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6 00:46: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气象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气象研究

城市气象服务及气象技术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城市气象服务和气象技术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邵阳市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是重要课题。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精准的服务,应用气象技术,支撑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能够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提出城市气象服务优化策略,有着必要性。

关键词:城市气象服务;气象技术;防灾减灾;精准服务

按照湖南省气象局下发的《气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实施方案》相关内容,截止到2017年年底,邵阳市气象局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将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逐步延伸覆盖到村(社区),实现全方位覆盖。依托大数据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实现快速化、精准化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效能。

1城市气象服务现状

邵阳市地处湘西南丘陵地带,为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西面是雪峰山,南面是南岭山脉,东面多低矮山包,资水自南向西北贯穿邵阳地区。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盛吹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吹偏北风,低温少雨;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受地貌地势的影响,气候复杂并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邵阳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等。从城市气象服务实际情况来说,我市存在着以下问题:(1)气象灾害观测系统不完善。洪涝灾害为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由于气候形势复杂,使得洪涝灾害频发。基于此,为了能够保证气象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观测系统。(2)气象信息问题。从当前城市气象信息方式来说,气象台主要采取新闻播放的形式,对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以预警短信的方式。总的来说,方式较少,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城市防灾能力较弱。近年来,雾霾和洪涝等灾害频发,极易引发城市交通问题。从当前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水平来说,还需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提升城市气象服务水平的策略

查看全文

玉米干旱气象指数保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气象指数保险作为农民规避天气风险的工具,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气象服务的推进和开展。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更是潜力巨大,但是降雨量少造成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本文以镇赉县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镇赉县11个乡(镇)站点的面板数据,对干旱气象指数保险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关键词:玉米;干旱;气象指数;农业保险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帮助投保人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一种风险处理机制,如降水、温度和风等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户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干旱是影响吉林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以镇赉县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镇赉县的11个乡(镇)站点的面板数据,对玉米的干旱气象指数保险进行研究和设计。气象与保险业务的关系是保险公司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超出保险公司与用户的约定范围,进行评估、精算、厘定费率,确定保险价格,由保险公司向用户理赔,从而减少因气象灾害给投保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1资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镇赉县是吉林省西部重点产粮大县,处于黄金玉米带。但镇赉县气候脆弱,是吉林省气象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有旱灾、雹灾、低温冷害和风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特别是旱灾,有“十年九旱”之说。根据资料统计,1986年~2000年,镇赉县发生干旱有11年,占该年段的73.3%,其中特大干旱5年,严重干旱3年,中度干旱1年,轻度干旱2年,分别占干旱年的45.5%、27.3%、9%和18.2%。1.2资料来源。降水资料取自镇赉县2009年~2018年历年4~10月份降水量,玉米产量资料取自相应时段镇赉县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公报。1.3研究方法与模型方程构建。1.3.1干旱指数。表征干旱的指标很多,本文根据某季节、阶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表示干旱程度(见表1)。降水距平百分率(Pa)等于某时段的降水量p,与历年该时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历年该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为:表1镇赉县玉米生长期干旱等级(%)同理得出干旱指数(DIq)等于某年某时段的实际降水量pq,历年该时段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再除以历年该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其方程为根据权重,得出最终的干旱指数DI,其方程为。玉米干旱指数同玉米减产率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两者的相关系数,经归一化处理后,两者的相关系数a1和a2,分别为0.259和0.537,则玉米干旱指数为DI=0.259DIq+0.537DIa,再对干旱指数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镇赉县玉米干旱指数与减产率的回归方程:YLR=0.539-0.149DI1.3.2保险理赔标准干旱对粮食作物影响是一种非线性变化,集多年研究经验,确定玉米干旱保险气象指数(DI)对应的理赔系数(H)。在具体理赔时,理赔标准(CS)用公式:CS=DI×H计算。1.3.3干旱时间分布特征。根据记载,1949年~1985年,镇赉县发生大旱、旱、轻旱年占61.5%。1949年~1963年为春旱少发期,大旱和旱年仅占25%;1964年~1979年为春旱频发期,大旱和旱年占62.5%;1980年~1985年又进入春旱少发期,大旱和旱年占50%。春旱年景出现时,造成农作物不能及时播种,或播后不能及时出苗,轻者芽干,缺苗断条,重者毁种。1971年春季大旱,全县毁种面积近万公顷。1972年大旱,全县面积达5万公顷,占全部播种面积45%。而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统计,2009年出现伏旱、秋吊;2010年出现了夏旱、秋吊;2011年出现秋吊;2012年出现秋吊;2014年出现春旱;2015年出现伏旱、秋吊;2016年出现春旱、伏旱。2017年出现春旱。1.3.4不同干旱组合气象保险指数理赔标准。根据玉米生长季各时段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系数,确定出不同干旱组合下的综合气象保险指数,依据公式,计算得出各种组合下气象保险指数所对应的理赔标准。

