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6:15: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确定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刑法罪名确定问题思索
一、刑法罪名确定的发展过程
罪名是法律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某种犯罪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罪名不规范、不统一的没有采纳这个建议。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问题,一直是以往刑事司法工作中比较院于1996年9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修改刑突出的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法座谈会时,就商定修订的刑法如果在人民检察院历来都十分重视对罪名规范人代会上通过,将对罪名进行系统的专化、统一化的研究。.从历史发展上看,用门研究。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实现罪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名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主要经历了三(修订草案)》后,刑法修改小组即根据刑个发展阶段:法分则条文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
提出第一阶段,1956年、1981年,最高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共计如5民法院曾两次试图对罪名作出系统的总个,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深人结或解释。第一次是1956年,最高人民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关于中华院针对建国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审判了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的解释(稿)》,又多大量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当次讨论修改,于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时国家还没有制定和颁布刑法,导致在法院第951次审判委员会再次讨论,通过确定罪名、适用刑罚方面存在不一致的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混乱现象,调集和审阅了192侧)余件刑事定罪名的规定》,确定了413个罪名,并于案件,起草了《关于罪名、刑种和量刑幅12月16日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开。度的初步总结》(初稿),拟定了当时刑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判中通用的9类罪、92个罪名和10个刑次对刑法分则罪名作出全面、系统的解种。
如,妨害公共安全罪(6项)、侵犯公共释。财产罪(8项)等。但由于当时国家政治形第三阶段,1999年至20()9年,这段期势发生重大变化,刑事政策也做了相应间,随着七个《刑法修正案》的颁布,最高调整,因此,没有对《总结》进行修改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先后稿。第二次是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了三个《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生效实施后,各级人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解决了全国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对有些罪名的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系列刑法修正案对刑用不一致的问题,为了准确地适用刑法法分则的补充和修改而带来的罪名认定分则的罪名,又起草了《关于适用刑法分问题,使刑法罪名确定得到了逐步完善。则罪名的初步意见》,根据刑法分则规定关于刑法分则目前罪名的总体数量,修的8类罪,提出了128个罪名。
不仅明确规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定了刑法分则每一条的罪名,而且提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了每一种罪的概念,有些还指出了认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某种罪应当注意的问题,但因各种原因罪名。2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也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第二阶段,19%年、1997年,结合新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刑法典的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对刑法分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则罪名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解释。在刑法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修订过程中,许多学者建议以立法的形定(三)》新增14个罪名。20(]9年10月14日式对刑法中的罪名作出明文规定,最高“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人民法院也为此提出了建议,但立法机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关认为,罪名立法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料5次修订刑法来不及研究这个问题。
二、刑法罪名确定的主要根据
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探究
