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23:0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利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权利意识

高校生权利意识的实证剖析

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权利意识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权利的知晓、理解和把握;二是社会主体对他人权利的知晓和尊重。权利意识具有物质制约性、时代性、阶级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状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笔者以st学院为对象,调查其权利意识,并进行相关分析。

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78份。其中,文科类专业623份(2006级299份,2007级324份),理科类专业2007级255份,实际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类605份(2006级290份,2007级315份),理科类250份;小计2006级290份,2007级565份,总有效率达97%。

大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强,对自身应享受的权利了解不够,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权利关注强烈。表1—表3反映,大学生整体对权利意识的认知程度不高,无论是自身的评价还是对同学的评价,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均无显著的区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级比例文理科相当,同时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在增强,从表3可看出2006级比2007级高l0个百分点。

2.个人和集体权利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政治高于一切,集体先于个人,“为集体而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观念正在改变。现在的大学生重视集体的权利,重视为集体服务,具有奉献的意识,但也反对完全忽略个人的权利。

从表4可见,前两项相加达90%,说明大学生非常重视集体利益,并能非常理性地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完全看重个人利益的学生平均接近7个百分点,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也有不小的影响。

查看全文

浅析法意识与维护自身权利关系研究

摘要: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缺乏维权意识、合同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制意识这四种基本的法律意识。文章通过对四种法律意识的分析解读,剖析出其中所蕴涵的各种法律权利内容.

关键词:法律意识毕业生劳动权益择业就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劳动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毕业生一边整天怀揣简历高喊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另一边却频繁跳槽、动辄“毁约”,这些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比较紧张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这里讨论的择业就业劳动权益是指有劳动能力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与劳动关系建立、存续过程中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力,并要求国家、社会与用人单位为其提供公平对待、体面就业、和谐发展的权利。

一、毕业生择业就业缺乏的四种法律意识

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维权意识、合同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制意识这四种基本的法律意识。但在实践中,毕业生表现出来的以上四方面的法律意识却不尽如人意。

(一)维权意识淡漠

查看全文

小议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实证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权利意识;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状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指示器。对某学院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问卷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特别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权利,重视维权,也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权利意识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权利的知晓、理解和把握;二是社会主体对他人权利的知晓和尊重。权利意识具有物质制约性、时代性、阶级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状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笔者以st学院为对象,调查其权利意识,并进行相关分析。

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78份。其中,文科类专业623份(2006级299份,2007级324份),理科类专业2007级255份,实际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类605份(2006级290份,2007级315份),理科类250份;小计2006级290份,2007级565份,总有效率达97%。

大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强,对自身应享受的权利了解不够,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权利关注强烈。表1—表3反映,大学生整体对权利意识的认知程度不高,无论是自身的评价还是对同学的评价,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均无显著的区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级比例文理科相当,同时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在增强,从表3可看出2006级比2007级高l0个百分点。

2.个人和集体权利意识

查看全文

民工权利意识显性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调查方法:范围、方式和内容;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权利实现及权利意识状况;改善农民工权利状况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民工是我国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群体、选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企业、饭店、火车站等为调查点、关于农民工年龄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农民工从事行业的调查、就业渠道、农民工外出找工作的渠道很多,但主要还是通过熟人介绍等比较原始的方式、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状况的调查、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相对低、农民工工资克扣、拖欠时有发生,仍然困扰着农民工群体、劳动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农民工在工作中受歧视严重、加强农民工就业与劳动权益保障、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将其纳入城市文化生活体系、建构体系化、系统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农民工培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在城市社区增加农民工权利实现的制度空间等,具体请详见。

农民工是我国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制度等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待遇和尊重。本项研究是以石家庄市为个案,通过实证调查,考察农民工权利意识和权利保障的现状,思考相关政策的合理性,为提高农民工权利意识和更好地实现农民工权利,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调查方法:范围、方式和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342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93%。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企业、饭店、火车站等为调查点。

调查数据处理用spss16.0软件,对相关数据给出表格统计数据描述或图形描述。

调查的主要内容:城市农民工权利现状,包括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权利意识情况,包括参政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

查看全文

探索权利意识在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摘要:实现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权利意识的途径: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会主体展行其义务,二是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关键词:权利权力法治法律价值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的改革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启动了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上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然而,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已成为制约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

一、权利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公民不论存在多大差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并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查看全文

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基础透析

摘要:实现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权利意识的途径: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会主体展行其义务,二是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关键词:权利权力法治法律价值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的改革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启动了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上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然而,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已成为制约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

1权利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公民不论存在多大差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并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查看全文

深究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摘要:实现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权利意识的途径: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会主体展行其义务,二是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关键词:权利权力法治法律价值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的改革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启动了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上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然而,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已成为制约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

一、权利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公民不论存在多大差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并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群体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依法行政,人民群众积极而广泛地参与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高低,其中公民权利意识认知度的高低,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扩展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充分保障公民权利,使公民从内心对依法治国产生一定的认同和信仰,并逐步形成一种普遍的权利意识。如何切实提升公民权利意识,成为摆在我党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历史命题。

1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根源

1.1受封建“官本位”和“人治”思想的长期束缚

长期封建的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社会,人们的“法治”思想观念非常淡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人们对通过“打官司”等正当地维护自己权利的途径避而远之,不能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利。这主要由于我国缺乏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的基本条件不具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正逐渐被唤醒,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目前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个体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普遍存在淡薄的现象,不能正确了解自己的权利有哪些及怎么维护权利,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求,制约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当前公民权利意识缺乏理性,偏重个人权利的实现

