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0:21: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群众路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反映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据这一宗旨形成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时候,认真学习、邓小平和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深刻理解和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改进党的作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期间,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不久,就作出了《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随后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后,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论述得更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认为,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人民同甘共苦,坚决反对挥霍浪费,贪图享受。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同志概括得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文集》第2卷第409页)
群众路线怎么走
选拔干部要走群众路线,注意群众公认——这是谁都明白、
谁都拥护的道理。然而,实际工作中落实得怎么样呢?在一些
部门和单位恐怕就很难令人乐观了。个中原因,除了学风不正、
言行不一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走群众路线缺乏可操
作性,既无硬指标衡量,又无必不可少的程序约束。
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实现战略宏图,还是完成战役目
论的群众路线思想
群众路线
论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所作出的独特创造。它鲜明地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群众路线思想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树立牢固的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一、群众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年月,在他所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提到了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并赋予了群众路线概念以比较明确的含义。其中提到:“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
群众路线这个新概念很快就被所采用。年月,根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其中也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这个决议的核心内容、中心思想就是解决“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队伍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同时提出了“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的工作方法。在这里,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进一步在党内、红军中加以深化,完善和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含义和内容。由于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四军党内得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很快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形成,这样就为建立一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新型军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对群众路线思想的反思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和独特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运动观.本文根据历史实际,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两者做一反思.
一,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把握程度,取决于对该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主体力量的认识,把握与利用的程度.在他的著述中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性力量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论证,高度肯定和评价了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展开,政治设想的实现,都要由物化的力量即要由主体的人去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是谁呢历史唯物主义向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实现着进步阶级的政治抱负.无产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无产阶级的事业倚仗着人民大众去完成,不能想象没有广大人民参加的民主政治建设会成功.始终关注民主政治建设,并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他认为,尽管政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者,但仅有政党组织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到民主建设过程中.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最关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都发动起来了,加入进来了.因此,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动员和群众路线的执行.
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这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虽然许多群众的政治水平远未达到政治家所要求的水平,但政治家们用通俗的口号或与群众生计有关的问题来号召,打动群众,使其中一部分群众觉悟了,行动起来了,于是受其感染,未曾觉悟的和不甚觉悟的群众就会一呼而起,造成群众运动的强烈效果.他们尽管没有明确的理论,但客观上却推动着事业的发展.而且当群众运动起来后,运动本身又成了一种动员与宣传的形式,吸引着更多群众的介入,并教育和提高着参加者.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抓住放手发动群众这一条,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依靠人民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昭示了这样一条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因此,能否充分调动起广大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换言之,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群众路线思想
群众路线发展思路5篇
第一篇
一、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
群众路线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辩证地吸收了中国优秀文化“民本”思想的精华,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逐步演进、深化和升华的。群众路线的萌芽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早在前后,第一代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就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曾经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提出“民众联合”的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根据党的组织要求,共产党员开始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了《组织章程决议案》,特别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0随着国民革命的发展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意识到群众的重要性,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执行委员会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再一次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4721928年7月,党的六大把“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写进党的文件。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群众路线从此孕育成熟起来。1929年,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一文中阐述“红军与群众”关系的时候,特别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提法,提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2]36“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在最短促时间中也要注意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2]39“对需用品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2]40。强调了要树立群众观点的工作方法。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指出要纠正单纯的军事观点,重视群众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反“围剿”斗争中,分别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就党群关系、工作方法、斗争策略、动员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释,指出红军不仅要进行军事战争,还要承担宣传、组织、武装群众以建立革命政权的重大任务。这些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积极主张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大海”[3]。为此,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组织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实施“大生产运动”,依靠群众渡过经济上的暂时困难。经过运动的理性思考和探讨,党的群众路线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4]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群众路线的内容、实施方法和步骤进行的集中论述。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指出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并且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概括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从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专门对群众路线科学概念和原理内容作了全面说明和高度概括,指明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和人民群众密切、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自此,群众路线载入“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
