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22:3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力监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权力监督

权力监督交流

马克思主义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但当前的监督机制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一、客观分析权力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客体:横向监督中的“盲区”与纵向监督中的“断层”导致监督范围不全。

尽管当前的监督机制从理论上讲涵盖了所有的监督客体,但事实上由于某些权力过于集中,监督的有些环节出现空档,使本应该受到监督的权力得不到真正的监督。一方面,上下级监督中存在“盲区”。特别是在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上,上级监督受时空限制,难以了解到实情,是“雾里看花”;下级监督因自身受制于被监督者,无法监督到位,因而更是“隔山观景”。这种对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掌权者“上级监督不到、下级监督不了”的问题目前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监督机关自身存在监督“断层”。拥有监督权的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由于监督权存在局限性与独立性,自身监督不现实,上级监督同样难以到位,因而群众不得不产生“谁来监督你”的疑虑。由于对权力的监督存在许多“盲区”和“断层”,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当权者”长期处在监督的“真空”状态,导致腐败。成克杰、程维高等就是这种“真空”下的典型。

2、监督主体:权力的分散与独立行使职权的弱化导致监督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纪检、检察、监察等部门监督主体的多重领导体制存在着许多的控制、约束和分权的缺陷,不利于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独立行使职权,减弱乃至化解了有效监督的力量。地方各级纪委的工作是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的,因而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很大难度,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又存在空间上的距离,且以少数监督多数,实在难以到位。监察机关在与纪委合署办公的情况下,行政监察职能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行使监察权。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监督同样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制约,对审计结果的处理权限十分有限。检察机关仅仅偏重对构成犯罪的腐败案件的查办,“不告不查”的办案原则致使主动监督的职能根本不存在。作为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由于监督权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开展监督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权力监督调研报告

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许多事实说明,缺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必将酿成专横甚至悲剧。掌权者如果没有监督制约,随时都有被权力腐蚀的可能性。近几年来,国税系统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职务犯罪现象仍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尤其要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度,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能不能”的问题

有人把权力比作一条大河,当它在河道里时,美好又有用;当它溢到岸上,便迅猛不可挡,能冲走前方的一切,带来的可能是毁灭和灾难。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权力需要有制度制约。权力好比河流,制度好比堤坝,如果堤坝达不到应有高度或不坚固,河流就会带来祸患。当前,我们在加强职务犯罪监督制约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无章可依”问题,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防范措施滞后于形势发展,出现一些制度上的空档;比如“执章不严”问题,讲感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比如“有章不依”问题,不按规矩办事,对上级明令禁止的东西,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等等。实践证明,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规范性和强制性,是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带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一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延伸规章制度,使其形成纵横交织的严密体系,力求措施在前、防范在先。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无论什么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问题,都要坚持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五公开”,以公开求公正;要健全岗位轮换制度,对在一个工作岗位时间较长的人员要进行横向或纵向调整;要健全预防职务犯罪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切实解决好有关制度规定的“粗线条’问题,把上级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变成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实施细则,对办理有关事项的条件、规则、程序、纪律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使行使权力和监督权力都有据可依。三要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在制定有关制度规定的同时,还要制定出确保制度规定落实的制约措施,尤其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和事,坚决查清,严肃处理。

二、要增强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愿不愿”的问题

自我监督是监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监督既是监控自身行为的警戒器,又是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层次的催生剂。世界上所有的人没有不被监督的,都在被监督之中,只不过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不自觉的人受到监督后感到不舒服,出了问题受到处分又后悔。所以,应该使每个人都感到既在监督别人,也要接受别人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使大家认识到,虚心地、真诚地接受监督和批评,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增强免疫力的内在力量,是抵御各种诱惑、保持不败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格魅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当掌握权力而没有监督和制约时,虽然一时感到“舒服”,但容易得意忘形,自我放纵,滥用权力,难免陷入迷途,甚至自毁前程,身败名裂。所以,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权力主体来说,必须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的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摒弃权力的私有化、商品化,决不允许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防止和克服各种职务犯罪的行为。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期望。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和影响,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作为国税部门,各级干部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更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千万不能摆架子,甚至错误地认为主动接受监督会降低身价。要经常按照党章和党纪政纪条规对照检查,经常从胡长清、成克杰等反面教材以及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自己已经发生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改正。

