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7:2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题形式区分

在我国各个专业中所设计到的职称评审晋升来说都会用到课题的研究,而对于课题研究时我们要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哪些,课题形式上又有哪些区分,课题研究的种类技巧有哪些方面等等,这些都是课题研究人员所要重视的方面。以下就是有关课题研究形式的一些介绍,希望对于课题研究的朋友在选择上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的形式主要是从组成分、研究属性等这些方面来进行课题的划分。对于课题组方面的划分主要可以为以下这些方面:

1、重点课题。

也称规划课题,是国家依据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下达的课题。因为这种课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要保证如期完结。

2、合同课题。

即国家部分和地方政府从局部性需求动身提出的课题,首要经过托付研讨、投标承揽、科技合平等方式,由研讨所展开研讨。

查看全文

油画流派的区分

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第1类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第2类是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在第1类中如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义、学院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照像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基础,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与目的。

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巴洛克”1词原意有不整齐、扭动、怪诞的意思。推崇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腴与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浮华,这是巴洛克派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为鲁本斯。

洛克克派——“洛克克”原意是指贝壳的形状,其艺术风格为繁琐、精巧、纤细、甜腻、流行于18世纪,其代表画家有华多和弗朗索·布欧等。

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1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中的水平与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使画面产生了1种激情。这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渲泄与表达。

查看全文

期刊的种类区分

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1. 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1)马列主义、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2. 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3. 按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

查看全文

物态变化区分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关于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的科学探究的尝试。

关键词:物态变化、科学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1996年初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科学探究也都成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我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中,提出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目标”中更是将“科学探究”列在首位。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初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我认为,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学习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知道的探究式学习为主,为后续学科或高中高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初中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思维能力还较浅薄时就接触到“物态变化”这一章,他们概念多,过程复杂,特别是吸热、放热过程难以区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时较困难。如果这一章学不好,也许学生就对物理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不能只应用常规方式教学,这样学生多是课上明白,课下死记硬背,又回到“雾里”,不能达到从“雾里----悟理----物理”的学习真谛。因而我教学中,在常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又应用了探究式教学,下面是探究的过程:

一、准备工作:

查看全文

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作者在深入考察了世界各主要国家民法对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的态度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合意与债权合意在交易中的地位、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法律对法律行为本质的认识等因素对合同成立生效区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考察,探讨了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意义、合同的不成立与被撤销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合同法》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法理基础及《合同法》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合同成立,生效,意思表示,撤销

一般认为,合同成立是合同订立的结果,即双方当事人完成合意的客观状态。合同是否成立意味着合同在客观上是否存在。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效力的发生[1].随着《合同法》的出台及我国民法学界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的深入探讨,应当区分合同成立与生效已经成为我国民法学界的共识。[2]学者们普遍认为,合同的存在与否是判断合同是否生效的前提,也是合同的履行、变更、终止以及确定合同责任的前提。但衡诸各主要民法典,鲜见对之进行严格区分者;我国学者的论述亦多从区分无效与不成立的意义着手来立论,对合同的撤销与不成立的关系、合同成立与生效之关系在民法体系中受哪些因素制约等问题探讨较少,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外主要民法对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的态度及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从民法体系的宏观视角上对合同成立与生效区分的缘由及意义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合同成立生效的区分与合意

合同是交易的法律形式。市场经济之下,“你给则我与”为基本规则,加之任何人不得处分他人之权益,因此,需要通过双方的合意各自让渡自己的利益才能获得他人的对待给付,从而完成交易。由于现代交易往往要求合意的完成与其实际的履行在时空上相分离,这就需要法律对合意赋予法律拘束力,从而维系信用,使合意目的的实现获得了法律上之力。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合同,其最根本之点就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合意。在合意未与实际的履行相分离并获得独立法律地位的情况下,讨论合同成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早期的交易形式并非现代人所熟悉的合同。在古代法上,对于一项交易,其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法律形式并非仅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可完成。例如,尽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将合同定义为“由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产生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但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在交易较少的情况下,鉴于信用的缺失,在交易时客观上需要而且当事人也只能通过即时的交付来完成彼此所有权的让渡。因此,在绝大部分交易中,单纯的合意并不能产生法律的拘束力。早期罗马法中,交易的法律形式主要表现为要式买卖(mancipatio)、拟诉弃权(iniurecessio)和耐克逊(nextium)。[3]然而,后世法学家往往将要式买卖和拟诉弃权列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而非合同。因为,这二者中合意与对合意的履行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意义,它们直接结合为一项要式交易行为,在此种行为之外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的观念。[4]换言之,交易的完成不仅需要合意,还需要实际的履行,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硬将之视为一个合同的话,那么这里的“合同”,其成立、生效与履行是一并进行、无法分离的。

