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6:04: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缺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光荣的缺点

【工作感言】

小议“光荣的缺点”

在目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个人分析评议、还是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少不了为别人查找优缺点和对自己做出评价。说起查找自身缺点,本应该是自己最清楚不过的一个问题,但是为了查找“准”自己的缺点却使我们不少同志颇费心思。前几年曾经流行一时的“理论学习不够”的“光荣缺点”,自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以后,理论学习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考核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这个“光荣缺点”便不敢再讲了。这次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又有些同志创造了一些诸如“对部属要求不严,开展批评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等一些“光荣的缺点”。

所谓“光荣的缺点”,表面上看,是一种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有没有都可以,放在什么身上都可以的缺点。能够成为“光荣缺点”的缺点,必然就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自己不认为,多数人也不认为是缺点的缺点。二是不少人都会有的缺点,类似“理论学习不够”、“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等。三是不影响进步的缺点,过去敢把“政治学习不够”、“理论学习不够”当作缺点,主要原因就是各级领导本来就重视不够,强调不够。但自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后,这个缺点可能影响到提拔使用,便再没有人愿意将这个缺点往自己身上放了。四是能反衬优点的缺点。“光荣的缺点”往往带有两句话,理论学习不够的前面经常有一句比较注意实际工作,政治学习不够的前面经常有一句业务学习抓的比较紧。五是自己不想改,也不大好改的缺点。凡属“光荣缺点”都是心里早就有“认真检查,坚决不改”的准备,这次开展自我批评是这个问题,下一次查找可能还是这个缺点,一个缺点跟一生,永远改不了。

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些人在查找自身缺点上费尽心思,首先是自己思想不端正,检讨缺点不是为了纠正克服缺点,而是为了交差应付,根本就没有认识缺点改正缺点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有我们领导干部对一个人缺点的认识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以自己认识没认识到,讲没讲出来为标准,判定一个人的能力。人的缺点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按高标准要求是个缺点,用低标准来衡量就是优点。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仅凭个人的说法进行评判定性,就难免使人产生心理顾虑。既不说的过重,又得过关,这种矛盾心理必将是创造出“光荣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照检查,认识和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制定整改措施。是我们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平时组织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真正弘扬起来,应该先要从防止和纠正研究创造“光荣缺点”的缺点做起。

查看全文

求职 不要掩饰你的缺点

新一轮招聘高峰又要开始了,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个人建议,供大家参考:我在招聘人才时,比较喜欢在面试时突然问对方一句:“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缺点?”我发现,有的人怕真正说出来,丢了工作,就拼命表白自己没有任何缺点。

其实我也不是真的想要知道他有哪些缺点,我真正的目的是要看他的临场反应能力如何如何。我只是想了解:他如何有技巧地表现自己的缺点,表现他的个人特质。

怎么做才能在说出你的缺点的同时又得到面试官的赏识?

1、说出与工作无关的缺点。因为你的某些缺点并不会影响你未来的工作表现,例如你比较不善于与陌生人交谈,但是如果你应征的是研究性质的工作,这项缺点其实并不会影响你未来的表现。

2、说明自己正努力改进。不要害怕显露自己的缺点,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改进的诚意。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有哪些缺点,而你目前正如何努力地改进、获得哪些进步。举例来说,或许你的英文能力不够好,你可以告诉对方自己如何加强语言能力,例如参加语言课程、阅读英文报章杂志或是收看英语节目,甚至是参加了哪些英语等级试等。

3、描述过去的失败教训。你可以描述过去因为自己的某些缺点而造成的错误或是失败的经验,然后告诉对方从这次的教训中你学习到什么,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查看全文

小而致命的“社交缺点”

以下一些行为都是我们经常犯的,如果你认为都是一些小缺点的话,那就错了.这些缺点会使人对你的智慧和能力产生怀疑,任何想要培养个人魅力的人,都应该远离这些缺点:

1.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2.应该保持沉没的时候,偏偏喋喋不休;

3.打断别人的话;

4.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我最重要的印象;

5.不请自来;

查看全文

小而致命的“社交缺点”

以下一些行为都是我们经常犯的,如果你认为都是一些小缺点的话,那就错了.这些缺点会使人对你的智慧和能力产生怀疑,任何想要培养个人魅力的人,都应该远离这些缺点:

1.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2.应该保持沉没的时候,偏偏喋喋不休;

3.打断别人的话;

4.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我最重要的印象;

5.不请自来;

查看全文

小议财务评价中的优缺点

关键词:财务评价,因子分析法

随着公司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各相关利益人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采用了各种财务评价的方法。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相对值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单变量模型评价法、多变量模型评价法、EVA评价法、平衡计分卡评价法,以及现在又提出的因子分析法等多种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一、财务评价理论不断演进的过程