三、要创造有利于权力监督制约的环境和氛围,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敢不敢”的问题

查看全文

权力运行监督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尤其是在教育促廉、制度保廉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抓学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

领导干部的日常学习和教育,对增强反腐倡廉意识,虽然难以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责任,又是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开展的“抓源头、促清廉”的活动中,先后组织了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参加省厅纪委统一安排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基地的参观展览活动,到革命老区“地下航线”红色教育基地听老支书上党课,组织观看《反腐警示录》电教片,还利用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安排,组织领导干部学习《领导人员从政清廉若干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内容。

我们还在全所各个党支部的范围内,认真开展中央纪委部署的“六个一”教育活动。重点开展了以学党章、知荣辱为主要内容,以“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针对每个时期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和特点,我们每个季度向各位领导干部推荐一篇廉政的教育文章或劳教系统内的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做到警钟长鸣。此外,还结合省政法委布置开展的“高举旗帜、忠诚履职、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形象”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市开展的“**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的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学习教育内容。做到制度与文化、惩治与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做到廉政警钟常敲,反腐之经常念。

二、抓制度建设,提高领导决策的法制化水平。

抓权力分解,铲除权钱交易的土壤。按照省司法厅党委“六个不直接分管”和省劳教局党委“对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的实施办法”,我们牢牢抓住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内容,落实执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干部人事、财务、建设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生产管理和执法工作。对“一把手”的权力实行有效地制约,在领导班子内部建立了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我所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落实执行好“三重一大”工作的集体决策规定,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和劳教企业领导人员“七不准”的规定。正因为这些规定的执行比较到位,确保了我所权力的顺利分解和有效运作。

查看全文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滋生腐败

反腐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完善监督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定是被滥用的权力;权力被滥用,必定导致腐败。如果我们把所有腐败案例作一认真分析,不难发现,那些曾经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一把手”,之所以走向腐败,“一个拥有”和“一个失去”,是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所谓“一个拥有”,就是那些大大小小走向腐败的“一把手”,都曾拥有或大或小的过于集中的权力;所谓“一个失去”,就是这些或轻或重的腐败,都是因为在权力行使中失去了应有的监督而导致。

失去应有监督的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22次受贿677万余元。结果,被判处无期徒刑,没收赃款人民币661万元、美元1.99万元,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失去应有监督的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以一句“名言”流传至今:官做到我这一级,就没有什么能管得着的了。胡建学说得如此直白大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一把手”的权力行使,缺乏起码监督的实际情况。

失去应有监督的四川简阳市原市长王善武,虽然尽可以在别人面前充大爷,但在行贿者面前却只能当孙子。一个行贿老手在酒酣之际,竟拿王善武作赌注:叫他15分钟到,王善武就不敢16分钟来。于是,当场拨电话,“不一会儿,王善武就匆匆赶来。”

失去应有监督的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在以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的县,大行收受红包礼金之风。据调查,向其送红包礼金,全县乡局单位无一“空白”,全县科乡级以上干部无一“死角”。有一年收的红包礼金,就相当于靖宇县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三。

因此,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

查看全文

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思考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点,并把它作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代表人民并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以后则要代表并领导人民掌握和行使好国家的各项权力。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说到底,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我们党执政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很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等基本问题上出现偏差。比如,有的人认为,权力不是人民赋予的,是个人奋斗得来的,是凭“关系”取得的,甚至认为是某上司恩赐的。于是,拉关系、找靠山,直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消极腐败现象都出现了。这说明,权力观一旦出问题,必将导致严重的恶果。只有把权力的来源真正搞清楚了,才能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练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为谁服务”却成了问题,有的认为“谁领导我,我就为谁服务”,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有的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搞所谓“公私兼顾”;有的甚至“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搞以权谋私,陷入腐败泥坑。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当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记者: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必将导致腐败。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