查看全文

工作总结写作类别区分

工作总结的分类:

根据(genju)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总结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范围分,有班组总结、单位总结、行业总结、地区总结等。

按性质分,有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学结、科研总结、思想总结、项目总结等。

按时间分,有月份总结、季度总结、半年总结、年度总结、一年以上的时期总结等。

按内容分,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查看全文

浅谈正犯界定与区分制

摘要: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者分为组织犯、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虽然刑法条文没有对于正犯的明确规定,但在理论与实践中,正犯仍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界定正犯的基础上,选择共同犯罪参与体系决定了刑法的体系。单一制正犯体系过于扩大共同犯罪参与人的处罚范围,有破坏构成要件定型性之危险。双层次区分制参与体系能够在形式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参与人行为之性质与形态,并以实质判断置后来保障罪刑相适应。

关键词:正犯;共犯;单一制;区分制

正犯与共犯的问题解决的是刑事犯罪当中,多个犯罪人的情形下应当如何进行责任认定与分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正犯概念的界定。我国刑法条文中没有正犯术语,而是将共同犯罪者分为组织犯、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主犯、从犯和胁从犯是根据作用分类法的结果;组织犯、教唆犯是根据分工分类法的结果。其中,主犯概念可以说是我国共犯体系的核心。尽管刑事立法上没有正犯概念,但这并不等于刑法理论和实践中无需探讨正犯以及相关问题,无论是从犯罪参与体系本身还是定罪量刑来说,正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

