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22:0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权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权力监督交流
马克思主义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但当前的监督机制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一、客观分析权力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客体:横向监督中的“盲区”与纵向监督中的“断层”导致监督范围不全。
尽管当前的监督机制从理论上讲涵盖了所有的监督客体,但事实上由于某些权力过于集中,监督的有些环节出现空档,使本应该受到监督的权力得不到真正的监督。一方面,上下级监督中存在“盲区”。特别是在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上,上级监督受时空限制,难以了解到实情,是“雾里看花”;下级监督因自身受制于被监督者,无法监督到位,因而更是“隔山观景”。这种对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掌权者“上级监督不到、下级监督不了”的问题目前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监督机关自身存在监督“断层”。拥有监督权的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由于监督权存在局限性与独立性,自身监督不现实,上级监督同样难以到位,因而群众不得不产生“谁来监督你”的疑虑。由于对权力的监督存在许多“盲区”和“断层”,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当权者”长期处在监督的“真空”状态,导致腐败。成克杰、程维高等就是这种“真空”下的典型。
2、监督主体:权力的分散与独立行使职权的弱化导致监督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纪检、检察、监察等部门监督主体的多重领导体制存在着许多的控制、约束和分权的缺陷,不利于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独立行使职权,减弱乃至化解了有效监督的力量。地方各级纪委的工作是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的,因而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很大难度,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又存在空间上的距离,且以少数监督多数,实在难以到位。监察机关在与纪委合署办公的情况下,行政监察职能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行使监察权。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监督同样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制约,对审计结果的处理权限十分有限。检察机关仅仅偏重对构成犯罪的腐败案件的查办,“不告不查”的办案原则致使主动监督的职能根本不存在。作为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由于监督权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开展监督的积极性。
权力监督调研报告
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许多事实说明,缺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必将酿成专横甚至悲剧。掌权者如果没有监督制约,随时都有被权力腐蚀的可能性。近几年来,国税系统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职务犯罪现象仍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尤其要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上下功夫。
一、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度,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能不能”的问题
有人把权力比作一条大河,当它在河道里时,美好又有用;当它溢到岸上,便迅猛不可挡,能冲走前方的一切,带来的可能是毁灭和灾难。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权力需要有制度制约。权力好比河流,制度好比堤坝,如果堤坝达不到应有高度或不坚固,河流就会带来祸患。当前,我们在加强职务犯罪监督制约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无章可依”问题,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防范措施滞后于形势发展,出现一些制度上的空档;比如“执章不严”问题,讲感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比如“有章不依”问题,不按规矩办事,对上级明令禁止的东西,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等等。实践证明,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规范性和强制性,是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带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一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延伸规章制度,使其形成纵横交织的严密体系,力求措施在前、防范在先。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无论什么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问题,都要坚持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五公开”,以公开求公正;要健全岗位轮换制度,对在一个工作岗位时间较长的人员要进行横向或纵向调整;要健全预防职务犯罪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切实解决好有关制度规定的“粗线条’问题,把上级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变成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实施细则,对办理有关事项的条件、规则、程序、纪律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使行使权力和监督权力都有据可依。三要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在制定有关制度规定的同时,还要制定出确保制度规定落实的制约措施,尤其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和事,坚决查清,严肃处理。
二、要增强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愿不愿”的问题
自我监督是监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监督既是监控自身行为的警戒器,又是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层次的催生剂。世界上所有的人没有不被监督的,都在被监督之中,只不过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不自觉的人受到监督后感到不舒服,出了问题受到处分又后悔。所以,应该使每个人都感到既在监督别人,也要接受别人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使大家认识到,虚心地、真诚地接受监督和批评,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增强免疫力的内在力量,是抵御各种诱惑、保持不败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格魅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当掌握权力而没有监督和制约时,虽然一时感到“舒服”,但容易得意忘形,自我放纵,滥用权力,难免陷入迷途,甚至自毁前程,身败名裂。所以,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权力主体来说,必须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的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摒弃权力的私有化、商品化,决不允许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防止和克服各种职务犯罪的行为。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期望。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和影响,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作为国税部门,各级干部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更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千万不能摆架子,甚至错误地认为主动接受监督会降低身价。要经常按照党章和党纪政纪条规对照检查,经常从胡长清、成克杰等反面教材以及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自己已经发生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改正。
三、要创造有利于权力监督制约的环境和氛围,解决好预防职务犯罪“敢不敢”的问题
防范权力腐败研究思考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关键词:防范;权力腐败;措施;思想道德
Abstract:ThelookingoverancientandmodernsinChinaandabroad,corruptaretheauthoritymovementoutofcontrol,theunbalancedresult.“corruptisradicallytheauthoritycorruption”.Theso-calledauthorityiscorrupt,whatreferstoiswieldstheauthoritycertaininstitutionsorthecadredepartsfromthepublicauthoritythenatureandtheprinciple,theauthorityprivatization,therelations,theprivilege,thecommercialization,orthecliqueseeksthepersonalgainforindividual.Theauthoritycorruptessenceisthepublicauthorityisabused.Therefore,theguardauthoritycorruptionbesidesleadsinexpensivelybyGermany,raisesinexpensivelybythesalary,whatismostbasicisthroughstrengthensthesurveillance,thelegislativerestrictionauthority,preventsthepublicauthoritytoabuse.