2结论与讨论

查看全文

蓝莓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摘要:以普兰店地区为例,分析大连地区气象因素对于蓝莓种植的影响。对往年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大连地区有利于蓝莓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及主要气象灾害指标,最终针对性地开发蓝莓气象服务产品,并投入实际使用,为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连;蓝莓;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产品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的南端,是黄海与渤海的交界点,普兰店位于大连中北部,介于39°18'25"N~39°59'00"N,121°50'33"E~122°36'15"E之间,气候属于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裕。蓝莓现在是国际上公认的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第三代水果之王,并且近年来凭借其营养与保健的特点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的“阳光产业”。目前,全国蓝莓种植面积约55344hm2,辽宁全省种植面积约6134hm2。蓝莓果树对于气候条件较为敏感,因此研究适合蓝莓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有利于蓝莓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及主要气象灾害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及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能帮助指导实际种植工作,从而提高蓝莓的品质和产量。

1蓝莓生长期相关的气象因素

蓝莓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强度,以及较好的湿度条件。因其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可以适应相对凉爽的种植环境。蓝莓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萌动期、展叶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浆果生长期、浆果成熟期及休眠期,气象指标对这几个时期有重要影响,例如萌动期遇到霜冻,则可能推迟出土或导致幼芽受冻,影响产量和品质。蓝莓不同于其他木本植物,其根系开花期蓝莓的开花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略迟于展叶新梢生长期,蓝莓开花期间最适宜的温度为25℃~32℃,当遇上连续低温(≤13℃)时,则会推迟生长发育,蓝莓将不能正常开花授粉,最终会影响产量及品质。浆果生长、成熟期蓝莓的浆果生长、成熟期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至7月下旬,成熟期需要白天气温达到28℃~32℃,光照充足,保持干燥少雨的天气,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升蓝莓果实品质。夏季出现低温或遇上强降雨天气,连续阴雨天超过3d则容易滋生病害;气温≤14℃或遇上早霜冻时,会影响蓝莓果实成熟,连续阴雨天则会使得蓝莓浆果糖分堆积困难,病害发生频繁,并导致烂果率上升。1.4休眠期蓝莓休眠期一般从10月下旬开始,直至次年3月上旬,休眠期间需要积雪厚度25cm以上,积雪覆盖时间最好超过60d,40cm低温保持在-5℃以上,蓝莓根系较为脆弱,当地温低于-6.5℃时,自根苗蓝莓根系则可能受冻,影响发育。