1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况
1.1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分类
企业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主要分为低度、中度以及高度三类,具体而言,低度不确定性问题,指的是一些已经发生或者结果基本确定的问题,但是其对于财务报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需要在评估之后才能确定交易事项。中度不确定性问题是指经济业务处于第二种状态下,其主要影响是时间上的因素以及未来事件的发生与否。至于高度不确定性问题是指在时间上尚未发生,一切都是未知,其对于财务报表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其导致的结果也将会高度的不确定。
1.2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
财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可以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会计直接反映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其交易或者经营事项的各类情况,反映了企业业务开展的一系列原则性结果,但是一旦出现不确定性问题,例如:企业财产的贬值、企业经营出现的坏账以及企业经营外收入等情况,这些经营事项往往需要等到将来交易或者发生后才能最终确认,致使很难准确的预测以及推断,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主观的判断,这必将大大地降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影响了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可对比性,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若想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着与同类信息一定的可比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企业会计人员的偏好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其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和技术也是不同的,这就给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很难与企业信息进行匹配。并且,因为经营主体的不同也使得在经营的过程中其侧重点有着很大差异,这就必然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重点以及结果,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另外,不确定性问题还影响了企业的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财务报表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各类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其对于风险的反馈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难对其未来的经营活动做出合理的预测以及规划,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下降。
2产生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原因
物权归属确定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物权归属确定的案件,即“确权案件”。一般认为的“确权”案件仅仅指相邻疆界争议或者权属历史不清的案件,而非现实交易中的物权确定案件。但是恰恰是因为交易产生的物权确定案件才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过去的立法和以及长期以来的“主流”法理在处理这一方面案件时却相当混乱,给司法时间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本文采用“以例说法”的方式,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物权确定中的方法和法理问题。主要观点,一是否定了以合同确权的做法,因为合同只是债权变动的根据,其效力不足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二是指出仅仅依据不动产登记确定不动产物权的有限性,指出应该按照物权的意思表示确定其权利归属。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对其中的法理和做法总结出操作性的规则。
关键字:确权物权变动法律行为物权公示原则
一、确定物权归属的意义
过去的民法学说一般是将如何确定物权归属的案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确权”案件当作非交易状态下的案件类型。其实交易状态下的确权案件才是司法实践中的常发案件,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案件对于国计民生才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买卖交易中确定所有权是否转移至买受人的案件,在土地使用权转让时确定该权利是否已经被受让人取得案件;在抵押交易中确定当事人依据抵押合同设定抵押权是否生效的案件。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常发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必须对认可这些物权变动是否生效、以及何时生效的问题做出决断。
