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3:41: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权益部随感讲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权益部随感
非常高兴能获得这个演讲的机会,如果是在上大学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会有这样的一个时刻,能站在大学学生会的讲台上。其实走进校会,走进权益对我是一件偶然的事。记得刚进入北大时,我对北大的一切都充满了期待,看到高中时做团支书的好朋友一进校门不久,就去团委报名,就像找到组织了一样,这使高中时对学生会完全不感兴趣的我也有点心痒,久闻北大学生以自主精神著称,那校会肯定就是最自主的同学聚在一起了。于是就报名了校会的招新,心想这就好好体验一下北大学生会悠久的历史。
从进入校会开始,权益部最吸引我的就是他勇于向现状挑战的理念。还记得招新大会时吴健部长谈洗衣店的价格问题时说:升上去我能让他降下来,普通的一句话使我感受到那种谁主沉浮的豪迈。每个人从小都有改变世界的理想,而权益部就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随和中庸的人,是权益部的责任使我有了棱角,独自一人时我可以逆来顺受,但想到权益部代表的北大同学我就可以勇敢起来。权益部的每一位成员和每一位北大人一样,因为睿智而平静,不同的是,我们能看到校园太多的不足,我们会为了这些不足挺身而出,在我心中,这就是权益部的精神所在。
权益部的工作在校会是独特的,我们不搞剧星,不办十佳,但权益部的工作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上学期我在监督员组,跟着晨茜姐管理食堂监督员。还记得每周五的监督员例会,各位监督员会报告各个食堂一周的投诉,各种各样的事情像天方夜谈一样,有的同学吃出了虫子,有的同学想吃海鱼,还有的会评点师傅的厨艺。餐饮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常会滔滔不绝地倾诉很多餐饮工作的内幕,从菜场蔬菜农药全部残留的惊人现状,到学校附近各处小吃不敢恭维的原料和卫生状况,再到怎样安全地用红曲米给食物上色。。。每次在食堂吃饭,想起有关每个食堂的点点滴滴,想起食堂监督员,有一种家一般的感觉。同学们也会常把他们在食堂的见闻告诉我,又给我平添了一份自豪感。
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那就是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相比,与我们同行的人更加重要。有人说校会像国企,很无聊。我想告诉他那是因为你没有在校会做过。学生会其实是挺生活化的地方,小小的办公室藏着多少的乐趣:)。还是引用吴健部长在年会上的话:在校会他找到了他的事业,他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女人;)。这绝对是最高境界。校会是一个大家,权益部是一个小家,这里有工作上的默契和钦佩,有学习上的交流和鼓励,更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怀和八卦。难忘大家一起深夜出去做展板,难忘三角地一起摆摊发传单。大学会有毕业的一天,但这份友情却是终生难忘的。当有一天我们不在校会,朋友才是校会的经历带来的最珍贵的财富。
写演讲稿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的生活已经和学生会有着太多,太多的联系,我为成为一个校会人,一个权益人感到庆幸和温馨。每个人都有很多个家,希望大家都可以把学生会当作我们的家。很高兴能把握住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谢谢!
