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1:3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趋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研究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演变历程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
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2、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作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展研究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
(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格局有所调整
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层面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日益重视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中任命了多位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和理事,并且在监督委员会中考虑增加新兴经济体的代表。IASB认为,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具体准则技术方面,我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共性。因此,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成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2013年12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六次全体大会,与会各方从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视角相互交换了各国的经验,并就通货膨胀会计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会议成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议程确定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开始成立和崛起,如由21个国家和地区成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通过跟踪和研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互动,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报告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国际会计准则最新进展概览
2013年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与之对应的2014年颁布的中国会计准则(CAS)(见表1)。2013年至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了多项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包括:《IFRS9———金融工具:减值》、《租赁》、《保险合同》、《披露动议———对IAS的修订》、《农业:生产性植物———对IAS16和IAS41的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年度改进2012—2014》、《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资产转让或投入》、《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权益法》、《实施后审议:IFRS3———企业合并》及《投资性主体:应用合并豁免》等。
二、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情况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研究
[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由于密切的经济关联,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应当逐渐尝试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会计准则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改以满足全球化发展需要。让会计准则在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会计规范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差异;经济贸易
会计信息作为隐性商业信息反馈语言,不仅为投资者、管理层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运营状况的信息,还为企业未来发展、政策制定、效益实现提供参考数据。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发展,各界对会计报表信息、会计核算规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都要加大资本注入,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差异产生的沟通阻碍。如果从国家发展长远角度考虑,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92年,我国出台了“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逐步迈向国际舞台。1993年,财政部制定并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建议,奠定了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总基调。2006年,我国逐步建成并修订了企业准则体系,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开始和国际准则融合。之后,在2014年、2017年和2018年,每隔一两年,财政部就会对会计准则部分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完善,让会计准则更加适应国内企业的经济发展,也让会计准则因为趋同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等多个阶段,这是一个逐步优化的阶段。目前,为了不断修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的相关部门也继续研究国际会计相关准则制度规范的最新变化。但是,形式上的趋同只不过是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实现等效才是真正的目标。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国际审计准则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并针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的提出了几点看法。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应该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国际上普通行的会计准则,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好的选择。近年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但笔者仍认为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者加快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的步伐
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研究
一、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趋同化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品。正是因为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费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天气,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些都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我国煤炭企业要想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自身产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认识到了这点。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开始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有:
(一)规划规模大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产能,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且结构趋同,同属于能源类产品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例如:在“由煤转非煤”上,大部分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级产品,存在着机构调整趋同的问题。
金融体系监管趋同性
金融系统的英文对应是financialsystem,在国内的研究中也常译为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系统的提法则源于allenandgale的“comparingfinancialsystems”一书的引进,人民大学的学者周业安、王晋斌认为书中“financialsystem”所讲述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制度一次的内涵,而将译书定名为比较金融系统,不过其并没有对于金融系统的内涵给予详细的界定,但由于此书产生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即一提到金融系统,就专指比较金融系统中所分析的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和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关于两种金融系统模式的划分,源于格申克龙(gerschenkron,1962)对于企业外部融资不同方式的考察;卡林顿和爱德华(carington,edwards,1979)则第一次提出了银行为主(bank-based)或资本市场(capitalmarket-based)为主的金融系统机构;雷布琴斯基(rybczynski,1984)则正式提出了银行主导(bank-oriented)与市场主导(market-oriented)这两种不同的金融系统;迈耶(mayer,1994)又提出了银行经济和市场经济(bankeconomicsandmarketeconomics)的区分;波林(pollin,1995)则继承了赫泽曼(hirschmann,1970)所提出的用脚投票(exit)和用嘴投票(voice)的划分,而用脚投票即证券持有者退出权的行使,是典型的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系统模式,用嘴投票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是典型的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模式;伯格洛夫(berglof,1990,1995)从不完全契约角度看待金融系统,先将金融系统分为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而后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两种不同的融资结构——关系紧密型融资和保持距离型融资,并指出银行融资属于关系紧密型,证券市场融资属于保持距离型。上述划分方式,尽管提法各异,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分法”: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
