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9:02: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群体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困难群体生活交流
**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辖9区4市6县,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全市110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31.9万人,贫特困人口3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0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3万人,五保对象2.4万人,其他贫困人口12.6万人。
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农村人口占60%以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推进过程中,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从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入手,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以政策支持、财力倾斜为保障,探索并形成了以“三项集中”为主要特点的有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工作格局,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情况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主题,不断研究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三个集中”为核心,就是以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市场化为动力,就是推进城市经营,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引入资本,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强化措施,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就是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全面推行“三会”开放、“三务”公开,逐步推行民主荐事制度。实践证明,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使**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实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之路。
不久前,我市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市近几年统筹城乡发展的肯定,这也是**面临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活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群体生活状况对策研究
近年来,定海区以“暖促”工程和创建小康社区为载体,在全区全面开展了对困难群众的助医、助学、助残、危房改造、救灾及临时救济和培训就业援助、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等专项救助活动,加大了区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强化“五保”供养等工作举措,初步改善了我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为全面掌握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对策与工作措施。根据本期副科级干部理论研修班课程安排,课题组深入部门机关和乡镇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区以“暖促”工程和创建小康社区为载体,在全区全面开展了对困难群众的助医、助学、助残、危房改造、救灾及临时救济和培训就业援助、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等专项救助活动,加大了区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强化“五保”供养等工作举措,初步改善了我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为全面掌握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对策与工作措施。根据本期副科级干部理论研修班课程安排,课题组深入部门机关和乡镇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调查报告
关于建立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研究报告
近年来,*区以“暖促”工程和创建小康社区为载体,在全区全面开展了对困难群众的助医、助学、助残、危房改造、救灾及临时救济和培训就业援助、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等专项救助活动,加大了区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强化“五保”供养等工作举措,初步改善了我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为全面掌握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对策与工作措施。根据本期副科级干部理论研修班课程安排,课题组深入部门机关和乡镇社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德育视角下大学生群体分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群体中的德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些是我们社会以及德育工作者所要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先了解德育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影响。通过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将大学生进行了群体分类。具体分为学习型群体、实践型群体、创新型群体、玩乐型群体和综合型群体。再通过分析这些群体的特征来探究出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应对策略,德育问题应对策略主要从三个角度提出,一是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融洽氛围;二是注重家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定位;三是加强师生交流,拓展双向沟通;从而解决大学生群体分化中的德育问题,营造美丽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德育;群体分化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获得了改善提高,同时人们受到外界影响也不断加大,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分化问题的出现。这些群体分化导致社会上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群体分化来分析出所存在的德育问题,提高德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提升家庭教育,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重视个人能力培养等方面促进德育问题的解决,稳定社会秩序,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德育”这个概念在西欧国家的研究表现得尤为透彻,在世界范围内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如柯尔伯格等学者提出用道德两难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的德育方式。拉斯思等人主张设计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群体实施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和引导策略,创造更加和谐的德育氛围。2.国内研究状况。中国的德育研究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开始有了萌芽,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对中国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起着借鉴的作用。我们探讨大学生德育问题时,要从不同群体分化的角度来找出德育出现的问题,如:晓文、吴胜红等学者认为:“家庭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共同对大学生群体分化产生影响”。刘献君从大学德育基本理论、大学生德育对象、大学德育实践以及大学德育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大学德育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德育方面的角度来讨论群体分化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徐寅、庄源源分析了大学生群体中的学习型群体、实践型群体、创新型群体、玩乐型群体的德育问题及教育对策;如:崔国红、于钦明、郑南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群体分化中德育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国民精神文化调研报告
数据与观点
为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进行了集中调研,以下是调查结果与分析。
理想目标:民众的理想目标和所崇尚的生活方式更趋具体、现实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短期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18.1%的人选择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占16.1%;排在第三位的是“衣食不愁、生活安定”,占14.5%;排在第四位的是挣更多的钱,占13.7%;选择“提高名誉和地位”的仅为2.8%,而选择“为社会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到10%。
对于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的生活方式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老实工作、清白做人”(31%)、“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28.2%)、“过自己想要的生活”(13.5%)。而选择“牺牲个人利益,奉献社会”的仅为2.3%,是所有全部选项中比例最低的。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国企管理者、新兴阶层选择“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比例较大,知识分子群体、农民群体、城市贫困群体则更崇尚“老实工作、清白做人”。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诚实、健康、务实的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民众的价值取向较为健康,对我国的一些传统价值观仍有认同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多奉献,少索取”和“多索取,少奉献”的均在20%左右,57.8%的人选择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当被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时,6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二者兼顾”,31.1%的被调查者选择“会牺牲个人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只有0.8%的人选择完全不顾集体利益。这一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的合理兼顾才是合理的取舍态度。调查显示,71.1%的人认为“在现在的形势下提倡艰苦奋斗是很有必要的”,认为意义不大或已经过时的人分别为15.9%、5.5%。这说明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状况也宽余了许多,但是对艰苦奋斗的传统还是比较认同的。
弱势群体法律研究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未充分发达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弱势群体。从广义上讲,他们对民族、对国家是一种牺牲,是一种贡献,同时,他们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也有巨大的力量。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弱势群体”应该爱护、关心、支持、帮助他们,法律应该救助他们,使他们同样享受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使他们同样享受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使他们同样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
关键词:弱势群体;法律救助;福利待遇
前言
为了繁衍后代,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人们必须结婚、生育。在科学技术还未充分发达的年代,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部分人先天性的残疾;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为了发展交通运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安全事故,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人出现残疾;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市场竞争中,在企事业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企事业单位破产,一些职工会下岗;在战争年代,为了保卫国家、消灭敌人,在当今社会,为了打击、捕捉犯罪分子,一些战士不可避免的成了残疾人……这些人群,是我们国家的弱势群体。因而,从广义上看,对国家来讲,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讲,弱势群体是一种牺牲,是一种贡献,他们也是伟大的群体。
弱势人员要看到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弱势人员要看到自己的智慧、力量,要自信、自尊、自重、自强,要奋发向上,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和所有人一样享受新时代的阳光和雨露,享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张海迪自幼残疾,但她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爱,对未来、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会针灸并为别人针灸治病。她学习外语,并翻译了几本外文书。她的精神、她的形象、她的声音,使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受到了教育,使千千万万的残疾人的心灵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力量的火光。张海迪成了青少年的榜样,成了青少年的楷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侯晶晶,她小学四年级就残疾,但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完小学、中学、大学课程,获得大学毕业文凭,考取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她为了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也从她的事迹里得到了教育、得到了力量、得到了希望。
如何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特殊群体”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这一群体的人数和类别也逐渐变多,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的努力方向。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状况、现实意义等进行分析,提出做好这类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举措,以此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措施
1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定义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对经济、学习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的统称,如身体不健全型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型的学生、学习困难型的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有障碍型的学生、网络成瘾型的学生等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这一群体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特殊群体产生原因
2.1大学生自身原因
社会支持政策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朱róng@②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弱势群体问题,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实际上,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注:杨团:《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前线》2001年第5期。)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注: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注: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汝信、陆学艺、单天伦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注: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5期。)
本文认为,如果笼统地说,弱势群体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人群。在社会学的视域中,这些社会困难人群的出现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的表现。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竞争失败、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等)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在社会学看来,弱势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就是社会的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或缓解,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适,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势必会损害社会公平,增加社会风险,进而损害社会效率,妨碍社会发展。
从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看,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首先,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如: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下岗失业,身体残疾,年老退休,等等,都会造成经济上的低收入。经济上的低收入也造成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遭遇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