夏赞忠: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有效防止权力的蜕变和滥用,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第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首先,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甚至有错误之处,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监督。当前,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明哲保身吃香,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去掉私心杂念,才能一身正气,无私无畏,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内,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扩大在市、县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等举措,进一步发挥了党代会和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通过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权,加大了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工作力度。在政府机关,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明确提出了把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并以此来部署和开展行政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有许多新鲜经验。要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查看全文

权力监督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权力监督反腐败民主政治现代法治

[论文摘要]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建立和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度,不断强化权力监督机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最终达到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目的。因此,权力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又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要求最为完善、最为有效地保护人民的权利,但社会主义的公共权力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先进性而自动免除被变异的风险。在现有的条件下,人民还不可能实现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是以层层委托的方式运行的。要把社会主义的公共权力在人民中间落到实处,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就必须使人民对国家权力及其具体的运行具有监督制约能力。同时,现代法治与权力监督具有连动性,一方面权力监督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另一方面现代法治是权力监督最有效的力量。权力监督作为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不仅要求不同的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主体行使,以权制权,相互制衡,而且绝对排斥政府的专断、特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如果违背权力行使规范错误地行使权力,就要被纠正或处罚,其实质是对权力运用的制约,是对权力消极作用的遏制。因此,权力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又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

一、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并不直接地表现为所有的人民个体都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而是将这种权力委托给人民中最能为实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优秀分子代表自己去行使这种权力,在我国即表现为先通过选举的形式产生出人民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人民的公仆。另一方面,如果人民选出的代表和代表选出的公仆不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行使权力或违背人民的意志、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则可以通过罢免的形式收回委托的代表权和国家事务管理权。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权力监督,没有权力监督支撑的民主则是虚伪的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加强权力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的民主还只能以间接的形式为主,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通过人民自己实现人民管理国家”,[1]也达不到“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管理国家”[2]的理想境界特别是中国有13亿人口,要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全体社会成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只能将其委托给民选机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又将各种具体的权力委托给各级国家机关,各级国家机关又层层委托给各级组织和个人,这样无论就权力的产生还是权力的运行,都产生了层层委托和关系,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权力的行使是基于人民的同意和委托,人民通过选举出真正符合民意的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再由此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将自己的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就应向人民负责,忠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公职人员行使,就理所当然地有权对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的过程及其结果实行监督。

查看全文

政府权力监督分析论文

摘要: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力量,对于政府权力的监督主要来自政府内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权力不仅需要内部分工的监督,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而作为社会自治力量代表的非营利组织也就自然承担了这一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我国非营利组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展开探讨,深入了解其现状,提出完善、发展的相关对策,对于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权力;监督;公众参与

非营利组织,英文全称是Non-ProfitableOrganization(简称NPO),或者是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NGO),也叫ThirdSector(非营利组织)。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它指的是那些具有组织性、非政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

国际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从结构运作上界定、从法律法规上界定、从特殊目的上界定、从子类构成上界定,等等。对NPO的各种概念界定,由于其所观察的角度及侧重点不同,可能会导致其所涵概的内容相差较大,那么对NPO认识上的差异就更是在所难免了。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不同界定,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等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形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它们是在我国由命令式的中央计划经济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由单一的集权式治理方式向民主化实践的方式过渡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府依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反过来非营利组织又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监督方式完善了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政府权力的功能性分析

1、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查看全文

加强对权力制约监督研究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当前我省在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了目前我省在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公共权力;制约;监督;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3)12-0066-06

