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7 03:23: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划部职责与权限
企划部是企业策划业务的归口部门,是企业的决策参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企划和企划的实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编制企业策划年度工作计划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主要内容包括年度策划课题、课题的组织实施、完成期限和工作标准。以是否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实质性发展为依据,将课题分为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
2、进行策划并编制企划案
结合决策和创意,为企业进行策划并编制策划方案,策划的主要类别包括企业战略策划、企业生态策划、企业融资策划、企业管理策划、企业营销策划等。企划案主要包括课题的提出、创意设计、策划描述、策划总结和实施建议。
3、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权力、权限和责任
内容提要中国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形非常复杂,如何通过改革赋予不同类型、层级、区域的地方政府以必要的权力,设定必要的权限和责任,事关行政管理体制的大局。合理配置权力、设定权限、明确责任,是进行地方政府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权限责任
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改革方兴未艾。中国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形非常复杂,如何通过改革赋予不同类型、层级、区域的地方政府以必要的权力、设定必要的权限和责任,事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大局。各级地方政府能否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权力配置、权限设定和责任明确的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
地方政府改革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精简机构,有的强调职能转变,我认为核心是权力配置以及与此相应的授权、设限、明责。合理配置地方政府权力,首先涉及对权力概念的界定。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他还把权力分为对人的权力和对事物或对非人类生活方式的权力。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达尔认为权力就是影响力。顿纳斯·H·隆也认为“权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伯恩斯认为权力等于动机+资源。丹尼斯·朗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即地方行政权,而这种地方行政权同样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其实,权力是特定社会主体决定和实施影响、控制对象或接受对象影响、控制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履行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能力。地方政府权力就是它所具有的决定和实施影响、控制对象或接受对象影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它是一种公共权力——行政管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经由一定的途径拥有或获得有关权力,得以影响和控制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相对方的影响和控制,如社会制约与监督。
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机制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争议,是亟待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宪法问题。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在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但基本上是由司法机关或专门的机关处理。我国现行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机制,符合国家体制,但不够健全。随着地方制度的深入改革和权力下放的进程,要在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并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完善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法律,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处理机构。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争议解决机制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宪法问题。过去,当中央与地方出现权限争议时,解决争议主要是采用军事和武力手段,而在倡导依法治国和建设政治文明的今天,我国中央与地方权限遇有争议时,应如何以比较文明的方式解决?对此,总的来说,并没有找到能够平稳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紧张关系的思路和办法,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探讨建立健全我国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基本模式
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首先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的问题,这是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宪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一)联邦分权及其权限争议解决
管理经济权限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126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扩大宁国等12个省直管试点县(市)的(以下简称试点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关于发展和改革管理权限
1.试点县申请使用国家和省级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由试点县发展改革委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试点县安排本级各类财政性资金,采用直接投资(含通过各类投资机构)或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建设按规定应由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省政府或省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试点县发展改革委直接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或转报省政府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或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所有需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的项目、限制类项目,由试点县发展改革委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或转报。
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立法法》对地方立法权限的规定,进一步分析和明确设区的市立法的权限。重点论述设区市的立法主体,对设区市与省级立法权限范围重叠、设区的市人大与政府立法权限的关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减少地方立法权限之间的冲突,更好地发挥设区的市的立法作用。
关键词:“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权限冲突
一、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的问题分析