2普兰店地区气候条件

查看全文

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研究

一、文学家和美学家的争议:气象审美需要科技知识吗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太阳就知道来日有风,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月亮、太阳和暮色在河面上织就的光芒”等则被忽视了。因此,马克•吐温得出结论说:“所有的恩典,美丽和诗意已走出了这条雄伟的河流”,于是“浪漫和美丽都远离了,随河水而去”。①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也有类似看法。他声称,科学家的关注点与美学不相容,因为科学家观赏云并不是观赏云的外观,他们“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斯图尼茨的说法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他将审美定位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层面,这种观点属于艺术审美,即对云的美学欣赏就是对云的外观的感知,从而将审美的出发点限定为非功利目的,认为审美是非实际功用性的,即专注于“岩石的模样,海洋的声音以及画作中的颜色”。①这种审美观念虽然比较典型,但恐怕是一种狭隘的美学观。第二,他将科学与自然审美割裂并对立起来,认为科学家对云、雨等天气要素和气象现象的观赏不构成审美,因为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斯图尼茨的观点是科技知识与审美不相容。也就是说,对于气象审美而言,如果观赏主体拥有了气象科技等专业知识,就会失去气象审美的能力,或者说失去开展自然审美活动的心情和意向。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么?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裔美籍学者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和斯图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尽管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种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含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中年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区的风土与中原存在明显的差异,他的诗文中呈现了苍山积雪、下关风、雾凇和水桩、暑热瘴气等多种气象物候,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②斋藤百合子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些考量并不总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③关于斋藤百合子的看法,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形式主义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种;第二,科学知识与审美并不矛盾。科学家虽然缺乏或弱化了文艺性质的气象美学意识,却并不缺乏气象审美经验,同时,这种审美经验并不与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产生冲突,反而相得益彰。尤其对科学家而言,科学技术知识是内在的,他在气象审美的过程中不会突然失去知识和能力,很多时候,科技知识会内在地支撑气象审美的过程。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科技知识具有促进审美的作用,从而形成气象鉴赏的自然环境模式。卡尔松在《自然与景观》中说:“在自然环境中相关的知识是探究环境的常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美学意义的合适焦点与环境的合适边界,以及相对应的‘观的行为’……因此,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是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④在《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中,卡尔松提出:“我们必须借助已知的真正知识来鉴赏自然,也就是说,借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环境科学,譬如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提供给我们的知识,来鉴赏自然。因此,这种自然环境模式既包容了自然的真正特征,也包含了我们日常的经验和对自然的理解。”①卡尔松正确地处理了科技知识与审美鉴赏的辩证关系。在卡尔松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他称这种审美为“肯定美学”,一方面能将“原始自然———自然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呈现为一种无人介入的自在世界之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发现或者至少看似发现”自然存在的“统一、秩序与和谐”。人们带着科学知识去鉴赏自然,自然将呈现出“更完全的美”。②“在艺术鉴赏中,艺术范畴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知识相关,在自然鉴赏中,那些范畴是自然的范畴以及那种知识是由自然历史———科学提供的知识。”③卡尔松认为,马克•吐温将“无知过客”的形式审美经验(传统的典型审美样式)与借助教育或训练获得知识进而理解自然的认识经验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单纯的素人,也没有单纯的形式审美。④在卡尔松看来,审美与实践活动、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立的,借助各种内化的科技知识,通过科学实践,人们可以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会。比如20世纪30年代,气象工作者在泰山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时条件非常艰苦:冬季寒冷风大,工作人员用火炉也不能有效取暖,如果出现雾凇天气,仪器会被冻结;盛夏季节“雷电绕室……雾日频仍,衣被易霉”。⑤在比较极端的气候条件中,气象工作者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云状、云量、能见度、降水、光的现象、雨滴直径、雪片形状、云海等项目的观测不仅是严谨的科学活动,也是对自然之美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没有专门进行“审美”并写下来。严寒酷暑给气象工作者带来了许多身心折磨与考验。虽然有这样的感性之痛,但是他们在科学知识和职业操守的支撑下坚持下来。对他们而言,气象审美实际上是与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的长期实践,并不是普通人站在某种距离之外的偶然一次的观看、欣赏和体验。同样,芬兰的环境美学家约•帕瑟玛也认为,自然审美不仅需要审美的知识,还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对于考察环境而言,重要的是对恰当的背景知识进行选择与熟悉。我们不可能在没有某种思想框架为参照的情况下就能真正地对环境进行考察。”⑥“人们在考察环境时需要各种关于自然演进过程的基础知识……环境的考察者需要环境知识。但仅仅有自然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审美训练和知晓必要的审美方式。”⑦帕瑟玛认为科学工作者需要审美训练的观点可能有些过当,犯了专业主义的错误,将审美表述与审美体验(面对大自然,审美体验是人人都有的)混淆起来。但是,他认为自然审美与科学技术认知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则是中肯的。他举出贾尼那•马卡塔观海的例子:科学家拥有自然史、气象、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观察和研究大海的同时,同样感受到波涛翻滚的力量和大海的巨大震撼力。①就是说,在气象观测等科学工作中,自然现象对人产生的感性冲击是无法被抹杀的。同样,普通人的气象审美活动也饱含着气象知识与传统,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将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体系,每逢立春节气,很多地方的民众就会开展鞭春牛、着春意装等一系列庆祝活动。②以上主要是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一方强调,现代科学家在科技观测活动中的关注点与美学的外观审美、诗性体验不相容。肯定的一方认为科技知识对于气象审美具有内在支持。我们认为,后者符合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即气象科学知识离不开日常观测和常年累月的经验观察。在这样的活动中,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获得是融合的。

