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17:2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治理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治理结构特点演变论文
内容摘要:企业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彻底改变温州现行家族制的治理结构不仅仅是引进职业经理,关键在于产权制度的变革。边界模糊的企业联合体组织发展,有再造企业的治理结构的作用。社会资本冲淡家族资本,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
关键词:企业治理结构家族制中间组织
企业的治理结构较多被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斯坦福大学的钱颖一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聪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李南开大学维安教授对公司治理概念的理解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规范公司各利害相关者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这又包含二层意思,其一,公司治理整顿是在既定资产所有权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权形式不同,公司治理的形式也会不同,另一层是,所有权中的各种权力就是通过公司治理整顿结构进行配置的。这两方面的含义体现了控制权配置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密切关系: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整顿是控制权的实现。笔者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一套以合约关系配置处理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控制权的问题,而控制权取决于企业的产权制度。
温州企业的家族制治理特点及弊端
在温州古典模式中,大多数温州企业实行家族制,从而企业的治理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企业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家族中辈份、资历最高的成员便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可以独裁式地指挥家族企业的事业,保证了决策过程的迅速性;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可以有效克服委托制的弊端;企业创始人的独创精神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无形中减少了企业内部为争夺权力的斗争,降低了企业内的交易成本。家族制的这种企业治理结构顺应了早期温州古典经济特点,企业规模不大,管理简单,所以,采用家族制交易成本较低。
随着规模经济发展,温州企业的家族治理机制弊端渐露,近年来,企业超越家族制的呼声渐高。美国学者麦迪思借助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是个有机体,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其生产经营管理是有不同要求的,其中从诞生期到学步期离不开创始人的精心呵护,企业创始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使其对企业比其他任何人具有更强的爱心及控制欲。与此同时企业家为了企业,全家自下而上可以不顾回报地全身心地付出,这也是其他人所难以做到,此时的企业完全离不开创建它的企业家,这如同一个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创始人的这种创业热情,才使得企业能顺利诞生与成长。然而,家族式经营妨碍现代营销营运,管理基本上沿袭传统方法,家族文化传统对外人的排斥,使得启用专门的经理管理步履维艰,“五缘”关系(即血缘、亲缘、地缘、学缘、业缘关系)成了困扰“温州模式”最大的问题。
企业治理结构改革论文
1998年9月初,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谭安杰教授惠赠大作《中国企业新体制——督导机制与企业现代化》(以下简称《督导》,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督导》的确写得不错,既有理论的引介和讨论,也有经验的考究和实证;既有对现有改革问题的分析,也有对进一步改革的建议;文字简练,论证也充分,有很多值得国内学者借鉴的地方。现想藉此讨论一些有关的理论问题。一概念使用:治理结构还是督导机制在《督导》中,corporategovernance被译作“督导机制”,而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方面则称之为(或译作)“治理结构”,并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和认同。严格说来,“督导机制”也许比“治理结构”更恰切,也更符合中文的含义,因而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因为,按照凯德保尔(a.cadbury)的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所谓督导机制就是“指导和监督公司的制度和方法”,或者按照《督导》的定义,“它是一种进程和机制,其宗旨是保证公司能以及时和负责任的方式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进行工作”。但是,“督导机制”这一术语看来很难为国内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与制度变迁中发生的路径依赖是同一个道理。演化经济学家爱讲键盘的故事,为什么速度更快、效益更高的maltron键盘和dvorak键盘不能取代先行使用和普及的owerty键盘?这可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与此类似还有一个术语,即regulate,既可译作“管制”,也可译作“规制”,且“规制”比“管制”更恰切,但后者是从日文译过来的,而且相对较晚。因而“管理”自然被人们广泛接受,“规制”甚至被有的学者批评为用语不当和理解错误。因此,笔者仍然沿用“治理结构”而不用“督导机制”的提法。二问题界定: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产权和交易,或产权安排和市场竞争,或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关系究竟怎样?有无轻重、先后、高低之分?如果有,究竟谁先谁后,孰轻孰重,何高何低?国内外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笔者过去也曾对此发表过评论,现在,《督导》又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督导》明确指出,国内在讨论企业改革问题时,对明晰产权问题过份重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谁拥有什么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始终应该是:使企来更有效率和盈利能力,以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作出贡献”,如果不以财富的创造为重而以财富的再分配为先,明晰产权过程的代价超过了由此而得到的收益,那么,这样的改革就会走偏方向。更何况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产权明晰也不足以构成改善企业绩效的充分条件。这一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明晰产权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笔者以为,有几个问题应当厘清和强调:一是财产所有权并不等于企业所有权;二是明晰产权并不仅仅是界定谁有什么权利和收益,更重要的是明确谁应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三是产权明晰固然重要,但绝非一纸合约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其他制度安排协调互动的过程;四是明晰和界定产权是建立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但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有效治理和高效率。既然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不是一回事,按照不完全合约理论,企业所有权要用企业控制权来定义,但是,企业的产权来自于要素所有者的产权,在企业(合约)中,要素所有者的产权并未丧失,而是发生了重组和变形。因而,初始产权仍然是要素所有者进行合作建立企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不明确这一点是不恰当的,否定这一点也是不对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其有关所有权束广泛的分散和割裂,一切决策必然涉及多当事人,组织中的治理方式,即指导和监督机制就更形重要。“因为督导机制比起所有权制度来,能更好地达成共识,创造有效的行为规范。财产权不是仅仅被法律和规章制度所能定义的,它必须在社会规范、习惯和制度之中运作,只有这样财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以为,从财产权的实际运作和有效实施的意义上来讨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思想,值得特别强调和重视。因为,权利是要实施和运用的,不能实施的权利不是权利,而是桎梏。在走向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真正的进步不是写在纸上的许诺,而是每一项具体自由权利的真正实施、有效运用和切实保护。在讨论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问题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比较而言,国内学者更多关注产权问题,而国外学者则更多重视治理结构问题。