(一)设区的市与省级立法权限范围重叠。目前,地方立法权扩大到设区的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只是将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单独讨论,而忽视与上层级的比较。如果持续下去,不将省级与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进行区分,数量庞大的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带来的就不单是地方进行治理和发展的便利,而是立法重复、立法越权、立法抵触与冲突等问题,由此可见,对地方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进行区分是必要且紧迫的。设区的市与省级的立法主体都是地方立法主体,其都要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对上位法的规定进行细化。两者的区别在于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范围被限制在城乡建管、环保、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而《立法法》没有明确界定省级立法权限范围,但毫无疑问省级立法主体也可以对设区的市立法权限的三个事项进行立法,就可能会导致两者在这三个方面的重复立法,造成地方立法资源浪费,引起地方立法冲突,影响我国立法制度的统一。(二)设区的市人大与政府的立法权限范围界限不明。《立法法》修改后,虽然增加了对规章立法权限进行了限制的规定,将设区的市政府制定规章的权限限定在三个方面,使我们对设区的市政府立法的权限范围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设区的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与同级、上级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之间的问题。第一,设区的市立法主体对于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标准存在错误的理解,出现了许多将本应该制定政府规章而制定地方性法规,应该制定地方性法规而制定政府规章的情况。因此,对于两者的立法权限范围以及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并且立法主体对地方性法规与上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低也存在一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明确设区的市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范围。第二,对于设区的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两者的权限划分与效力高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和解释。(三)设区的市人大与其常委会立法权限范围不明确。虽然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但事实上很少有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立法法》确定了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之后,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对于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范围划分过于模糊、笼统,导致的结果是把设区的市人大与常委会看成几乎相同的立法主体,没有把立法权限划分清楚,哪些该由人大行使立法权,哪些是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从而使人大常委会取代了人大的立法地位,取得了立法的主导权。因此,就会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人大常委会可以与同级人大一样,行使相同的立法权限,并且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长期如此下去,后果会使人大常委会掌控住立法权。第二,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两者立法权限范围的界限是重大事项,但《立法法》对于“重大事项”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理解发生错误,只能根据上位法自行猜测。这也使设区的市人大有漏洞可钻,试图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把自己的立法权限让给人大常委会来行使。
二、明确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的对策
(一)处理好设区的市与省级立法权限范围重叠问题。对于立法重复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从设区的市来说,应该允许设区的市对相关事项先行立法,毕竟设区的市最了解本市立法需求。如果先由省级立法,可能会对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范围进行进一步的限制,导致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无处使用,从而成为摆设。而且如果设区的市与省级立法机关相互争夺这方面的立法权,设区的市不可能争过省级,这只可能发生设区的市一味抄袭省级立法,与地方实际立法需求相背离。从另一个方面看,让设区的市先行立法可以减轻省级立法主体的工作负担。《立法法》修改后,扩大了立法主体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省级人大常委会要对设区的市的制定的法律文件进行批准,带给了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极大工作负担,如果省级立法机关还要争夺这三个方面的立法权,将会影响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开展,从而潦草的审批法律文件,降低立法质量。因此,应该允许先让设区的市在自己拥有的立法权限范围内行使用立法权,保障其充分行使立法权。对此,两者应该做好双方的协调工作。首先,省级与设区的市应该相关立法权限内容方面进行协商,省级应当明确立法的原则和方向,并且尊重设区的市的立法权,设区的市也应该听取省级的立法意见,相互讨论出一个适合本市和本省的立法文件。其次,设区的市应当在《立法法》赋予的立法权限范围内进行先行立法,充分发挥本市的立法特色,在立法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于本市的立法需求,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2)立法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避免重复立法;(3)避免地方保护主义,防止越权立法,侵犯其他主体的权利。最后,对于三个方面事项的立法范围,省级立法主体在设区的市立法完毕之后,也不能一味借鉴,要对调整的事项关系进行全方面的规范,让其立法适用于全省。第二,从省级方面来看,应该细化省级立法权限。省级立法是对地方事务的全方面调整和规范的活动,适用于全省,因此不可能用列举式方法明确省级立法权限的范围,但可以对省级立法权限范围,即“地方性事务、先行性事务”这两类进行适当细化。虽然《立法法》修改后规定了地方性事务的笼统范围,但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发展,地方立法机关只能依照上位法自行猜测。根据我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归于地方性事务:(1)政权建设。如地方政府的建设、运行机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运行机制。(2)公共事务的管理,如公共设施的管理、弱势群体的维权工作;社会福利保险。(3)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比如地方税收、地方资源利用、文化用品管理等。在地方在进行先行立法的时候,必须对中央的立法工作深入了解,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暂时难以制定法律、行政法规而地方急于通过立法规定规范的事项,应当考虑制定好立法的方案和对策;二是国家即将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事项,应当等待中央先行立法;三是地方立法对中央立法进行补充,根据地方实际需求,突出当地立法特色,避免抄袭重复;四是地方先行立法的,在国家制定好相关法律后,应当及时做出修改和废止工作。(二)正确理解设区的市人大与政府立法权限的关系。第一,设区的市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与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关系。从效力方面看,法律明确规定,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同级政府规章。从权限范围方面看,根据《立法法》第80条规定,制定设区的市政府规章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当地的地方性法规,这就意味着,制定规章要有上位法的依据。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制定设区的市政府规章与制定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区别,制定地方性法规只需要不与上位法冲突,而不需要有上位法的依据。