二、科学家的争议:气象科技活动需要审美吗

那么,科学家尤其是气象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我们向部分气象学专家进行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于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体验:大热天照样流臭汗,大冷天同样会哆嗦。遇到奇特的天气现象,同普通人一样,气象学家也会欣赏和赞叹。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多了一份好奇心,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比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熙宁年间出使辽国,黄昏时分到达永安山下,扎帐休息。恰好雨过天晴,此时彩虹就在帐前的溪涧中。“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沈括和他的同僚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虹渐向正东方向移去。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③第二天继续前行,沈括一行人又看见了彩虹。他引用唐代孙彦先的说法进行解释,认为虹是雨中太阳的影子,只要太阳照雨就会有虹出现。④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英国科学家培根的发现早了五百多年。再比如晚明地理学家徐霞客,他不仅是一名观光者,也是一位地理环境的考察者和研究者。在游览和考察中,他除了体验和描述风物———“每日必记,白天依石为案,晚上执灯奋笔”,还寻求或验证科学原理。明万历四十一年农历四月初,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了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登顶之时,他看到山顶上“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俯瞰四周山峦,则“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他自然地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⑤这是一种科学的判断,只不过,这种科学判断是融汇在自然审美之中的。可见,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科学原理并不会妨碍人观赏自然沉浸在美景之中;可见,自然审美并不妨碍人们接受科技知识,科技知识完全可以介入自然审美的过程之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柯尔利斯整理了《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合订本,辑录了其中有关天气的神奇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学家对于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叹,他们如普通人一样,视、听、尝、嗅、触,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大自然,他们在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会自觉地探究缘由。①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乐于欣赏缓慢降落的冰雹、带火花的雨等自然奇观,并怀有好奇之心。不过,他们比常人多一份解答的素养和寻源的习惯。因为拥有更多的科技知识,科学家们对于大自然奇观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描绘得非常细腻。这些来源于《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都是科学家亲身经历、观察气象现象的结果,关于数量和大小的描述相对标准化,有时还会结合图片,涉及情感体验和联想的语言较少,多是客观地寻求答案。②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审美虽然不会妨碍科技活动,但是现代科技本身不需要美学来指引。也就是说,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从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看法是狭隘的,不利于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③因此,科技活动不仅不能脱离审美,还要积极与审美活动对接,寻求感性体验的内在支持。

