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04:23: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风险的广义保险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国外的情况提出丁广义保险的概念,并说明了国内外广义保险占用资金的情况.为了验证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状况,笔者设计了广义保险与净资产的比率将概念指标化,同时使用阳作为衡量企业风险的指标,又加入了肾产负债比和资产销售额出来代表财务和经营风险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证明了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具有比较独立的显著负相关性。在分析实证结果的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契约经济学中的努力函数、契约刚性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析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笔者提出:广义保险可视为一项投资单独进行管理,从而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关键词]广义保险;努力函数;契约刚性;企业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越来越健全,政策以及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承担的必须保险以及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相关的管理支出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必需的资金项目。围绕着被雇佣者的风险管理投入已经逐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必要支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也就要求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支出。在财务中,因为其数额比较小,所以一般是将上述的支出作为费用或者作为成本融合进其他项目进行管理和分析,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到占用巨大资金的地步,例如在美国已经占了公司成本平均的40%,甚至有的公司达到60%,而这些费用总计占用了代表性公司大约26%的现金流。这导致很多美国企业,将如何把这些风险管理项目产生的经营成本进行转移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来研究。我国目前正在寻求的发展模式逐渐人性化,这也说明各类必须保险将进入公司,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有关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渐得到重视,公司必须把这些开支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关系到公司的安全以至价值的变动。
在这里,笔者定义了一个名词:广义保险,即企业在生产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购买的保险,以及与被雇佣者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所支出的资金。笔者的观点就是要寻求广义保险的变动会影响公司的风险值,从而使保险支出成为一项专门的投资项目进行管理,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变动。
二、研究现状及观点综述
物流企业风险现状探析
[摘要]风险研究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和未来的蓬勃有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风险管理控制出发,以物流企业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风险的定义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国外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进程进行总结,再次对国内学者对企业风险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物流行业的经营特点分析了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最后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评价,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风险控制;物流企业;分析与评价
1引言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迅猛,随之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因此人们对各类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行业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已经有1.7万多家物流仓储企业,而且有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与物流行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流业每增长2.6%,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就增加1%。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国际跨国物流企业也加入了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因其雄厚的财力和先于我国物流企业起步的经验积累,使得我国物流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开始寻求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途径。许多物流企业通过上市或者基于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完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风险控制能力有一些提高,但深入考虑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我国的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达到与现代治理体系相匹配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只要公司运营,就会有风险,物流公司也不例外。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要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合理、合法和规范,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企业由于它的经营特点,其更多地处在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一个位置,所以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种类更多,被风险影响的概率更大,比如财务风险、客户风险、合作风险、环境风险等。针对物流业对风险控制进行研究,是对物流理论的一种丰富,更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的方法和工具。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对物流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为企业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据此可为物流企业的上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当物流公司进行项目决策时,它会评估和预测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把损失降到最小化,对于可能避免的风险,对其进行合理的规避。通过对风险的把控,能帮助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物流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现状
2.1风险的定义和相关研究。按时间顺序,最早的风险概念是依据西方古典经济学写成的,认为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是对经营者所承担风险的报酬和补偿。在此之后,美国学者威利特在1901年首次给出了一个全面而明确的定义:风险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表现。目前,学术界对于风险还没有统一和权威性的定义,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保险学者因为他们考虑自己的领域,对风险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不同,当然其中也不乏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J.S.Rosenb(1972)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保险先生”段开龄认为,风险可以引申定义为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是指可能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C.A.Williams(1985)将风险定义为特定条件和特定时期的未来结果的变化,并且通常假设风险是事件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王明涛(2003)认为:所谓风险是指决策方案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决策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可能损失程度。总而言之,从不同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风险的特点。首先,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无法彻底地消除风险,只能合理地规避、控制和转移风险;其次,风险的核心围绕着不确定性,不论从发生方式还是结果方面讲,风险事件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学家F.H.Knight于1921年进行了一项有针对性的研究。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所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在风险分析中增加了主观因素。他们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在分析风险时,分析师对风险程度的判断是主观的。由于不同的分析者,对相同风险的看法可能不同。每个学者对风险的定义都包含着不确定性,但是对于风险的定义不同,不确定性对于风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所发生的损失的不确定性,人们不确定损失是否会发生;三是风险是损失类型的不确定性;四是风险是不确定性的随机性特征。2.2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为了用最小的成本使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以管理学为基础,将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对风险的控制中,产生了现在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这一概念从出现至今,可大致分为三种管理格局:第一种,是传统风险管理方法(1963—1976年),这种方法是纯粹地面向风险管理的方法;第二种,是面向投机风险研究,被称为金融风险管理理论(1952—2003年);第三种,是针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被称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1994年至今)。