权益保障论文:小议农民权益的保障与改革
本文作者:张越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
农民经济权益的保护是顺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进入公众视野的。经济权益包括财产权益(主要表现为对土地的财产权益)和市场权益(主要表现为作为市场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家庭联产承包成熟、土地流转的尝试,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的加速进行,市场经济向农村的发展,使得农民更多地参与生产要素中的交换阶段,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但是农民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经济、法律知识的不足,常常造成他们市场利益的损失。当然,现阶段更受人关注还是农民财产权益的保护,尤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要求征用农民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既不像市民,又不像农民,既有的权益已经失落,期待的保障却不能兑现,成为无地、无岗、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近些年,失地农民的财产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问题经常与政府的行政行为相联系,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有很大的关系。农民社会权益的保护一直受到诟病。从医疗、保险、迁徙自由、就业等各方面来看,农民的社会权益的保护是极不完善的。受户籍制度影响,我国公民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也就是常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直接造成农民“二等公民”地位。当然,造成农民社会权益保护缺陷的原因是多样的,农民人口众多,而资源紧缺。法律制度的漏洞或者忽视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劳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可见,大部分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被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外,其劳动权益也就无从保护了。农民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发展的进步过程。诸多原因,造成当前农民权益保护的不完善、落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农民权益保护是一个浩瀚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可以从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路径选择。经济政策的优惠,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的发展,法律制度和政府政策的规范,都是完成农民权益保护工程需要改造的任务和内容。(一)政治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权益的保护依赖于政治体制革新和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发展。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平等是农民平等享有政治权益的前提,平等分配代表数额甚至于向农民的倾斜政策,应当是计划的一部分。建立民主的、完善的、合乎实际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农民政治权益保护的重要方面。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的探索确是没有终止。当前,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不高,农村劳动力外流给选举制度的实现造成困难,以及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侵蚀,造成村民自治无法完全实现。因此创新村民自治的方式和形式,提高公民的参与民主制度的热情是重要内容。当然,根本意义上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公民当家作主权利是最重要的方面。农民政治权益的损害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村民怠于行使民主权利的现象在农村很是普遍,这是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强的表现。农村部落的相对封闭、分散,中国古代专制传统的历史遗留,给农民依旧留下“封建遗留创伤”。农民对于民主选举采取听之任之、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农村很时尚,因此,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参加民主选举,自觉行使当家作主权力应该是实现农民政治权益的另一重要路径。政治权益的保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反映,也是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占中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民政治权益的保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集会结社权利的自由实现,民主意识全面觉醒,民主制度的全面完善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城镇化、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为路径以及失地农民财产权益的切实保障城镇化的建设,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失地现状,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农民权益的保护提供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同时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做到发挥优势,弥补副作用带来的损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合理流转、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村落的整体规划、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手段来解决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生产布局分散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从而提高农业发展的工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最终推动全国的城市化发展。“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双向互促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落实,而且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城乡关系格局。”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政府保护机制,加大经济补偿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加强政府监管,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才能为失地农民的生存提供基本保障;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加强政府部门对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管,才能保证土地补偿安置费和社会保障基金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多种,实现对失地农民权益的全面保护,最大限度的减少城镇化给农民权益的损害。(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形式规定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农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现实情况却是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因此,国家应该建立起平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拥有权利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应当更加完善,对于农民劳动权益的保护,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保护,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是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并通过健全完善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诉求机制来化解各方的利益矛盾,让每个人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和成果。”
妇女权益保障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妇女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市妇女权益面临的问题,既有人民群众面临的共同利益问题,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有别于男性的特殊权益问题,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低,妇女就业结构不合理、妇女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的执法主体等问题。因而,全面详实了解我市妇女权益问题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对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才能切实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我市妇女权益保障现状
