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6:0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确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重音确定与处理技巧

在演讲中,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显示演讲的感人力量,就必须在演讲中重读某些词句。通过重读,使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在演讲语句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们要稍稍加重某些词句的读音,这就是重音。重音和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非重音,也没有绝对的重音。重音与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的音调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它绝不是要特意突出什么,也并非要高声地重重地读。

重音的确定,对于演讲来说十分重要。确定重音必须联系演讲的中心思想,压滤机滤布考察一定词句在演讲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重要一环。一般说来,重音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1.凡属具有对应关系的,表示比较的词语,要读作重音。

如以下二段演讲稿中有色的词语就应重读。

①用闪光的团徽盖住讨厌的师范二字,这一举两得之发明,

恐怕连发明大王爱迪生也不得不叹为观止吧!

查看全文

小议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不确定性确定性

内容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需要理论,揭示制度变迁的起源及其动力,导出制度变迁方向的确定性,以期为我国现有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是不确定的,而在长期是确定的、难以逆转的。

关于制度变迁路径的论述,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斯(1990)认为,“制度矩阵(InstitutionalMatrix)的报酬递增特征以及参与者的辅助性主观模型提示我们,虽然特定的短期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的、总的方向则不仅是可预见的,还是难以逆转的”。“但行为人的观念在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其在技术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意识形态信念影响着决定选择的主观构念模型。”而现有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怎样影响行为人的主观构念模型,关键在于行为人掌握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存量。由于行为人掌握默会知识往往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而行为人的主观构念模型是不可确定的,导致制度变迁的路径在短期内是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诺斯在此表达了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是不可确定的同时,阐述了制度变迁路径在长期是可确定的、难以逆转的,但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的不确定性怎样过渡到长期的确定性,他却没有正面回答。

另外,如果根据质量互变运动规律来理解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的不确定性转变为长期的确定性,的确让人费解或面临困惑。关于人类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历史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总的合力的方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历史变迁路径以及制度变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与需要的理论考察制度变迁路径的确定性,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制度的起源

关于制度起源,马克思主义“则从生产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将一定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确立的过程,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制度的形成最初源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在这第一层次的制度的基础上导出第二层次以后的制度的产生。所以现实中的制度、规则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制度的衍生物。

查看全文

制度变迁不确定性与确定性透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需要理论,揭示制度变迁的起源及其动力,导出制度变迁方向的确定性,以期为我国现有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是不确定的,而在长期是确定的、难以逆转的。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不确定性确定性

关于制度变迁路径的论述,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斯(1990)认为,“制度矩阵(InstitutionalMatrix)的报酬递增特征以及参与者的辅助性主观模型提示我们,虽然特定的短期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的、总的方向则不仅是可预见的,还是难以逆转的”。“但行为人的观念在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其在技术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意识形态信念影响着决定选择的主观构念模型。”而现有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怎样影响行为人的主观构念模型,关键在于行为人掌握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的存量。由于行为人掌握默会知识往往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而行为人的主观构念模型是不可确定的,导致制度变迁的路径在短期内是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诺斯在此表达了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是不可确定的同时,阐述了制度变迁路径在长期是可确定的、难以逆转的,但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的不确定性怎样过渡到长期的确定性,他却没有正面回答。

另外,如果根据质量互变运动规律来理解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的不确定性转变为长期的确定性,的确让人费解或面临困惑。关于人类个体行为、集体行为与历史发展趋势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总的合力的方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社会历史变迁路径以及制度变迁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与需要的理论考察制度变迁路径的确定性,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制度的起源

关于制度起源,马克思主义“则从生产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将一定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确立的过程,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制度的形成最初源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在这第一层次的制度的基础上导出第二层次以后的制度的产生。所以现实中的制度、规则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制度的衍生物。

查看全文

水库移民扶持确定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17号)以及《****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合理使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帮助我省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扶持方式确定的基本原则

——公开透明,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扶持资金尽量发放到移民个人。

——项目扶持必须在移民村(组)实施,重点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同一库区不同移民安置区后期扶持方式应大体一致。

查看全文

俄罗斯刑法不确定故意研究

【摘要】不确定故意是俄罗斯刑法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犯罪故意的理论分类之一,不确定故意与我国刑法规定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具有交叉对应关系。对于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争议,我国刑法可以借鉴俄罗斯刑法关于不确定故意的研究成果,建构以“认识”与“预见”的内容分野、“程度不同的不确定预见+强度不同的意志态度”的类型学不确定故意概念体系,以“有认识过失”替代“过于自信的过失”,并将“不确定认识(小于50%的可能性)+不希望+不作为”案件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排除在间接故意的涵括范围之外,以此提升我国刑法犯罪故意体系的精确性与严谨性。

