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00:53: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气象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气象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彭水县气象局根据业务需求,在微软.NET平台上采用C#语言编程,设计了一种通过自动检索区域气象站数据库发现故障并自动发送维修短信安排人员维修的智能管理系统。该文介绍了系统开发的意义、关键技术,简述了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与应用。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区域气象站;智能报警;维修;短信
彭水县气象局结合实际,基于中国移动企讯通平台,研究开发出了区域气象站运行质量与故障智能报警系统,经过长期使用,效果很好,解决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管理的智能化难题。通过手机短信发区域气象站故障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用户响应及时、不受的环境因素影响、覆盖范围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智能化的区域气象站维护管理,不需要手工操作。
1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适合于运行在MicrosoftWindows的各个版本下,包括Windows2000、WindowsNT、WindowsXP、Windows7等平台,需安装.NETframework3.5,并要求能连接重庆市气象内网和互联网,系统网络链路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特点
校园气象站作用与运行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校园气象站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阐述了校园气象站的选址原则和基本组成,论述了以气象教学和科普为主要任务的校园气象站在深化、补充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素养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自身优势,探讨了为确保校园气象站后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对策建议,提出了点源带动四周的校园气象站推广方式。
关键词:校园气象站;教学;科普
校园气象站是在学校校园中修建以气象教学和科普为主要任务的气象观测站,一方面,校园气象站的各种观测仪器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实习实践气象及相关科学知识的平台,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校园气象站是气象科普的优秀载体,对气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其自身的优势,可通过近距离参观校园气象站及相关设施,将气象科学知识直接形成适宜学生群体的科普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进气象科普的发展。另外,校园气象站还可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优化学校的科技教育环境,增强校园的现代化教育气息。
1我国校园气象站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校园气象站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竺可桢先生和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为我国校园气象站的诞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初衷是启发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兴趣爱好,为我国萌芽中的气象事业培养人才,推进气象科学的持续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件的,教育革命推动校园气象站的大发展,全国建起数量可观的校园气象站,但由于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校园气象站基本都是单个气象观测站,主要以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等基本气象参数为目的,通过观云识天气和解读气象谚语等方式来了解天气和气候现象。个别校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进入到国家气象监测网系统,为补充天气实况的观测密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颁布后,使校园气象站的仪器设备和安装运行都逐步接近气象部门的标准要求,大大促进了校园气象站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2],新世纪后,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进入校园气象站,其普及和发展使我国校园气象站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台湾在台北市各行政区的60所中小学率先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并组成了全球领先的微观气象网,网站能同时获得60所学校的实时气象数据和历史气象资料。在香港地区由新界翁佑中学发起的“香港联校气象网”,组织香港地区30多所有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学校参加并组网。为提高资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由香港天文台、香港城市大学大气实验室统一集中收集各校气象站的数据,并上传专门网页公示,共享数据资源,还会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气象科学探究活动。[3]近10余年,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学科学、地理等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掌握地球、天气、气候等科学知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以此为背景,涌现出一定数量以气象科普为特色的校园气象站,并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校园气象站基本上形成了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等基本规模格局,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联网。
2校园气象站的选址和组成