一、正犯界定

(一)正犯的界定。正犯概念的界定与标准是刑法界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关乎着犯罪参与体系的构造以及如何进行共同犯罪情形下的罪责认定问题。正犯与共犯这一对范畴的关系是犯罪参与体系的内容,而正犯与共犯的理论目的是在于解决数人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使其有一个形式上的框架来合理分配责任,这是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本质要求。正犯与共犯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正犯。正犯,按字面意思理解,即真正的实施者。而对于正犯的标准,有等价因果理论,构成要件理论等学说。在罪刑法定主义的背景下,正犯是指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的犯罪人。[2]有学者认为共犯是一种限缩刑罚的事由,即由于共犯往往是间接侵害法益,无法独立地、直接地对法益产生侵害。所以刑法在处罚正犯行为的同时,对共犯的处罚应当轻于正犯。也有人认为共犯是一种刑罚扩张事由,即正犯在被刑法得以评价与处罚的同时,由于共犯虽未亲手实行法定构成要件行为,但对犯罪结果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因果贡献或是通过他人之实行行为进而侵害法益,应当得到相应的评价与处罚。而且,我们会发现,共犯行为的相当性远不及于正犯的行为,即共犯的行为独立无法对法益产生相当的侵害,必须间接于正犯的行为。所以,也有理论将共同犯罪分为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二)界定正犯的学说。1.形式客观说贝林、李斯特等学者是形式客观说的有力支持者,该说认为亲自实施构成要件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人是正犯,否则就不是正犯。该说的核心是以自然意义的实行行为来严格解释构成要件行为,并以此作为划分正犯的标准,有其局限性和僵化之处。我国学者钱叶六,张开骏在此基础上从法规范的层面构建实行行为的内涵,认为实行行为并不是必须要求以行为人的身体动静为基础,当被假手之人不存在规范意识,只能被评价为工具时,那么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也应当被评价为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由此,合理解释了间接正犯的正犯性,并且从法规范来定义构成要件实行行为,最大程度保障了形式客观说的客观化与法定化。该说也被成为规范的形式客观说。[3]笔者认为,虽然规范的形式客观说在规范层面解释了构成要件行为,从而突破了正犯标准的僵化与局限性。但是此说很难解决所谓“正犯后正犯”的问题。2.主观说主观说以犯罪人的主观状态作为界定正犯的标准,即所谓正犯意思。以意欲完成自己的犯罪而实施行为的为正犯,以意欲加担他人的犯罪而实施行为的为共犯。[4]据此说,虽然实施了构成要件行为符合客观要求,但不具有正犯之意思,即不能认定为正犯。反之,即便没有实施构成要件行为,但只要具有正犯意思,即归为正犯。法律因为人的主观状态确定其规范意义上的归属确系不妥,此说也破坏了构成要件的定型性。在客观主义占据刑法发展的潮流下,纯粹的主观说也被大部分国家所抛弃。3.实质客观说单一地、平面地从客观或主观方面均无法合理区分正犯与共犯,故理论界提出综合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考量区分的理论,实质客观说由此而来。实质客观说在承认形式客观说的起点的基础上,主张从客观实质的角度区分正犯与共犯,细分又有必要性说,同时性说,优势说等等。我国的刘艳红教授就是实质客观说论者,其认为实质客观说是在传统形式客观说的基础之上扩张对于正犯的理解,通过以对犯罪的完成发挥作用为标准。刘艳红教授同样地认为犯罪事实支配说也可以被纳入到客观实质说的范畴之内,因为两说的思路大体上一致,仅仅在表达方式上有些许差别。4.犯罪事实支配说犯罪事实支配说是从实现构成要件的意义上理解正犯,其将能够支配构成要件行为的人即是对于实现构成要件起到决定性作用者认定为正犯。据此,正犯在犯罪事实中处于核心地位,共犯较之于正犯,则处在犯罪事实相对边缘之处,系次要地位。换言之,正犯对法益侵害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支配力,而共犯则不具有这种支配力。犯罪支配说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行为支配,意思支配和功能支配。行为支配,是指在数人参与犯罪的场合,对实现构成要件行为具有支配作用的人,即可认定为正犯。意思支配,是指犯罪参与者之间具有前后关系时,对于幕后的参与者可以认为具有意思支配,而视为间接正犯。功能性支配,是指数个犯罪参与者之间存在相对平等的横向参与关系,假设存在功能性支配,则所有犯罪参与者皆是共同正犯。在功能性支配的基础下,共同正犯之成立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各正犯间具有行为形成的共同性、行为承担的共同性、正犯间地位对等和归责关系对等。[5]不过,我国也有学者认为犯罪支配理论也可以被纳入到客观实质说中,这一观点并未得到理论界广泛认可。

二、单一正犯体系与区分制参与体系

查看全文

美国刑法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区分

摘要: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虽同为美国刑法之出罪事由却有实质区别,合理区分二者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有重要意义。关于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要综合考量法益侵害、社会危害与利益衡量等因素,美国辩护事由理论体系对我国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正当事由;宽宥事由;区分;启示

在美国刑法中,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是辩护理论研究重点,关于二者是否应该区分以及以何种标准区分更是理论界争论之关键。细致考察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间的关系脉络,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界定其区分标准,对于该领域的理论发展以及解决实践难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美国刑法的辩护理论能为我国刑法出罪制度与犯罪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些许启示。

一、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关系之沿革

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在起源、功能及知识体系间都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时期两类辩护事由的不同发展。然而,由于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都会导致出罪的法律效果,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的区分未得到强调。