物权归属的判断对于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1)物权具有排斥第三人的效力,比如抵押权设定生效后,即可以排斥一般的债权人,以保障抵押权人优先得到偿还。因此必须在抵押权设定的法律交易中考虑到第三人正当权利被排斥这一因素,在法律上建立保护第三人的制度。再如所有权变动的情况:如果一个所有权的取得有效,那么该所有权便不能同时确定为他人享有。因此在一个标的物上虽然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债权,但是绝不可以同时存在两个所有权,因此如果确定一个所有权变动有效,其他人的合法债权因此必然会被排斥。物权这种排斥第三人作用的法律效力是非常强硬的,因此物权变动的法学原理和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到交易安全这个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2)物权变动实际上使得一个特定物上的法律关系发生更新,一个有效的物权变动能够使得物上原来的法律关系归于终结,而新的法律关系即可以产生。物权变动,其实是物的支配秩序的变动,这就是物权效力制度建设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民法上有“无瑕疵取得”的原则,物权取得人一般并不承受标的物原来的负担、标的物原来的权利瑕疵一般情况下只能由原来的权利人承担,所以物权变动的生效,会立即发生标的物上的法律关系更新的结果。所以交易的物权确权不论对于民法制度建设、而且对于公法制度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对于已经合法完成的交易,不论是法院还是行政管理机关,一般均不应该因为物的原来权利人有违法的情节(即使物的原来权利人的不当行为与交易之物有关),而将物从物权取得人手中追回。
正因为这样,对于物权归属确定中的法理问题和基本规则问题,不但法院的法官应该掌握,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应该掌握,而且行政管理部门比如土地部门、房地产部门、车辆以及船舶的管理部门等照样应该掌握。当然,律师职业者和其他法律辅助人员也应该予以掌握。
网上仲裁地确定问题研究论文
一、网上仲裁地的“缺失”
就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而言,仲裁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连接因素,在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仲裁程序法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或撤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开放性的技术体系,是由相互连接并使用特别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群组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因特网既是一个信息传输的渠道,又是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它以电脑为交流的工具,打破了地域界限。我们可以把网上仲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的常规仲裁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开设的网上仲裁业务,这样,网上仲裁的仲裁地还可以依照传统方法来确定。第二种情况是纯网上仲裁。提交在网上仲裁的案件,其程序包括仲裁申请和仲裁案件的立案、答辩或反请求、仲裁庭的组成、转贴于公务员之家()仲裁审理或仲裁裁决的作出,均在网上进行。其本身的无国界性或无地域性决定了要对网络套用传统的规则非常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说哪里是网上仲裁机构的所在地。如果又找不到其他连接点,比如当事方没有约定仲裁地,仲裁员凭借“善良及公允”原则来仲裁,没有明确适用某国法律,各方身处异地,仲裁全过程在网上完成,那么,在确定仲裁地的过程中将会困难重重,甚至不能确定。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仲裁地缺失或落空”。
二、确定网上仲裁地的几种观点
(一)以仲裁员所在地确定仲裁地
仲裁庭采用独任制进行仲裁时,以独任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采用合议制进行仲裁时,以首席仲裁员所在地为仲裁地。此种确定方法中“所在地”的确定存有很大争议,到底是住所地还是居住地,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存有差异。此外,所在地是仲裁程序开始时仲裁员所在地,还是仲裁裁决作出时仲裁员所在地,此种观点显然提供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此外现代社会生活中,仲裁员跨国界的频繁流动更加剧了仲裁员或首席仲裁员所在地的不确定性。有学者将其缺陷总结为:它破坏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原则,导致当事人不能预见裁决将在什么法律体系下作出。
(二)以进行仲裁的计算机服务器的地理位置确定仲裁地
汽车行驶系统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
摘要:汽车已经成为民众出行的刚性需求,而只有在汽车形式安全符合规定的基础上,才可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基于对汽车行驶中行驶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总结了针对这类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方法,以确保汽车行驶中故障行驶系统可以保障车辆系统安全运行。
关键词:汽车行驶系统;故障检测;故障维修
汽车的行驶系统为最重要的系统,包括车架、方向盘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轮胎等,要求所有的构件都要处于最为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下。此外在汽车行驶系统的运行中,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行驶系统可能出现运行故障,引发安全故障和事故。
一、汽车行驶系统的常见故障和诊断方法