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认知程度还不完全适应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制、治理能力的综合要求。部分公民即使已经充分认识到所拥有对应的公民权利,却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观念,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其权利,从而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对应关系的理性认识,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对履行公民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的认知缺乏充分认识。二是忽视他人的合法权利,过度强调自身权利。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基于自身和他人权利的认知,不但要保障自身权利的实现,而且也必须充分认可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履行自身的权利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基础。三是信任传统的上访行动而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虽然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但计划经济的遗留毒害仍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公民缺乏对法律公正的必要尊重与信仰,还只相信通过政府的权力集中方式解决行使公民权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还是习惯于通过信访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怀疑法院执法的客观公正。

查看全文

公民宪法意识与关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宁夏

论文摘要: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实质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是从深层次推动公民对宪法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培养。通过对宁夏公民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公民宪法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提出了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公民的宪法意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宪法权威的树立和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更决定着一国公民意识的强弱和公民意识教育的推进。多年来,大家虽然都比较关注我国公民宪法意识问题,但是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20o2年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曾带领课题组在全国范围进行过一次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活动,各个省区关于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和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这样地处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宪法意识现状与全国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一些特性,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了宁夏各市县区5l6位公民,对其宪法意识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

公民宪法意识是公民对宪法现象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对宪法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综合反映,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宪法地位和功能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基本权利义务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公民意识则是指身份上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感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一般而言,公民意识有三层含义。首先,公民意识是一种归属意识,是身份上隶属于一个国家的人对赋予自己某国公民的国家的归属意识。其次,公民意识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意识。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都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样,任何公民都要对国家履行义务,公民意识反映的是身份上隶属于一个国家的人在全面认识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规定的基础上,具体要求国家保护其各项权利,特别是公民权利在受到侵害时能要求保护并依法得到救助;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决定公民必须意识到隶属一个国家的公民要明白自己对国家和其他主体的基本义务,自己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浸害其他主体的利益,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最后,公民意识是一种平等意识。公民意识要求公民认识到身份上隶属一个国家的人有权力要求国家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法定权利的保护,不因种族、身份、性别、地域和年龄等个体因素不同而有所差别。由此可见,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二者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都要普及宪法知识和宪法理念。宪法知识是公民意识和宪法意识形成的基础,没有宪法知识,公民就不可能形成宪法意识,也不可能产生以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宁夏公民宪法知识比较欠缺,调查中能够正确回答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数仅占57.7%;73%的人能够准确回答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能够准确回答我国采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占57.7%;只有53.9%的被调查者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关于宪法理念,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公民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及宪法诉讼问题进行的。对于宪法是规范政府权力并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和政府权力是有限的,应该受到人民权利的制约的认识,同意的只占45.5%;而对于政府权力是有限的,应该受到人民权利的制约只有53%的被调查者同意。大部分公民不知道宪法具有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府的权力是无限大的,没有法律能够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对于宪法应该进入诉讼领域的认识,只有38.1%的被调查者同意宪法必须进入诉讼领域,成为法院判案的依据。

查看全文

小议公民宪法意识的内涵

本文作者:姚轶琳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川宪法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上的宪法,指人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对宪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各种行为合宪性评价的思想及观点。它不仅是提高公民自身法律素质的根本,也是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基础,更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人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这更彭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宪法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内涵也不外乎民主与法制两个层面。其中民主层面包括基本权利惫识、主人翁意识、契约意识、监督意识;法制层面包括宪法至上观念和诉讼意识。

1基本权利意识是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

基本权利意识指公民对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观点、看法及态度的总称。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存权、人身人格权,政治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这些权利涵盖作为一国公民理应享有权利的方方面面。生存权、人身人格权是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作为一个自然机体和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公民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的根本前提,更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政治权利是核心权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凸显于公民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之中。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保障公民生存权利、人身人格权,实现政治权利的基石。2(X抖年宪法修正案中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国家根本大法中,使“人权”由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原则规定,夯实了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基础。由此可见,在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当代中国,公民是否具备基本权利意识,不仅是衡量自身是否具备进人社会的标尺,也是体现国家民主化程度与人权状况的标志。缺少这些基本权利意识,公民只能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很难真正地融人社会,而国家权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民主法治的文明国家也只能是徒有其表。在实际生活中,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某些权利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够实际享有,那么,培育公民基本权利意识,引导公民努力争取自身权利由法定向实有的转化,切实保障自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加强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教育,引导公民合法享有自身权利,最首要的是加强公民平等观念的培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不仅首肯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且强调公民在权利行使过程中的平等。公民的平等观一方面包含着所有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义务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以及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惩罚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态度中。换言之,培育平等观念就是要引导公民怀有正义感,勇于反歧视、反特权,才会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主人翁意识是宪法意识的本位性体现

主人翁意识是公民的一种与国家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体现于公民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当家做主人的态度上。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牢固树立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公民不仅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管理国家事务,而且能够通过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基层民主、群众自治等形式管理基层社会事务,更为直接的是,公民可以依照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十七大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作为一国公民,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具体说来,公民应该认识到在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的同时也是在促成国家政治意志的形成。公民履行纳税义务,其实质在于通过缴纳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权利和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公民,才能认识到国家安危、社会和谐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肩负起保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尊严的神圣职贵,担当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教育,促使每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学习、掌握、运用宪法这一总章程,使其能够认识并努力争取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新时期,我国宪法把新阶层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政治协商会议中新阶层对国家政策制定的建言献策彭显了他们的主人翁态度,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公民主人翁意识的提升,也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