(一)严格区分

查看全文

立法权制区分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商品化的实现,公有住房的改革,出现了一栋高楼存在多个所有权的状况,这就使原来的共有所有权和相邻关系的立法无法调整。本文从区分所有权的立法迫切性和如何立法作了一些思考。「关键词」区分所有权立法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房屋大部分收归国有,除少量私有房屋可以租赁外,共有住房采取分配办法,成为职工福利的一部分,居住者只支付象征性租金,房屋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不具有商品性质。近年来,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国家在房屋建设方面允许房屋作为商品进入商品流通市场,推行住房商品化,因而原来国有、集体所有的房屋分属不同的住户所有。这对于发展房地产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放映了我国房屋所有权制度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对住房商品化后出现的区分所有权制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一、区分所有权制立法的必要性区分所有权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在住房商品化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既非单独所有,又非共有的所有权制的特殊形式。所谓区分所有权,就是数人对同一建筑物各有其一部分的所有权和由各所有人共同使用的部分的共有权结合而成的权利。区分所有人的所有权仅仅及于其所有的部分,而不能及于全部。这种所有权制单靠传统的民法已无法适应,需要靠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等法律的综合调整,而目前这方面的法律不完善。由于区分所有权制在社会生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城市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推进住宅商品化。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统称,两者都属于不动产,彼此在物质形态上不可分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产是房产的基础,房产是依附于地产的建筑物,这里是指楼房住宅。关于地产,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这说明,土地的所有者是国家和集体。但对于房产,其所有者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形式。而以往的城市个人所有的房屋并不多,而且普遍是平房,彼此间存在的关系多属相邻关系。个人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房屋只享有用益权,不享有所有权。但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由原来的个人使用变为个人所有,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一栋高层房屋有数套住宅,不同这住宅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那么,每一个所有者对自己住宅的专有权与整栋楼房的整体权应如何划分,如何行使,公共部分由谁管理。这类房屋如果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就会出现权利滥用和义务不清的情况。如,有些住户擅自改变自己的房屋结构,安置不合理设备,危及整栋楼的安全和其他住户的生命财产。这类问题,如果不从立法上明确各住户的权利和义务,必然会发生更多的扯皮和纠纷,甚至会危害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使居民对刚起步的房地产业隐藏着潜在纠纷产生不安全感,这将影响城市房地产的健康发展。第二、有利于加强物业管理。伴随着城市高楼拔地而起,物业管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物业管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确立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服务行业,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状况和文明素质高低的综合体现,是房地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管理、服务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尽管物业管理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对于我国有着几十年住公有住房的人们来说,却对此十分陌生。我国物业管理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并随着近几年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公有住房的的出售,物业管理也随之形成。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对居住区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认识到房屋的建成是一次性的,而建成后的管理保养却是永久性的。这就为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会和广阔的前景。但何谓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机构该管些什么,享有什么权利,特别是高层建筑的维护保养以及电梯、自来水设施、液化气设施等公共部分由谁管理,业主与物业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明确,各自承担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细化,不规范化,必然造成业主与物业机构之间的扯皮和纠纷,进而影响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物业管理,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维护业主和物业机构的合法权益,把区分所有权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是当前立法的当务之急。第三、有利于明确权利义务,保护住宅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否则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利和自由了。在区分所有制方面,我们应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按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理,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法律关系。所有权是一种最完整最充分的具有排他性的物权,它意味着权利主体(所有者)可以依法对自己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让与、毁弃、买卖、抛弃等权利。但是。在区分所有权制这种特殊形式上,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权利主体可以为所欲为,任意处置。产权归个人所有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个人手里,因为区分所有权制里含有公共的成分和相互的权利,一个人毁弃自己的部分必然危及到公共利益和其它所有人的权利和利益。因而,所有者能行使哪些权利,不能行使哪些权利,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区分所有权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区分所有权人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四、有利于政府的监督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活动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的各方面都要严格依法办事,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以保证行政机关能正确地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职权。由于区分所有权制既有个人权利,又有公共权利,换句话,整体(公共)财产中有个人财产,个人财产汇合形成整体共同财产和公共财产,个人财产又无法实际从公共财产或整体财产中完全脱离出来,两者不可分割。如果分割,就会导致整体财产的损害,个人部分也必然受到损害,失去其效用。通过区分所有权制,明确个人和公共部分,个人部分由个人行使权利,公共的、整体的部分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专门机构来行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权利,职责分明,权责明确,以确保住宅充分发挥其效用和保值增值。二、区分所有权制立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明确区分所有权制与共有的关系。