二、群众路线的深化发展
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于科学认识党群关系,现实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关于党群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员监督制度、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都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即:一是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6];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正是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观点,中共八大制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对“”进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再一次针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总结和明确规定,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在十三大党章中又附加上“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句,由此完成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7]
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思路5篇
第一篇
一、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渊源
群众路线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它是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社会向前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结果,生产力起决定作用,而人民群众是首要的生产力。从本质来看,这种社会矛盾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民群众来推动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时展要求时,人民群众就武装起来推翻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群众观。把马克思这种观点运用到我国的革命实践中,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等群众观点。另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第一,群众第一,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主体。根据这个原理,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后来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继承和发展。此文着重体现了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性,更多相关文章,请详见“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二、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种思想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群众路线的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历经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而定型的。
(一)群众路线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
群众路线是油田发展的生命线
一、群众工作的相关介绍
群众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工会、妇联、青年团。企业党群工作是指企业的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和群团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服务的。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党群工作做好了,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党群工作担负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人的工作的,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党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企业中,必须加强党群工作,在选择干部职工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不断统一思想,在油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不断建设工作队伍,凝聚广大油田职工的力量与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的创新性发展。在培育职工时,要注意创新精神和艰苦不懈精神的培养,时刻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动力,对广大职工的基础思想工作不断巩固,建立相应的精神支柱,以油田发展、构建和谐为理想。同时,为了推动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从各个方面改进和创新油田企业的党群思想工作,比如机制、方式、内容等,总之,所建立的党群思想工作体系一定要与油田企业的内外发展相适应,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进一步开展党建工作,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
二、群众路线是助推油田发展的生命线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油气能源需求的增长,多数油田企业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因此,油田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和挑战期。实践证明,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油田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只要建设好干部队伍,为广大职工解决好利益问题,使广大油田职工充分融合在油田的发展中,发挥最优化工作潜能,才能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质量与效益并存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中,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基础,还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各项政策实施方面,领导干部属于监督者、执行者和制定者,各个部门、单位都要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干部作风,对整个队伍和整个油田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干部队伍的良好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和谐油田的构建,也是实现稳定油田的需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青海油田始终坚持的活动重点就是局级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到队站、班组及基层中,切实做好调研工作,通过一切形式,比如发放调查问卷、群众座谈等,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对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进行查摆,均在10条或15条。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彻底清查了一遍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在油田企业中,促进了务实风气的扎根。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做好作风转变工作,始终坚持贴近一线工作,做好指挥,积极落实和解决相关问题,使群众可以清楚看到领导干部的改变,不断激发广大油田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为油田的发展谋利益。
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公开承诺书10篇
第一篇
根据局党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安排,现作如下承诺: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守党章,确保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及时有效贯彻落实。
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踏实工作,敢于担当,不贪图虚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
三、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解决困难。
四、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一切事。
安监党的群众路线工作计划3篇
第一篇
2014年3月20日,在安监局会议室,组织全体学教对象,认真学习了省委、市委主要领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调研讲话精神,对照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开展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工作积极性和抓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一、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内涵。重点在解决“四风”问题上见成效,坚持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实,清醒认识省委、市委抓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坚定决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四风”问题事关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专题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安监局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一次重大机遇。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