财务评价理论演进过程中的各种方法介绍:

沃尔评分法是由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选择了7个财务比率即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分别给定各指标的比重,然后确定标准比率(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将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相比,得出相对比率,将此相对比率与各指标比重相乘,得出总评分。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这样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相对值评价法:相对值指标绩效评价法是将评价企业绩效的财务指标列入一张表,表中有规定好的判断标准,即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划分为健全、良好和一般三类,根据各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其归类。

查看全文

农信社的缺点及改革策略

我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间历经多次改革。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农信社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以“三农”为经营方向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强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经过近年的改革,农信社已初步建立起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但实践证明,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首先介绍农信社公司治理内涵;其次分析现行体制下我国农信社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农信社公司治理内涵

农信社最重要的委托关系就是“社员(股东)”与“经营者”(以农信社主任为代表)之间的委托关系。狭义的农信社公司治理指通过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社员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与激励,防止经营者与社员利益的悖离,保证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广义的农信社公司治理机制一般包括内部及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合理界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信用社主任(经营者)的权、责、利,形成权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内部约束机制,以限制经营者对社员利益的背离。二是设计激励相容的薪酬计划。提高社员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当地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能够给现有经营者以巨大的压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外部人市场。充分竞争的外部人市场,使现有信用社经营者不敢懈怠,以保持其职位,同时也使潜在替代者更加努力,以竞争人之职;三是资本市场。如果股权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那么在信用社经营业绩欠佳的时候,社员可通过转让其股权,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四是政府部门的严厉监管。由于银行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并且一家银行的倒闭极易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播到其他银行,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作为中小金融机构,农信社经营同样受到政府严厉的监管。

农信社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外,还受到以下几种重要因素影响:一是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对称程度。如果他们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那么即使不存在任何的治理机制,经营者也不敢偏离社员利益寻求利己行为;二是社员监督成本与收益关系。社员只有在监督带来的利益超过成本时,才有积极性行使监督权;三是信托文化。如果当地信托文化发达,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做到勤勉尽责,那么公司治理效率就会很高。

二、我国农信社公司治理现状

查看全文

当前增值税的缺点与改革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增值税会计核算仅在《存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收入》、《非货币资产交换》等准则中稍作说明,并未作出专门而详细的规定。这导致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现状是“暂行条例决定补充规定,补充规定规范会计行为”,同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的要求明显不符,在实际会计处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设置不尽合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反映核算的内容不尽明晰,使会计核算难于理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是企业由买方负担、可以进行抵扣的增值税,是企业付出的款项;销项税额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或劳务提供者代税务机关向购买方收取的款项,二者性质不同,现将二者置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中核算,而导致该科目常出现借方余额,难以理解借方余额的经济实质。同时再设置“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核算应交上期的增值税,将有关增值税的会计信息分别在两个科目中加以反映;再则,“出口退税”退的是企业已经承担的进项税额,理应抵减其进项税额,但企业在办理完出口退税手续后,对其进行的会计处理却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似乎反映应交增值税的增加①。

(二)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

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信息主要通过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项目予以揭示。这使得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揭示不符合会计报表的内在规律。1.在资产负债表中,据增值税会计内涵,企业购进货物所含的进项税额事实上就是企业资金的耗费占用,其在未抵扣前应作为企业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揭示,而现行的会计处理是“待抵扣进项税”,作为“未交税金”的抵减项目,直接冲减企业负债,这违背了“报表揭示必须与财务概念结构保持一致”的要求,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财务信息失真,有悖报表列示明晰性的要求。2.在利润表中,由于增值税不作为费用进入利润表,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无法完整再现,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确知增值税对本期损益的影响程度及企业的实际增值税税负。当前“价税分离”模式下的利润表将增值税游离在损益表之外,这割裂了增值税与利润的关系,违背了“充分揭示”的原则要求。3.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增值税纳税中报表中,没有详细列示未按规定取得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未按规定保管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和销售方开具的专用发票不符合规定而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且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未单独反映收取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的销项税额,这种报表的结构和内容,不便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监管,也不便于有关方面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了解。

查看全文

刑事强制的缺点及改善

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主要特点

(一)在权力结构的配置上,体现出立法授权的平级性。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公安机关享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提请批准逮捕及执行逮捕的权力,检察机关享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自行决定逮捕及批准逮捕的权力,审判机关享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决定逮捕的权力。这样的立法规定表明,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在权力结构的配置上与西方法治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出立法授权的平级性:一是在纵向上,立法上没有按照上下层级结构的要求设立一个统一或独立的权力审查机关。刑事强制措施主要是根据刑事诉讼流水作业的不同阶段,由公、检、法三机关根据各自的办案需要予以适用。二是在横向上,公、检、法三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基本上处于一种平行状态。除公安机关适用逮捕需经检察机关批准及检察机关自行决定的逮捕需由公安机关执行外,三机关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适用强制措施及适用何种强制措施,因此,三机关的权力是并行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低和大小之分。