1、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逐步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保障妇女各项政治权利。目前,我市有妇女干部0.66万人,占干部总数的43%。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女委员的比例分别达77.9%和27%。市人大代表中女性占代表总数的28.7%;市政协委员中女性占市政协委员总数29.2%。
2、妇女社会保障得到加强。2007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女职工6.52万人,占参保人数的4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职工5.59万人,占参保人数40.1%,参加失业保险女职工3.45万人,占参保人数47%,参加工伤保险女职工4.28万人,占43.3%;参加生育保险女性1.4万人,占44.4%。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农村医疗保险,07年底,农村妇女有养老保障的覆盖率达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妇女参保率达99%。
3、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提高。07年末,我市中小学女童入学率达到了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到达95.6%,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14年,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有1.6万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33.8%。
4、妇女健康水平得到提升。2007年全市妇科病检查率达91%,育龄妇女享有生殖健康服务率达9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为100%,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5.1%。
深究劳动者权益会计
摘要:现行的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确立是基于人力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一般人们认为以前都是物质资本在独享利润,随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变为第一位后,它也应该参与利润的分配。不少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应与物质资本一样,进入财务报表的权益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文章认为劳动者权益会计尚未可行。这里主要是通过分析借款与资本的关系、工资形式的变化及具体操作的程度后得出。虽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但也不必急着进入财务报表中。我们应加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先使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一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工具。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生产要素分配
自古以来,在创造人类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就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其中,领导者、技术创新者的作用更大。技术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关键。现代社会,特别是以进入信息时代为标志,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西奥多舒尔茨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试图将人这个最能动、最复杂的生产因素分析清楚,以提高其使用效果(对人的投资收益率)。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需要消耗稀缺资源即需要进行资本投资。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对其进行投资的结果,不是一切人力资源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可以将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即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支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教育(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的投资,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优生、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体质从而提高活劳动的产出率,有助于延长劳动者的寿命从而增加人的劳动年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本,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资本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本所不能替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这一观念为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产、人力资本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般的,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
胎儿权益的民法论文
一、胎儿利益民法保护概述
(一)胎儿的法律含义
何谓法律上的“胎儿”,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关于“胎儿”的界定主要从生理角度予以界定即“妊娠12周(也有人提出是8周)以后娩出的胎体。”但我国的司法实践以及学术界一致认为法律对于胎儿的界定不能完全采取生物学和医学的界定标准,更应注重胎儿的社会性即对胎儿利益的更全面的完善和保护。其一,“12周”这个标准无法从技术上予以准确界定。其二,如果受孕12周以下就不被认为是胎儿,那么显然不符合我国《继承法》第28条的有关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应继承的份额。”因此,法律上对胎儿的保护期间的规定,应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即成功受孕的那一刻起。
(二)加强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法制进程的日益推进,对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的需求方面,更是加强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一种表现。此外,由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胎儿利益由于无法可依而得不到合理保护的现象,使得加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屡有出现,1992年,四川新津县发生关于胎儿因抚养关系产生赔偿请求权的案例。本世纪初的江苏无锡孕妇被撞导致早产案、江苏南通“小石头”索赔案、天津高院的“脑瘫婴儿案”以及成都市成华区“交通事故导致胎儿索赔案”等等。这些案例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强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法理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消费信用中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的消费信用经济,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建设银行开办个人住房信贷业务为标志就开始起步,但十几年来,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直步履蹒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方面我们的国民经济需要发展消费信用来拉动内需,另一方面我们的消费者也具备了一定的超前消费实力。买方市场的出现,使我们具备了发展信用经济的条件。[4]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用经济开始迈出新步伐,尤其是1999年3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后,商业银行反响强烈,纷纷行动起来,消费信贷业务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业务量稳步扩大,消费信用涉及面正由住房、一般大件商品扩展到汽车、旅游甚至高等教育。可以说当前我国消费信用经济的市场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从市场活跃程度和参与程度、消费信贷和信贷总规模的比率以及业务品种的市场适应性来看,我国消费信用经济发展力度还显不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少专家认为,有消费者受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传统经营观念制约的原因,还有目前消费者预期收入降低以及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5]笔者认为,我国消费信用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跟上。
首先,消费信用经济直接作用于生活消费领域,而生活消费的惟一主体当然是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信用经济的对象就是消费者。而作为一种交易,无论消费者的相对人是谁,二者的权利义务都应是平等的。但一方面,我国的消费信用交易规则大都为商业银行或经销商自行格式化制订,他们为自己最大限度获利和防范不良债权都对消费者的权利大加限制,这已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失衡;而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又在公证、资金评估、抵押登记等消费信用的配套部门给个人消费设置了层层障碍,使消费者的交易成本额外增加许多,几乎没有获利的预期,消费者自然对信用交易望而生畏进而却步了!
