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10:06: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群众监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强群众监督的几点思考
群众监督是构建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监督机制的监控力度,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监督的程度。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一方面可以对公职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造成强大压力,使其不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另一方面可以对监督机关造成强大压力,使其在反腐保廉问题上,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因此,我们抓对权力监督机制建设,虽然不能搞群众运动,但必须走群众路线,通过加强群众监督,有效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
一、加强群众监督是遏制权力腐败的必然要求
权力运行不当,缺乏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在遏制权力腐败,难点和突破点也在遏制权力腐败。现阶段对权力的监督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内部监督为主的权力监督机制,功能不足。内部监督强调自律,包括个人和单位、系统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自我监督实施的效果有赖于个人的自觉性,而缺乏强制性的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通常表现为每个党员干部在自律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别人的监督。领导干部上下级之间都有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但在实际过程中,有的领导者却凌驾于组织之上,借组织之名行使监督大权,结果往往容易出现下述情况:一些领导只强调经济建设,对权力腐败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团和气、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庸俗习气颇盛,能挺身而出讲公道话的人不多,明哲保身但求平安的人不少;受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驱动,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对权力腐败采取包庇宽容的态度,怂勇了权力的滥用。这种以内部监督为主的权力监督机制容易失去功效。因此,在强调廉洁自律机制、内部监督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力度是当务之急。二是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动和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滞后,使对权力的监督难度增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个人利益已得到社会的肯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利益格局已逐步形成。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尤其是等价交换原则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逐渐渗透,国家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使一些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也逐步脱离为国家谋私的单轨,进入同时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谋利的多轨,甚至误入单纯为个人谋私的偏轨运行状态,权力腐败由此而生。加上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滞后,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上的人治色彩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浓厚。在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及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上,经常是领导说了算,缺乏民主、公开、公平。权力一旦私有化,权力的运行的负效应开始显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任人唯亲等权力腐败现象也必然增多。权力腐败的多样化,客观上需要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社会化,其有效途径是加强群众监督。三是决策和监督权一体化,使监督主体和客体时常错位,致使对权力的监督难以实施。领导干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监督,任何人都是监督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但有的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掌握了决策权,通过制定的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使监督沿着领导个人意志实施。实际上领导者拥有决策权,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决策权和监督的一体化,不但使监督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可以迫使部下就范于自己的权威,不敢对自己实施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权力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四是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对权力的监督缺少相应保障。要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腐败,首先要求被监督者有强制的接受权,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领导,都要无条件接受监督,这本是监督实施的基本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监督的实施受到权力的阻挠和干扰,权力主体对自己行使权力干扰所带来的后果也没有承担相应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其根源在于我国的监督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特别是监督的程序和实现方式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显然,无法可依的监督必定是苍白无力的监督。所以推进民主法制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监督,实现权力监督的广泛性,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二、现阶段群众监督弱化现象及成因
一是对消除权力腐败信心不足,放弃自己的监督权。少数群众夸大干部队伍消极阴暗面,看不到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为实现党的目标,带领人民群众锐意改革、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主流方面,偏重观察干部队伍的支流,对腐败分子和存在的腐败现象,惯于用“加法”或乘法推算之,以致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偏面认识反腐败形势,其后果是对发生在身边的权力腐败现象见怪不怪,对消除权力腐败由失望而失去监督信心。
二是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泊,群众不敢不愿行使监督权。少数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泊,对群众监督持敌斗态度,习惯于“居高临下,认为对下级对群众“怎么批语监督也不过份”,对自己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视群众监督为“找碴”、“挑刺”、“与自己过不去”,特别是当一些举报信层层下转的过程中,跑风漏气,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凭自己的猜测,在一些场合“指桑骂槐”,给监督人“穿小鞋”,进行打击报复,致使一些群众虽然对权力腐败深恶痛绝,但真正让他们“刺刀见红”时,却顾虑重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敢不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建立推行群众监督交流