(一)行进方向跑偏。行进方向跑偏故障的表现形式为,车辆操作中不受外力作用的运行状态下,车辆会出现自动转向现象,导致车辆行进中偏离车道,降低行驶的安全性,并且驾驶员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应用到偏移量的调整过程。这一想象的诊断方法为,车辆轮胎的尺寸不同,在两侧轮胎充气度不同时,则会出现跑偏问题。此外四个轮胎的定位参数不准,后者前轮的轴承调整松紧度不同时,都会导致车辆出现行驶中的跑偏。具体的检测方法为,首先分析轮胎的充气饱和度,同时观察轮毂型号是否相同,发现尺寸不同时,则可确定车辆存在跑偏问题,其次测量四个轮胎的定位参数,确定参数是否精确。最后测量轴承的运行状况,包括车轮的外倾角、车轮轴承松紧度等,尤其是对于轴承来说,参数不同时必然会出现跑偏问题。(二)减震器漏油。减震器要发挥应有的减震作用,则要确保整个构件不出现漏油问题,尤其是对对于设备中的各类构件来说,出现漏油问题时,则整个设备基本无法作用。故障检测中,若确定减震器的外壳温度处于常温状态时,则说明这一减震器中的各类构件基本可以正常作用,但是维修中通常已经确定减震器存在运行故障,所以要在加入润滑剂后落实检查工作。此外也要分析设备是否存在内部机构卡滞、密封圈的磨损泄露等,并且通过对设备的外表面观察,分析是否存在减震器的漏油故障。(三)轮胎漏气爆裂。轮胎的漏气和爆裂故障为最常见的故障类型,而从造成的结果来看,对行车安全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就检查方法上来看,轮胎漏气或爆裂问题的检测方法相对简单,尤其是对于轮胎的爆裂问题检查难度最低,在这一过程中轮胎上会出现较大的漏洞。而对于缓慢漏气过程来说,通常具有一定的检测难度,甚至容易和车辆的跑偏检测过程的工作内容混淆,最终的检测项目存在缺陷。此外检测的内容也包括车架的变形、断裂等故障,所以在具体的各类检测工作中,通常也需要落实对车架的检测工作,防止在车辆形式中遗留安全隐患。
二、汽车行驶系统的常见故障维修方法
钢结构稳定可靠性管理论文
摘要:稳定问题一直是钢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钢结构体系的广泛应用凸显了稳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钢结构体系设计、建造以及使用当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引入可靠度分析必要的。本文从结构体系稳定的可靠性研究的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稳定性钢结构体系可靠性不确定因素
一、钢结构体系稳定性研究现状
(一)钢结构体系稳定性研究现状
近二三十年来,高强度钢材的使用,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钢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可能。钢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对钢结构基本构件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已较多,基于各种数值分析的稳定分析已较成熟[1]。但对构件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设计应用上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结构失稳是网壳结构破坏的重要原因,所以网壳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确的进行网壳结构尤其是单层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是保证网壳的安全性的关键。自六十年代以来,网壳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注意的焦点。英、美、德、意大利、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方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各种方法如牛顿-拉斐逊迭代法、弧长法、广义逆法、人工弹簧法、自动求解技术、能量平衡技术等使跟踪屈服问题全过程,得到结构的下降段曲线成为可能[2]。国内学者关于网壳结构稳定性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献[3]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精确化的理论表达式、合理的路径平衡跟踪技术及迭代策略,实现了复杂结构体系的几何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取得了规律性的成果。同时利用随机缺陷模态法和一致缺陷模态法两种方法,对网壳结构各种初始缺陷的影响进行研究,较好地描述了结构的实际承载过程。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实验方面的研究[4]-[6],对不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进行了说明。文献[7]对网壳结构的动力失稳机理、稳定准则、动力后屈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象网壳结构这类缺陷性敏感结构在强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研究,由于涉及稳定理论和震动理论,所以难度较大,目前研究成果还很有限。文献[8]也对空间结构的动力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
行政法上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
摘要: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发展,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将这些不确定法律概念变得具体化是目前我国的首要任务,这样一来能更好地发挥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让人民群众享受法律的公平公正,保证执法人员对每个法律案件不错判、不误判,从而让我国的法律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篇文章主要探析了如何能更好地将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
关键词:行政法;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
法学是一门具有准确性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法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不严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法律概念。而将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是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要求进行明确,并且使这些概念能准确地应用于具体的法律案件当中。如果能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那么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构造会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将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随意程度降到最低,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法律价值与法律案件正义。
