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06:24: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规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企业规模化论文
最近几年,国家“抓大放小”改革战略的推进,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显示了重大影响。虽然旅游行业的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但在其他行业调整、证券市场推动、地方政府主导等各方面作用下,旅游企业结构不断分化,综合型集团不断增加。
产业融合中旅游企业规模化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一些行业全面重组资产结构,新涌现了一批成体系的旅游企业。因行业不同,对旅游业的切入点也不同。
1.外贸系统外贸系统拥有高档酒店比较多,如经贸部的国贸中心、五矿公司的香格里拉、福建的外贸酒店、长春国贸、沈阳商贸等。近年来,外贸各大公司实行战略调整,向实业化方向发展。中粮公司在旅游方面的目的性和市场主动性最强。
中粮公司资产总额300亿,其中国内资产180亿,近年来投资40亿在北京、沈阳、青岛、大连、哈尔滨、苏州、三亚等地建设连锁饭店12家,由香港凯莱国际饭店管理公司管理,起点高,专业化程度高,比较成规模。
2.烟草系统整个烟草行业都在争取以目前的资金优势介入其它产业,把系统内各级公司搞的饭店串起来,如云南省正在实施烟草资金向旅游转移的发展战略。
企业规模边界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边界为何受到限制作了详细分析,大都将其归因于有限理性条件。但这些文献针对流通企业来说出现了几点忽略:(1)流通企业具有不同于生产企业的经济性质;(2)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更加类似于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3)信息技术对流通企业规模具有重大影响。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流通企业可以利用品牌和统一的经营模式进行分店扩张。信息技术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效率,使得流通企业可以比生产企业更容易地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
[关键词]流通企业;规模;交易专业化;分店扩张;选择性干预
一、回顾
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必然具有规模扩张的倾向,但这一倾向实际上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吗”是经济学界由来已久的一个理论谜团。FrankKnight(1921)最早提出了这一困惑:“理论上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因为垄断收益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激励,使之不断地、无休止地扩张;只有靠某种同样强大的、能使效率降低的力量,才能抵消这种扩张。”Knight将限制企业规模扩张的力量归于管理收益递减,理由是:企业越大,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就越大。他实际上是把企业规模受限制归因于(企业家的)有限理性条件。RonaldCoase(1937)对Knight的分析很不满意:“Knight教授似乎认为科学地分析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是不可能的。根据我们上面所提出的企业概念,我们现在就来完成这一任务。”Coase认为交易既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也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雇主权威(计划)来组织。前者的代价是市场交易成本,后者的代价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随着更多的交易从市场转移到企业内(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成本将递增,直到与市场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相等。这时企业规模得到了确定。然而,Coase在分析组织成本递增的原因时沿用了Knight的“管理收益递减”之说,只是他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指企业家才能)价格的变化也可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之后,关于经济组织、企业性质及其规模的讨论曾一度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重新兴起(TracyLewis,1983)。以另一种方式提出企业规模问题:如果大企业能像小企业一样恰当地利用生产要素,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做小企业所能做的一切,甚至做的更好呢?因为它至少可以将自己复制成和市场上有效经营的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Lewis认为现实中企业规模受限制的原因是政府的垄断管制政策。OliverWilliamson(1985,2002)不同意Lewis的看法,他认为将大企业“复制”成一群小企业必然要辅之以选择性干预(即,只在预期净收益为正时才进行干预),但实际上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科层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将更加复杂,内部信息传递的扭曲程度也越来越大,2再加上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如会计造假)、官僚主义无能、个人激励弱化、内部游说的危害等,共同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低效率。Williamson称之为“控制损失(controlloss)”。PaulMilgrom和JohnRoberts(1990)正式分析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在信息要求与传递方面如何造成科层高成本——中央权力的成本。他们认为,“……这一中央权力的存在与有效率的选择性干预政策是不相容的。干预权必然包含着无效率干预的权力。然而,这种干预即使在总体上缺乏效率,对于某些人和团体来说却是有益的。因此,或者进行无效率的干预,资源被用于干预活动或阻止干预的活动上;或者限制干预权力,而这意味着必须放弃某些有效率的干预。”他们详细说明了掌握中央权力的人出于自利动机而滥用权力的成本,以及组织中的其他人出于自利而劝说掌握中央权力的人过度地或错误地使用权力而造成的影响成本。事实上,Milgrom和Roberts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Williamson的“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定理”。
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研究企业边界的方法是产权理论。它始于SanfordGrossman和OliverHart(1986),OliverHart和JohnMoore(1990)、DavidDeMeza和BenLockwood(1998)、RaghuramRajan和LuigiZingales(1998)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把企业边界看作是一个产权配置问题,即企业边界对应于企业的产权范围。BengtHolmstrom和JohnRoberts(1998)详细比较了研究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方法和产权方法。3限于本文分析目的,我们对研究企业边界的产权方法不作详细回顾。
企业规模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大
三星从上世纪年代后期开始,从一个不入流的企业,在不到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企业,你认为让三星快速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尹忠龙:首先三星时刻都有危机意识,而且我们开展未来导向的经营战略,实行技术挂帅的经营,而且还非常重视人才。
除此之外,三星非常重视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从年提出“新经营”理念开始,三星把公司的所有组织和性质转变为新的模式,以应付未来新的变化,尤其是年韩国国内出现了金融风暴之后,我们大胆地开展了提高公司竞争力的结构调整和革新活动。
第二我们采用集中与选择的方式,我们认为未来不能获得很大收益的,我们把它大胆丢弃,然后选择可创造高利益的业务。金融风暴之前韩国和东南亚的各国是追求量的发展,忽略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面临了一些危机。
三星早期一直致力于规模的发展,因此在遇上金融风暴时陷入了很大困境,除了三星之外,韩国很多企业的情况也差不多。三星的结构调整完成之后,我们针对未来数码时代做出了积极的准备,把我们的业务结构加以调整。
《中国经营报》:任何调整和变革都是不容易的,当时三星是怎么做到的呢?