【关键词】俄罗斯刑法;不确定故意;观点;比较;启示

在俄罗斯刑法包括苏联刑法中,对于不确定故意的探讨始终都属于罪过理论研究的边缘性问题。然而,鉴于不确定故意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事实,有些俄罗斯刑法学者还是对不确定故意的概念与故意法定类型(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关系以及司法中的认定规则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比较与借鉴,可以加深我们对不确定故意的认识,并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现行的罪过形态。

一、不确定故意的界定与分类

俄罗斯刑法学者认为,根据主体关于自己行为及其后果最重要事实和社会特征的概念的确定性程度,故意分为具体故意与不具体故意。刑法文献将这一种故意也称为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当犯罪人准确地确定所希望的结果,预见到具体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时,故意就是具体的。这种情况下故意的特点一般是对某个个别确定的结果具有明确的概念。不具体故意是指主体对于行为的性质和包括在犯罪人预见的一般形式中的后果,具有专门的概念,但损失的大小是不具体的。关于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分类的依据,俄罗斯学者的观点主要有:第一,两者分类的根据是故意的指向;第二,两者分类的根据是故意内容的性质;第三,两者分类的根据是认识的明确程度;第四,两者的分类取决于对社会危害结果的明确性预见;第五,两者的分类依赖于对定罪和责任个别化有意义的全部客观要件或大或小的明确性认识(如盗窃的方法、财产的性质、财产的价值等)。俄罗斯刑法学者拉罗格对前两种主张持否定态度。他指出,故意的指向由启动意志实现某种目的来决定,即说明意志要素的性质。意志要素本身也依赖于认识的性质与范围。如果具体规定的犯罪的一些重要特征被行为人所认识,那么,意志指向就不可能是不确定的。如果只是大概地认识到这些特征,就可以说是不确定故意。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的指向不能用作区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根据。说“故意内容”是区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根据,也未必合适。对于行为基本特征的不同程度的认识,这是认识的问题,与意志要素无涉。基于此,拉罗格认为,主体认识的明确程度是区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标准(根据),他与确定故意、不确定故意的称谓也名副其实。依照俄罗斯刑法学者达格利的看法,不确定故意多半针对表明犯罪的量的指标(如损失数额、伤害程度等)而言,而确定故意则依赖于表明犯罪的质的指标(在杀人罪中被害人是孕妇等)。从以上苏俄刑法学者对不确定故意的探讨可知,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的分类,其主流观点是依据行为人认识内容的明确性程度来区分的,故意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应当视在主体意识中对“决定”行为“定罪”的“最重要”的“客观”要件(如客体、行为性质、犯罪实施方法、危害结果等)具体反映的程度而定,而不是行为人在犯罪时可能认识到的所有要件。而且大部分观点都认为,不确定故意既可以表现为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现为间接故意。俄罗斯刑法学者指出,根据犯罪人在实施故意犯罪时心理态度的特点,再将故意分为亚种(如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就能更准确地区分犯罪人的心理态度,确定其罪过的程度,使刑罚个别化。

二、故意概念中“预见”的不确定性

查看全文

刑法罪名确定问题思索

一、刑法罪名确定的发展过程

罪名是法律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某种犯罪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罪名不规范、不统一的没有采纳这个建议。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问题,一直是以往刑事司法工作中比较院于1996年9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修改刑突出的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法座谈会时,就商定修订的刑法如果在人民检察院历来都十分重视对罪名规范人代会上通过,将对罪名进行系统的专化、统一化的研究。.从历史发展上看,用门研究。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实现罪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名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主要经历了三(修订草案)》后,刑法修改小组即根据刑个发展阶段:法分则条文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

提出第一阶段,1956年、1981年,最高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共计如5民法院曾两次试图对罪名作出系统的总个,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深人结或解释。第一次是1956年,最高人民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关于中华院针对建国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审判了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的解释(稿)》,又多大量刑事案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当次讨论修改,于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时国家还没有制定和颁布刑法,导致在法院第951次审判委员会再次讨论,通过确定罪名、适用刑罚方面存在不一致的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混乱现象,调集和审阅了192侧)余件刑事定罪名的规定》,确定了413个罪名,并于案件,起草了《关于罪名、刑种和量刑幅12月16日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开。度的初步总结》(初稿),拟定了当时刑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判中通用的9类罪、92个罪名和10个刑次对刑法分则罪名作出全面、系统的解种。