并且设区的市政府规章没有上位法的依据,不能规定与权利义务相关的内容,而地方性法规可以对增加或减少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内容进行规定。这条规定使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权限范围进行了划分,就是在地方立法活动过程中,如果立法内容需要涉及到增减公民、法人或组织的权利义务且制定政府规章没有上位法的依据,应该由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制定地方性法规。第二,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的关系。《立法法》没有明确规定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低。《立法法》只规定省级人大常委会发现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相抵触时,如果省级人大常委会认为地方性法规正确,省级政府规章不符合要求,则会通过地方性法规,要求撤销或者修改省级地方政府规章。其次,省级人大认为地方性法规不符规定,则不予通过,要求修改。从规定中可以看出,虽然《立法法》没有明确规定,但通过事后审查制度可以对两者的立法权限范围进行规范。(三)界定好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范围。在立法地位方面,要坚持人大主导地位,使人大常委会行使人大立法权的现象转变过来。在立法权限的方面,应当通过立法规定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坚持由设区的市人大对重大立法事项立法而不是将权限给人大常委会行使。对于重大立法事项也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重大事项有三点:一是涉及地方发展的事项,二是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三是引起社会关注的事项。当然,人大立法权限也不仅限于重大事项,其他立法事项人大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我国立法权限缺陷分析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在今年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立法法自1993年开始起草,迄今已有7年。因其涉及一国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立法权的规范,故被称为小宪法。法学界乃至社会都对立法法的出台寄予厚望,期望它能在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立法活动、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立法无序、立法失范和立法冲突现象等方面有所作为。
立法权限的合理配置是立法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宪法和组织法确立了我国有权立法的主体,但未对立法权在这些主体间的分配作出规定,为日后立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埋下了隐患。因此,立法法要致力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立法无序、立法冲突和立法侵权等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立法权限配置这一宪法未尽的问题。
立法权限配置的基本目标,是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促进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同时,兼顾和提高行政效率。然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配置问题的解决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将在我国的立法权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法律,立法法有关权限配置的规定,尚不足以实现上述目标。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保留范围的狭窄和模糊
立法法第8条规定了10个方面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第九条规定了议会授权保留的范围,从而全面确定了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法律保留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原则,其基本功能在于界定行政权力必须经议会授权才能活动的范围,从而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等重要事项和对行政权力的民主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立法法对法律保留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对行政立法权的控制已引起了立法者的高度注意,对自身所必须承担的职责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法律保留原则的确立,一方面,是对行政立法权的限制,在法律保留的范围内,行政机关未经议会授权不得立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保留的事项之外,行政机关获得了无须议会授权自主立法的权力。行政机关在法律保留范围外的事项上立法,具有权限上的合法性。因此,法律保留范围的界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对其范围的界定失之过窄,将使行政机关获得一些本不应由其行使的权力,或使其合法性存有争议的权力合法化。而立法法对法律保留范围的界定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问题。
城市管理权限通知
**县、各区党委和政府,市属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各县级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
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城市管理权限下放步伐,在落实首批权限下放的基础上,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我市第二批市级城市管理权限下放的主要内容通知如下:
一、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人员落户的收费及审批;
二、非直系亲属投靠落户的收费及审批;
三、总投资在4000万元以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批;
四、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娱乐场所消防审批;
宪法配置立法权限论文
我国宪法在配置立法权限时,使用了几个不同的范畴来表达。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用“根据”原则对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作了基本的界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用“不抵触”原则界定了地方的立法权限。近二十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划分是比较科学的。
宪法颁布以来,我国正是依据这种划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立法工作。但是,立法实践对立法权限的划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立法法针对立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对我国的立法权限作了进一步的划分。
一、关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有立法权
