;同时也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情况下,中国国际私法的驱动和制约因素与西方日益接近。全球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私法的统一化运动.[5](P.68)故面对全球化时代国际私法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分子,我国国际私法也应融入这一大趋势中。而目前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已落显滞后,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利和责任。”在目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中国国际私法之立法也是实际发展之需要,而且也有法律依据。但在进行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之时,有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譬如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形式、取向、范围、理念等。本文仅对这些问题作出探讨,希望能对未来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活动能够有所裨益。
一、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形式:分散化?法典化?
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为适应萌芽时期的全球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欧一些国家在民法典中或多或少地规定了一些国际私法规范,而影响最大的当属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自此之后,国际私法才真正取得了“国际”的意义,国际私法由学说进入到制定法阶段。[6](P.6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要求,德、日等国出现了国际私法单行法规。二战后,全球化进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民法典或其他专门法中规定了国际私法规范,另一方面,各国国际私法逐步向法典化方向迈进,完整的国际私法法典代表了国际私法立法的新趋势。而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进一步缓和,全球化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趋势。这促使国际民商事交往进一
步频繁,从而带来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国际私法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国际私法立法上进行改革。[7](P.33)这其中既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社会主义法系或前社会主义法系以及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双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德、澳、越、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加拿大魁北克省等。它表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以及由之而引起的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是国际私法国内立法的基础,也是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渊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趋同发展困境与出路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指出,世界高等教育由趋同而趋异,进而走向部分的重新趋同。充满变化性和反复性的趋同和趋异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指向,起始阶段的趋同肇始于中世纪大学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办学理念等国际交流合作的共识;然后在各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各自的使命,更多地服务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目的;而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又呈国际化趋势,不同领域内的部分趋同演化为学校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定的衍生。趋同与趋异热仍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旋律,却有着不同的解释意义和存在价值。
一、升格与降格:趋同的两种类型及问题
(一)高等教育趋同发展的两种类型。与克尔论断不同的是,如今的高等教育趋同已由发展型的国际趋同转变成模仿型的组织和制度的结构趋同。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规模层次、专业设置、学科配置、学校等级目标的“升格趋同”,二是对办学方式、投资渠道、资源经营的“降格趋同”。
1.升格趋同。具体表现为第二流、第三流的院校与新成立的高等院校看齐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办学形式、课程标准、学术规范,造成高校办学不能安于自身定位,缺乏独特品格,过度聚焦,发展趋于单一,资源配置重复浪费。潘懋元教授由此概括出“地位较低”院校的趋同模式,地位较低的院校以地位较高院校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路径作为自身发展的蓝本,高等教育系统的差异化和独特性趋于缩小。譬如,高职高专热衷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升本院校热衷于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热衷于硕士、博士授予单位等研究性大学;除少数公办的高职和民办高职外,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国一流,国外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战略发展目标。
2.降格趋同。具体表现为重点大学除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学位培养和教育教学外,同时承担低端的大众化教育种类,如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网络教育。不同等级的学校竞相把发展低端的大众化教育作为自身办学的投资经营渠道,以此扩大办学基础。虽然重点大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服务,可以满足大众对优质教育的市场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一般大学巨大的生存压力和额外的不均等竞争。国外通过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在线开放大学等来专门承担大众型人才的培养;精英大学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或者特设附属机构承担。
(二)高等教育趋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升格还是降格,都趋于形成统一的模式、结构、发展的办学标准或者雷同相似的经营办学,难以符合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学校定位不明、人才质量下降、教育资源浪费以及政府难以管理等。
和谐社会对产业结构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概述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所有产业的发展都经历几个时期:实验时期、迅速发展时期、衰退和停滞时期、发展速度减慢时期。就同类产业来说,各地区的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速度不一致,后进入地区就可以直接进入这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时期,这种后发优势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第二,区际趋同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趋同的趋势。R塔穆拉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缩小区际差距中的作用,试图说明人际、区际与国际的收入趋同。而产业结构趋同是区际趋同的一个集中表现。第三,市场竞争理论。对企业家来说,要竞争就要重复生产,如果没有重复的生产就没有了竞争,将估量差不多达到饱和的行业,还能否生产出低价质优的产品来参与竞争。认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合理的理论基础:第一,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只要一国(或者区域)内部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另一国(区域)内部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一致,就有了贸易的基础。对于任意一国,其比较优势都在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上,出口相对价格低的产品,进口相对价格高的产品,境况会变得更好,达到互惠互利。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表现是区域之间贸易受阻,各区域生产分散,专业性不强。第二,规模经济理论。每一行业的生产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结构趋同下的生产分散广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限制技术进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发展。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不断加强的过程,生产只有在一定规模上进行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第三,行政体制弊端说。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了一种刚性约束,这种(行政区经济)人为地割断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部门与部门之间、技术、人才、资金联系,在损失了地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省际之间、区际之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趋同倾向,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分工效益、产业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