在以上的三种管理格局中,本文侧重研究的是第三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全球的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美国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最早,理论被应用得也相对广泛,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对风险管理的新思考开始了。2002年7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美国出台,这使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成为全球的焦点,并且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开始关注“全面整合型风险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和“风险治理”(RiskGovernance)。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现代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据此框架中的风险管理概念、内容、框架构建的。2005年,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发表了《风险治理白皮书———面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首次由官方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标准(ISOFDIS31000)。中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从海外向中国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段开龄博士的《风险管理论文集》是中国风险研究的里程碑。风险管理近些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其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文献。企业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小群(2004)对物流外包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物流外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化了企业的业务配置;另一方面又使企业承担了额外的风险,比如货物失控和责任转移等问题,减少了企业对相应业务的监督和控制。成小平和庞守林(2015)认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既帮助企业提供运营保障,又给投资者提供了信心,风险管理实施有效性的思想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风险管理需要向更符合市场发展的方面发展。钟开斌(2007)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三个特点:其一,风险管理应从单一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其二,风险管理应当上升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层面;其三,把重点从传统风险因素转向新的风险因素。黄英俊(2013)认为,中国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管理,缺乏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研究。此外,风险管理研究尚未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发展。李顺和吴超(2015)认为,风险管理是涉及多个理论学科的复杂系统,其结构体系是由专业维、技术维、理论维和时间维组成的四维体系组成,每个维度又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逻辑思维,在进行研究时要根据研究对象运用适合的研究方法的各个维度,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向某个维度侧重。2.3物流企业所存在风险的现状。物流业因为其自身独特性,不可测因素众多,因此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也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例如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交通方面的事故,从而导致伤亡、货损、延误等问题。据统计,中国物流业包装事故造成的年度亏损约为150亿元,装卸运输事故造成的损失为500亿元。储存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30亿元人民币。因此,开展物流业风险管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许多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的风险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针对物流企业风险的成因,我国学者盛立新(2007)认为,物流风险应该考虑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另一个是不利事件对实现目标的积极和消极后果。温宏伟(2007)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象公司业务运营的复杂性,以及物流企业的能力和实力有限,由上述三点引起的目标偏离预期的可能性构成了物流企业的风险。唐波(2010)通过梳理和分析物流企业风险成因,从财务、内部运营、客户、未来发展性四个角度构建了物流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何能用抓住风险的关键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损失缩小到最少,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研究。黄芳(2009)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物流网络运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重要的是对风险进行协调,仅仅停留在对单个物流企业的风险分析或者供应链风险研究的层面上是不够的,物流网络运营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是物流网络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刘一波(2012)认为,应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物流风险,并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而不是完全主观的头脑风暴法或者简单、片面的打分法,如何建立集合供应链上下游各参与主体意见的全面的指标体系和探索高效方便使用的评价方法,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物流企业风险评估方法方面,国内研究者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力求使得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化。比如,张艳丽和严伟(2012)认为,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可以更客观地评估物流公司的运营风险,但不建议使用非常复杂的方法,因为过于复杂的方法不利于物流公司的指导和可操作性。王建华(2014)通过定量方法对快递企业进行评价,筛选出影响快递企业服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环境风险、营销风险、物流运营风险、客户服务风险、采购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技术开发风险和协作风险等。最后,构建了快递企业服务风险预警模型。与风险管理类似,国外研究领域针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也起步较早,像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一步,也最先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下面针对国外关于物流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相关归纳。有许多学者认为,综合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其他的风险影响因素相比较,物流运输和配送环节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其风险因素包括货物数量和质量、不同顾客需求的定位、运输路线的规划等。RalluR.H.认为,高效的路径优化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物流运作产生的风险,利用实时的路径规划工具可以减少物流管理中的风险,Giaglis等研究了最小化物流风险问题,认为可以利用实时的路线规划工具来减少物流管理中的风险,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把相对成熟的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控中来,使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意义。KefanXie等(2009)通过为中小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提出一种所谓的“标签卡管理模式”,企业可以动态地监控整个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并进一步建立风险预警和早期控制系统。HaoZhang等(2017)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建立了一种评估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主观赋权的局限性,旨在物流企业在冷链物流方面可以通过一套科学方法来管理潜在风险,以评估事故发生前的风险。DafengXu等(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新模型,用于改进物流风险管理,该模型是一种基于种群的随机优化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客户保险需求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经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风险管理与保险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通过国际间的保险资本运作、对冲机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满足巨灾保险、金融风险管理等迅速增长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兰人首创并迅速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80年代人寿保险业出现的以万能寿险和变额寿险为代表的产品创新,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处于前锋地位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政府保险机构及民间保险组织,如安联保险等,已经在综合风险管理(IntegrateRiskManagement)、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RiskTransfers)等新型保险产品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保险保障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保风险范畴,从而预示着未来保险业的革命性变化。