党的**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北省建立和推行了民主评议、公开承诺、“阳光投诉”、“阳光热线”、听证质询等一系列群众监督制度,实现了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惩防腐败体系的构建。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强化群众监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惩防腐败中的重要体现。从20**年开始,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和推行了以民主评议制度为主体,融公开、投诉、处理、评议为一体的群众监督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群众监督制度体系。
民主评议制度。评议对象为全省各级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共计52个部门、单位。评议内容是,树立部门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情况,廉洁勤政、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情况,同时根据需要适时增添内容。实行省、市、县、乡直属部门、单位四级联动,统一参评;问卷测评和日常考核相结合;按百分制评议,根据分值划分为优秀、先进、达标、不达标四个档次,对年度评为优秀、先进的部门、单位进行表彰、颁发奖牌,对不达标的部门单位进行集中剖析整顿,连续两年不达标的调整其领导班子。20**年、20**年,对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兑现了奖惩。
公开承诺制度。每年初,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通过新闻媒体、挂牌上墙、印发宣传品等形式,以“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对办理事项、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办事标准以及办结时限向社会公开承诺。年终,上述部门、单位对承诺事项和人民群众反映、质询问题的办理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适时组织专项承诺。比如,组织省会200名知名医学专家向社会作出拒收“红包”的承诺等。
“阳光投诉”制度。配合民主评议,每月由各参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处室人员,统一集中到广场和街头,面对面地受理群众投诉,进行政策宣传,开展便民服务和业务咨询。目前,全省共组织“阳光投诉”活动3000多场次,受理和解决群众举报投诉12万多件,解答群众政策、业务咨询问题90多万个。
“阳光热线”制度。从20**年6月3日开始,省直52个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在早晨黄金时间轮流到省广播电台直播间接听电话,解答政策咨询,受理听众投诉,并将对投诉问题的处理情况在次日《阳光反馈》栏目中向听众反馈。为了便于集中受理和解决问题,还实行了室内现场直播与室外现场投诉相结合的办法。20**年12月14日,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和省广播电台,在省会火车站广场开展《帮你讨工钱》大型现场直播活动,当天就受理投诉57件,为民工追讨拖欠工资10万多元。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和多数县级广播电台都开通了“阳光热线”,组织此类节目4000多期,解答听众咨询10多万人次,受理和解决听众投诉问题2万多个。
舆论和群众监督经验交流
在今年干部选拨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集中教育活动中,认真系统地阅读了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编印的学习材料,其中选编的干部选拨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达17件之多。这么多的《条例》、《意见》、《规定》、《办法》等,对加强和规范干部选拨使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还是没有全面实现“两个提高”和“两个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被重视程度有关。
一、在加强“体内循环”的同时提高外部参与程度
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规划设计、施工、监督与验收的四位一体的传统模式,容易产生腐败,逐渐被认识,被打破,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相互制约与监督的机制,分散了权力,规避了猜忌与质疑,增强了公信力,减轻了党和政府组织的压力。而我们干部选拨任用的一套程序和办法,仍旧是类似于过去工程建设领域的四位一体传统模式,仍旧是体内循环,这也可能是对党管干部理解的偏颇。任免权、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党组织手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结构、法制文化意识等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关心关注政权建设和干部任用及反腐倡廉的程度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方法也越来越新,这就给党管干部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挑战。用干部是党的事,也是群众的事,因为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群众办事的,也是领导群众干事的,何况在用干部的条件里还有群众公认这一条,因此提高群众知情权,扩大群众参与度,让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量抽去“油水”,融洽建立“鱼水”,这不正是我们希望拥有的干群关系与和衷共济的人际环境吗?
二、在打破“暗箱操作”的同时加大公开力度
在干部选拨使用提高透明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下了不少功夫,但还是常常被人质疑,不时被网络曝光,如:更改年龄的,学历造假的,家庭背景有“黑幕”的,台上反腐台下腐败的……舆论哗然,如若被证实曝光无误时,各级组织被动异常,威信大受影响,被拟任的干部可能终身难受,说严重一点,可能动摇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信任,影响某个地区乃至全国大局的稳定。选拨干部只要出于“公心”,“公心”是不需要掩盖的,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迟早会露出真面目;“真金不怕火炼”,要相信,真正德才兼备品能优秀干部是经得起考验的,经得起“晒”;提拨使用某个干部,向社会公开,尤其要向拟任职务的地区、单位、部门公开:去担任什么职务,有哪些阅历,以往品行如何,优特点有哪些,也有哪些不足,为什么提拨任用他等等,明明白白地公示与众,通过媒体接受监督。这种监督,不仅是对这个干部的监督,是对写出公示意见考察人和考察部门的监督,也是对提名推荐人的监督。公示的结果还应该公示,让大家知道社会和舆论的监督能否发挥作用。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责任也就相应增大了。同志说得对:相信群众,相信党,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只有真心实意地接受人民对自己的监督,才能够把选拨任用干部工作置于舆论和群众监督之下。
安全生产群众监督活动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稳定好转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仍处于易发多发时期,我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广大职工群众生活在社会各个领域,分布在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各项安全规定的具体落实者,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基础防线的重要守卫者。安全生产群众监督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有力手段,是法律赋予广大职工群众的重要权利。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对于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实现企业安全发展、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网络和工作机制
按照“全过程、多层次、广角度”推进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加强工会与政府主管部门或行政的协调合作,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着力抓好企业本质安全、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隐患排查和“打非治违”、安全科技保障、安全文化建设五项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城管局群众监督学习材料
群众监督是构建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以普通公民身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党内监督条例《总则》中明确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对综合执法队伍的监督作用,是城管系统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组织活动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在新形势下完善和健全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的重要意义