二、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几个认知问题
1.工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长期以来,由于国内需求不同,供给结构不合理,各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确实存在,但产业结构趋同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在整体经济运行良好时,虽然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也可能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相反,在日本,这种产业结构趋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并不严重。2.产业结构趋同≠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趋同有其客观性:(1)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我国在资源的种类和丰度在许多地区具有相似性,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似性。(2)交易成本的存在。理论上讲,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交换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但这客观上存在着交易成本。(3)由于产业或产品的周期及行业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产业结构趋同。效率低下是指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生产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人为因素所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不一定产生效率,相反政府所采取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却是十分有效。同时,产业趋同也能促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不断地改造技术,更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与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兼并和联合。3.产业结构问题≠完全是政府的事产业结构状况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总是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寄托于政府的经济干预,显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政府的作用应该限于宏观上的制度安排,而不能介入具体的经济行为,否则破坏“看不见的手”正常发生作用,使价格信号发生误导。
三、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趋同现象的几点建议
1.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界定和测度的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的判断准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准确性。2.对我国产业结构非合理化趋同存在的问题,其解决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保证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
高校来华留学生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模式、招生录取、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整体管理模式上,未来应以趋同化为发展导向。在招生录取上,应当通过细分生源市场、注重招生宣传、加强信息服务、完善生源质量评估体系等措施加以完善。在日常管理服务上,应当建立精细化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打造“留学中国”的品牌。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招生录取;趋同化
自教育部2010年出台《留学中国计划》以来,来华留学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但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还存在明显不足,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从“扩张规模”转向“提质增效”,着力健全留学服务体系、提高来华留学质量,以期“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打造“留学中国”的品牌。健全留学服务体系、提高来华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与教学研究相关,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设施等;第二个方面与管理服务相关,涉及来华留学宣传推介、留学生招生录取和日常管理服务等。对提高来华留学质量来说,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教学是留学生培养的根本,但管理服务对于学生的留学体验往往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关注后一个方面,首先归纳国内高校目前通行的三种留学生管理模式,进而探讨国内高校在留学生招生录取以及管理服务两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呼吁建立精细化的留学生管理机制。在分析国内高校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模式时,文章将着重与国际主要留学生接收国进行对比,希望能以国外高校的经验,为国内高校提供借鉴。
一、国内高校的三种留学生管理模式
在国际学生管理上,国外高校一般采取完全趋同化模式,在招生、录取、培养、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不做区分。在我国,由于各大学国际教育发展程度的不同,现阶段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趋同化、半趋同化和国际教育学院三种模式。趋同化管理模式,即在教学和管理上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等对待。目前,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在学校部门职能设置上已基本实现对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学校招生部门负责国际和国内学生的招生录取,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各学院负责国际和国内学生的培养管理。留学生入学后,按专业分配到各学院和班级,与中国学生在同一平台上选课和查询成绩,由学生处负责国际和国内学生的学籍、思想教育、奖学金、学生活动等日常管理。所谓“趋同”不是无视文化差异性的简单同一性管理,其核心是实现对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在“学生”身份上的同等对待,在承认和尊重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使他们具备与本国学生平等的学习和被评价的机会。实践证明,趋同化管理有助于促进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融合,也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研究水平。半趋同化管理(留学生办公室)模式,即在学校国际交流处之下设置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国际学生的招录管理,并与学校其他部门、院系协调相关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采取这一模式。在该模式下,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国际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录取、奖学金、签证、医疗保险、就业指导、学生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各学院负责国际学生的教学培养;如需多部门协同,一般由留学生办公室牵头。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留学生管理专业化,其弊端在于:各学院以及学校职能部门容易将留学生办公室视为国际学生管理的唯一归口单位,一旦涉及国际学生,无论具体是何事务,都交由留学生办公室处理,容易导致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管理低效。国际教育学院模式,即成立专门的国际教育学院统一负责国际学生的招生录取、教学培养和日常管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大部分高校均采取这一模式。在该模式下,留学生管理服务由国际教育学院单独负责,但在教学培养上,有的高校仍依托专业学院,有的高校则直接由国际教育学院从各专业学院聘请师资,在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开设专业课程。这一模式的弊端在于:国际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以及学校职能部门的协调成本较高,管理和服务效果受到一定限制;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将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完全隔离,不利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融合,无法实现推进校园国际化建设、开阔本国学生国际视野等开展国际教育的初衷。
二、留学生招生与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