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消费信用经济的社会效应。消费信用的社会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消费信用对消费者提供的明显好处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消费者量力而贷,适度消费,在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从而形成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但是消费信用也有缺陷,消费者可能招致超过他的财力的债务。使用消费信贷的消费者也许要很长时间约束自己,限制他使用其他商品或接受其他服务的自由,他不得不承受一个高的负债率。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可能承受不起失业、疾病等风险,从而丧失按合同履行债务的能力,甚至有可能倾家荡产,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6]因此,必须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给消费者创造公平、安全的交易环境,完善消费信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要提高对消费者保护的水平,消费信用才能发挥其正面的社会效应。
消费信用的分期付款销售、信用卡交易、银行消费信贷等形式,在我们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还是新事物,对消费者保护而言,不仅要求保护内容的扩大,而且要求消费者权利观念的更新。我们有必要界定并保护消费者在消费信用中的权利,维护和促进消费信用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消费者在消费信用中的权利
工会权益保护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保护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保障其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依据《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企业工会专职、兼职主席、副主席(以下简称工会主席)的合法权益保护,适用本办法。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会主席,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联合基层工会主席的合法权益保护,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各级工会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按照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和组织程序,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保护企业工会主席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保护内容与措施
妇女养老权益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人口时代,我市城镇老年妇女的养老权益问题日益突出,从今年来市妇联上访的情况统计来看,老年妇女信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去年接待老年妇女养老信访案件5件,今年接待涉及老年妇女养老权益的上访案件8件,比去年增加60%。这一发展趋势应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它们的发生己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一、我市老年妇女面临养老问题的情况
我市共有老年妇女13万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3.9万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老年妇女6500人。从目前对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家庭状况来看,大多数的老年妇女选择居家养老,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妇女面临着养老困境。一是“空巢”老人;二是“三无”老人;三是特殊困难老人;四是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这些老年人更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以及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但从我市目前的社会福利机构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就曾连续3次接待一起这样一位老年妇女赵某。赵某年龄己近80岁,生活自理尚可,但是也渴望有人照顾,她丈夫去世30多年了,儿子也去世,只有一女在身边,但是女儿不孝,常年不去探望老母。赵某来妇联上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希望帮助协调女儿常去探望她,二是希望妇联帮助协调住进市民政局开设的社会福利院。市妇联经过协调第一种途径被迫中断,其女儿不接电话。协调市民政局社会福利院,虽然赵某各种条件都符合,市民政社会福利院也同意接收赵某,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民政福利院登记入住,但是至今还没有空床位,民政福利院的机构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二、我市老年妇女养老权益发生的原因
从目前的社会形式来看,国家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居民社会福利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老年妇女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但是为什么还存在着这么多养老问题的上访案件呢,从到妇联上访的案件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年轻时收养儿女,年老时老人有病发生养老权益问题。近2年己有2起因年轻时收养儿女,年老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信访案件发生。比较典型的一起是家住向阳区的秦某,年龄将近70岁,老伴去世5年多,年轻时收养一个女儿,现秦某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在身,女儿将老人的房产占为己有后,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秦某的妹妹不甘忍受,将秦某的养女告上法庭,经多种媒体暴光后,要求变更老人的监护权和解除收养关系,要回老人的房产,此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职工权益保护工作
今天,市总工会在这里召开上海工会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总结推进会,我就进一步推进专项集体合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一)进一步推进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上海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0%,是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稳定与否对上海职工队伍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增强做好工会女职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专项集体合同为主要载体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
目前上海正处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关系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上海,并且还在继续加深。此外,上海进入新一轮生育高峰期、严峻的就业形势等都将使女职工维权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来解决广大女职工的三最问题,切实表达和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权益风险研究论文
近几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等财务运营手段,改变资本结构、资产质量,以达到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同时,这一财务活动也带来了财务运营成果的不确定性,在股市上表现为股价的波动。特别在涉及国有股转让等敏感问题时,这一不确定性对公司价值影响更为深远。财务界一般将这种财务运营结果的不确定性,解释为“资本经营风险”,但并没有从理论上研究其本质、内涵。
如按目前财务界认可的风险理论:用公司风险,即财务风险(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加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并不严密;用市场风险加以涵盖,则更不妥当。如何确切解释这种不确定性,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从而,在客观上要求财务风险观念要有所突破,树立一种全新的风险观念。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