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国内学者之所以关注产权,是因为产权问题没有解决;国外学者之所以重视治理问题,是因为解决了产权问题并不能自动地解决治理结构问题。三本质揭示:两种模式和三个含义在《督导》中,作者把美日欧发达国家目前实施的企业治理结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简称为“外部模式”;一种是以局内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简称“内部模式”。前者流行于英美等国,也称英美模式;后者实施于日德等国,也称日德模式。前者依靠发达的外部企业控制的市场,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控制企业,其核心原则是由股份持有人选举一个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进行经营;后者没有发达的外部控制的市场,通常由大股东(包括银行)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其中,在日本形成了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度,在德国发展了综合银行和董、监事会双重决策机构。对于治理结构的这种分类分析及其优劣长短,国内学界基本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但对治理结构的本质和特徵的探讨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首先,企业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套组织机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但又不局限于组织机构,而且包含着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国内学者在讨论治理结构问题时,过份注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这既与我国企业的目前状况有关,也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有关。这种情况从国内学者对治理结构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国内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公司没有意识和意志,它只能经由一个组织系统,即公司治理结构支配的管理人员才能对公司进行治理。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又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制,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其实,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对企业控制权的控制和对经理的约束,既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系统和活动,也可以通过债务比率来进行,这样一来,债务和资本权益的权衡和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就是所谓企业治理结构的金融观点。当然,用最优债务比率来控制控制权的无效扩张,用企业控制资产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来判断企业的预期价值,取决于债权的强度或有效程度。如果债权人很强,债权的强度和有效程度较高,其控制自然有效;如果债权人很弱,债权强度和有效程度不高,就像我国目前这样一借债不还,用债权控制企业控制权就很难奏效。其次,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套静态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而且是一个实际运行以及监督指导的过程。现有的理论过份注重企业治理结构的静态特征,而忽视了它的动态含义。既然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连接,那么,凡参与企业形成的契约者都是企业的利益主体或利益相关者。这既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也包括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工人和经营者,因而,企业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的治理就是委托人和人、所有者和经营者、债权人和债务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和搏弈。在理论上,虽然是股东会选举董事,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员,但在实践中,经理人员选择董事的情况却不乏其例,而且相当普遍;在理论上是董事会决策,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董事会的决策往往为经理人员所左右。因此,企业治理结构的组织机构安排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实际上在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这才是治理结构的本质和要害。在这里,既要注意治理结构在正规的监管层面上如何运作,也要注意其在非正规的层面上(包括传统习俗、商业文化和道德规范)如何发挥作用。这又与下面的讨论密切相关。再次,如何建立和发展企业治理结构,为什么美英等国选择了外部治理的模式,而日德等国形成了内部治理的模式?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各国的制度环境、历史发展和技术背景自然演化的结果,其进一步的发展也与此有关、例如,日本之所以形成以法人相互持股和主银行制度为特征的内部治理结构,既与日本战后一方面实行民主化,解散财阀,限制个人持股量,增强经营者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日本人回避风险的稳定投资偏好以及注重内部关系协调和合作的国民心理有关。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极其重要。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究竟如何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新、老三会(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的关系问题,而且也与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如何变化密切相关。真正有效的治理结构应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产物。对于以上三点,《督导》虽有涉及,但除第三点作者有明确的表述和强调以外,其他两点则缺乏明确的概括和专门的讨论。如能将这些思想展开加以讨论,《督导》也许会更加充实、更加丰满。四分析规范:经验实证和政策结论对于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问题,《督导》的分析和讨论相当规范。首先是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或命题,即中国表面上采取了美英体制中企业治理的基本结构,但实际治理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建立在外部市场基础上的架构所强调的种种原则,而是形成了“受内部人支配的企业督导程序”。同时强调指出,“在一个正在经历体制改革的经济中,其企业督导结构的有效程度,还要看主要参与者如何互相配合,以及怎样对不断变化的许多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在提出问题以后,作者进行了理论的引介和分析,然后利用其1993年10月、1994年6月和1995年对中国68家上市公司的三次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经验检验ⅱ⑿,并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⑴在董事会中,主要股东(政府)的代表性无足轻重,代表体现国家作为股东的机制尚未形成,因而,遇有资本结构的重大调整,政府的直接干预便不足为奇。⑵总经理和董事长主要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命,党组织对人事任免行使最终决定权,一般不受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效监督,与党政部门以及名义上代表国家作为公司主要股权拥有人的政府部门的直接间接联系,是中国受内部人支配的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⑶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没有像美英那样把重点放在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上,甚至个人股东连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都没有保障,也缺乏英美体制的基础,即具有竞争性的外部市场和法院制度的强大作用。中国还缺乏外部治理结构模式起和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对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些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些则需要进一步讨论。前者如,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并非要在似乎相互排斥的两种模式中作出选择,如果不得不选择的话,也是选择方向,而不是选择定型的构架和措施。在现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能起辅助功能的商业和监管体系,容许自我强制的企业督导布局发展出来”。后者如,在所谓“企业参议院”的设计中,对“老三会”的转变以及种种非正规的机制未予以充分考虑。不论如何评价,《督导》还是一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者严格的治学态度和对祖国发展的关心精神,也值得充分肯定。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现实表明,这一制度创新推进并不理想。本文从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阐述现代企业和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入手,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对策