根据省纪委“关于落实省重点课题‘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研究’调研方案”的安排,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对防止腐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意义”子课题。今年5月我们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福州、南平等设区市及其辖区内部分县(市、区)机关、乡镇、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干部群众,以及向上述地区党政机关干部发放调查问卷(共发出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0份,回收率为97.5%)等形式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看法:

一、当前我省在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的探索和成效

一是对权力的本质和权力制约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腐败与私有制相伴而生,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权力腐败问题。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干部群众已经不再盲目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对权力的本质和腐败的根源,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在问卷调查中有82.6%的人认为产生腐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掌握权力的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91.5%的人认为防止腐败最有效的手段是推进民主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政务公开、运作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时,我们发现,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从国家兴亡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权力制约问题,普遍认为应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

查看全文

加强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考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近年来一直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亿万中国人民最关注的制度建设和社会问题之一。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效与否,不仅事关民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执行的关键性,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曲折历程,深刻反思其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一、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回顾

新中国党和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是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却又不断遭受挫折的过程中曲折地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总结指出:“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视监督有两个时期:一是延安时期,一是五十年代初。”在延安时期,出于全民抗战的需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党十分重视民主,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党外人士对党的监督。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反映出以为领导的党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的精神和态度。党对党外人士的许多批评意见十分重视并尽可能采纳。如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意见,黄炎培与一起探讨中国历史的兴衰周期率,提出了民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党持续执政兴旺的观点等。他特别强调,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说明当时党已认识到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对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视。所以,延安时期,边区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原则,明显的是为了从制度上实行派和党外群众对共产党和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而《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更是建立了一套代表机关的监督制度,议会有广泛的监督权。此外,还建立了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更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的罢免权。尽管这些制度受当时战争任务的影响,不能充分实施,但如此重视监督和制约制度的建设,的确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国后,党依然比较重视监督制度,到1957年这段时期是我们党重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又一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体现了民主监督和对权力制约的政体特征。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临时国家权力机关中,各种社会力量既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又相互监督和制约。除此之外,党还比较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对党的监督作用。1950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在报刊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当时存在的一些党的领导者随着地位、威信的提高,不能接受群众对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批评,从而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倾向,为此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报纸等形式,对党和国家实行监督批评。

与此同时,国家对行政监察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是较为重视的。当时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人民监察委员会是当时政府的四大委员会之一,专门负责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和正确履行职责。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使党内监督制度得到加强。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国家监督制度上的滞后问题。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取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监督和制约地位有所下降。同时,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监察部,使它的监督有效性受到限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56年党的“八大”是我们党对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一次十分有益的理论探索。刘少奇同志在政治报告中从四个主要方面全面论述了加强对国家工作监督的四个方面:第一,必须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第二,必须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第三,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第四,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必须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和揭露,凡是对批评实行压制和报复的人,必须受到应得到的处分。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形势突变,党的这些加强监督的主张没能付诸实施。1957年开始以后的几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监督被大大削弱,在一些领域甚至不存在了。一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及其扩大化错误,在客观上导致了堵塞人民群众言论、关闭社会监督渠道的错误;二是1958年化开始实行的“政社合一”,在不断加强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把权力集中于党委,使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发挥,且司法机关分工配合、互相制约的理论也受到批判;三是1959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监察权归党的监察机关,破坏了国家权力的监察体系;四是1958年后各项权力向党委集中,导致党内监督功能也日趋退化,“一言堂”、“家长制”盛行,党内监督近乎消失。

查看全文

机关权力监督思考

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缺乏必要监督的权力,就有可能被滥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要求政府的公正、高效,要求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因此,加强对机关权力运行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清醒认识,更是我们党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巩固执政地位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完善机关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经26年,到目前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政府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职能,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这其中,各党政机关、职能部门能否有效“监管到位”,及时制止越轨行为,引导整个社会依法经营,正是这关键中的关键。因此,保障机关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完善机关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强化机关权力运行的监督,避免可能发生的权力滥用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是保证党政干部队伍廉洁奉公的迫切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