气象站通信管理和维护综述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在没有人操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自动的对气象采取定时观测、发报或记录的设置在地面上的气象观测站。它在节省人力以及对技术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气象观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管理和维护自动气象站的通信网络让它能够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以及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是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不仅是为了保证气象站正常工作,而且能够帮助管理及维修人员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动气象站。由此,相关人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现状
(一)通信网络易被破坏,不稳定因素多
我们知道自动气象站被放置的地方往往是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发达的地区,自动气象站的强大功能必须建立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而目前影响工作的因素很多,一方面,通信网络只有在通讯网络和供电网络正常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极易收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如电缆被老鼠或其他动物咬断或者在雷雨天气雷电对通信网络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对此等情况,相关技术人员应采取措施。
(二)依靠计算机,易受病毒攻击
如今的生活中,计算机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强大功能。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同样离不开计算机,自动气象站既是无人操控,那么必然是依靠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来负责观测以及资料传输工作,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我们知道,计算机各项功能极其强大,当然离不开正常工作的前提。计算机的缺点是极易受到病毒攻击而导致计算机瘫痪,不仅影响正常工作,其间所储存数据资料也容易因病毒影响而丢失或者乱码。所以,如何管理和维护计算机也是气象站通信网络管理和维护的重要部分。
自动气象站通信故障处理分析
摘要:本文以区域自动气象站通信故障为例,介绍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基本情况、设备故障分析和判断的基本原则和通信故障,为基层气象保障人员提供参考。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次通信故障,为以后出现类似通信故障提供帮助。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通信故障;基本原则
1引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已成为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站观测网,提供了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加强当地的气象监测手段、提高气象服务能力[1],对地方政府服务形成支撑。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2],福建省于2019年1月已实现四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为了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站点的维修保障就显得异常重要。近三年福建省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故障统计:2016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648次,其中通信故障184次,占比28.4%,2017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411次,其中通信故障123次,占比29.93%,2018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361次,其中通信故障100次,占比27.7%。从近三年的统计可以看出,通信故障占比接近三成,是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的故障之一。
2区域自动气象站概述
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由主要由采集器、传感器、供电设备和通讯模块等组成[3]。目前在用的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有CAWS600RT四要素和CAWS600和DZZ5六要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1)使用的采集器和传感器的型号不同。(2)前者主要采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等数据,后者主要采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数据。(3)前者的通信模块集成在采集器上的,后者有独立的通信服务器。(4)前者通过6V蓄电池供电,后者通过12V蓄电池供电。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通过太阳能蓄电池供电,传感器采集气象要素,采集的气象要素数据传输到采集器上处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通信服务器发送回中心站服务器。
移动网络气象站维护研究
【摘要】针对区域自动气象站数量多、维护维修难度大的难题,本文介绍了由湖南组织开发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区域站现场维护维修记录的自动填报和上传,对推进维修维护业务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装备保障
1引言
随着现代化气象观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区域站)观测设备已经在全国布设完成并开始业务运行,这些设备分布在全国的乡镇、农田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数无人值守,而且观测环境错综复杂,导致不能很好地全天候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及时的维护和维修。由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数量多,维护人员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已经成为突出问题,设备维护维修的规范化实施、维修过程的监督指导,是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次数、缩短设备维修时间、提高观测数据的获取和传输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业务化系统的研究,来实现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规范化管理。