一、将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过程
要将具有一般性的法律应用于具体的法律案件当中,就务必要将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旨在更深、更准确地理解法律并将法律适用于相应的法律案件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律适用的随意程度,从而保证法律的公平性,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受到法律公平的对待,对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也就是在法律概念与法律案件之间建立起一个个的媒介概念,最后在法律概念与案件中找到相似的地方,然后将法律应用于案件之中。而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有权主体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对法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对其进行补充的过程。在不确定法律概念中,经验性概念与价值性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的方式上也是如此,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特性也是较多的。
(一)对经验性法律概念进行具体化
行政诉讼事实审查分析论文
「摘要」行政诉讼具有不同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构造,行政诉讼除了具有保障人权的基本价值外,还不得不重视权力分立的价值,即在行政诉讼注重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审查的同时,也要防止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过度侵入,从而妨碍行政权的独立行使,这就是司法审查强度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法》应当重视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并进行不同强度的司法审查。
「关键词」事实问题法律问题权力分立行政裁量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余地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样,《刑事诉讼法》第6条、《民事诉讼法》第7条均进行了类似的规定,由此可见,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进行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审查,不仅是对行政诉讼的要求,更成为我国司法诉讼的普遍原则。但是,由于诉讼功能的不同,刑事诉讼用来惩罚犯罪,民事诉讼用来解决当事人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纠纷,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条,行政诉讼主要用来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导致三种诉讼中审查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性质的差异。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作为行政诉讼审查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与法院同为法的适用机关的行政机关作出的,而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将法的一般规范适用于特定行政相对人或事的活动,因此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也就是对行政机关适用法的过程的审查,它所审查的事实是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认定的事实,它所审查的法律是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依据的立法,[1][1]因此行政诉讼中法院适用法的活动带有“二次适用”的性质。英美法中将司法审查称之为司法复审,并看作上诉审,亦是该道理。相反,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都不涉及二次适用的问题,法官根据自己的职权独立调查事实,适用法律。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乃基于权力制约之功能,涉及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协调,而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发挥单纯的司法权之裁断职能不同。
如果把行政诉讼看作是一种上诉审,那么相应地,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初审,传统地关于上诉审的结构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1)复审主义,此种模式认为上诉审与初审无关,上诉审法院从头重新审理案件。(2)继审主义,此种模式并不是把在初审中出现的资料置之不理,而是在初审已有审理结果的基础上允许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追加新的资料,提出新的攻击和防御。(3)限制继审主义,鉴于继审主义如果无限地承认上诉中的更新资料权,必然将事实审理的重点移至上诉审,削弱初审的作用,造成诉讼拖延,故此种模式主张上诉法院仅使用在初审中所提出的资料进行审理,而不采纳继审主义中的更新资料权,所以这是彻底的初审中心主义。(4)事后审查制。