三、现代学科分工:美学与科技出现分歧的缘由

科技与美学,从来就是隔离且不相往来的么?从科学史来说,科学不仅不与美学发生矛盾,而且还是一对很要好的“兄弟”,气象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加典型。早期关于风、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的知识以及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物候的学问都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可以说,朴素的气象学原理早已浸润着人们的生活。在现代气象学成熟之前,人们对气象现象的准确描述往往带有“生活气”,感性十足。《诗经》中有很多符合科学原理的气象观测结果和描述,如“终风且霾”(《邶风•终风》)揭示了河南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代的邶地多风沙的特点。又如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在《观象玩占》中对风力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根据树木受风影响之后的变化大小和损坏程度,风力可以分为八级,标准分别为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及根。④这个标准虽然不够精准,但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美学性。现代气象科技研究能够利用一些纪实的文学性文本作为佐证的文献资料,因为文献记载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源自生活,不仅包含美学体验,还反映了科学原理。这正是竺可桢先生运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历史、哲学文献来论证或佐证气候变化的内在缘由。①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是结构美,并且他们的注意力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心理、思想所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②如高尔基借海上的暴风雨抒发革命激情,呼唤社会的暴风雨。大气环流运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在豪梅尔斯•洛斯顿、马达丽娜•代克努等美学家眼中只是一种至善、崇高和宇宙的野性。③这些分歧与专业分工、职业习惯塑造的思维方式有关,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产生隔阂。“文艺界的美学所针对的文学艺术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他们不大关注应用美学和实践行业的美学问题,认为后者太功利(因为经典的美学观念是主张无功利的)。其次,在气象科学界,又特别看重行业性和科学性,而对文艺性、美学性重视得不够,甚至打心眼里瞧不上文艺和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东西。”④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从文明史来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专业分工、学科分化、行业细化的结果。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彼此相融的。诸子百家经典和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蕴含着各个学科的思想种子。人类社会发展到18世纪,科学与人文逐渐分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无功利”的“距离”学说,这种“无功利”的美学思想对科学与美学的分离进行了哲学化和系统化的论述。康德认为,如果把观赏海洋和生物知识、工作等联系在一起,就会阻碍海洋成为崇高的情感象征。康德这种启蒙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将美学与工具理性(各种科学认知)分离,以此形成自然审美的崇高美学范畴。从美学上说,正是因为阻止科学技术的介入,保持人与审美对象的功用距离,审美才能够脱离实用性的考量,保持纯粹性。这样,气象学、生物学、海洋学等科学技术与美学渐行渐远,科学与美学的范围越来越明晰,各自形成专业的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就美学而言,将各种科学认知驱除出去,保留自然带给人类的神秘感,这是经典美学的特点。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科技恰恰会削弱这种敬畏感。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与美学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

查看全文

气象服务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效率与质量,为气象部门提供最准确、具体的数据是当前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分析决策气象服务的存在意义和现状,根据决策气象服务的相关标准,探究其有效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决策气象服务;气象部门;服务方式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安定,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事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及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气象部门为决策层提供最准确、可靠的气象决策服务,是降低灾害发生频率,人们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根本保障。

1决策气象服务的存在意义

在气象工作中,决策气象服务是为相关决策部门与政府提供具体信息和准确数据的关键环节,相关决策层在指挥生产、预防灾害、重大事件的处理方面都依赖于此环节。气象服务同时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对社会经济安定有序发展及人们和谐健康生存方面提供预见性、准确性的特殊气象服务。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人们对决策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版本的升级,总体上提高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档次,提升了工作效率,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更有效、准确的数据信息,减少在气象灾害中的伤亡,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1]。

2决策气象服务现状

查看全文

海参养殖气象服务需求研究

摘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参养殖人士及专业研究人员针对海参养殖气象服务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结合威海市的海参养殖规模及方式,通过调研分析方法,分析威海海参养殖中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对预报的关注重点,以期对提高专业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海参养殖;气象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海参以其具有的丰富优质蛋白越来越受到注重养生人士的喜爱,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水涨船高,利润丰厚,带动了海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其北、东、南三面连接黄海,海岸线长985.9km,是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1]。到2020年底,威海的海参年产量34168t,是威海市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柱之一。海参养殖与气象关系密切[2-5],由气象原因导致的海参减产的情况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夏季持续性的极端高温天气,对于围堰和池塘养殖的海参极易造成较大的灾害从而导致减产[6]。基于对海参养殖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海参养殖人员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切实需求,以期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海参养殖的经济效益。