共有是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区分所有权是由各所有人的专有权和各所有人的共有权结合而成的权利,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所有制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之处表现为:主体都不是单一主体,外观上表现为同一财产,相互都互有权利和义务。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首先,共有的客体是不分割的同一财产,而区分所有权制的客体除整体外,是分别为各自所有的不同所有权的财产;其次,共有在共有人之间发生双重权利义务,而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是单独所有,意味着所有人对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他人是义务人。只有共有部分各所有人才发生双重的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共有分为按分共有和共同共有,而区分所有权分为内部权和专有权,内部权又可分为共有权和专有权,外部权又可分为成员权和基地利用权;最后,共有主要适用于联营、合伙、家庭等,而区分所有权制适用于高层建筑的不同楼房的不同所有人之间。第二、明确区分所有权制与相邻关系的关系。相邻关系是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两者的联系是都涉及两个以上的主体,区分所有权中含有相邻关系,其客体都是不动产,都是为了保护财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两者的不同之处是:首先,相邻关系的主体既可以是所有人也可以是使用人,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而区分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所有人,所有人是个人。其次,相邻关系的不动产主要是土地和建筑物或其他设施,而区分所有权的不动产是供居住的高层建筑,不包括其它不动产,再次,相邻关系主要涉及相邻的土地使用权关系,相邻防险、排污关系,相邻用水、流水、截水、排水关系,相邻光照、通风、音响、震动等关系,造成的损害可以是财产的,也可以是人身的,而区分所有权涉及的是财产所有权关系,造成的损害是财产权。最后,相邻关系的处理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和精神,综合平衡相邻各方的权利和利益;而区分所有权的处理除应遵循相邻关系的原则外,还应遵循所有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如确认所有权、恢复原状、返还财产等。第三、明确国家、成员团体和个人的法律关系。区分所有权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所有权形式,它是将一栋完整的建筑物划分为几个部分而分别设定所有权,具有复合性和一体性的特征。其复合性表现为内部由专有权和共有权构成,其外部又连带着成员权和地基使用权。成员权是区分所有人基于专有权和共有权而共有关系所拥有的权利,这就要求区分所有人必须组成一个团体,以便管理共用设施及其它共同事务,解决成员间发生的各种纠纷。一体性是指区分所有权的专有权和共有权不可分离,内部权和外部权不可分离房屋建筑离不开地基,而地基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就要求区分所有权的设定和变更必须登记,接受国家的监督。登记的目的在于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国家利益和成员团体、各所有人及其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这里,国家、成员团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是统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整个利益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法律在调节这三者利益时要统筹兼顾,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否认社会成员的利益。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使个人和成员团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使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协调,确保国家、成员团体和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共同维护和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必然会暴露出来。当然,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法律在调节个人、团体和国家的利益时,既不能片面强调国家和团体的利益,忽视甚至取消正当的个人利益,也不能把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利益和团体利益之上,以致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应兼顾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利益,使三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区分所有权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房地产业发展起来的新的复合形态的所有制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所有权关系,也不同于共有关系和相邻关系,它直接涉及各所有人、成员团体的利益和国家的监管,用传统的民法调整已无法适应,需要用专门的法律或专章法条加以规定,只有这样,法律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区分所有权制的立法构思由于区分所有权关系不同于财产共有关系,也不同于相邻权关系,因此,它不可能完全按民法的规定来解决。它涉及政府的公共管理、个人所有权的行使和成员团体共有权利的行使。如何协调行使好各自的权限,是区分所有权制度得以良好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立法构思:第一、整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益的管理文件,制定统一的区分所有权的专门法律。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区分所有权的专门法律规定,而是散见于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各地方自己的规定和有关公司企业的规定中,导致了各地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方面的处理千差万别,这不利于国家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统一规范管理。安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需要,国家应把公民的安居住宅纳入其法律调整范围,尽早出台统一的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并使该法律对政府的管理、各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和成员团体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第二、建立公共管理机构。由于区分所有权有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团体权组成,它具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和三权统一的一体性的特征,不同的部分应有不同的代表者。其中,公共部分的代表者应是一个公益性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既可以是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是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具体组织应有成员大会、、负责人,分管具体工作的部门机构。该机构代表成员团体履行职责,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同时,明确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并制定管理章程。该机构的权利应是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组织成员共同制定物业管理公约;依法收取管理费用;颁发住户手册;制止违规行为;依法实施管理权;聘请合格管理人员并颁发聘书;建立住宅区及接管有关设施等。其义务应是履行职责,依法经营;接受住户居民的监督,保障住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认真执行合同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因管理不当造成住户损失的应依法赔偿;保护好公共设施;接受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依法行使权利,正确履行义务,确保小区的安全,舒适和环境优美,提高管理信誉,使物业管理得到健康发展。第三、明确政府主管机构职责。由于区分所有权制中含有公共成分,这种公共部分应由一个代表公意的机关来行使,这个机关就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在我国,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各种因行政事务的繁杂而种类繁多,如工商、公安、税务、物价、金融、海关、交通、外汇管理、环保、土地管理、城建等部门。