keyword:Guard;Authoritycorruption;Measure;Thoughtmorals
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严重。深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松散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道德内约松散,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的主体摆脱了自己应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使政治行为主体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权力运行监督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尤其是在教育促廉、制度保廉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抓学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
领导干部的日常学习和教育,对增强反腐倡廉意识,虽然难以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责任,又是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开展的“抓源头、促清廉”的活动中,先后组织了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参加省厅纪委统一安排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基地的参观展览活动,到革命老区“地下航线”红色教育基地听老支书上党课,组织观看《反腐警示录》电教片,还利用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安排,组织领导干部学习《领导人员从政清廉若干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内容。
我们还在全所各个党支部的范围内,认真开展中央纪委部署的“六个一”教育活动。重点开展了以学党章、知荣辱为主要内容,以“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针对每个时期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和特点,我们每个季度向各位领导干部推荐一篇廉政的教育文章或劳教系统内的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做到警钟长鸣。此外,还结合省政法委布置开展的“高举旗帜、忠诚履职、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形象”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市开展的“**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的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学习教育内容。做到制度与文化、惩治与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做到廉政警钟常敲,反腐之经常念。
二、抓制度建设,提高领导决策的法制化水平。
抓权力分解,铲除权钱交易的土壤。按照省司法厅党委“六个不直接分管”和省劳教局党委“对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的实施办法”,我们牢牢抓住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内容,落实执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干部人事、财务、建设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生产管理和执法工作。对“一把手”的权力实行有效地制约,在领导班子内部建立了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我所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落实执行好“三重一大”工作的集体决策规定,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和劳教企业领导人员“七不准”的规定。正因为这些规定的执行比较到位,确保了我所权力的顺利分解和有效运作。
从权力本位迈向权利本位
理论学术百题综述
——关于“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诸多热点问题的研讨综述
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进一步推动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地方政府创新蓬勃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在近日召开的“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举办)上都得到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当前我国政治发展仍处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过渡的艰难过程中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国家与社会由原来的一体化到二分;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主要不是建立在强力基础上的人治,而是建立在权利基础上的法治;公共权力从私人理性向公共理性迈出初步步伐;政治体系内部的结构功能在逐步调整,部分实际权力在由党内向政府转移;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在提升,政治体系的规则化水平在提升;在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加剧,社会多元化情况下,公民的自主程度在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数量扩张,但质量还较低。
与会者认为,虽然我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以上诸多方面的可喜变化,但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攻坚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举世瞩目,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腐败现象蔓延,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明显,政治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瓶颈。
监督制约权力防止公有权力滥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以监督保廉,建立“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法护廉,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通过法律和规范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后的优厚待遇规范化、制度化、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主体依法对社会生活的管理者以及社会管理运行进行监督检查、惩戒和制约的行为、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等,具体请详见。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严重。深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松散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道德内约松散,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的主体摆脱了自己应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使政治行为主体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意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为戒徇私,开拓创新,善于进取。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以“权利”制约权力——列宁晚年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探索
【内容提要】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的政权之后,并没有象列宁所预想的那样建立起“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的政治制度。相反,由于种种原因,苏维埃政权出现了权力日趋集中的倾向。列宁洞察了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和潜在的危机,对此深感忧虑,希望能通过建立权力制约体系来根除政治体制的弊端。
【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权利/列宁
【正文】
工人阶级掌握了全国政权以后,如何保证公共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被他用,怎样防止“人民的公仆”变成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主人”,这是新生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便使得他对苏维埃政治体制的忧虑加重了。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且可能会发展成为威胁整个“肌体的健康”的“毒瘤”。为了根除政治“顽疾”,他开始致力于权力制约机制的探索。
