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9:16: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群体性事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心态探究

摘要: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往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关注那些可以控制人们行为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机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舆情、社会心理和群体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重要作用。群体心态研究理论为群体性事件的疏导、处置和预防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心态;疏导

近年来,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对立关系显性化,成为这一时期个体利益矛盾和群体利益冲突的典型特征。2009年,河北保定棉纺厂千名职工“徒步进京旅游”事件、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重庆嘉陵工人罢工等群体性事件,都以极其激化和暴力的形式释放出转型时期的社会阵痛。有专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关注那些可以控制人们行为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机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舆情、社会心理和群体心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重要作用。本文把群体心理和心态作为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一个角度,借鉴群体心态研究理论,试图对群体性事件的疏导和预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探索。

一、群体心态的有关研究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LeBon,又译黎朋、勒邦)在《乌合之众》(Crowd:TheStudyofPopularMind)一书中对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提出群体心态研究范畴,开创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在勒庞看来,所谓群体心态,是指某一个人在获得一个“心理群体”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都具有一种相同的心理倾向和趋势,这是一种群体行为形成后的群体心态。这种倾向是与人在个别独处时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二是指只有具有相同的心理倾向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行为。这是一种群体行为形成前的群体心态。这种心理状态和倾向是每个个体所拥有的,但平时是处于一种潜在状态,是要理性所压抑,但又是充满活力的,只要条件成熟,它就可以冲破理性的控制和压抑而表现在行为中。

确切地说,勒庞研究的是群体的心理,是指个人不再具有自觉的个性,思想感情都转到与群体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虽然暂时但却非常明确的集体心理。小到五六个人,大到整个民族,或聚集成群或各自孤立,或没有受过教育或皆为博学之士,都可能在特定影响下成为一个心理群体。这种心理群体具有基于某种眼前利益而匆忙聚合的特征,而心理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个人的异质性便会被群体的同质性所吞没,让无意识占据心灵的上风,并让那些为群体所独有的特点去发挥作用。首先,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觉得人数越多越不会受到惩罚,这使他胆大妄为,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不再有约束个人的责任感,不再有“不可能”或“不能够”这样的概念。其次,互动的个人很容易受集体感情和行动的传染,犹如经过催眠一般,对群体的要求百依百顺,以致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最后是个人失去有意识的人格,失去怀疑和批判能力,易于接受暗示,常常把歪曲性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以致会在某种暗示下因难以遏制的冲动而采取行动,而且很可能是与他原来的习惯和显而易见的利益截然相反的行动。弗洛伊德在评述勒庞的理论时对此补充道,群体之间的交互传染其实也是群体易于接受暗示的结果之一。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调查思考

*旗位于赤峰市东南部,东连通辽市奈曼旗,南接辽宁省北票市、朝阳市,西北分别与我市松山区、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全旗总土地面积8300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苏木,320个行政村,总人口59.3万。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旗在历史上就是各种群体事件发生的活跃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突出,特别是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全旗社会稳定。认真研究、正确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旗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不受即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样,如集体上访、集体怠工、罢工、聚众阻挠等等。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数量及规模日趋增大。近几年来,我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升幅较大。*年全旗共发生群体性事件51起,比1997年骤增了35起,经全旗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在*年到*年两年里群体性事件虽然有所下降,但每年仍然发生30--40起。*年,全旗共发生群体性事件47起比去年同期增加23起,群体性事件又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前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在几十人,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两个单位。在近两年,由数百人参加的比较常见,并且出现了跨单位、跨地区串联行动的现象。如*年金厂沟梁金矿转制过程中发生了700多名工人群体罢工、进赤上访事件;*年撰山子金矿400名职工聚集政府办公楼门前,上访讨要工资待遇,长达近半个月时间。

(二)组织化倾向明显。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利益要求的人为利益而聚合,为实现共同目的而协同行动。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因经济利益而起,有的要求增加征地补偿;有的要求赔偿污染损失;有的要求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有的要求提高破产转制时的补偿标准;有的要求发放长期托欠的工资等等,并且利益呈多元化。如*年我旗森堡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因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宣布破产,职工提出退还集资损失并提高买断标准,但厂方又无能为力,由此引发了几次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类似这样事件,表现为已由过去的松散型向相对有组织的群体性转化。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他们有的在台前充当“群众代表”,直接组织煽动闹事;有的隐藏在幕后指挥和出谋划策;有的甚至成立非法组织,煽动群众闹事。