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区分所有权制中的公共部分的监管越来越显得迫切,这就需要有相适应的机关来加强管理。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好是由城建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来监管。如却有必要,也可以设立政府的专门管理机构,纳入政府的正常管理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行政权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单方面性、强制性和优益性等特点。行政权如果不限制,就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滋生腐败,因此必须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这种制约手段就是法律。通过立法,明确行政机关的职责,要求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的活动中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严格依法办事,使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区分所有权的情况,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主动实施监管;做好产权登记工作;检查环境卫生安全是否符合要求;建设公共道路设施和地下设施(如下水道);协助和督促制定管理措施;设计住宅区建设规划并监督实施;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调处纠纷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使行政主管机关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实现依法行政。第四、立法明确区分所有人和成员团体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兼顾的法律原则在区分所有权立法中的具体体现。前面对政府的职责作了阐明,在这里,我们要求个人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居民的合法权益;集体应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同时应以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家应保障个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纠正和处理其违法违规行为。各区分所有人的权利为:依法行使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出席成员团体会议;发表意见和表决;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制定章程和讨论章程并监督实施;享有人身财产安全权和其它利益的享受权;等等。应履行的义务为:居民应当爱护和正确使用房屋,维护建筑物的牢固和完整,并定期对房屋进行安全检查和采取安全措施,如有共同危险应共同履行消除的责任;房屋修缮时,房屋的相邻人应当给予配合,不得借故阻碍房屋的修缮;依法行使专用部分的处分权;不得随意变动公共部分和损毁建筑物附属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绿化带、电视闭路设施等);使用燃气管道设施的用户,不得擅自拆、改、迁、装燃气设施和用具,严禁在卧室安装燃气管道设施和使用燃气,并不得擅自抽取或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燃气;用户不得用任何手段加热和摔、砸、倒卧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得拆修瓶阀等部件,不得自行改换检验标记;居民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其他要求,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容器或指定的生活垃圾堆放场所,实行分类袋装的应按要求分类袋装;废旧家具不得随意投放,不得将有害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生活垃圾运输车应当做到密闭化,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卫生和完好状态,避免再次污染。缴纳分担合理的公共费用;遵守规定,服从管理和报警的义务。成员团体的职责为: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搞好住宅区的公共环境卫生和安全;维护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查询可疑人员;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本区域的实施;沟通政府和成员间的关系;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这样,权利义务明确,相互监督,便于区分所有权的行使,也便于住宅区的管理。此外,居民在行使所有权时,应响应政府号召,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分户安装计量水表。一方所有人如需改变房屋的外形时,应先由成员团体的书面同意,经主管部门批准,正确处理毗邻关系。因他人阻碍,有可能导致房屋发生危险的,当地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排险解危的强制措施。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督保护体系。由于区分所有权不是一个单一的所有权关系,它既涉及个人对专有权利的行使,也涉及管理机构对成员团体部分的管理服务,还有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的登记和管理。因此,个人、服务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不管哪一方出了问题,都会给区分所有权带来危害,特别是政府方面的违法违纪就更难处理。为了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了维护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律监督是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手段,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法律监督应由国家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成。通过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监督居民、小区管理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活动是否合法。对合法的要给予保护,对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理。通过法律监督,促使被监督者严格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利,从而把区分所有权制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立法,明确居民、物业管理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三者的职责权限,理顺关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相互监督,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再加上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共同维护区分所有权制的健康有序发展。

查看全文

如何对通感、比喻、移就进行区分

摘要通感与比喻、移就的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学生经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这其中的哪种手法。文章主要探讨了三者的含义与区别。通感侧重于表现感觉的转移;移就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的替换;若是用一种具体事物来比另一种具体事物,便是比喻。

关键词通感;比喻;移就;修辞手法;特点;

区别通感与比喻、移就的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学生经常搞不清有些句子到底用了这其中的哪种手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概念与区别方面谈谈这三种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的说法始于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是这样给“通感”下定义的:“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个定义说得很清楚,“通感”是感觉相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具体的感觉现象彼此沟通。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