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在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全面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依法履行城市管理职能,践行“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实现构建“生态、和谐”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我党的一贯要求。我党历来就把群众监督视作关系各项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同志曾说过:“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一夜之间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从我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大的危险则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同志强调:“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当前“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和“二十项民心工程”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加强群众监督,才能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事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构筑生态宜居城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的工作目标,才能更有效的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实质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必须强化群众监督,接受群众意见,将群众的智慧变成党的智慧源泉。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必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和“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管良好氛围,才能使城市管理与时俱进,服务人民。
拓宽监督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谋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筹划、各项方针政策都立足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最广的大人民群众,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工商局干部选拔群众监督思考
摘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监督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不够强,群众参与监督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群众参与监督尺度难以把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不完善造成群众监督缺位,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封闭性。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群众知情机制;第二,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群众参与机制;第三,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群众监督机制。
关键词:干部选拔群众监督机制建设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面,积极推行公开报名、民主推荐、竞争上岗、逢提必考等选人用人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目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群众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健全制度,加大力度,完善机制。
一、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监督薄弱的主要表现
第一,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不够强。部分群众片面认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所谓群众监督,只是搞搞形式而已。对干部选得准不准,任用干部好不好,选拔任用程序是否规范,存在着“与己无关”、“无所谓”的思想。不愿监督和没必要监督成为大家的惯性共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部分群众心中失去了严肃性。
第二,群众参与监督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只是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没有明确规定群众对哪个环节、哪个程序、哪些行为进行监督,怎样实施监督,等等。因此,部分党组织也就没有把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监督摆上位置、列入工作程序,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只是履行“规定动作”。群众只能顾全大局,服从上级的决定,却难以对选拔任用实施更有广度的监督。
审计局党内外群众监督制度
为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公正廉洁、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党员队伍,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强化党内外群众监督,制度本制度。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党的支部委员要接受党组、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一般党员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党员领导干部、支委和党员要正确履行职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员职责或不遵守群众监督制度的,视情节给予党纪处分。
三、鼓励、支持、保护党内外群众、党代表在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发现有对党内外群众监督不服,采取打击报复行为的,视情节追究责任。
四、监督的内容
(一)党员领导干部、支委和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
安监局群众监督指导意见
紧紧依靠职工群众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是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维护和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重要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家安监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作用,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职工安全权益信息公开工作
(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和部署,凡依法应当公开的安全生产和职工安全权益保护的信息都要及时全部公开。要建立相关部门和行业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丰富安全生产和职工安全权益保护信息内容,向社会公众及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检查执法、应急管理、举报办理等信息,特别是对有关地区、行业和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和损害职工安全权益的情况,要及时告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落实防范治理措施。
(二)拓宽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宣传阵地,以及通过设立各类公告、公示栏和警示牌等途径,及时安全生产预警信息、防范知识和职工群众安全权益政策措施。要不断畅通基层信息传递渠道,特别要加强偏远地区和小微企业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扩大信息范围,为增强群众监督效果创造条件。