因此,尽管上述两分法的划分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但是依旧是目前通行的划分标准,。当然上述划分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尤其是不能反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因而,曾有学者提出把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划分为发达的与落后的,然后再根据其中介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划分为发达的银行主导型或落后的银行主导型,或是发达的市场主导型或落后的市场主导型。但是发达与落后的划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模糊的,因此这一划分并没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而把金融系统放在银行主导型的代表模式——东亚区域内考察,会发现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的金融系统都似乎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困境,即金融系统开始不适应东亚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某种障碍,这主要表现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金融制度改革迟迟无法推进;韩国等东亚各国经受了东亚金融危机的洗礼;即使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也积聚了高度的金融风险,金融制度的改革与转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每每反思东亚金融系统的问题时,往往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系统中的制度设计存在严重问题,是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产物,大量存在着金融发展理论中所提到的金融抑制现象,在很多方面已经与现实经济的要求相严重脱离,因而当其可以集中经济资源的优势已经耗尽的时候,其弊端便充分暴露出来,而成为制约东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而应该向美国学习,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将金融系统向市场主导型模式推进。不过从日韩改革的实践看,“美国式”的改革与转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因而对于东亚区域内金融系统最终将向何种模式演变,是继续沿着目前这种自成一体的模式演化,还是向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靠拢还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这最终的演化结果注定不是人们事先设计的产物,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协调的结果。不过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经济领域中某种程度的全球制度趋同的确正在发生,而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显然在目前占据了明显的上风。而从以往的国际经验分析,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也的确更具有效率,并更成功的经受了危机的考验。至于有人把东亚金融系统的危机完全归结于后发国家赶超战略的痼疾,笔者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美国也曾经是后发国家,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也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危机与反危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两种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是变化的、开放的,就该种意义而言,冲突和趋同都体现在系统演化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是在中国的金融领域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隐患,不良资产经过大幅度剥离后依旧居高不下,尽管难度巨大,但是金融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已经开始了具体的实施,微观层次上的金融治理结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从目前的实践看,推动转型的创新主体依旧是政府,但是同时必须看到在这背后所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因素,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资本乃至民间金融的自发发展使得政府必须主动地推动这一制度转型的进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转型具有适应经济发展内在性要求的特征。由于中国经济已经紧紧地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金融制度的转型也脱离不了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那么东亚金融系统真的会向着美英模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演化吗?也就是当前两种模式的金融系统真的会走向趋同吗?而中国金融制度的转型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吗?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如果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对于金融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即mckinnon,shaw学派的研究。
gruleyandshaw(1955)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开始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1960年出版的专着《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则提出金融系统对于一个社会能否有效的配置和运用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金融系统的存在是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则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来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有关衡量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基本命题,最后的结论是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帕特里克则提出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类型: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转化;mckinnon(1973)、shaw(1973)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向关系;提出了金融抑制的概念,并针对消除金融抑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主张,指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而金融抑制则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消极后果。在麦金农—肖的研究框架下,许多论文对于麦金农和肖着作中没有加以详细发挥的命题进行了严格的模型化。代表人物包括巴桑特﹒卡普尔(basantk﹒kapur,1976)、唐纳德﹒马西森(mathieson,1980)、马克斯韦尔﹒j﹒弗来(1978,1980)、尤恩﹒丘(1984)。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应用于劳动力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kapur——mathieson模型,揭示了典型的稳定化过程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态特征,考察了各种金融自由化工具对于经济增长率的绩效,开始把外贸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引入到金融自由化中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思想是重要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系统的确需要适当的金融自由化。
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其理论架构上侧重于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的分析。本斯文加与史密斯(bencivengaandsmith,1991)、博伊德和史密斯(boydandsmith,1992)、施雷夫特与史密斯(schreftandsmith,1998)、杜塔与卡普尔(duttaandkapur,1998)等分别从提供流动性、信息成本优势、空间分离与有限沟通以及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与约束的角度论证了金融中介的形成过程与存在意义。布特与萨科(bootandthakor,1997)、格林伍德与史密斯(greenwoodandsmith,1997)等则对于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过程与存在意义做了深入地探讨。
财务目标趋同效应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双重关系,探讨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财务目标的协调方法,研究西方风险投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采取措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如果各国在开展贸易合作的过程中各自坚持使用自己的会计准则,必然浪费很多交流与沟通的时间成本,徒增很多困难和问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便在此形势之下出现,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一项实际需求。文章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中国思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策略;问题思考