2系统设计总体结构
“区域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区域站的现场维护和维修管理功能。“区域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1,结构示意图中按省、市、县三级进行分工。维护保障人员通过现场检测终端,远程访问WEB服务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GPS定位信息上传、维护维修记录上传等功能;通过蓝牙、USB等方式支持区域站采集器和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传感器检测并记录测试数据。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主要包括“省级测试维修平台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检测终端”三个部分。软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运行在维修平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及其接入软件;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区域站维护维修中心站系统;运行在检测终端的维护维修操作软件。通过服务器与检测终端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区域站的维护维修。
自动气象站雷击原因及防雷措施
【摘要】本文着重针对自动气象站遭受雷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旨在减少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危害,并确保自动气象站位于安全、正常工作状态。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雷电灾害;原因;防雷保护
1雷电入侵自动气象站的途径
近些年来,吉林省长白山池西区雷电灾害发生频率居高不下,由此对自动气象站的影响及危害越来越不容忽视。雷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入侵自动气象站:1)感应雷入侵。当测站附近供电线路处于雷击区域内并形成感应雷,在供电线路中产生瞬间高压并通过自动站交流供电系统入侵自动气象站,造成自动气象站设备损坏。2)直击雷入侵。雷电直接击中自动气象站当中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并在瞬间产生高电压而形成火花放电,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与机械能,导致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设备遭受严重损坏,不仅导致气象观测数据丢失,还会对正常采集与上传气象观测数据产生严重影响;3)接地线入侵。雷电击中自动站附近的接地点,其周围的电位会显著增加,由此产生的瞬间高电位往往会通过自动站接地线进入到电路,并产生强电流,进而严重损坏电路元器件;4)雷电击中连接自动气象站的数据线、电源线等导体,使电流波与电压波传播至导体两端,进而严重损坏自动气象站相关设备。
2自动气象站遭受雷击的原因分析
2.1未设置避雷装置与避雷网格。科学设置避雷装置对于做好外部防雷工作尤为重要。交流供电系统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或安装不规范,合理安装浪涌保护器可以有效地防止感应雷入侵。对接闪器进行正确安装能够有效地引导雷电流并将其泄放入大地,以避免直击雷直接击中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气象观测设备的安全性。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自动气象站并未合理地设置避雷网格,也未科学安装接闪器,导致接闪器的引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雷电灾害。2.2信号线缆未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就自动气象站而言,其观测场内部的大多数线缆均会穿过PVC管而直接敷设在观测场地沟当中,或者悬空敷设在地沟当中。虽然使用金属管对值班室与观测场之间的连接线缆进行敷设,然而并未对金属管两端采取有效的接地措施,进而导致其分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接闪杆在接闪时,雷电产生的雷电流将会通过引下线最终流入到接地装置中。同时风向数据传输线上将会产生感应电压,并通过数据线直接传输到观测场内的采集器接口或室外转接盒当中,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电磁感应串扰链现象,导致气象观测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开展。2.3风传感器铁塔与避雷针混装。大部分人员在建设自动气象站时并未意识到风向传感器铁塔与避雷针混装的重要危害。由于风向传感器往往安装在风塔上,且位于观测场的最高位置处,此时风塔类似于一根避雷针,一旦遭受雷击,将会严重损坏风向传感器,使其无法位于正常工作状态,进而对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2.4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不合格。自动气象站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避雷针保护范围不合格,也将会导致自动气象站雷电灾害频发。在自动气象站建设初期,相关工作人员就应当对气象台站周围的布局进行仔细观察与研究,以确保自动气象站始终位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在建设自动气象站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避雷针保护范围过大是一种浪费。为节约资金,工作人员在建设自动气象站时缩小了避雷针保护范围,进而引发严重的雷击事故。确保自动气象站位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遭受直接雷击,还能保证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位于正常运行状态。
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及处理策略
【摘要】本文结合来宾市气象局使用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实际,首先简要概况了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接着分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常见故障,并给出了相关的处理应对措施,最后探讨了采集器日常维护,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处理应对