旅游企业规模类型区别研究论文
摘要:旅游业中小企业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至今,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因此,只能依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作为现有旅游业中小企业划分的参照。以饭店和旅行社为例分析了现行中小型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适用性,提出可行的划分标准应该在依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来制定,旅游业中的各类企业的划分标准也要结合各自的特点进一步细化。
关键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适用性
一、引言
中小型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区(点)等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8147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旅游企业,这与我国总体企业规模分布相一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2007年6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说,中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1]。但是,无论从国家行业统计还是从学术界的研究上,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一直没有明确,官方或学术界笼统地使用中小旅游企业概念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中小旅游企业的事实存在和其在旅游业发展中重要地位不相符,如果忽视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那么针对不同规模类型旅游企业的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笔者在对中外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释我国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标准只是参照标准,并以饭店和旅行社为例分析了该标准的适用性,以此来探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二、中外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从研究者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定义中考察。Morrison(1996,p.401)认为传统上旅游业是由小企业所主导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情况依然如此。Curran(1996)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中小企业部门占据着明显重要的地位。例如英国小企业部门已由1980年的1.9万家增加到1990年的2.8万家,这些企业中90%的企业雇用人数少于20人。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也有类似特点。但是现存的旅游研究文献对中小旅游企业缺乏概念上的明晰,这是由于多数研究没有定义小企业的性质(S.J.Page,P.Forer,G.R.Lawton,1998)[2]。Morrison(1996,P.400)认为小旅游企业是由个人或小团体投资并由其业主直接经营,以个人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正式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在有形设施、生产和服务能力、市场份额和雇员方面被认为是小的。Cressy和Cowling的定义范围更大一些,他们认为小企业没有能力去控制买卖的产品以及给与和接受的信贷的价格……企业由其业主管理。典型的小企业员工认识少于20人,但是也可能是少到只有一个人(业主——管理)或多达500人。
金融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相关性探析
实证检验结果
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和计算,得到如下实证检验的结果。2007年—2011年五年的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和效益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来看,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2007年—2011年的标准差都大于均值,说明样本金融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分布的平均离散程度较大。根据具体的数据来看,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逐年扩张,以年末资产总额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较大幅度增长,增幅高达13.51%,2009年比2008年继续扩张,增幅达11.11%,2010年比1009年扩张较为显著,增幅高达20.71%,2011年比2010年继续增长,增幅高达15.98%,营业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大,以年末营业收入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4.61%。2009年比2008年有所回升,增幅为5.23%,2010年比2009年增长较为显著,增幅高达23.71%,2011年比2010年继续显著地增长,增幅高达20.40%,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效益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也有所波动。以年末总资产利润率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较大幅度增长,增幅高达10.96%,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9.20%,2010年比2009年有所回升,增幅为8.03%,2011年比2010年继续增长,增幅高达10.55%。以年末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并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很多,降幅高达53.82%,2009年比2008年增长较大,增幅高达49.62%,2010年比2009年有所下降,降幅高达17.80%,2011年比2010年继续下降,降幅高达17.29%,分别对39家上市金融公司2007年—2011年五年的数据进行简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和对模型和系数的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表2各变量零阶相关矩阵可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5,其中,2009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双尾检验的概率为0,小于1%,表明二者之间高度正相关。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资产总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呈轻度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1—0.4之间,双尾检验的概率在0.1—0.7之间。其中2008年相关系数为-0.017,双尾检验的概率为0.949,二者之间关系极弱。资产总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轻度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1—0.4之间,其中,2007年和2009年的相关系数均为负,但是2010年和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3—0.4年之间,双尾检验的概率在0.02—0.03之间,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3去掉了对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营业收入后的偏相关分析可以有效的去掉简单相关系数的夸大成分,其结果表明:以资产总额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与效益时,2007年—2011年金融企业规模与效益均呈轻度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和显著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资产总额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与效益时,2007年—2011年规模与效益也呈轻度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和显著水平也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原因分析