无论继审主义还是限制继审主义,都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再回头看一看初审判决是否妥当,而事后审查制则是以初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为前提,上诉审法官认为初审判决的理由大体合理,而且推测自己亲自审理也会得出同一结论时,法官就不直接接触案件进行调查,而仅集中在对法律问题的审查。但是如果上诉审法官对初审法官认定的事实有疑问,就应该亲自审理事实并加以纠正。[i][①]因此,各国上诉审模式的不同,必然影响到行政诉讼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审查方式。我国长期以来对上诉审奉行复审主义,故在行政诉讼中区分事实审查和法律审查的意义不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查清事实真相,但另一方面由于无视行政机关已经进行完毕的事实调查而重起炉灶,也极大地浪费了司法资源,造成了诉讼的拖延。反观美国,由于在上诉审中倾向于事后审查制,上诉法院通常不对初审法院业已决定的事实问题予以重新考虑,而仅对其法律问题享有绝对审查权,故事实与法律的区分在行政诉讼中至关重要。[ii][②]
当然,仅仅通过将行政诉讼类比于上诉审来说明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在行政诉讼中区分的重要性,理由还稍嫌不足。行政诉讼的真正独特之处在于诉讼程序的设计和诉讼过程的运作无不关系到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各国行政诉讼都要面临的问题。根据权力分立的理论,行政诉讼固然是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方式,但在宪法地位上,司法权并不比行政权有更高的优势,而是平等之关系。所以,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一方面体现在并非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要接受法院的审查,即受案范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法院只能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不能侵入到与合法无关的合理性领域,同时,即使在合法性审查中,法院也要对行政机关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优势作出的判断给与一定的尊重,当然这种尊重的前提是法院在此方面并不具有这种优势。后一问题又涉及到司法与行政的功能分化。与司法活动奉行不告不理而具有事后性和消极性相比,行政活动是面向未来的连续性的社会形成活动,[iii][③]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司法和行政虽然都起到了将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具体化的作用,然而,行政适用法律固然要受法的支配,可是其解释法律、适用法律除了必须合法以外,还要考虑其所追求的目的,亦即行政目的,因为行政是追求利益的作用。但是法官适用法律,却没有利益的考虑,法官只就其所认定的“法”加以宣示。当然,法官决不只是所谓制造判决的单纯的机器,法官仍然要运用各种解释的方法来发现法是什么,但是其所要发现的仅止于“法”,不同于行政在“法”之外还要追求行政目的、追求公共利益。这种合目的性的追求不仅决定了在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方面,行政远比司法紧密,也决定了行政无法像司法一般处于独立的地位,超然地行使其权限。因此,对法律问题而言,司法机关是最后一道防线,其它的国家机关虽然也要正确地适用法律,但司法机关较其他机关有更正确的保证。[iv][④]所以,行政诉讼虽然以一种司法权审查行政权的面目出现,但两者并非一种鱼死网破的对抗,在统一的宪政体制下,更多是一种分工与协作,既要保证司法“说最后一句话”的权力,也要尊重行政的自主权和首次判断权。而在行政诉讼中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并进而实行不同程度和标准的审查,正是这种诉求的反映。
司法裁判确定性探讨论文
【摘要】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社会的基本信条,裁判的确定性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现代社会,法律的确定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怀疑的命题。对于如何认识和实现司法裁判的确定性,本文在通过法理学上的论证以后提出,裁判的确定性仍然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有伦理上的义务追求司法裁判的确定性;但裁判的确定性又是相对的,对之不能过分迷信。目前司法实践界的主流思想仍然停留在“概念法学”的水准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追求裁判的确定,必然南辕北辙,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目标和手段错位的现象。对此笔者提出了实现司法裁判确定的四大途径:建立优良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判例补充成文法的不足;强化司法的集体决策机制(建立“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强化审级制维护司法统一的功能;培养法律共同体。
【关键词】司法裁判;法律确定性
【正文】
法治作为人类的社会理想,是试图建立一种人类的行为受法律规范的状态,从而使社会减少暴政,维护人民的自由与安全。而法治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法律具有极大的确定性,以此可以限制国家权力的任意性。[1]因此,法律的确定性被称为是西方自由主义法学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2]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法律规则的确定性;第二是法律推理的确定性。而从法律推理的确定性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司法裁判的确定性。可见,司法裁判的确定性是法律确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但是在现代社会,法律的确定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怀疑的命题。当代法理学一般认为,法律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一理念下,应当如何认识法律规则的确定性?司法裁判又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确定性?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对这些问题作一检讨,并试图以刑事法为主要视角,在司法的层面上对裁判确定性的实现途径提出一些方案。希望对当下的司法改革有所启发。