(三)对抗性加剧,危害后果日趋严重。目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性质而言属人民内部矛盾,从矛盾的斗争形式看,一般呈现较为缓和,非对抗性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独立,有些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常常表现得十分尖锐、激烈,且对抗性倾向明显。如四家子镇嘎海吐村由于受少数村民的干扰,该村自*年至*年不缴农业税,不交提留款,不搞计划生育。*年村级换届选举时,上级派工作组协助该村选举村委会,以袁某等人为首的一伙村民故意破坏选举,抱走投票箱,并摔坏了乡政府的摄像机。由于事态的发展,公安机关及时介入,但袁某等人却将入户做工作的民警非法拘禁长达二十几个小时,并施以侮辱漫骂。今年,金厂沟梁镇下长皋村400多村民,公然抗法,阻挠法院执行裁决,与执法干警发生暴力冲突,造成了不良后果。这表明,群体性事件已由单纯的上访请愿型向冲击施压型演化,较多地出现了集体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械斗等过激行为,少数不法之徒甚至把矛盾直接指向党政领导和政法机关。这些即牵涉了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大量精力,又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社会局部混乱。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这种决策缺乏民主性,缺乏科学性,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严重地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在工作不断推进中还会矛盾迭出,并不断积聚,但矛盾无法得到有效地化解时,就必然会产生群体性事件。

执法水平不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爆器。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中,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缺乏公仆意识、宗旨意识,相反特权意识却相当严重,说话办事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这种意识的存在,在机关往往表现为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执法中表现为态度粗暴,徇私枉法,自以为是,肆意用法律作为自己谋私的工具;不依法办事,随心所欲使用处罚权;知法犯法,使用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执法手段执法等等,这就必然会引起被执法对象的不满,造成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对立。执法不公往往会因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群体性事件,既严重地损害执法部门形象,又破坏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查看全文

农村群体性事件对策及措施

一、新形势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1、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产生,各种深层次矛盾随之揭露。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农民内部之间有的利益被重新调整与分配。在此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强势地位。当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利益空间受到侵犯或威胁时,他们会自觉不自觉进行地维护甚至对抗;当农民希望扩展原来的利益空间时,他们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对事务的参与和监督。这两种利益表达方式又可分为正规的体制内利益表达途径和手段(如上访)、非正规的体制外利益表达途径和手段(如对抗),不过现实中这两类途径和手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正规的体制内利益表达途径和手段常常被非正规地使用,而非正规的体制外利益表达途径和手段也需要考虑正规的体制内利益表达途径和手段。极端的形式即为农村群体性事件。

2、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或对法律条文的断章取义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当前,农村普法工作断层较多,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学法氛围不浓,导致一部分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发生纠纷时,不是运用正常的法律程序去解决,而是采取"起哄"方式。有的农民法律意识虽有增强,但在理解法律条文时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援引法律时偏执己见。

3、宗族势力在农村重新抬头和蔓延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另一重要原因。宗族势力是以宗族宗派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恶势力。近些年来,它在我国一些农村重新抬头和蔓延。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宗族情感为了自己的利益,煽动本宗族和他人以群体对抗形式时常与其他群众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较大规模的械斗,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国家的政策法规,以集体上访为名,拦车挡道,冲击党政机关,影响极为恶劣。

4、不依法行政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原因。少数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民主决策不够,办理乡村事务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现象较为严重,容易引起群众猜忌和疑虑,产生偏激行为。有时面对少数群众无理取闹等违法违纪行为,又忽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片面"求稳怕乱",助长了少数人的不法气焰,一些人仿而效之,借机寻衅,挑起事端,引发事件。

5、干部作风不实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乡镇干部身上,有些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相互推诿,踢"皮球",不及时加以解决,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干部平时不注意学习,在群众中开展工作全凭经验和主观臆断,一味采用"蛮干",使矛盾产生和激化,引发事件的发生;有的干部下去做工作,不讲政治、不顾大局,随意表态,结果又兑现不了,给工作带来了被动,从而为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查看全文