一、现代企业与公司治理结构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考察美国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方式时提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级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这应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企业定义了,它揭示了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再是资本家本人,而是职业经理人员。出资人并不管理企业而是从经理市场聘用职业经理人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这就说明出资人的最终所有权与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出现了分离。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问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这样,公司治理结构便应运而生。在人们简单的理解中,公司治理结构几乎就等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利分配模式。
就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不尽一致。科克伦和沃特克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相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国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论文
[摘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现实表明,这一制度创新推进并不理想。本文从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阐述现代企业和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入手,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对策
一、现代企业与公司治理结构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考察美国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方式时提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级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这应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企业定义了,它揭示了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再是资本家本人,而是职业经理人员。出资人并不管理企业而是从经理市场聘用职业经理人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这就说明出资人的最终所有权与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出现了分离。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问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这样,公司治理结构便应运而生。在人们简单的理解中,公司治理结构几乎就等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利分配模式。
就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不尽一致。科克伦和沃特克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相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摘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现实表明,这一制度创新推进并不理想。本文从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阐述现代企业和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入手,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对策
一、现代企业与公司治理结构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考察美国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方式时提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级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这应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企业定义了,它揭示了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再是资本家本人,而是职业经理人员。出资人并不管理企业而是从经理市场聘用职业经理人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这就说明出资人的最终所有权与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出现了分离。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问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这样,公司治理结构便应运而生。在人们简单的理解中,公司治理结构几乎就等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利分配模式。
就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不尽一致。科克伦和沃特克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相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1家族企业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1.1家族企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对于家族企业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给出了家族企业的经典定义,企业创始人极其家族成员掌握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维持紧密的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重要决策权,特别是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高层人员的选拔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有: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股权和控制权为家族力量所掌握并拥有剩余索取权;家族企业的组织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多缘群体,在用人方面体现了“差序格局”;关键权力为家族核心成员所把持;家族规则和伦理规范代替企业规则和经济规范。
1.2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一般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构成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中其他相关利益者(员工、工会、社会组织等)的支持和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是为了提高经营的效率,同时降低经营的风险,对公司的股东、经理人员、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对各方激励与约束的平衡。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平衡,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实就是各种力量的平衡。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经营者选择问题,二是激励问题。
公司治理问题起因于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问题。由于我国家族企业大部分尚处于起步阶段,两权分离程度较低,因而问题不是很突出,但受家族企业本身特征影响,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很多缺陷,制约了家族企业的发展。
企业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所有权功能的实现形式。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而是确保企业源源不断地获得外部融资和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与融资方式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方式是公司治理结构得以形成和运作的基础,不同的方式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高技术企业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严重,蕴涵的问题则较为突出,从而对治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基于风险资本融资方式下的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相关制度安排也体现了一定的有效性。