一、权力的集中需要权利的制约
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深入地研究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初构想。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民主理想。依据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民主制的理论,他提出未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应当比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优越得多。
领导干部的权力观
一权力有限论的一般含义
把权力视为区别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权利,理解为超社会组织体或特权者享有的一种垄断性的政治上的强制力,是从古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卢梭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理论就是由此引伸而来的。([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版(修订本).2003.[p31-35])。一个国家,一片领土,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民及一个权力是同义语,也等同于统一的国内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实效。([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83])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将其参加社会管理的权力授予自由选举而产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据法而过一种法律生活。选举是这种权力观的重要原则,建立以普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会文明进化的首要标志,一个尽量消极的政府是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选举在国家权力制度配置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观的主要特质是政治性的,法律不过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战前后,萌发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宪政理论得到长足,强调用法律限制权力、防止歧视和专断、为政府行为设定实质性界限、建立以法治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的更为根本的标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律确定国家权力并对国家管理者进行限制,使政治权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过法律或者说通过宪法的认可再把权力转化为合法的权威。”(信春鹰.宪法的发展.宪法比较(李步云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p127])权力有限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明显特征:(1)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法律认可;(2)政治权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护民主与人权的手段不仅仅采用一般化的权力限制——选举制度和权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权力实际运行中形成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约束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权力有限论的核心归结为权力和权利均衡论,它包含七个方面的基本涵义:(1)权力和权利总量均衡;(2)权力为权利提供保障和服务;(3)权力主体特定;(4)权力的职能具体化;(5)权力操作技术规程化;(6)权力的界限明晰化;(7)权力运行程序化。其中,权力按国家职能分工配置、权力受限制或防止权力恣意行使是权力有限论的根本。二权力有限论的理论形态
权力有限论源自古希腊罗马的国家职能分工理论。它经古代到中世纪的发展,到现代社会,经过了一个对权力的外部强制到内部制衡再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化过程。这个过程中权力完成了抽象权力向具体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向法律化权力、权力权利化的演进。
1.权力的国家职能分工理论
权力的概念试析论文
权力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但困扰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广受人们的关注,正如福柯所说:“在西方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最迫切而强烈地关心像‘谁实施权力?如何实施?对谁实施?’这样的问题。”[1]
一.“权力”概念综述
权力在词源上对应的拉丁语或英语词汇大致上有两种取向,一种认为是拉丁语中的“Potere”,原意为“能够”,或具有作某事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种认为“权力”一词出于拉丁语“Autorias”,一是指意识和法令,二是指权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这个英语单词。在本文中,取的更多的是前者“Power”的含义,特别在后文中会论述到韦伯对权力和权威的详细区别时,我们会发现在汉语中,权力这个词对两个含义是兼而有之的。
在汉语中“权”原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后引申为动词,衡量、揣度之意。现在把权力引申为“一个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影响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种力量”。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社会学词典》都将权力作为一种力量来看待。[2]但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却将权力视为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是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这些辞书上对“权力”似是而非的解释并不能令我们满意,历代学者大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1.从亚里士多德到罗素
对权力最早的论述,不得不追述到亚里士多德那里。亚里士多德曾说,主人只是这个奴隶的主人,他并不属于这个奴隶;奴隶则不仅使其主人的奴隶,还完全属于其主人。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其基础是奴隶根本不能获得实现其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因而依附于主人对一切暴力手段的垄断。[3]这种依赖关系的建立,就是权力关系的形成了。
公共权力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和公民自由。自从公共权力产生之后,人们一直在试图打造各种各样的缰绳驾御它,从早期的以德制权、以礼限权,到近代的以权制权和用“第三部门”力量制约公共权力,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对中国人民来讲,制约公共权力的路还很长。
[关键词]公共权力道德监督社会中介力量
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高悬在每个人的脑门之上。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话:Thegovernrnentcandoeverything!意思是说:“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可以做任何事情”;或者译作“政府的公共权力可以面向任何人”。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而形成的。然而,权力本身具有极强扩张性,掌权者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限度为止,因此对权力的限制与制约成为实现宪政的基本要求。
一、权力的公共性
从权力的来源来看,它是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它区别于包括人的身体在内的一切自然力。因为,一切属于自然界的因素,它的力量就是它本身,它除了它自身之外,是不可能借用、占有和整合出一种超越自己自然能力的力量来的。而人则不同,人的身体等自然的存在物,往往成为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力量的承载体。而且,他所承载起的力量几乎是不可度量的。个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受到了社会制度的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的代表,由他掌握的权力所显示出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所规范和鼓励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根据它所在的社会制度原则整合出的力量,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的系统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