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23:5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全面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全面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譬如:一位老师教幼儿舞蹈,要求幼儿做出优美挺拔的舞姿,她提醒幼儿把重心放在右脚上,右脚在前,由于她熟悉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她边说边做,语言生动形象,示范具体直观,幼儿委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而且姿势优美挺拔。另一位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基本原则的老师,当众指责一幼儿“左”嗓子,唱歌难听,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不愿唱歌了。还有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真调查了解到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针对某一孩子由于音域偏低,在集体唱歌时音域与其他小朋友不合,有些较高的音唱不准,于是老师为他安排单独唱歌的机会,有些较高适合他的音域的调,为他定调唱歌,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组织全面发展报告
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做好组织工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前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贪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人们虽然在形式上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实际上却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阶级、压迫、剥削,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天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解放人、发展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不断创造着物质文化条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上,而且体现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它包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它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目标。
统筹协调 全面发展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干部说干事)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千方百计谋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欠发达的黑龙江省延寿县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立足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改变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作为农业大县,必须坚持“稳农强县”战略,继续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围绕“建设亚麻城、发展万寿菊、培育中草药、开发绿食品、做大亮珠米、振兴畜牧业”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种养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坚持“眼睛向外”抓工业,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同时,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营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充分发挥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求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城镇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按照“工业园区化、商贸市场化、居住小区化、城市园林化”的思路,积极推动城镇建设由单项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由单纯强调功能向注重品位转变,塑造城镇特色,体现以人为本。二是关心困难群众,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再就业培训,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创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提高生活质量。三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继续抓好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加强工业“三废”治理,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严格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能力抓发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其始终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围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先锋工程”,调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把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基点转移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求发展上来,尽快将执政理念从管事、管人向提供服务转变,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发展的能力。其次,围绕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城镇抓社区、村屯抓农户、行业抓单位、社会抓家庭的办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乡的文明程度。第三,围绕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查办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用好的党风带出好的政风,用好的政风带出好的民风,引导全县上下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干事业、谋发展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思想、精神面貌和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下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增强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我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可以确保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的基石,都立足于小学能否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小学教育是一项重要并且规模巨大的基础工程。因为小学教育不仅和一个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有关,更重要的是关系着祖国的建设,乃至国家的兴亡。
小学教育阶段是每个人开始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更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因此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基础教育犹如社会主义高楼的地基,高楼之所以能高耸,是因为基石之坚固,反之,建设在沙滩之上的高楼必将坍塌,更勿论日后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了。总有一天当今在读小学的孩子们会成为世界的主人,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世界的影子。因此小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小学全面发展教育,是指针对儿童在入学后实施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教育。小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区别于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更不是针对定向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小学教育着重发展少年儿童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使之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共同的文化知识。在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背景下,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入学儿童传授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素质教育,帮助刚入学儿童学会如何做人,奠定生活、学习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些方面讲,全面性教育是专业性教育的必备条件。只有确实保证小学的教育质量,才能确保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期间,正是思想、智力、能力,以及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好时期,是生活经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小学教育就更要体现出其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误区,如过于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譬如现在的教育居然出现幼儿园上小学课,小学上初中课,初中上高中课,大学却像幼儿园那样学习做人。这个教育的怪圈,实际上体现的是小学教育的缺失。小学教育不应忽略培养孩子们健全健康的人格。应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面对困难如何坚强。在为人方面,要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遵守公共道德等。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做事、做学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实施全面素质的教育,教育目的从应试提升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最起码的要求。学会做好人,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在成长的路上变坏。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做不好一个人,哪怕日后在某一方面成才也变得毫无意义。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教育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把所有知识都内化后体现出的综合能力,即创新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彰显个性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接受的知识都是相同的,但每个的学生能力、个性绝不相同。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就是要真正地落实好、执行好这种教育思想,为孩子们创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负担起素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是引导者,教育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要用道理来说服、教育学生,并非以强硬的命令或者审判的方式去定性每一个学生。只有营造出自由、宽松、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氛围,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更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时需要用对方法,既能起到严加管束,督促其改正的作用,又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就是要在知识教育上进行传授、引导以及共同探讨;使学生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想象力,并且培养出开放进取的思维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贯彻党的思想的战略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并不是将不同的1000人变成了同一个人,导致学生失去了性格、磨灭了个性。我们需要从小学教育开始,注重全面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作者:赵兴明 单位:敦化市江南镇中心学校吉林
人的全面发展涵养新解
摘要:在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人们对它的讨论由来以久,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拟就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的范围、发展的程度、发展的性质、发展的结构、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大家。
关键词:全面发展
从发展的范围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大的方面,身体的发展主要指体力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智慧、道德和审美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就发展的范围或者内容来说,我们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智、德、美等人的基本素质都受到培养和训练,得到发展和提高,不能只发展其中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被荒废。
从发展的程度来看