1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
对于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来说,其常见的故障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气象要素测量性能不良或下降和台站工作异常。前者则是指日常观测中的气象要素数据错误或数据超差漂移,此时的自动气象站却能正常运行,在判断和修复这种类型的故障问题时较为简单,故障原因大都是传感器出现故障或自身性能下降造成的。台站工作异常主要表现为台站不能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存储、显示等方面的功能。这种类型故障的原因较为复杂,在判断和修复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需逐一分解,找出故障问题后需及时进行修复。对于自动站的故障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沉着冷静,始终根据“安全、逻辑、分解、替代、记录”这五个基本原则,全面分析并进行排查。在检查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故障问题时,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①通过检查系统运行状态指示灯判断系统运行情况;②供电系统检查,利用万用表对直流12V供电系统、220V交流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查看充电电源控制、蓄电池等是否正常;③利用测试命令检查系统的工作情况;④利用模拟信号对测量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在通电运行后,主采集器和分采集器上的状态指示灯可以将台站的运行情况体现出来。
2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及其处理应对
2.1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2.1.1主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在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若主采集器气象要素出现缺测,应对采集器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ENST查看传感器是否处于使能状态,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均正常,则可能对应的采集通道遭到破坏,应重新更换主采集器。2.1.2分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如果观测人员发现分采集器气象要素出现缺测,应做好CAN总线与终端匹配电阻之间是否出现错误,检查分采集器CANopen指示灯是否正常,还要对传感器的连接和工作情况进行查看,并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ENST检查主采集器上的传感器是否处于使能状态。一旦找出故障部位需及时进行处理,若以上检查结果均正常,则可能是分采通道异常,重新进行更换即可。2.2采集器故障。在CF卡还未使用前,需在计算机上借助于读卡器进行格式化处理,将其更改为FAT32格式,若CF卡上不能储存文件,应在计算机插入读卡器,检查CF卡的剩余空间是否充足或是否出现故障。若是存储空间不足,应将根目录对应的区站号目录之外的所有目录及文件删除,此时可增加CF卡的可用空间;若是CF卡内的储存空间较多,应判断其是否出现故障问题,通过采集器查看其能否对CF卡进行正确识别和操作,之后检查RUN状态指示灯的显示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将CF重新插入或更换新的CF卡,或者是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AMPLES对CF卡进行检查,若是可以响应且在最后一行中有“CF:已插入”的信息显示,则说明系统可对CF卡进行识别和操作,说明CF卡可以正常运行,反之,说明CF异常,可将CF拔掉后重新插入或者是直接更换CF卡。若因网络故障,造成访问异常,首先需对网络的连接情况进行查看,如果网络连接正常,可利用终端操作命令LAN1将采集器LAN功能开启,通过终端操作命令MAC和IP对采集器设置的MAC和IP地址进行检查,在重新设置后再次访问即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器储存的数据量不达标,则可能是存储空间剩余不足引起的,应借助于Linux终端检查目录下检查是否有多余的目录和文件存在,使得大部分空间被占,可将区站号目录保留下来,将其余的文件和目录直接删除,此时的储存空间量会增加。若GPS的对时功能异常,需工作人员查看GPS的模块通信线路连接状况进行检查;之后查看GPS模块的天线和连接状况;对GPS模块的工作模式进行查看,确定是否为“允许工作”模式,将终端操作命令GPSMODE输入,查看是否返回0,若是,则说明允许,反之,应输入GPSMODE0命令允许GPS正常工作;主采集器GPS串口通信和GPS的模块通信参数均设置成48008n1;若是将终端操作命令SAMPES直接输入后,GPS可以正常响应,且在最后一行有“GPS:已定位”显示,则说明GPS模块可以正常工作。
探气象站仪器故障的检测论文
摘要:通过实例对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温湿传感器、风传感器、地温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出现故障时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气象站观测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仪器故障;分析处理
目前,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大都使用自动气象站仪器采集数据,自动观测较人工观测获取数据更加便捷,气象要素观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所提高,减轻了测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能反映大气近地面层的真实状况。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仪器感应元件的特殊性,它较人工观测仪器更容易出现故障,虽然各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不同,但主要可归结为采集器故障和各要素传感器故障,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仪器故障,以供参考。
一、采集器故障
采集器故障对于自动气象站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各站必须存有备份采集器,至少也得备份到市局,并且平时要做好采集器的维护。采集器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在我国建成的时间不长,在采集器的研制过程中可能有些因素没有考虑,或者由于各级台站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采集器出现异常。