把握控制群体性事件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矛盾也进入凸显多发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群体性事件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群体性事件频发反映社会利益格局转变

根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群体性事件数据库的相关资料分析,2004—2010年发生的100多个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干群关系冲突(主要涉及征地、拆迁、国企改制、司法纠纷、乱收费、环境、就业等方面矛盾和冲突),二是劳动关系冲突(涉及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冲突和纠纷),三是企事业机构与社会的冲突(业主与物业、医患、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冲突和纠纷),四是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涉及民族、宗教、宗族、社区械斗、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

这些群体性事件,有的发生规则是我们所熟悉的,有些则是不熟悉的。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方式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阶层性的有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如“通钢事件”),二是非阶层性有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如“厦门PX事件”),三是非阶层性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有的群体性事件演变成对抗性,发生打砸抢烧和干警冲突,甚至伤人死人,也有的采取“集体散步”等和平示威形式。多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以民生和经济利益居多,但也有的是历史积累矛盾的突然爆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对抗程度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要特别关注非阶层性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料的特点最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反映了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昭示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形式的新变化,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认真研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运行的机制,对解决好群体性事件反映的利益关系矛盾,不断改进社会管理的方式,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和宏观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出现新变化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

1总则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发生在我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根据中央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关于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2.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群体性事件原则上由发生地的党委、政府负责处置,必要时上级党委、政府直接负责处置。引发事件的问题由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解决。责任要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不得把本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不得把本单位本部门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

查看全文

略论群体性事件危机处置方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危机处置

论文摘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了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并从高校的视角提出了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步骤和对策。

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高校永远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思想领域攻击的重要场所,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大量诱因。可见,高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群体性事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量会增多,规模会扩大;行为会更激烈,社会影响会增大;组织将更严密,政治色彩变浓[1]。

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指在高校内部发生或与高校密切相关,在短期内由人为因素所引起师生员工或相关群众参与,选择体制外行动,造成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群体性行为。“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氛围下由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任何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学生的狂热行为”[2]。事件主要表现在群体急性上访、围堵、冲击学校及部门、扰乱正常工作、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散布谣言、错误言论、邪教宣传;特殊时期的非法游行、示威、静坐、抗议等政治事件。

为了维护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大局,迫切需要高校提高应对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规范处置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这类群体性事件。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坚持正确的处置原则和运用科学的处置方法,使事件控制在校园之内,处置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这种决策缺乏民主性,缺乏科学性,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严重地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在工作不断推进中还会矛盾迭出,并不断积聚,但矛盾无法得到有效地化解时,就必然会产生群体性事件。

执法水平不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爆器。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中,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缺乏公仆意识、宗旨意识,相反特权意识却相当严重,说话办事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这种意识的存在,在机关往往表现为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执法中表现为态度粗暴,徇私枉法,自以为是,肆意用法律作为自己谋私的工具;不依法办事,随心所欲使用处罚权;知法犯法,使用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执法手段执法等等,这就必然会引起被执法对象的不满,造成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对立。执法不公往往会因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群体性事件,既严重地损害执法部门形象,又破坏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的经济诠释

本文作者:翟翌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矛盾引发,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从公民表达权利角度看,群体性事件也是法学问题.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多发"但因各级政府缺乏经验等原因,群体性事件法律解决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常未考虑该决策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执法中不注意策略,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司法阶段未真正建立能有效解决公民诉求的中立机构等.正如法经济学代表人物波斯纳认为:经济学对法律进行规范分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一川"法律经济学运用了众多的经济思想流派来分析法律问题.0=2>本文拟在对群体性事件法律解决机制的立法、执法、司法3个阶段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力图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探索出应对方法.