一、司法裁判确定性的概念及价值属性
概念的厘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现代法哲学中,法律确定性(或称法的安定性)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首先是指法律规则的明确性,即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将人类行为模式固定化。它应当尽可能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行为规则,而且还应当是明确的,尽可能地排除不确定的、模糊的规定;它还指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即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应当尽可能避免对法律进行不断修改和破坏;[3]它还指司法推理的确定性,即在司法过程中,将具体的个案事实适用于确定的法律规则,通过逻辑推演的方法,将会得出确定的结果,而不会出现相同事实不同处理的情况;它有时还指司法判决的终局性和稳定性等等。[4]而本文所指的“法律确定性”主要是在“法律规则的明确性”和“司法推理的确定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司法裁判的确定性”则主要是指法律推理和裁判结果的确定性。
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问题探讨
1地质资料的把握与处理
1.1预测资源量的计量问题。《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规范》[2]规定,矿区煤炭地质资源量应为经评审备案的勘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资源量的总和。该规定并不包括“预测的资源量(334)?”,原因是“预测的资源量(334)?”仅是对煤层层位、煤层厚度、煤类、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所了解后所估算的资源量。其勘查工作程度仅达到了预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属于潜在煤炭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对于“预测的资源量(334)?”是否可以纳入于矿区总体规划的地质资源量中,在以往的许多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过程中,意见分歧较大,有的按一定比例折算后纳入,有的则根据《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规范》的规定全部不纳入。实际上不少的矿区地质勘查报告多是在不同单位、不同时期、不同勘查阶段的地质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汇编地质报告,其中产生的“预测资源量(334)?”多是因为矿权问题、时间问题未能尽快提高地质勘查程度,有的“预测资源量(334)?”确有因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不好等属于尚难确定其经济意义的估算储量,但比较多的则属煤层赋存条件和矿井开采技术条件基本明确、资源储量有保证而仅是因为勘查程度不够而造成的。因此,根据本人设计评审经验和该问题的实际情况,建议按30%~60%折算后纳入,其中井田(勘查区)地质条件简单或中等、煤层赋存条件较好、矿井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的取大值,反之取小值。1.2对于60%左右的地质勘查程度的把握。矿区的地质勘查程度直接影响到矿区井田划分、矿井生产能力及矿区建设规模的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第14号令《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暂行规定》[3]规定,编制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应当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60%左右。如何判定矿区地质程度是否满足矿区总体规划要求,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和矿区含煤面积的确定很重要。这里的矿区含煤面积应为矿区内可用以划分井田(包括地方煤矿开采区、补充勘查区、后备区等)并符合开采规定的有效含煤面积。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应为上述矿区含煤面积内的详查及以上地质勘查程度的面积。上述两面积中均不应包括矿区范围内不能开采的城镇、村庄、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重要地下水资源补给区、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其他大型建构筑物和重要设施等需留设的永久煤柱的面积,也不包括煤层埋藏深度大于规定深度区域的面积,其中的地方煤矿集中开采区不管其地质勘查程度如何,均可视为祥查勘查程度以上。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应包括上述两面积的确定过程和占比计算结果,以明确矿区地质勘查程度对于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的符合性。1.3关于煤层埋藏深度的把握和处理。正确把握煤层的埋藏深度,这不仅影响到矿区60%的要求的是否满足,而且还影响到单个煤矿设计能力的确定等。近年来,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曾先后在《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建设项目安全审核基本要求》等多个文件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规定和要求[4,5]。国家煤监局在项目核准时也越来越重视该问题。相关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条:新建大中型矿井开采深度(第一水平)不应超过1000m,其中新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第一生产水平开采深度不得超过800m;改扩建大中型矿井开采深度不应超过1200m;小型矿井开采深度不应超过600m。考虑到国家不允许新建30万t/a以下矿井、新建大中型煤矿以后有再进行改扩建的可能性以及在矿区总体规划所依据的地质勘查资料中尚难确定某区域是否为“双突”或存在冲击地压等情况,因此,矿区总体规划中划定矿区范围和划分井(矿)田时其考虑的煤层埋藏深度可达1200m但不应超过1200m。