人的全面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现实的层次和理想的层次。现实层次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上述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发展水平,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理想层次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所有方面的素质的发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样样都出色的全知全能。现实层次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真正的人所本来就应当具有的正常状态,是可以实现、可以达到的目标。理想层次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它不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很可能无法实现,根本原因在于“生有涯而学无涯”。为什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作这种水平区分呢?这是因为我们以往一般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种理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这种理解显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一种后果是在教育中会有意或无意地提高标准,拔高要求,从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为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一般都是高标准、高要求。另一种后果是使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只有在遥远的未来社会才能实现的东西,从而放弃眼前的努力,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因此,就发展程度而言,我们应提倡现实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透析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全面发展;解放;满足需要;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表现在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满足人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探索和论述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没有固定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在任何部门内发展,都能通晓整个的生产系统;”“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个精神原则。邓小平非常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他的理论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研究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获得自由和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改革甚至变革,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斗争,最终使人获得解放,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在粉碎“”,第三次复出后不久,面对“两个凡是”,尖锐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号召人民要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要坚持马列主义的科学体系,特别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第一次把这个问题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要求人们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和目的,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为人们自身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发挥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通过制度改革使人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制度下的人,其行为活动要受到制度的制约。为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在一些具体制度上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地方。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制度上解除人的外在束缚,解放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改革的本质要求。在具体实践中,他大力提倡下放权力。“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同时广泛调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由于人与物之间找到了契合点,进行了重新结合,人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效益很快就上来了。因而出现了全国农村、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日益变化,过去不敢说的、不敢干的,敢说敢干了,过去不敢想的也敢想、甚至敢干了,人们开始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热情和精神面貌,表现了从旧思想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喜悦,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开始了新的生活。
搞好安全生产 促进全面发展
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水平,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理论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支持企业全面履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促使企业自觉把安全生产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抓住企业这个生产的主体,使其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不同企业各有特点,要从薄弱环节入手,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上能自我约束。无论何种所有制的企业,都必须严格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使劳动者能体面的劳动,确保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不得侵犯劳动者最基本的安全健康权。要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在职工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帮助职工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使职工懂得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做到遵章守纪。“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珍视生命”的安全理念,唤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提高全民的安全健康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发动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进而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健康权,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
新形势下幼师全面发展的思考
摘要: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事业的新变化、新趋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幼儿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争做教育的有心人、园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同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为此,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使自身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幼儿教师;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幼儿教育事业已步人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的新阶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的走内涵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很多幼儿园所追求的办学目标。很多幼儿园都在办园过程中致力于打造特色、发展个性,蒙特梭利幼儿园、双语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幼儿园、体育特色幼儿园等纷纷涌现。各幼儿园都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结合优秀幼儿教育理论,为儿童积极创设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努力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升幼儿教育内涵,打造教育特色,提炼教育亮点,离不开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造。面对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幼儿教师肩负的是历史的使命,接受的是历史的挑战。教师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才能经得住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考验。
一、幼儿教师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
1.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儿童是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完整的人,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关注幼儿园课堂内外的每一位儿童,关注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要将幼儿教育改革理念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幼儿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实践中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勇于开拓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知情统一、身心健康。为此,教师既要与儿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并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指引下,努力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一切,仅仅依赖专业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通过及时的教育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弗洛伊德理论,自我是从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并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对本我进行适当的调控和节制。自我发展是对自我进行锤炼和提升,其过程一般包括预设发展目标、规划发展过程、落实发展行动、检验发展成效等四个程序。自我发展的运行要受到一定因素的推动,如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个人志趣、同伴影响等。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归为两类,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小议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诠释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先进文化全面发展思想
[论文摘要」以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涵了先进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途径、方法、目标等一系列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觉。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中,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的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指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时代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邓小平继承了的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思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当然也涵盖了其有机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邓小平把先进文化建设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文化建设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化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种作用就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来说,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这一现实,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又取决于这个国家先进文化发展的程度和传播的质量,其寓意非常明了,意即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为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为整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角色,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关系到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
党员党建全面发展工作思考
科学发展观以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同样,机关党建工作也必须坚持这样的思想,注重党员的全面发展。
党员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党员个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体质等,还包括一切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个性化的东西。
一要正确对待每个党员的需要。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党员也有自己的需要,某些党员不愿或不想公开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代表他不存在需要。党组织就是要研究分析每个党员正常的、健康的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使需要得以顺利或提前实现。延误或抑制他们的需要,既不符合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的工作目标,也会严重削弱党员的原动力和创造性。党组织对党员中脱离实际的需要,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以及人的认识规律,因时因地利导,实施思想调控,消除他们的困惑、迷茫,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差距,从而自觉地调适自己的需要,使之与客观实际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要努力为每个党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合适舞台和空间。目前党内或党组织所管辖的范围,还存在影响党员全面发展的思想、机制和制度。党组织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党内民主等,努力营造有利于党员全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每个党员的显能和潜能各不相同,对于他们的显能要特别加以保护和珍惜,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的显能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可能要比显能更具爆发力,更具有发展空间。虽然要让潜能转化为显能难度较大,但党组织不应该回避这一难题,而要化大力气挖掘这一“宝藏”。做好这篇文章,不仅有利于党员的全面发展,且对提高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党员队伍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效果。
三要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党员队伍。机关许多党员属于有思想、有见识、有朝气、有本领,并且敢想、敢干、敢说、敢闯的优秀类型,但由于陈旧的官场规矩,以及评判党员和干部标准的体系不科学、不先进、不开放,久而久之,这部分党员变得循规蹈矩了,“识时务”了,注重保护自己了,个性化的东西荡然无存。党员个性化的东西,有很大的部分对党的建设和事业是有利无害的。我们党内之所以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正之风,或者说缺乏战斗力和朝气,与党员缺少个性是分不开的。因此,党组织应改革党员的评价体系,营造适合党员良好个性发展的环境,使我们的党员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庸俗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