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06:53: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化

政府仿企业化

一、传统行政模式的危机与政府仿企业化理论及其实践

传统的行政模式可以追溯到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它奠定了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而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和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两分法这一传统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模式发韧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基本可以归结为一种政治领导或控制之下的行政,严格的官僚组织体制和政治行政相对分离是其两大主要特征。[1]

穷则变,危机是变革的先导或前奏,传统行政模式的危机表现为其不适应性,而这种不适应性的来源则是时代的变革造成的。

政府仿企业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官僚组织体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适合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并在当时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这种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有六大特征,即法制化、层级制、公私分开、专业化、职业化和规律性[2];具有这些特征的传统行政体制基本上适合于传统的工业技术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原来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政府体制与这个新的环境之间的关联内容及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行政理念及范式(或曰治道)面临变革或转换的需要。政府仿企业化理论就是试图应答如何转换行政范式的行政改革理论中的一种。

政府仿企业化的倡导者一般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论证其合理性的:

其一,政府必须以变革来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几大特征:如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在一个日趋全球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政府作用在提升国家比较优势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国家的经济表现之间有一种联系。”[3]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的关系,由此导致各国政府在行政改革方向中的某些趋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适应于工业时代的传统行政模式难以提供适应变革时代所需的政府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官僚组织等级制的形式,组织结构开始由垂直向平行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政府与社会及大众的沟通方式,电子政府应运而生。

查看全文

实践教学企业化的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的企业化,是我们学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通过企业化的教学过程,我们正在不断地尝试教学环境工厂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氛围宽松化、教学评定标准化、教学团队“双师”化这几方面的内容,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和学院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探索出一条“双元制”本土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企业化

“双元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建设一个制造业大国,让中国崛起在东方,屹立于世界的强国梦,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也正在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高职院校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占领世界制造业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已成为一个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就是在这个大战略背景下与上海德商会合作移植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持续推进“本土双元”建设,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根据我国专科教育的要求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上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既具备我国培养规格要求,又达到了德国职业教育标准的技能型人才。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企业化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双元制”实践教学企业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学环境工厂化

再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不如让学生身临“企”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工厂一样或类似的学习与工作场所,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正是利用身在新区这一优势、与企业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初步构建了“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德商会的“双元制”教学合作中,通过学习、消化、引进、创新,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并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对设备的种类、型号和5S管理要求重新调整和布局,建设了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液气电、PLC控制等项目教学实训室,创造出“双元制”课程的教学环境。在环境的规划中根据已有的教学设施,结合与企业共同制定的生产与教学目标进行安置与摆放,并做到生产组织与设备布局形式的匹配性,合理划分教学、实践、讨论与休息的区域,让实践教学环境更贴近工厂化。

二、教学内容项目化

查看全文

政府仿企业化问题

一、传统行政模式的危机与政府仿企业化理论及其实践

传统的行政模式可以追溯到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它奠定了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而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和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两分法这一传统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模式发韧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基本可以归结为一种政治领导或控制之下的行政,严格的官僚组织体制和政治行政相对分离是其两大主要特征。[1]

穷则变,危机是变革的先导或前奏,传统行政模式的危机表现为其不适应性,而这种不适应性的来源则是时代的变革造成的。

政府仿企业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官僚组织体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适合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并在当时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这种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有六大特征,即法制化、层级制、公私分开、专业化、职业化和规律性[2];具有这些特征的传统行政体制基本上适合于传统的工业技术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原来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政府体制与这个新的环境之间的关联内容及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行政理念及范式(或曰治道)面临变革或转换的需要。政府仿企业化理论就是试图应答如何转换行政范式的行政改革理论中的一种。

政府仿企业化的倡导者一般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论证其合理性的:

其一,政府必须以变革来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几大特征:如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在一个日趋全球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政府作用在提升国家比较优势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国家的经济表现之间有一种联系。”[3]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的关系,由此导致各国政府在行政改革方向中的某些趋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适应于工业时代的传统行政模式难以提供适应变革时代所需的政府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官僚组织等级制的形式,组织结构开始由垂直向平行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政府与社会及大众的沟通方式,电子政府应运而生。