趋同不等同于等同,而且趋同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但是也要允许不同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来自主掌控趋同的节奏和步骤,要允许各个国家都在认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趋势的基础之上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也在全力配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创新与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态度和理念,而是要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顾名思义,就是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与基础之上,不同国家通过交流和协商,借助必要途径寻找到多方认可与同意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之后制定出一套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我国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表示出的是积极促成的态度,我国愿意协同世界多个国家来一同参与制定和执行此原则。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分析如下。(1)经济全球化背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越发密切,贸易范畴和投资规模都在不断拓展和增长,国际经济市场上跨国公司所占份额与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着非常强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起统一适用的会计准则,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才能够得到更顺畅的开展和进行。(2)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国际会计准则是服务于全球贸易活动的,只要是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会涉及到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因此,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的建立,积极参与制定的过程,协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国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商当中去,尽可能为我国争取更多权益,同时也可以缩短我国适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磨合期,让国际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纠纷的概率以及编制财务报告所付出的成本降到更低,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3)顺应国际趋同的大形势。近几年,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择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对外开展贸易合作,诸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适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不可逆转,我国也要积极顺应世界新形势和新趋向,走国际趋同路线。
2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
银行贷款趋同现象规避论文
摘要:贷款趋同,是指金融机构信贷营销策略及贷款投向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中竞相投入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的行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地跟进大客户,搞同质性竞争,没有实现差异化发展,银行贷款趋同现象较为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存款保险;保险制度;银行授信业务
一、贷款趋同现象成为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看,金融机构授信大客户主要集中在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及交通银行。贷款趋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客户主要集中在4家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04年9月末,上述6家银行授信大客户共有181户,评估授信额度1115.87亿元,实际贷款865.44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额的52.47%,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大客户166家,占大客户总数的91.71%;授信额度1109.27亿元,占大客户总授信额度的99.41%;贷款余额613.3亿元,占大客户贷款总余额的70.87%。二是贷款在客户、行业和地区间的集中度较高。9月末,6家行前10位客户贷款余额394.46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23.92%,占大客户贷款总余额的45.58%。国家开发银行大客户贷款占该行贷款余额之比达97.39%。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煤炭、通讯等行业,9月末贷款余额为582.01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35.29%,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67.25%。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9月末3个地区大客户贷款余额578.56亿元,占其各项贷款总余额的35.08%,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66.85%,其中:呼和浩特市的大客户最多,达40户,贷款余额370.46亿元,占大客户总贷款余额的42.81%。三是大客户多头授信现象较为普遍。在181家大客户中,有44户在2家以上银行有授信,有的甚至在5家银行有授信,多头授信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解决银行贷款趋同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改革经营方式,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商业银行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做法,把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加强结构调整和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改变多年来重同质竞争、轻差异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进对客户的服务,推进银团贷款和俱乐部贷款,完善项目融资,学会风险定价;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提高规避风险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强,国内的经济规则制度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国际经济变化也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交流的主要桥梁,与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有效地融合,对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及会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应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一致,使国内会计行业朝着国际会计发展方向发展,注重实践发展,并从实践中找到一条适合国内会计行业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从国内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趋势的应对措施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会计行业;影响
在2001年之前,各个国家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就存在很大差异,还未出现一个经济体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直到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之后,全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到2012年年初,世界各地已经有大约120个国家或是地区均要求应用国际会计准则[1]。我国在与国际会计的不断合作下,应充分找准时机,不断推动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与地位。
1国内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变化发展的应对方法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会计行业的发展,这也就促进国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发展,并有效地降低了国内很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所花费的成本,减少我国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的成本,不断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世界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以及世界银行等各个国际组织机构的认可。此外,我国应大力宣传会计准则在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及取得的成果,尽量减少外部所引起的压力。同时,严密关注目前世界各地的趋同变化,思考对策。例如,我国在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时候,因被调查产品实际价值受成本影响较大,所以,计算产品的成本可确定最终的倾销是否存在。但是根据不同会计准则来计算相同产品成本,所得出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会计准则出现差异,会直接影响各方对于产品成本上的衡量,这就很难解决贸易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根据国际会计负准则要求对报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想提升国内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不断推动国内社会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就应增强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的研究。
2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