1威海海参养殖现状简介

1.1威海海参养殖方式

通过调研了解到,威海养殖的海参品种主要为刺参,养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底播增殖及圈养。底播增殖是指依据海参生长特性选取比较适宜海参生长的海域(主要是礁石、海藻较多的海域),按一定的密度投放合适的海参苗种,任其在海底自然环境下生长、不断增殖的一种海参养殖方式。另外一种就是圈养,圈养又主要分为围堰养殖和池塘养殖。随着经济发展,以前在盐碱地设置池塘进行海参养殖的方法逐步被弱化,目前围堰及池塘海参养殖在威海基本差别不大,都是选择有岩石或暗礁的近海,利用围堰圈养的方式进行海参养殖。

查看全文

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研究

摘要:针对四川色达县的夏季农耕气候的特点,提出了健全当地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议,分析了在当前建设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气象服务建设和提升建设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健全和完善

1四川色达县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气象情况概述

四川色达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0.16℃,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6℃,最高温一般在23℃,一年之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可以达到2451.1h,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6514mm,降水大多集中在六月到九月。五月份一般是四川色达县的农业季节,在五月下旬,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7.5℃,气温偏高,降水量较多,日常时间较短,土壤的墒情一般。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常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暴、短时间暴雨、大风天气以及下击暴流等,就降水来看,文章所研究的四川色达县暴雨的降水量达到了23.4mm,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从本次降水的雨量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降水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夜间,降水区域的中心降水量达到了50mm,随着降水中心的逐渐移动,降水量和降水天气范围都有明显的增大。从总体上来看,该地区降水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且移动性较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会造成该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避免该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该地区应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做好防御工作,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和成活,而保证畜牧业正常发展是当前该地区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点。

2当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四川色达县地区属于纯牧业县之一,其经济建设基本以牧业为主,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要求。地区要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地区的资金支持,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难以开展。在这个体系的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之中,要想高质量的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防御,就需要将体系运行扩展至地区的县级以下各个部门,并在基层之中大量建设气象服务站,设立气象灾害应急员和灾害防御措施等,这些体系功能的完善和建设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援。四川色达县地区在发展过程之中不具有支柱性产业来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收入,经济上的发展不足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财政缺口较大,增大了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难度。(2)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部分调查显示,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从业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无法及时根据气象服务信息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处理,在四川色达县地区还未能完成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覆盖,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农业从业者并没有接受防治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的培训,对于这种灾害之中需要采取的防雷安全措施、防泥石流措施等都没有充分了解和熟练地掌握。气候服务体系要想达到设计的效果,地方政府部门除了需要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外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其接受到气象灾害警报之后的处理措施和安全防护体系进行教育。当前在该地区的气象灾害的思想支持建设显然质量不高,忽视了气象服务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和牧业进行安全的重要性。(3)技术支持力度不足。当前四川色达县地区气象服务气息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的气象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该地区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天气主要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对流天气的主观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产生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及其周边的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将其数据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发生情况向分析和比对之后,得出结论。对其环境场条件的观察主要是通过雷达和遥感技术观察来实现的,一般在研究之中也将环境场条件分析称作对流天气图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天气预报过程之中的天气图分析,通过观测资料构建对流天气的综合图来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象观测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传统通过的人工观测,且在农村等基层地区,气象观测网络的布置不合理,无法做到全地区的观测,分布上存在部分地区密集而部分地区稀疏的现象,影响了气象观测的进行。因此,在未来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需要提升技术支持的力度,将体系的建立和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查看全文

航空气象技术应用研究

严格来说,航空气象技术是有航空气象学以与航空气象服务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航空气象服务指的是对其具体应用,而航空气象学则隶属于气象学,主要是针对航空活动与气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涉及到多个学习。二者都是航空气象技术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空中交通管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通过把控好空中与地面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安全航空区域的划分,确保航班能够实现安全飞行,实现飞行的有效性。而航空气象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理有效规避航班事故的发生,提前对灾害进行预防,实现空中交通的高效管理。