根据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知我国上市的金融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呈轻度的负相关,然而金融企业规模还在逐年扩大,相对地放松了对与资产相应的收益的要求,结合多种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收购和兼并浪潮使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在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政府鼓励并推动金融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也使得各国有控股银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业务的拓展。其中,并购是金融企业实现资产重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并购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实力,银行规模、客户信任度、市场占有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且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企业业务的互补也有助于金融企业的业务走向多元化。因此,金融企业倾向于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科技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拓宽业务范围,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第二,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导向使得大型金融机构受到过度保护。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企业需要响应国家的产业扶持规划,为受保护的产业及大型的国有控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大型的金融企业一般会向关联方提供优惠的信贷条件。当这种保护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发金融企业热衷于高风险的投资而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刺激还会客观上激励金融公司涉足高风险的业务。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传统金融资产收益率逐渐走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利好消息逐渐增多,金融企业很容易忽视控制风险。而且金融企业的规模越大,其愿意承担的风险越大。并且金融企业承担的风险越多,规模扩张的意愿就越高。此外,其内部的公司治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奖金制度极力地鼓励管理者金融创新创收。第三,大型金融企业开始大规模涉足资本市场业务,特别是海外资本市场业务。金融企业规模越大,业务多样化和涉及资本市场的程度就越深。高风险的股票、期货、期权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在金融企业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有关规定还可以帮助金融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使金融企业过度关注金融工具,进而热衷于投资资本市场,同时其金融工具的市值也左右了金融企业的市场价值。此外,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主要考虑的是金融企业的规模而不是服务质量,这也不利于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督机制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我国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2007年—2011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知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着轻度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金融企业需要大力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过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启示。金融企业要控制规模的扩张,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应当引进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上,金融企业重视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而轻视管理质量的提升,导致了经营管理能力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的结果,带来了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增强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投资降低风险,而不是盲目扩大资产规模,这仍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点。由于大型的金融企业的实力和融资能力较强,一般来讲,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较低,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较高的财务杠杆是管理负债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不仅需要获取更多的资金,还应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管理且以资产作抵押进行高倍率借贷利息来规避坏账风险,同时对大额度贷款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也不同于投资银行的,其所能承受的风险也是不同于投资银行的。其中,个人储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从监管角度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稳健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此,应当将客户对资金的安全性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投行的高收益吸引客户的手段进而创收,必须限制商业银行涉及风险高的业务(例如投资高风险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等或开展相关业务)。由于我国金融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势在必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数据的收集也有一定的难度,并没有对上市金融公司按规模或组织形式等类别进行研究,结论有一定程度的推测成份。此外,由于金融企业受政策性导向的影响十分显著,对金融企业的规模与效益的研究还应当随着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来多角度地分析。
企业规模与网络信息化分析论文
摘要:2008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我国进出口业务依存度很高的中小货代企业也随之进入“寒冬”期,货代行业的重新洗牌在所难免,我国中小货代企业何去何从,是顺势收缩还是逆势扩张?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小货代企业;问题;对策
1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发展大国和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以及大部分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都是通过货运企业完成的,在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国际依存度亦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活动的升级,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实物运输环节的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
企业规模化经营连锁化论文
内容摘要:现如今,中国零售业已经向外资全面开放在激烈的竞争对手面前,我国弱小的零售企业首先应该通过学习和借鉴跨国零售巨头的经验,其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来构筑竞争优势。
关键词:零售业竞争战略管理创新本土优势
自1992年开始,跨国零售企业开始进入中国零售市场,那时就有人惊呼:狼来了。中国加入WTO后,为保护本国弱小的零售厂商,我国政府对零售业实行逐步开放的政策,给了中国零售业一个过渡期,也借此机会让中国零售厂商招兵买马,强壮自己。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目前,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是摆在我国零售商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借鉴跨国零售巨头管理经验
企业规模化,经营连锁化
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占整个商业销售的60%以上,而美国占到了80%。零售业走向规模化和连锁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通过规模化和连锁经营,企业可以获得很多对供应商的议价优势,管理成本,物流成本的优势,运作效率的优势等。我国的零售企业大都规模较小,虽然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落后思想仍然存在于很多经营者的脑中,导致我国零售业规模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摆在本土零售商面前的两个选择是:在同一个细分市场上,要么联合起来作强作大,要么被狼吃掉。我国的零售连锁化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连锁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同时要强调的是连锁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资源实力相对称,否则,很容易出现销售额增加,盈利反而减少的情况。