三、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准确理解主要内容的丰富内涵。为民、务实、清廉;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活动的总要求,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在工作中富有特色,成效明显。要发挥好动员、协调的能力,充分调动安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和市委有关精神,对照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切实增强工作积极性和抓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第二篇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实践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经验还是教训,都一直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不断总结执政的理念、思路、成败和得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贯坚持。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正是在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深刻思考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研读这些闪耀着哲学思想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理解“人民利益”这个重要概念的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充分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性质、构成、分布、力量、诉求等,充分了解了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追求,从而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高度融合在一起,通过满足群众的利益来推动政党利益的实现,通过实现群众的利益追求,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理想灌输给群众,启发、教育和锤炼群众成为自觉追求民族利益的中坚力量。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通过土地革命唤起农民阶级,使他们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跟随共产党参加革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样,革命就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凝聚力。所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革命的胜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不断强调要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群众的劳动,尊重群众的创新,并且将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将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看成是衡量党执政水平的标尺。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系中,群众路线自始至终是一条哲学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在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的实践道路,当然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
二、党的群众观的不同视角分析
党的群众观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从执政党方面来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这个认识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持续至今。群众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党执政和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必须认识到,十年“”的破坏,党内一些人不仅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背离了支撑中国革命胜利的群众路线,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纠偏,强调实事求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强调群众路线,是基于对当今时展趋势的充分研判而确立的,更是基于对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深刻认识。第二,从党政官员方面来看。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检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邓小平曾经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来衡量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可行,衡量执政官员是否合格。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中,鲜明地体现出邓小平对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的要求。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党内出现了一些对群众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其中最严重、影响最深、波及最广的就是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官员腐败现象,在社会中固化了部分群体的利益,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未能使绝大多数群众享受到改革的巨大成果,这也是今日中国的难题之一。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顶层设计上存在漏洞,说明坚持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第三,从人民群众本身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生活的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生活自由度的增加,都使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应该说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的历史时期,也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对更高程度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个体利益的重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美好期待,对民主正义的追求,正在形成推动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公民意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说明中国百姓已经摆脱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群众已经不满足于“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而是有了自主性,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需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服务型的政党和政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实践
中国民主政治推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领导集体的形成。打破偶像崇拜和领导终身制,建设法制国家,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加大了向现代国家迈进的步伐。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也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先哲韩非子曾经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建国后,也提出“治国就是治吏”。治吏还是治民,一直是中国政治家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理念,它所表达的是“以官为本”还是“以民为本”两种定位和治理国家的思路。今天,新一代领导集体加大了反腐工作的力度,表明了民本思想在治国理念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还体现在我党对于处理党政关系的新模式的探索上,这种探索在学术界被称之为“党政分合新模式”。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政治生态的表现是“党政合一”,虽然改革开放后作了一些调整,但仍存在着“二元治理”的情况。“二元治理”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党实政虚、党高政低,党凌驾于政府之上,从而削弱了政府职能;二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政府做着市场该做的事,市场效率不足,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不能更快地成熟。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深化体制改革中,不仅强调政府要从市场中收回不该伸向市场的手,让市场干市场的事,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而且强调要依法治国,回归执政党的本质。这个回归,即作为执政党向政府提出建议,或通过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党员贯彻党的决定,而不是简单、直接地向政府下命令。理顺党政关系是政通人和的前提条件,只有党政都回归本质,才能真正地还权利于人民。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还利于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情况也非常严重,大多数人没有能够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贫富分化严重。中国改革的推动,必须要让人民享受到改革红利,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所谓分享改革成果,就是要还利于民,而还利于民的前提则是还权与民。只有人民拥有了权利,才能保证各项利益的实现。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老百姓的价值观扭曲,而是一直以来没有真正实现还权于民,普通百姓在权力构成中处于缺位状态。只有人民有了发言权、参与权和决定权,才能真正将改革看成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重大事情而加以思考,审慎地选择自己的态度,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一切重大的利益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政府。当代中国社会特别需要凝聚力,这对于顺利进行社会转型、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只有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才能真正凝聚起这股力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党要管党,党要治党”的践行,更是中国共产党深化群众观的实践。具体到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能真正做到让群众不媚权、不媚上、不走形式、不一哄而上、本分务实而能不失去该得的利益,就是在践行群众路线;如果人们依然热衷于从政当官,热衷于拉关系、走形式而厌弃一线劳动工作,那就意味着一线的工作在利益关系中仍然处于末端链条。当普通群众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人们的选择自然会遵循经济理性人的假设。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在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