查看全文

农业企业化问题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

查看全文

企业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意义

1.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本着以企业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理念,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其实,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短暂的企业化发展历史,但是那时的经济组织走的是传统农业组织合作的老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中,农民不但要承担部分经济后果,政府也会对组织生产行为直接干预和指导。现下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理念为手段,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市场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而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以实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科学化为目的,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农业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一是缓解了农业经济组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企业化模式下,农业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资料大规模采购和对外业务,形成生产合力和规模经营,增加了与金融机构谈判的筹码。有了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加上农业经济组织的牵头引线,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显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动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人才理念淡薄。在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模式中,选拔企业中有才能、有闯劲的负责人到高等院校系统培训,就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企业联手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聘请专业人才来,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彻底扭转了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三是增强了农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组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培训、产品质检、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技术合作,争取为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进了农民利益均衡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是农产品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营、销售领域产生的增值利润能通过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给农民,产品外部利润的内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润的差别则相对淡化,农业群众利益均衡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农业效率和利润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二、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构建成熟的企业化政策环境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政府都给予农业经济组织的企业化发展以大力支持,法国就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涵盖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贷款优惠在内的规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给予农协经营性经济组织财政补贴的规定。尽快构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环境是我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经济组织能够享受到其它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次,政府要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补贴。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农业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规定其经营活动范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经济组织注册、还贷能力审核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必要担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减免农业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检查等费用,简化相关流程,禁止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工作直接干预。对供销社、技术公司、劳动协会给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的的各项服务应持支持态度;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帮助,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部门与农业经济组织携手共建,设立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将农业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与农业经营、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的协调。

2.通过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经营才是事物长久发展的根本。为了避免走弯路,农业经济组织应积极借助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建设的重点为: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必须涵盖产权性质、组织发行的财产权地位、公共产权的完整性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在组织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经济组织要本着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产权边界,维护产权个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制度施行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组织还要设立风险基金,处理好农业经济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组织还要在按劳分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额、股份进行分配的形式,争取让基层农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务与实惠,促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次,监督职业制度。监督是最利于组织发展的约束机制。农业经济组织监督由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机制非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莫属。在“三会”中,会员大会是组织权力机构,肩负着组织发展、决策的重任,理事会和监事会都由其选举产生;理事会是组织决策执行机构,外部业务开展、内部事务管理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组织监督机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三会”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与义务,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

查看全文

我国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企业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服装专业的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在教学环节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对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

关键词:企业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生数量过盛,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服装市场又呈现人才缺失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较为落后,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的需求,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实践能力较弱,同时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为了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采用企业化的培养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化的复合型人才。

一、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是推动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各院校、各专业都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服装专业大多以课堂教育为主,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可拓展性较差。[1]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加强对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社会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中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顺应市场需求是高职培养人才的重要风向标,随着企业在市场主体中地位的不断加重,企业化管理模式成为众多高职纷纷采纳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班级一定要把握好企业化组织形式的确定,在细节之处营造班级具有的企业氛围,教师充分利用好对口的实习企业基地,争取在众多合力配合下使企业化管理模式下的班级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未来企业精英们。

关键词:企业化管理;高校;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其中,经济的现代化就要与国际经济接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促进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经济政策不断积极调整,企业纷纷改革,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逐渐被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索和实践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昂扬的态势,其中的宝贵经验——企业化管理位列其中。据此,作为生产力中活跃的因素——人才,对其培养方式和目标也进行着巨大的调整变革,将其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就成了职业高校的教学方向。

一、理论背景

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和需求促成了高职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教学实践。其实,任何一项实践的实施都是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完整的实践,因此对于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有必要先从理论上进行梳理。企业化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也在不停变化,其中很多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甚至被奉为经典模式,这就为我们教学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众多的选择之中不被迷乱眼花就成了对高职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要求。教育者们要明确——输入到教学里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并不完全等于市场经济中企业主体的管理模式,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企业责任意识、竞争态度以及作为经济体的行为方式,班级教学管理实践的主要形态应该是以企业的组织为形式、思想内核为精神导向、企业素养为内容。

二、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查看全文

政府企业化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对于企业型政府,古德塞尔曾经这样批评:“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并且企业化政府这个称谓本身就与其公共服务基本的职能和宗旨相矛盾。虽然企业化的政府在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日渐凸显的“副作用”应当引起我们对政府企业化改革的反思。本文以企业化改革最为成功的新西兰政府为例,对政府企业化改革的不理想方面做出一些分析,以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企业化政府;副作用;启示和反思

一、新西兰政府企业化改革的内容

新西兰的行政改革在20个世纪最后20年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改革有一系列的法律作保障,二是改革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三是改革的彻底性,四是改革的持续一致性,五是成效的显著性。这五个特点使得新西兰的改革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被许多国家誉为改革的典范。

新西兰的改革受到国际上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管理主义。新西兰政府的改革内容有:

(一)对政府核心部门的改革是全面、系统、自上而下的改革。

查看全文

单位企业化管理核资方案

对违反工作纪律的个人,清产核资工作中。根据具体情节由区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纪律奖励。

摸清乡村资产的底数,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为乡村经营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及乡村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0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摸清乡村资产的底数,为乡村经营发展提供依据。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区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清产核资工作中的组织与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领导。办公地点设在区财政局,由区财政局副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