在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立法体制中,立法权限的划分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立法权限的划分;二是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其中,确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是整个立法权限划分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居于最高地位,它所制定的法律是其他各种法律规范的依据和基础,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他各个层次的立法活动享有监督权。因此,只有确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才可能解决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立法的权限范围问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是十分广泛的,凡是需要规范调整的事项,都可以进行立法。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所有立法事项都列举出来。但为了确保重大社会关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调整,便于其他各个立法主体开展立法工作,立法法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实际情况,列举了只能由法律规定的十个方面。确立这些事项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有立法权,其主要考虑是:一是要有利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利,重要的事项应当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力机关行使;二是要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严格控制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处罚和强制措施;三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内市场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重要社会关系的调整要由法律规定;四是要有利于调动其他各个立法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个立法层次的作用。
二、关于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
宪法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但对如何理解宪法规定的“根据”,过去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除了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可以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外,国务院还可以根据宪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只要不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职权也是制定行政法规的根据。这种观点被称之为“职权说”。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是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根据”就是法律中的授权或者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中的授权。认为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指在哪些事项上享有管理权,而不是指享有创制规范的权力。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依据说”。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在于行政管理职权能否成为行政法规的制定依据。立法法对此争论作了一个结论,明确了行政法规的调整范围。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这种划分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职权说“的观点失之过宽,把行政机关的管理职权不加分析,全部当成行政立法的范围,混淆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性质,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法制建设。而”依据说“又失之过窄,不利于调动行政立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政立法的优势。行政立法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及时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这时往往没有依据。如某些制定法律的条件不成熟、来不及制定法律或者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积累经验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如果过于强调必须有授权或者法律依据才能制定行政法规,就有可能贻误立法时机。因此,立法法将”根据“原则作了较宽的界定。
行政间权限冲突调研报告
职权法定是行政机关实施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只能行使法律明确赋予的职权,否则就是超越职权或者滥用权力。各行政机关之间只有权力清晰、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相互协调,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管理。否则,将严重妨碍政府管理的正常进行。行政机关之间权限不清、职权交叉重叠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行政机关间权限冲突的特点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先后经历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不断取得进展,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但是,行政机关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权限相互冲突、交叉重叠,权力运作不能协调一致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当前,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多元化。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既出现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也发生在地方一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也可能在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发生,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发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责权不明确,机构职能雷同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该由中央管理的或者负责的未能到位,该由地方和基层负责的,中央或者地方上级又介入过多。例如,同一个违法行为,上至国务院的各部门、下至行为发生地的基层执法机关都可以查处,造成上下执法机关之间或相互打架、或相互推诿,或画地为牢。
2.涉及事项广泛化。政府行政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的诸多事项都可能出现行政权限争议。农产品、食品安全、农药、汽车产业、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管理、房地产市场、旅游、互联网、公路、文化市场、城市规划、金融等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行政机关之间权限重复、权力交叉或者多头管理等情况。
3.种类多样化。从权限冲突的内容来看,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既可能是“积极的”冲突,即多个行政机关相互争权,都主张对某项事务的管理权而否认对方的管理权;也可能是“消极的”冲突,即行政机关相互推诿,主张自己对某项事务无管理权而坚持对方具有管理权。从权限冲突的原因来看,行政机关间的权限冲突可能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或者相关部门对法律理解不一致、或者法律出台后出现新问题等多种情况而发生。从权限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长期以来,行政机关间的权限冲突局限于内部而未公之于众,但现在行政机关间的冲突日益公开化,甚至打起了媒体战。
科级干部管理权限通知
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党组、党委(总支、支部):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管人与管事统一,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根据省委“两抓两放”精神,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调整市直单位科级干部管理权限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后的干部管理权限
1、市委工作部门、事业单位的科级干部,由所在部门、单位任免管理;
2、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的科级干部,由人大、政协党组任免管理;中级法院、检察院的科级干部,由所在单位党组任免管理,其中需依法任免的按有关法律程序办理;
3、群众团体的科级干部,由所在单位党组任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