一、立法阶段群体性事件法律经济分析

这里的立法0是广义的立法,不仅指人大立法,还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机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为了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在作为源头的立法上减少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法律产生,经济学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哪些立法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哪些立法不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法经济学认为,立法倾向于使利益集中的少数群体受益;使利益分散的多数群体遭受损失.假设某市人大或政府将颁布一项立法或政策,这项立法或政策草案会给该市50万市民每人造成20元人民币损失(全体市民的损失是50万x20元=1000万元),但会给该市5个特殊企业带来总共300万元人民币的收益(总收益是300万).那么,作为损失方的市民和得利者的少数几个特殊企业,会分别如何对待这个草案呢?普通市民:虽然总损失高达1000万元,但市民反对草案的力量却很小,原因是损失平均到每人身上只有极少的20元,这对于个人来说并不太大,因此,他们反对该草案的积极性低"少数特殊企业:得利者是5个特殊企业,不是数万、数十万人.少数的得利者更易为了集中的利益联合在一起,为使人大或政府通过该草案,他们将会比那些分散受损的市民更愿意提供对该草案的支持.于是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范围越大,愿意提供用以影响该公共产品价值的力量就越小.此外,信息成本0的概念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分散的受损的市民,每人只是可能0而非确定0损失20元,因此,他们不太愿意花费太大精力去搜集与此有关的信息.现实生活也体现了这个原理:在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占总人口比例小,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往往是提高农民誉粮价格,特别保护处于少数人的农民人口的利益.而在非洲贫困国家,农民占绝大部分,国家农业政策则往往是降低粮食价格,收买少数城市工人和城市精英的人心,以得到他们的支持.0川273再如,我国人大选举制度中,农民4人投票权约等于1个城镇人口的投票权分t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占大多数,城镇人口占少数.立法政策如果是剥夺多数人的利益而给予少数人利益,即使不公平,也不会遭受多数人的反对;而若是剥夺少数人利益以给予多数人的立法,则可能遭到强烈的反对,即使该项立法可能是正当的.因此,将该原理运用到群体性事件处理中就是:立法如要避免产生群体性事件,就要注意立法策略.第一,尽t少采取剥夺少数人的利益,将其转移给多数人的立法.这样的立法和政策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比如我国目前的征地制度,以大多数人公共利益0为由对农村土地进行征用,就是典型的剥夺少数人利益,转给多数人(公共利益)的立法.这样的立法易引起少数者的不满,导致群体性事件.第二,人大立法和行政机关制定政策时应注意策略,尽t采取从多数人处取得利益,而给予少数人利益的立法.这样的立法不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第三,当必须制定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剥夺少数人利益转给多数人的立法,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征地时,应合理补偿少数人的损害,因为合理补偿.的资金本质上来自多数人的公共税收.这符合从多数人处取得利益,给予少数人的立法不易产生群体性事件0的原理.这样,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立法的效应被不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的补偿效应所抵消,最终不易产生群体性事件.曹如法国即规定,以公共利益为名征收公众土地之前,必须给予合理、公正补偿.

二、执法阶段群体性事件法伸经济分析

在执法阶段,亦须重视经济分析,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加剧其后果.

查看全文

群体性事件规范刑法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而且在社会主业建设的今天,很多人都有维权意识,也就意味着群体性事件不断的发生。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呈现出很大的区别。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等等。这些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社会性意识恐慌,随之社会矛盾出现。我们各级政府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出现一些问题,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保证社会治安,维护国家稳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规范应对;刑法研究;刑法制定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而发生的过激性群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维权、泄愤等等,随之发展成为具有组织、有规模、暴力程度上升的社会事件。这类事件的出现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类事件被快速的上传到各个网络平台,对我们国家的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各种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严重,日益凸显。最近几年来出现的贵州瓮安事件、湖州织里事件、海南美兰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给我们国家的社会治安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于此也对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群体性事件概述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维权、恶性报复,社会骚乱、社会纠纷等等,其中情节最严重的就是维权事件和泄愤事件。以最常见的金融借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来说,一些平台利用互联网金融来销售各种产品,利用高额利息来吸引眼球,随之滋生诈骗、非法集资等等各种犯罪活动。这种事件的群体涉及范围广、不限制地域、资金数额巨大,影响恶劣。比如前段时间的钱宝网事件,发生以后受害者和当地的相关部门发生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根据调查显示,当群众在维权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是礼仪诉求得不到表达的时候,事件经过不断的堆积发酵就会变成比较极端的方式被发泄出来。群体性事件基本上都是自发性事件,事发之后,可以发现群体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群体性事件的整个活动。比如策划、准备、组织等等,指挥、联系、操纵等等。根据调查显示,群体性事件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类人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固定工作、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就是经过商讨计划,而且组织严密,具有一定的威胁性。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