透析规模大小与企业利润
摘要:文章以2005年~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为分析对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正相关,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利润会增加。同时,文章也对企业规模变量与企业利润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企业规模每增加10000元,企业利润增加116元。文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企业规模
一、引言
2009年中国企业间并购重组很活跃,中国企业500强的总体及平均规模不断扩大。论文百事通2009年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26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519.9亿元;2009年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74.2万亿元,平均资产为1502.3亿元。企业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规模,本文从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视角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关系的实证检验的文献比较多,但由于学者们使用的数据、方法、模型的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致。支持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正相关的文献有:
小议规模大小与企业利润
一、引言
2009年中国企业间并购重组很活跃,中国企业500强的总体及平均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26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519.9亿元;2009年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74.2万亿元,平均资产为1502.3亿元。企业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规模,本文从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视角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关系的实证检验的文献比较多,但由于学者们使用的数据、方法、模型的不同,得到的结论不一致。支持企业规模与企业利润正相关的文献有:Ravenscraft(1983)基于美国1975年3186个行业的企业数据,分别以市场份额和集中度作为企业规模的指标,发现在盈利性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大企业在广告、资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Gupta(1983)以劳动生产率作为盈利性指标,估计了加拿大制造企业在1965、1967、1968、1970四个年度的数据,研究发现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曲线相对位置更高。Wing和Fung(1997)基于上海制造业1989年~2002年间的企业数据,Chuang(1999)基于台湾1991年的企业数据,Tipuric(2002)基于克罗地亚的企业数据,Biesebroeck(2005)基于9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990年~1995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ElleryJr.和Gomes基于巴西1994年~1999年间的企业数据,其经验结果都支持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利润会增加的结论。Stekler(1963)全面考察了美国各个行业1947年~1954年间企业规模(总资产)与报酬(税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一关系某一规模范围(资产5000万美元)内为正,超过这一范围之后则为负,恰好符合了新古典主义成本曲线的经验含义。支持企业规模与利润负相关的文献有:Schmalensee(1989)基于美国制造业1953年~1983年间的企业数据,对12个盈利性指标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利润越小。Dhawan(2001)基于美国上市公司1970年~1989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分别为12.92%、11.95%和11.15%,这显然意味着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Ammaretal.(2003)对美国电子行业1985年~1996年间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显示,在营业额超过5000万美元之后,企业利润率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李春琦(2005)以中国家族企业为分析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表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管理等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家族企业的比较优势随着减弱,家族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下降。本文以2005年~2009年中国企业五百强为分析对象,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企业规模与利润的关系。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数据及计量模型,第四部分是结论及其解释。
三、数据及计量模型
1.样本选择及变量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企业500强研究中心提供,数据属于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并经会计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等认可。所选样本为2005年~2009年一直属于前500强的企业,共277个样本,6925个数据。涉及的变量主要有企业利润、企业的营业收入、企业总资产、企业从业人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企业利润是上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用lir表示;企业营业收入是指包括企业的所有收入,即主营业务、非主营业务、境内和境外的收入,用yy表示;企业总资产是指年度末的资产总额,用zch表示;企业所有者权益指年度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含少数股东权益,用syz表示;企业人数指年度末的平均人数,含所有被合并报表企业的人数,用cy表示。企业规模的大小有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是以企业总资产的大小来表示,一种是以企业的营业收入来表示,本文对企业规模大小的两种衡量方法都进行分析。各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要素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1信贷融资比例小
由于信息不对称因素和中小企业规模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通常要付出比大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尽管如此,中小企业往往因为各种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原因而不能成功申请银行信贷。在326家上市中小企业中,短期信贷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3,长期信贷比例只有3。为对抗通货膨胀,从2010年以来,截至201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已1O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规模急剧缩小,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银行信贷配给问题更加严重。
1.2长期信贷尤为缺乏
表l的数据表明,在326个样本中,长期借款的零值个案是短期借款的5倍多,而长期借款占企业总资产之比几乎为短期借款与总资产之比的二分之一。根据样本数据,按照总资产自然对数定义企业规模,并按照高低顺序划分为四组:第一组的企业规模在18.84和20.18之间,均值为19.78;第二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O.64,均值为2O.40;第三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1.18,均值为2O.91;第四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4.3O,均值为21.78。分析不同企业规模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情况。短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在12以上,第三组样本的短期借款比例最高,为14。其它三组的比例随着规模递增而提高。长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与企业规模为递增趋势,但是与中小企业短期借款比例相比,长期借款的比例非常低,仅占1到6。不同企业规模下,长期借款比例占短期借款比例的比重只有12一5O。可见,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信贷融资尤为困难。
1.3信贷市场存在马太效应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