很多的气象站在2010年2月28日24∶00以后采集数据无法正常读入计算机,此种情况是因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ZQZ-Ⅱ型系列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在对闰年处理时有错误而造成的(将3月1日记载为2月29日),采集器对非法日期进行了过滤,从而造成数据无法写入采集数据文件和上传数据文件,各站接到上级通知后将日期进行修改,数据恢复正常。
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站技术保障的对策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县级技术保障能力与需求有较大差距、国家级业务管理和技术部门需切实做好有关科研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基层台站要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省级业务管理单位需对各级单位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科学测算技术保障工作量、采集器的检定须由各县气象局进行现场检定、主要备件由省局大探中心储备,部分消耗性、易碎、易损性备件由各县局负责储备、按照县级台站维修维护为主、省市级维修为辅的原则,县级负责定期巡视、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诊断及故障部件更换,市级负责自动站的运行状态监控、通信维护及复杂故障的维修工作,省级负责远程视频诊断、技术指导及疑难故障的维修工作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气象站历史数据库统计分析
随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气象观测种类不断丰富,站点密度不断加大,气象观测数据量急剧增加,乌兰察布市现有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2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针对乌兰察布市目前还未建立所有自动气象站建站以来的历史数据库,乌兰察布市现有的数据查询系统是华云统一版中心站软件CAWSAnyWherePlus2013,中心站客户端查询软件只能查询近两年的实时数据,没有提供各要素统计功能,自治区气象局开发的盟市级综合业务平台是面向全区气象部门的网页访问形式,存在用户访问量多造成网速慢,查询延时问题,当同时查询多要素时,网页出现停滞无反应现象,从而影响快速查询利用数据的工作效率,建立本地历史数据库,在检索统计时效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果盟市级及县级业务综合平台出现了故障,本地历史数据库又可以作为盟市级及县级业务综合平台数据库的备份查询,这就极大提升了气象服务工作效率,该软件系统完善补充了现有华云统一版自动站数据查询软件及盟市级综合业务平台所提供的数据查询统计功能。
1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1.1源数据的调取。CIMISS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集数据收集与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业务监控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本着“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流程、统一数据服务”的原则,从气象数据全业务流程角度,CIMISS初步建立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类数据命名、格式和算法,定义了国、省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了国省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一体化,气象信息化进程中,CIMISS将作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故历史数据库中国家自动站的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年数据和区域自动站的日数据全部来源于CIMISS数据库,利用JavaScript语言程序通过MUSIC接口调取CIMISS数据库中的数据。1.2服务器端数据库的建立。在MicrosoftSQLServer2005中建立合理的数据库,根据不同统计查询功能模块建立相应信息表,将调取回的数据导入已建立的历史数据库中,为了实现前台主界面快速查询统计功能,缩短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时间,分别建立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季数据、年数据数据表。1.3前台软件界面平台的开发。利用Java语言设计简约明了的软件界面、编写程序实现快速连接数据库和查询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按自动站所属旗县、查询建站以来任意时间阶段的逐日、逐旬、逐月、逐年单要素值或多要素值,并按日统计、月统计、年统计、进行任意时间阶段的阶段最大、阶段求和、阶段平均选择条件统计查询,查询出的数据还可导出Excel表格形式存储。
2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课题组通过钻研探索,学习新方法,改进程序结构,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难点。2.1配置脚本程序。利用JavaScript语言程序通过MUSIC接口调取CIMISS数据库中的各站要素数据。在脚本程序中的client.config文件中输入接口的IP地址及端口号,在demo.ini文件中配置用户名密码、所要调取自动站要素、区站号、时间段,文件保存路径,配置完成后,点击批处理程序run.bat即可自动执行,执行完成后按任意键结束。2.2选择Java语言设计前台界面的优点。项目最终选择Java语言作为程序的开发语言,主要考虑Java语言有以下优点:2.2.1平台无关性。Java语言最大的优势是与平台无关,其它语言编写的程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操作系统的变化,处理器升级以及核心系统资源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程序。出现错误或无法运行。2.2.2安全性。Java语言不支持指针,只有通过对象的实例才能访问内存,程序运行时,内存由操作系统分配,这样可以避免病毒通过指针侵入系统。Java对程序提供了安全管理器,防止程序的非法访问,使应用更加安全。2.2.3健壮性。Java致力于检查程序在编译和运行时的错误,Java自己操纵内存减少了内存出错的可能性,Java还实现了真数组,避免了覆盖数据的可能,Java系统本身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Java编译器是用Java实现的,Java的运行环境是用ANSIC实现的,这就使得Java应用具有无比的健壮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应用系统的维护费用。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