2矿区范围的确定及合理性论证
矿区范围是矿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范围的确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面的国铁干线、高速公路、重要河流、保护区、风景区、各类专项规划区、地面大型构筑物、行政区划边界等,地面以下的地质构造、煤层露头(含隐伏)、煤层赋存边界等自然边界或是经纬线、勘探线、钻孔连线等人为边界。近十多年来,我国新规划的煤炭矿区基本呈现三种类型:一是大型连续煤田的一部分;二是由小型孤立赋煤盆地所形成;三是由近距离的多个小型孤立赋煤盆地所形成。前二种类型的矿区形状均为一封闭的不规则多边形,而第三种类型则为多个封闭的多边形所组成。2.1属于大型连续煤田一部分的新矿区范围的确定。国家批复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后,全国除新疆外已少有未开发的整装煤田,近十多年来,由于部分老矿区开发规模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或新增了部分资源,需要在大型煤炭基地批复基础上或新增划部分矿区或对原矿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但新规划或修编的矿区的边界须与已批准的煤炭矿区或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并应实现无缝链接。对于已获得采矿证或划定矿区范围的矿井,当其部分井田边界拐点座标与批准的矿区相应边界不同时,应据其作为两矿区的共同拐点座标并以此确定规划矿区的相应边界,如准格尔中部矿区与准格尔矿区、邯郸矿区与峰峰矿区等。2.2小型孤立煤田或多个近距离孤立赋煤盆地组成的矿区范围的确定。近十多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提高在相近区域出现了一些鸡窝状小型孤立赋煤盆地,对于这些赋煤盆地的矿区范围的确定,除基本遵循矿区范围确定的一般基本原则外,尚需重点关注两点;一是至少要根据其全部可采煤层最大的赋存边界为界,可以是煤层赋存厚度零点连线,也可以适当大一些;二是当有国家规定的限采、禁采等敏感保护目标(包括超规定深度开采范围)位于矿区边界时,应按规定留设永久保护煤柱后将其划在矿区范围外,如甘肃窑街矿区;三是当有国家规定的限采、禁采等敏感保护目标(包括超规定深度开采范围)位于矿区边界内时,应按规定划定永久保护煤柱范围并将其保留在矿区内,其范围应计入矿区范围内但不计算永久保护煤柱量。对于多个近距离孤立赋煤盆地的矿区范围的确定,每一个孤立盆地的范围确定同上述小型孤立盆地时的确定原则相同,只是最终确定矿区范围时应视各孤立盆地距离确定,当相邻盆地相距仅数百米时可各按其最大范围圈成一个新块段,如内蒙古准哈诺尔矿区;当之间相距较远时,可保留其孤立赋煤盆地,其矿区范围即是多个孤立赋煤盆地的总和而并未形成一封闭的多边形,如内蒙古贺斯格乌拉矿区。
3矿区井(矿)田划分
矿区井(矿)田划分的重要基础是地质勘查程度。“矿区总体规划应在经评审备案的矿区资源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对决定井田划分、建设规模和煤炭利用方向的主要勘查区域应达到详查程度”[2],在此基础上,矿区井田划分一般按自然境界(地质构造因素、煤层赋存形态、煤层组与储量分布、煤层煤质分布规律、地形地物界线)和人为境界(水平或底板等高线、勘探线、经纬线、)来划分。但据近十多年来的矿区总体规划实践,除上述一般做法外,尚应注意下列几方面。3.1适当加大井(矿)田尺寸。伴随着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历程,我国煤矿井(矿)田尺寸也发生了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对于大型特大型矿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矿井面积不超过50km2,但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新的矿区总体规划或生产矿井改扩建,面积超过100km2的井田已很普遍,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井田尺寸。3.2矿区浅部存在集中的小煤矿区及地质勘查程度。仅为普查区域的规划当矿区浅部存在有集中的小煤矿开采区时,可以将其多个小煤矿的井(矿)田范围及适合于地方小煤矿开采的未规划相近区域统一规整划分为地方煤矿开采区。该部分区域仅估算资源储量,不划分井(矿)田,规划规模单独统计。当规划矿区范围内存在有连续的较大区域的地质勘查程度仅为普查以下的,可将其规划为规划勘查区。当普查以下赋存区域与生产煤矿井田相邻、而将来也不满足单独建井条件的,可规划为某生产矿井的后备区。规划勘查区和后备区均应在矿区总体规划中提出地质勘查规划。3.3在井田划分中特殊情况的处理。根据近年来建设单位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及征用土地过程中的实践,对于煤矿工业场地及井筒位置位于井(矿)田范围外的办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矿区总体规划中应将规划于煤层赋存范围之外的煤矿工业场地及井筒位置一并划入井(矿)田范围内。某些矿井存在着位于煤系地层之下的高承压岩溶含水层,对此类煤层的开采,《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则》、《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等均提出了必须留设底板强防水安全煤(岩)柱、采取地面区域治理井下注浆加固底板等措施[6]。但对于存在着大面积的位于煤层之下且突水系数远大于0.1MPa/m的高承压岩溶含水层的矿区,在矿区总体规划中对该类煤层如何处理,是否可划分井田尚未有明确规定。在矿区总体规划实践中,考虑到煤层底板隔水层存在着发生构造破坏的可能性、因突水系数大今后工作面治理工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等原因,对于该部分区域,不再划分井田而直接划分为勘查区,视以后部分邻近矿井开采后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再行规划,如内蒙古准格尔中部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