(二)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境外市场,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据统计,到2006年8月,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资规模已经达到8777亿元,其中,持有国债和金融债余额分别达到3674亿元和2416亿元,债券资产占保险资产运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银行次级债、国债和金融债的余额分别占总余额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调利率、国债等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风险显然还在加大。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据测算,1999年以前的保单会导致我国寿险业利差损每年增加约20亿元,到2004年底寿险业利差损总额超过720亿元,占到行业总资产的9%左右,即便各寿险公司将全部业务盈余都用于弥补利差损,也需要10年的化解时间。而权益类投资,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资风险巨大,给许多公司带来几亿、以至几十亿金额的损失,如德国哥达保险公司、克罗尼亚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伦敦巴林银行等。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风险合同
一、合同的主体(甲方\乙方)
甲方在签合同时一般应有甲方公司的全称(保证公章和营业执照上面的名称相一致)及法定代表人的签名;
对乙方则应特别注意
1、首先应特别注意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名称,保证合同上的乙方和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保持一致,还应注意公司的样章的名称和营业执照上的一致。
2、一般而言,合同上会要求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在此应确认在此处签字的人的身份,如果不是法定代表有人,则应特别注意该人员是否有公司或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并且应把授权委托书、合同书及个人的身份证明放在一起保管,以保证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3、应注意签约方的资信状况,以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
勘探设计企业风险防控
1引言
企业战略要涵盖企业3年~5年内的发展问题,需要考虑对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有重要影响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负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战略风险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是经济利益损失,也可能为非经济利益损失(如竞争优势减弱),或者两者兼有“。企业风险具体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技术开发风险、合同风险、多元化业务风险等。勘察设计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由质量和安全事故引起的企业信誉危机和政府严格监管的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风险控制的工具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2。
2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近年来国家建设规模扩大、工程项目数量多、周期缩短,造成勘察设计任务不断加重,企业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捉襟见肘,情急之下只好委派刚出校1.的研究生或大学生承担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的职责,项目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存在生产经营风险,即人力资源风险。对此,笔者认为,企业重点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1)企业管理层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企业管理层要能够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并且恰当地衡量、分析风险,据此提出解决办法和控制措施。目前许多勘察设计企业的一些项目,尤其是外地项目任务重,工期紧,利润少,外地业务实施时不能充分利用总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资源;同时外地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总部所在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未知困难比较多,可能存在着合同违约、质量不达标或赶工期,造成安全事故等风险,使得领导决策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对项目成本和利润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或放弃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或项目实施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规避合同承诺以及定价风险。
2)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建立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的流程与活动应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将风险管理整合到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之中,由此来控制运营风险的产生”。风险控制过程包含许多与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互动——前期的信息收集,中期的措施实施以及后期的评价考核等;以及与企业外部关系人的沟通。例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文件后仍需深入施工现场,加强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对原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优化;另一方面将设计意图或技术资料等信息准确传递给施工技术人员,及时纠正由于理解设计文件偏差所造成的质量隐患(即风险降低)。在公司的设计流程管理中即需要加入设计人员到现场指导施工作业的内容以降低风险。
加强风险规律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贸易争端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情况下,管控风险生存发展是企业现实而紧迫的问题。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规律有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风险规律作为客观存在现象,其产生发展是有条件的。研究风险规律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专业化、案例数据积累与风险工具的创新应用。同时在也要注意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风险工具存在局限性,避免对风险工具的过分依赖,以及认知与选择偏好等风险规律的研究误区。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规律;提升;误区
1风险与风险管理
从日常生活到经营管理乃至国际经贸关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风险。如何定义风险目前没有统一说法,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对风险的定义就不尽相同。而学界研究更是众说纷纭。根据2006年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就企业而言,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通常把企业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以能否为企业带来收益等机会为标准,也可将风险分为只会带来损失的纯粹风险以及可能会带来损失或收益的机会风险。传统风险管理通常将风险与损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主要侧重管控纯粹风险,以避免和减少损失为主要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则着眼于兼顾纯粹风险与机会风险,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决策、处置以及其它一系列管理控制活动,排除潜在危险、消除不确定因素、把握机会,最大程度减少损失、降低成本、创造价值,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持续经营和稳定赢利,实现企业目标,给股东、员工、商业合作伙伴乃至相关公众、市场以稳定安全的收益或者预期。因此,风险管理是围绕企业总体目标,通过完善组织治理与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采取相应措施识别、研判、处置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2加强风险规律研究
2.1风险具有客观规律性
企业风险投资思考
摘要:中国风险投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风险规避和制度建设上仍然存在缺陷。其中,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缺失加大了投资风险,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和实践,本文提出了若干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方案。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投资企业;股票市场
风险投资又称创业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
中国风险投资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前中国风险投资行业仍处于探索期。作为一种新的投资行业,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理论界对风险投资的研究较为薄弱,社会对扶植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不足。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和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964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建立,正式标志着风险投资登上历史舞台。风险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本身也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受政府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自主创新企业、高科技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
发展风险投资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风险投资能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企业研究开发资金的来源,弥补政府科技投入的不足,从而增强本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发展风险投资,培育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技术革命中的生力军。发展风险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业财融合下企业风险防控实施路径
[提要]在企业实现业财融合大背景下,由于企业长期的固化模式,业财融合一时很难与企业管理理念更好地结合,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关注其带来的风险问题,从业财融合的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加以防范,以求更好更快地降低风险。