一、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二、高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性归纳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探索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公司企业制的治理结构框架,但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就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国有企业能够建立一个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
公司治理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明确了公司事务决策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公司的决策、控制、经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在公司内部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期保障公司健康、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公司资本构成多元化、规模扩大化、业务复杂化、尤其是股票转让自由化导致的公司股东流动化,使得在公司内部逐渐形成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
1分权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各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基本遵从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在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
分权是指以出资人所有权在公司中转换为股权和公司法人权力为基础,将古典企业内集中于出资人的权力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行使。公司法明确规定三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及行使权力的规则,三机关各自独立行使职权,互不干预。
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进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私营企业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演变为依据,结合人力资本地位的变化及其对企业制度安排的影响,将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路径概括为:“两权集中对称→两权分离→两权分散对称”。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博弈地位的提高将导致私营企业制度安排最终向两权分散对称演进,这也是私营企业长期发展和成长的优化选择。
[关键词]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进;人力资本
企业治理本质上表现为一个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其核心命题是如何通过一个财产(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权利的契约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安排以提高组织效率。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主张企业治理结构的单边性,并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优所有权安排。但“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导致企业内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严重不对称,不利于充分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企业绩效的提高。
纵观企业制度的一般历史过程,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并在与非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化出多样化的企业制度安排。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并不存在唯一或单一的不变定式,而是随不同的契约条件在企业成员(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互动博弈过程中不断变迁。在人力资本非常稀缺和重要的情况下,私营企业极有可能突破家族控制,向其他治理结构演进。
一、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形态之一——两权集中对称(业主制)
私营企业创立之初,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人或家族所有。企业主既是创业者,又是实际经营者;企业管理人员也主要以家族成员为主,表现为家族企业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其产权结构基本属于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直接统一集中于业主或其家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企业治理结构——业主制。这种结构安排,在处于市场体制发育时期的企业小规模、单品种经营阶段,表现出私有产权显著的绩效,显示出了这种“原子型”的单一结构的高效率优势。首先,剩余索取权的独享使得所有权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动力,给企业主以充分的激励,并且这一时期物质资本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企业规模很小,企业主或其家族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来实施对企业的控制和进行有效的决策;其次,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单层次的治理结构保证了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时让渡控制权和所有权反而会带来低效率,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再者,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统一,所以,在剩余索取权与经营控制权之间基本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和“成本”等。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内涵
北京大学林毅夫等(1995)指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安排,实际是企业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结构。北京大学张维迎(1998)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一种解决股份公司内部各种问题的机制,它规定着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
整体而言,经济学家都认同一个共同点: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企业各参与者之间权利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安排,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具体化,而企业治理结构就是要实现这两种权利的最优安排。大多数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相分离,不需雇佣高级的管理人员,但普遍存在着雇佣中级管理人员和约束激励经理人员的问题,因而,家族企业也应该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并且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其治理结构也应该日趋完善。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交易成本与治理结构
(一)公司治理结构构成
张维迎(1999)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由一系列契约所规定,包括非正式契约和正式契约。非正式契约指长期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地接受的行为规范,如社会习俗、族规等,不在正式合同中注明,不具有法律的可执行性;正式契约属理性化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某种社会权威机构的保证下得到执行或强制执行。任何企业治理模式都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人们根据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同,又将企业治理结构分为两类:规范型治理结构(以正式契约为主体)和伦理型治理结构(以非正式契约为主体)。很显然,能够以相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来协调彼此之间行为的人们,往往是同一血缘、亲缘的成员,选择伦理型治理结构的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而选择规范型治理结构的企业往往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