如,妨害公共安全罪(6项)、侵犯公共释。财产罪(8项)等。但由于当时国家政治形第三阶段,1999年至20()9年,这段期势发生重大变化,刑事政策也做了相应间,随着七个《刑法修正案》的颁布,最高调整,因此,没有对《总结》进行修改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先后稿。第二次是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了三个《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生效实施后,各级人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解决了全国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对有些罪名的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系列刑法修正案对刑用不一致的问题,为了准确地适用刑法法分则的补充和修改而带来的罪名认定分则的罪名,又起草了《关于适用刑法分问题,使刑法罪名确定得到了逐步完善。则罪名的初步意见》,根据刑法分则规定关于刑法分则目前罪名的总体数量,修的8类罪,提出了128个罪名。

不仅明确规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定了刑法分则每一条的罪名,而且提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了每一种罪的概念,有些还指出了认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某种罪应当注意的问题,但因各种原因罪名。2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也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第二阶段,19%年、1997年,结合新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刑法典的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对刑法分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则罪名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解释。在刑法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修订过程中,许多学者建议以立法的形定(三)》新增14个罪名。20(]9年10月14日式对刑法中的罪名作出明文规定,最高“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人民法院也为此提出了建议,但立法机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关认为,罪名立法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料5次修订刑法来不及研究这个问题。

二、刑法罪名确定的主要根据

查看全文

确定演讲的风格基调

明确了主题,准备好材料后,在动笔之前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次演讲采用一个什么风格和基调.内容上是以正面弘扬为主,还是以反面揭露为主?是歌颂还是鞭挞?在风格上是高亢还是深沉?是大河奔流,还是潺潺流水?是慷慨激昂,还是娓娓道来……

只有基调确定下来了,我们才能组织语言.

演讲的风格基调从内容上讲,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颂扬为主的演讲.这类演讲多为好人好事的事迹演讲、歌颂、赞美一个好人或者一件好事,或以赞美祖国、党、人民为题的演讲.

二是以批评、揭露、指责为主的演讲.这类演讲多指对丑恶现象、事物、人物的挞伐.

三是反思型演讲.这类演讲多是颂扬与揭露并存,通过对一个社会现象、社会事实、人物的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演讲是演讲中最多的一种类型.

查看全文

财务会计内涵及确定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确定财务会计目标的方式,希望为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确定因素

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财务会计目标。所谓财务会计目标,就是指对财务会计能力层次的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不仅只是理论,更是实践问题。财务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的主观意愿,但是其也不单单只是主观问题,财务会计目标的内容会随着历史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现状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是基于主观但是也受客观影响的性质。在实践工作中,财务会计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和实现价值。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内涵

财务会计目标的含义在会计理论界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解释,所以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相关人员至今是各抒己见。在整个会计理论界中,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分两个研究派别,分别是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派的观点是,财务会计目标的意义就是用合理的方式表现出委托人委托的责任和受托人对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决策有用派的观点则是,财务会计目标的意义就是给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带去对相关决策有用的信息。事实上就是,会计应该给目前使用会计信息的人提供对他们决策有实际作用的信息。这种理论的依据是,在资本市场介入我国市场、资源所有权与经销权不再是一体的情况下,拥有资源的人会更关注自己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合理管理资源。决策有用派比起受托责任派,更关注会计和信息的联系,要求信息可以进行及时预判和反馈,更注重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在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受托责任是实际目标,而决策有用是形式目标。会计的诞生和发展,就是受托责任在推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信息。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决策有用类型的财务会计目标更加适合现状。

二、确定财务会计目标的方式

查看全文

浅论所得税的确定与计量

一、所得税费用的概念

所得税费用是一个会计概念,所得税是指企业所得税。根据会计基本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予以确认。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和其他费用一样,符合费用的定义和确认的条件,所以也属于一项费用,称为所得税费用。企业核算所得税,主要是为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从税法的角度来看,所得税是一种纳税义务,而不是一项费用,企业应该不把所得税作为费用的前提下,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缴纳所得税后,再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第三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经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第三十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税款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所以,税法上没有所得税费用之说。

二、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税额,即应缴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为基础计算确定。

查看全文

来访者确定接待规格

秘书人员必须根据来访者的身份,确定接待的规格。接待规格是以陪同领导的角度而言的。接待规格过高,影响领导的正常工作;接待规格过低,影响上下左右的关系。所以,确定接待规格时应慎重全面地考虑。

1.高格接待

即主要陪同人员比来宾的职位要高的接待。如上级领导派工作人员来了解情况,传达意见,兄弟企业派人来商量要事等,需高格接待。

2.低格接待

即主要陪同人员比客人的职位要低的接待。如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领导到基层视察,只能低格接待。

3.对等接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