关键词:业财融合;企业风险;风险防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升,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财务会计走向管理会计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大势所趋,企业财务需要摆脱单一的核算职能,从财务的角度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提供更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优方案。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一种新方法,具体指将企业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结合,两个部门将各自独立掌握的数据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进行共享,并根据对方部门提供的信息,基于整个公司利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业财融合模式的应用也是企业内部趋向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通过业务和财务的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提高管理决策的能力。
一、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业财融合,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能够实现深度融合。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企业之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通过业财融合改变之前财务和业务独立运行的状态,采用共同合作的方式,服务于企业的决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提供支持。(一)业财融合可以促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对于各大企业来说,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通过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利用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将价值管理运用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不再只是针对财务进行管理,而是要强化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环节的控制,结合实际业务活动,使财务部门能够更精准地面对市场变化,了解业务活动过程,从而合理分配资金,这样不仅对成本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更从财务方面防控了业务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方便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的职能,进而提出针对企业发展最优的决策,使企业的资源可以物尽其用,能够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和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二)业财融合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长期以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都是单独运行的,财务和业务之间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诉求点。财务管理主要关注财务数据指标,根据内部反映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记账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等,而业务管理更偏向于业务指标,注重业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两个部门通常会发生脱节。因此,通过业财融合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有效的结合,财务部门可以深化到业务中,了解业务活动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过程,确保财务管理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方面的建议;与此同时,业务部门也可以结合财务要求,合理发展其业务,使开展的业务能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这样财务和业务共同发挥其优势和特点,才能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由此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三)业财融合可以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现代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许多新兴业务,由此也增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财务管理不再仅限于对财务数据的简单整理,而是更加趋向于管理会计,发挥管理职能,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防控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业务部门很难及时、准确地识别出企业在业务活动中出现的风险,而财务部门虽然有能力,但是碍于部门之间的壁垒,也是有心无力。因此,运用业财融合能够方便企业的财务部门深入到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财务角度帮助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弥补业务部门专业性上的不足,同时业务部门通过财务部门所共享的数据信息,也能够在业务开始之前进行准确的判断,合理利用资金,减少资金风险,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
二、企业业财融合现状及主要风险问题
小型林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林业领域的不断加大投资和政策引导,林业产业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前景和潜力非常可观。而围绕林业的产业项目这几年更是纷纷走向潮头,成为了大批投资人所青睐的项目。但总体来讲,由于林业行业的投资回收周较长,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企业投资回收的影响也较大。因此,研究林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该类型企业了解林业种植风险,谨慎投资。该文通过对贫困区县的小型生态种植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其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提出林业企业风险应对的措施,为我国小型林业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给予借鉴。
关键词:林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近年来,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各省各贫困市县大力普及“经济林种植业”,以带动各地的经济和生态的双向发展。发展经济林种植既是我国的绿色产业,也是助推生态扶贫的有力举措,成为各省市农村地区炙手可热的投资方向。以重庆市为例,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的生态林业公司多达3000多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小型林业企业往往因为管理模式、风险意识、员工素质、企业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其经营受到制约,甚至出现管理危机。在未来如何让这些企业能可持续发展是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该文旨在针对小型林业企业自身特点与企业特性,提出一套合理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希望能帮助创业者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为投资决策提出一定的参考价值。
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由于影响小型林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定性的又包括可定量的;又由于与这类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相关的某些因素或指标模糊性较大,难以量化,因此我们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1数据收集方法
小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思索
摘要: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对此报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二是內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通过比较认为,首先,企业风险管理与內部控制同样是一个程序,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之中.两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其次,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內部控制向风险管理领域扩展,对內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的产生。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內部控制;內部审计
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提出
2004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ERM)的概念,使内部控制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COSO这样定义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认为,ERM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提出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辨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以及监督等8个方面组成。
1.内部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也为ERM的其他组成因素提供了框架。其中特别是管理当局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公司对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件的态度,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必须明确战略及其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回报。
2.目标设定(ObjectiveSetting)。即管理层必须基于目标来识别成功的潜在因素。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其中,其他相关目标是指除战略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其制定应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而企业风险管理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一个适当的过程,既能够帮助制定企业的目标,又能够将目标与企业的任务或预期联系在一起,并且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