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约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23:24: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力制约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分析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论马克思主义权力制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受制约,尤其是当因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滋生蔓延时,更要考虑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以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对于我们加强权力监控与制约,从制度创新上确保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成分,指出他们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地提出自己的权力制约观。他们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它表现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们说:“在我们前面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0页1992年版)一般地讲,政治权力又分为群体形式的国家权力和个体形式的官员权力。权力具有权威,能使权力对象服从,因此,他们认为权力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面起作用。”(同上书,第3卷第222页1972年版)这就要求有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恩格斯肯定了卢梭主权在民思想,认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撤换。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仆变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它工人一样的工资。……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同上书,第2卷第335页1972年版)“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同上书,第3卷第30页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中,为避免国家权力腐败,克服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宁关于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第一,扩大民主权力,吸引绝大多数人民参与政权管理。列宁认为,苏维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罢免、参政议政之权,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说:“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必须吸引全体苏维埃代表实际参加管理工作来防止这种趋势。”(《列宁选集》第4卷第592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扩大中央委员会“从几十人扩大到100人”。(《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7页1987年版)第二,加强各种监督包括工人监督、国家监督。列宁说:“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同上书,第38卷第140页1986年版)新政权“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都暂时变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同上书,第3卷第266页1972年版)为此,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工农检查院,从工人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委,扩大他们权力,以便同滥用职权者作斗争。列宁特别强调罢免权的作用,认为“罢免权,即真正的监督权”,是“直接、彻底和立即见效的民主原则。”(同上书,第33卷第100、108页1985年版)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和集体领导。列宁认为党政要分开,不能以党代政。同时在各级党政机关中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有助于克服独断专行和权力滥用。第四,实行法制化管理。列宁认为,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管理应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他说:“国家事务愈多愈复杂,就愈需要提出加强革命法制这个坚定不移的口

号”(同上书,第42卷第353页1987年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注重克服权力腐败问题。权力制约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参政权、议政权。第二,加强监督,包括人民监督、党派监督、舆论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等。第三,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196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四,建全法律保障体系。新中国在废除旧法统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第五,发动群众运动,严惩滥用职权者。认为,对于一些隐藏的腐败分子,只有大规模地发动群众运动,才能挖出。在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体制上解决权力制约问题。

查看全文

气象局行政监督经验交流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一个重大而古老的课题。近年以来,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和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新问题,利用行政权力进行腐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则必须从思想、制度、机制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努力加以完善,努力提高监督和制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使行政权力完全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

一、创新理念,解决监督制约行政权力当中存在的思想不正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官本位、潜规则、好人主义等诸多错误思想观念,给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所以,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首先要创新理念,端正思想,着力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1、强化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意识。从我国目前的监督体制来看,权力监督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但实际更多地受同级制约,监督权往往受制于执行权,权力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相对独立性,造成了监督和制约权力时常出现“弱监”、“虚监”,使得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乏力。因此,必须要强化权力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意识,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地位。要进一步确立人大法制监督的核心地位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和履行司法监督职能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特别要增强专门监督机关如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抗干扰能力。今年以来,我省对县乡纪检监察机关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统一管理,就是创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县乡纪检监察机关实行统一管理,目的就是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提高监督机构的抗干扰能力,增强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有效性。

2、强化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和主动监督他人意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正确对待监督,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权力体现着自身价值、权力显示着社会地位,错误认为监督就是“找茬”、监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不愿接受监督,甚至想方设法规避监督或抵制监督。因此,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新思想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深刻认识到对权力的制约是保证自己更好地行使权力,对权力的监督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和最大的爱护,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监督。另外,要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人主义”等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自己接受监督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加强对其他权力主体的监督。而且,权力主体之间有密切的权力运行关系,相互间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其它监督形式难以达到的,如发改委项目审批立项,申报单位可以对其履行审批职能进行监督,项目审批立项后,发改委可以对项目单位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可是目前权力主体之间有效监督优势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要不断创新理念,不仅要强化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而且要强化权力主体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

二、创新制度,解决监督制约行政权力当中存在的保证不力问题

查看全文

行政权力的制约问题研究论文

目录

一.行政权力的形式主体与实际主体

二.行政权力的实际主体是受制约的重点

三.对行政权力实际主体制约的方式

1.建立国家公务员目标责任机制。

2.固定并公开权利运用的标准,减少权力自由运用的空间

查看全文

制约公共权力研究论文

[摘要]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和公民自由。自从公共权力产生之后,人们一直在试图打造各种各样的缰绳驾御它,从早期的以德制权、以礼限权,到近代的以权制权和用“第三部门”力量制约公共权力,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对中国人民来讲,制约公共权力的路还很长。

[关键词]公共权力道德监督社会中介力量

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高悬在每个人的脑门之上。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话:Thegovernrnentcandoeverything!意思是说:“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可以做任何事情”;或者译作“政府的公共权力可以面向任何人”。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而形成的。然而,权力本身具有极强扩张性,掌权者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限度为止,因此对权力的限制与制约成为实现宪政的基本要求。

一、权力的公共性

从权力的来源来看,它是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它区别于包括人的身体在内的一切自然力。因为,一切属于自然界的因素,它的力量就是它本身,它除了它自身之外,是不可能借用、占有和整合出一种超越自己自然能力的力量来的。而人则不同,人的身体等自然的存在物,往往成为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力量的承载体。而且,他所承载起的力量几乎是不可度量的。个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受到了社会制度的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的代表,由他掌握的权力所显示出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所规范和鼓励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根据它所在的社会制度原则整合出的力量,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的系统综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