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8:09: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取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获取市场份额谋取经济收益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基础设施创新、信息理念创新、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创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
1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投标决策获取经济社会效益论文
摘要:目前市场上的招标项目繁多,企业如何选择招标项目进行投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章从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合同环境等投标环境对投标决策的影响进行探讨,有利于企业做出理智的投标决策。
关键词:投标环境;投标决策;经济效益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上项目,同时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招标人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投标的方式选择承包商。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工程项目也不少。面对众多的招标项目,是投标还是不投标,如何投标?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企业应充分调查投标环境,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投标决策。下面从七个方面探讨投标环境与投标决策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理智的投标决策。
二影响投标决策的七种投标环境
(一)市场环境
非公企业党建“取经记”
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把党员技术骨干推荐任班组长,把负责企业中层管理的党员推荐到企业决策层。从农村党建的“三培两带”到非公企业党建的“三培两推”———
编者按:“三培两带”本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但庐山区却把它灵活运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庐山区的实践表明,党建工作的创新,除了另辟蹊径的“新”以外,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劳爱国,是江西九江市庐山区一家民营企业———江诚制衣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另一名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因为正是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下,他由一名管生产的中层干部,成为企业的副总,并成为区生态工业城党工委委员。
在庐山区非公企业当中,有不少像劳爱国这样由生产技术骨干而入党、而“提干”,或由原来的普通党员而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最后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人。他们的成长,源于庐山区近年来借鉴农村党建经验,在非公党建中开展的一项活动:“三培两推”。
用农村党建的经验破解非公企业党建难题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和国企党建,有其自身特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庐山区委书记余策恩谈起“三培两推”的起源时,谈了他的体会,“只有根据非公企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庐山区非公企业党建“取经记”
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把党员技术骨干推荐任班组长,把负责企业中层管理的党员推荐到企业决策层。从农村党建的“三培两带”到非公企业党建的“三培两推”——“三培两带”本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但庐山区却把它灵活运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庐山区的实践表明,党建工作的创新,除了另辟蹊径的“新”以外,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劳爱国,是江西九江市庐山区一家民营企业——江诚制衣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另一名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因为正是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下,他由一名管生产的中层干部,成为企业的副总,并成为区生态工业城党工委委员。
在庐山区非公企业当中,有不少像劳爱国这样由生产技术骨干而入党、而“提干”,或由原来的普通党员而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最后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人。他们的成长,源于庐山区近年来借鉴农村党建经验,在非公党建中开展的一项活动:“三培两推”。
用农村党建的经验破解非公企业党建难题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和国企党建,有其自身特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庐山区委书记余策恩谈起“三培两推”的起源时,谈了他的体会,“只有根据非公企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近年来,庐山区非公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3年非公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额的70%以上。尽管对非公企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梳理卓有成效,尽管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工业城党工委,加强了非公党建工作,但有两大难题仍困扰着他们:
财政机关创新进取经验交流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是中央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财政部门来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把党建工作与财政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确定市财政局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财政系统双先”,并将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巩固和拓展科学发展成果、着力提升财政保障水平和服务大局水平上来。
一、坚持“四个结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财政部门以此为契机,坚持“四个紧密结合”,即: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与服务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与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与强化财政管理紧密结合,提升活动开展成效。
(一)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紧密结合。
努力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促进机关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大力营造活动开展氛围。迅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活动主题和实施步骤,并召开市直财政系统动员会议,传达李源潮部长、李玉妹部长和徐东升部长的讲话精神,全面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在财政内网开通《创先争优》专栏,为每个支部设置分专栏,及时上传活动信息;在局机关大楼、会计学校、会计之家悬挂宣传横幅、设置宣传刊板,在全系统营造活动开展的浓厚氛围;结合财政实际,制定了财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标准(各有10条),使创争标准更具体、更明晰,为创争工作打下基础。
发掘合同潜力获取经济补偿论文
摘要:公路工程承包活动中的索赔管理是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工程承包的实践,通过阐述工程索赔的概念、类型、成因以及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索赔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路工程;承包;索赔;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公路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且复杂,加上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影响大等自身特点,导致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时刻都存在着追加额外工作项目、工程费用及工期变化的可能。换言之,索赔及反索赔始终贯穿于工程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发掘合同潜力,获取经济补偿,即索赔及反索赔,也就越来越成为一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的手段,得到了土木工程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很多事例充分显示了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条件下,行使索赔及反索赔权利是一种保护良好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风险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探究有关索赔的管理工作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2工程索赔概述
2.1索赔的概念
获取经济信息强化税源管理论文
【论文内容摘】:本文将从理性思维;讲求实效;理论先行,方法科学;知行合一行重于知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取经新农村建设发展我县农村经济考察材料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剖析取经国外经验发展地区税收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税收;竞争;规范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间税收竞争行为不断加剧,甚至进入混乱的“战国时期”,给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借鉴一些国家在区域税收竞争上的规范性作法,提出一些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设想。
2005年3月513,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呢?我认为其中之一是不能忽视现实中存在的区域税收竞争行为。我国从上个世纪8O年代财政体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为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地位,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在要素资源、产业项目、产品贸易、政策环境、区域形象,特别是税收领域展开了直接或间接的角逐、争夺,造成了盲目进行税收竞争的局面。探讨如何规范区域间税收竞争对于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实现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的出现及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财政“分灶吃饭”、“拨改贷”和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我国各地除了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国家投资以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已不再来自中央财政预算,地区发展把注意力更多地瞄准外商或外地的直接投资,从而引发了地区间的竞争。作为目前区域竞争中重要的鼓励性措施——税收减免,近年在各地越演越烈,整个税收竞争出现三个特点。
1.1税收竞争无序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争取更多的税源,各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各行其是。如一个地区实行“两免三减半”(企业获利前两年免征所得税,三年减按50%征收).另一地区则实行“三免两减半”,甚至“五免”(即获利前5年免缴地方所得税)。还有的将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分税制,当地征收的增值税分给地方25%)部份或全部返还企业(先征后返)。在税收工具的运用上存在地方越权减免等违规现象,可以说在税收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伴随着税收竞争的无序化。
剖析越南经济发展取经我国浙商模式论文
摘要:中越是长期友好的邻国,在国情与经济发展方面亦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浙江省在缺乏自然资源,没有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也没有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被誉为“浙江现象”。专业市场与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一起构成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浙江省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效率来源。浙江是中国内发性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典型地区,研究浙江模式能够给越南经济发展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词:浙江模式;专业市场;越南经济
一、浙江经济模式简析
(一)基本概况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陆域资源贫乏,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资本供给缺乏,也没有享受特殊的政策优惠。然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有活力的省份之一。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3.1%。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6位跃升为第4位:三大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8年的5.1:53.9:41。这一切表明,浙江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省份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不仅提前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正以坚实的步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现代化迈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产业呈现一种集群化发展现象,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向“一县一业”蔓延。有人称其为浙江块状经济,也有人称其为“产业集群”。从“一村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多次产品档次的提升,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逐步构成了“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和“小资本大聚集”的企业集群。绍兴的纺织业、诸暨大唐的袜业、慈溪的小家电、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在这些经济强县(市),总有一个或几个产业执全国行业之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