(二)在强制措施的体系上,体现出审前羁押的混同性。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由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五大措施组成。在大多数国家立法中,都将强制到案的措施与审前候审的措施分离,审前羁押需经特定的司法程序方可适用。与西方国家不同,作为审前一种最为严厉的剥夺人生自由的手段,除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法条里能够找到“羁押”和“侦查羁押”的字眼外,审前羁押的字眼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无从找到,立法上并没有将审前羁押设置为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而是将其混同于拘留和逮捕这两大措施之中:一是从拘留措施来看,虽然在立法技术上将拘留设计为临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到案措施,但最长羁押时限为37天的制度设计,导致本应以临时羁押为本质的拘留与长期关押的审前羁押没有实质的区别。二是从逮捕措施来看,立法上将逮捕设计为审前羁押的法律程序。逮捕的性质归根结底是通过国家权力和法律程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被羁押的状态。由此可见,拘留与逮捕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实际上就是以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之人身自由为手段而将其在法庭审判前予以关押的审前羁押。

(三)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体现出比例原则的缺位性。刑罚有轻重之分,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和期限也应当与所指控的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可能课处的刑罚相适应,等待审判的人被置于羁押状态应当是一种例外并尽可能短暂,同时不能通过收取过高保释金的方法来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这就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比例原则。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设置,仅从类型设置上,按照比例原则的基本要求,由轻缓到严厉的顺序将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依次排列,但到具体强制措施的适用上,并未将比例原则予以明确的规定和支持:一是立法上没有体现“非羁押为原则,羁押为例外”的基本精神。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和逮捕分别在不同的条文中作出了规定,并且对取保候审用“可以”、对逮捕却用的是“应当”的立法表述,由此确立了以逮捕为核心的强制措施适用准则。二是操作上没有符合罪行与羁押期限相适应的要求。虽然《刑事诉讼法》第69条及第127条分别就“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拘留期限延长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羁押期限延长有专门规定,但并没有对轻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长羁押期限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在操作上对羁押期限的延长进行严格的审批和控制。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没有限制,对按照何种标准进行收取也没有明确规定。

(四)在强制措施的程序上,体现出救济机制的失衡性。按照“有权利则必有救济”的法律理念,当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遭受国家机构的侵害时,必须给予个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从现行强制措施适用的程序设计来看,法律没有赋予相对当事人必要的救济程序和救济手段,救济机制处于失衡的状态:一是各类强制措施的适用大多采用内部的、书面的行政性审批程序,或者采取公安机关呈请、检察机关审批的行政性审查程序,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无法参与其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是在刑事诉讼法第六章涉及到强制措施的27个条文中,只有《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办案机关发现采用强制措施不当时,及时撤销、变更”的自行纠正途径及第7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为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申请司法机关给予解除”的自我救济途径,法律再也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自身救济及社会救济的途径和手段;三是救济程序的操作性差,法律所赋予相对当事人为数不多的救济途径,主动权也主要掌握在办案机关手中。

二、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制度缺陷

查看全文

剖析家庭教育中的缺点

“父亲如山,母亲如水。真山真水出真人。”每个人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产物。家庭教育好,才有可能培育出好孩子和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使家庭教育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误区之一缺少平等

“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钱,省吃俭用,供你吃、供你住,给你交学费,你还不知足?还不乖乖听话、好好读书?”相信不少家长都给孩子讲过类似的话。

其实,家长、孩子都是国家的公民,从人格上来讲是平等的。家长养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是应尽的义务,绝不能因此而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处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家庭教育应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平等、民主、包容、理解。家庭教育应以孩子为本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使孩子从小“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却做不到这一点,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牵涉到孩子的决定不和孩子商谈。对孩子要么严管重罚,使孩子仅仅变成一个学习工具,丧失了主体性和人生应有的乐趣;要么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成为“小皇帝”的奴仆,放弃了家长应尽的教育、监护义务,最终使孩子放任自流,成了“问题少年”、“问题公民”。

误区之二重身轻心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的缺点及改善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演进历程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求各地积极引导包括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投入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并决定在吉林、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6省(自治区)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又出台了“三项规定”: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决定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由原来的6省(自治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贷款公司6家;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纳股金40.4亿元,吸收存款42.8亿元,贷款余额27.9亿元,累计贷款39.7亿元,96.8%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数据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特点

(一)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能用于“三农”以外的其他领域,服务对象限制在县级行政区,或乡(镇)和行政村一级的社区,不准许跨区经营,村镇银行不能发放异地贷款。

(二)注册资本金较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