(三)定期安全生产工作进展和职工群众安全权益保护情况。及时向社会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和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和职工群众安全权益保护措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取得群众支持,增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严格落实安全生责任制,公开责任落实情况,充分接受群众监督。
(四)及时公布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损害职工安全权益情况查处情况。依靠和发动群众,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依法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损害职工群众安全权益现象,对每一起执法检查和群众举报的各类非法违法的行为,都要及时处理,并及时通报,深刻吸取教训,强化警示和监督作用。
群众监督一把手交流
对“一把手”的监督,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准则,规范“一把手”的行政行为。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制订了相应的具体措施,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纵观查处的大案要案,“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占的比例较大,这表明,“一把手”滥用职权违法违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根治。对“一把手”的监督仍存在软弱无力的现象。有些地方的“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大肆挥霍、铺张浪费;有些地方的“一把手”,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慷国家之慨;有些地方的“一把手”,大搞权钱交易,从不过问民情。仅就治吃喝一例,曾有人统计过,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治“嘴”,先后下发了50多个相关规定,但“嘴”仍没有封住。对“一把手”的监督没有到位,腐败现象便潜滋暗长了。令行禁止,为什么得不到落实?有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对“一把手”监督的对策,条分缕析、无不中肯。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要落实到群众监督,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群众是一块晴雨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一把手”工作表现都会反映在这块晴雨表上。因此,要有效防治“一把手”滥用权力问题的发生,应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严把“四关”,确保对“一把手”的监督到位。
1、把好选拔关。选贤择能乃为政之要。“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选好“一把手”才能防止权力滥用。由于长期以来选拔工作中不能完全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存在着“选少数人”、“少数人选人”、“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等弊端,选拔出来的“一把手”,并不是群众真正所欢迎的,这就造成了“一把手”与群众间的隔膜。因此,选拔干部应让群众“明目”,即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一是要真实全面地公示选拔者的德和能,让选拔者与群众有一定的接触交往,使群众对选拔者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二是要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要让群众明白“一把手”对自己的重要和群众在选拔中的重要作用,满足群众对优秀领导的渴望。三是要让群众选择自己满意的“一把手”,充分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只有经过群众自己认真选择出来的“一把手”,把住监督的第一关,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2、把好用权关。检验领导干部工作尺度的标准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单位的“一把手”,要经常性地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在单位中的各种行政行为是否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急什么、群众求什么、群众困什么,自己心中是否清楚。因此,领导干部使用权力的过程,必须让群众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群众对“一把手”的权力是什么、范围有哪些、作用在何处,应该增加其透明度,决不能让群众稀里糊涂干工作,马马虎虎过日子。政务公开,这是群众监督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从执行情况来看,只注重公开结果,而未公开过程。公开之后群众的反响如何,也未作深入了解。每年群众都听领导的述职报告,但所述内容是否言行一致?只有群众真正明白了权力的作用过程,才能有效地监督“一把手”。
3、把好考核关。强化对领导的评议考核,是有效监督“一把手”的方法之一。各地每年都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全面考核其德、能、勤、绩,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觉得有些考核倒像是一场闹剧。考核组下来之前,最忙最紧张的是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这些人在紧张准备,严阵以待;考核组来了,下发表格,打“√”打“×”,收发材料,总结汇报;考核组走后,街市依旧,你高兴我高兴大家高兴。所以才会有一些腐败分子顺利地通过了一次次的考核,最终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坚持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考核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要静下心来,深入到群众中去,工作要实,考核要真,评价要全。考核前要向群众反复说明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听,要全面地听,听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见;看,要下马观花,由现象透射到本质;问,要不耻下问,虚心向群众询问;查,要广泛深入,系统掌握有关情况。只有这样,评价才完整真实,才合乎群众意愿,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4、把好惩处关。中国古时候有种处罚叫“打屁股”,一百个杀威棒下去,打得皮开肉绽。这确实是冤枉了屁股,打错了地方的做法。细究起来,大抵是脸面重要。人有脸面,官有政面,是打错不得的,可惜这种作法流传到现在。这种代脸受过的做法,群众对此深感不满,究其根本就是没有打在要害部位,因此,惩处的效果不能让群众满意。一项重大工程失误,挨打的往往是副职,而“一把手”却是安之若素。责任追究委实是打脸的一种好做法,并且有的脸还是打了甚至肿了,为什么群众还不满意呢?一是明明该打的没打成最终不了了之,群众想见但见不着;二是掴了巴掌但听不见声响,仅作搔痒状,群众想听但听不到;三是脸都没挨着,却到异地高就了,群众想说却说不出。群众对惩处腐败分子是拍手称快的,但惩处必须注重效果,要打在脸上,要打出声音,要打下印记,体现出惩处的力度和效果,这样腐败毒瘤才会被摘取,群众才会额手称庆。
群众监督惩治腐败论文
摘要:如何惩治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惩治腐败已成为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政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外部建立起强大的监督体系。
关键词:群众反腐倡廉腐败
2008年5月,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这是今后五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要求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倡导廉政建设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从反腐倡廉建设机制上来讲,又可以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在外部机制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群众监督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要把坚持群众路线贯彻到各方面建设中去。那么,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又该怎样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呢?
1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