1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航空发展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有航班失事。开展空中交通管理的吗剫,就是借助先进的管理设施,通过计数的形式来监管飞机的空中飞行情况,避免飞机的无需飞行造成碰撞,引起事故,从而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飞行环境。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航线空域常常会被划分为进近管理范围、情报管理范围、塔台管理范围以及等待空域管理的范围等不同的区域。空中交通管理的进行居有其必然性,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能够对飞机的飞行秩序进行管理,避免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飞行秩序混乱,更好的提升了航班飞行的安全可靠性。

2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2.1统一气象信息。即使是不同模式下的气象信息,经过航空气象技术的处理,也能够得出一个统一的气象信息,这使得来自不同区域的用户得到的气象信息是一致的。借助航空气象技术来分析整理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资料,将得到的不同的气象信息进行整合,搭建航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遇到灾害天气也能够确保各个部门在统一的气象信息基础上做出决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航空气象技术能够有效预测影响航班安全飞行的相关因素,还能够对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做出的决策进行风险性分析预评估。对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来说,要想实现对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有针对性的来调整航班时间,必然离不开航空气象技术。2.2及时对天气进行警报。当前预测航空气象主要是从雷达、五维可视化以及飞机的燃油消耗三个层面进行的。雷达技术能够对对流天气进行有效预报,能够及时预测灾害天气,为空中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五维可视化技术则是分析航空线路上的天气状况、风场以及不同高度的纵向剖面图,及时了解天气变化信息,并对气象进行预测,能够及时对危险飞行区域进行预警,确保飞行安全的同时有效控制飞行成本。而分析飞机的燃油消耗是在确保飞行安全的基础上来估计燃料消耗情况,通过分析分析发现隐藏在燃料消耗、飞行时间以及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在得到的数据基础上来分析航线的制定,一旦遇到不利的飞行天气,可以通过更改飞行时间来控制飞行成本。2.3通过使用气象技术,建立信息平台。通过气象技术搭建起来的信息平台应用,更好的保障工作的效率提升以及业务的现代化发展。气象数据一般都是借助卫星或者雷达完成收集工作的,在这个基础上系统的开展数据分析,即使是在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地域或者航线,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判断。在得到准确的判断后,还能够借助信息平台及时进行信息,确保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及时应对,做好预防工作,有效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并且对于重要的飞行信息,还能够进行有效的标注,对相关的气象信息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标注,起到警示作用。2.4通过信息服务的平台及时气象预警。借助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这对气象信息平台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具备有大容量的信息服务能力,还能够在特殊情况下都能够保障运行的平稳,这样才能够确保即使是在特殊情况下都能够将收集到的航空气象信息及时准确的发不出去,满足自身的服务需求的同时兼顾其他用户的需求,确保服务的主动性。2.5航空部门气象信息平台。在航空部门当中,气象信息平台不仅是气象业务的一部分,它还是针对业务信息服务的综合平台,能够及时进行信息的,还能够借助的信息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提前预防,大大降低了灾害性气象天气对航空事业的破坏影响,可以说是在社会中气象应用的综合性服务终端。在实际应用中,气象信息平台针对航线的气象情况更新越快速精准,飞行的安全性越能得到保障,事故率越低,人们越倾向于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航空气象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空中交通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能够有效确保空中交通安全,目前已经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从飞行流量的协调,还是从飞行质量的保障来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行业中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进步,能够在一些自然性灾害的天气预报中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同时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导致农业气象信息的预估和传递受到了严重制约,从而致使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出现缓慢甚至是止步不前的情况。

1农业气象服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案现状

1.1加强天气情况的预估。农业相关的天气情况预估对农业生产起到极为关键作用,而这往往使人们造成误解,导致人们对于天气情况预估和气象服务之间不能够明确划分。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天气情况预估仅是气象服务中的一个项目,并不是一个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探讨研究缺乏足够重视,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完全发挥。因此,在进行天气情况预估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研究探析,使得农业气象服务能够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工作提供帮助。要针对农业生产者在农作过程中的潜在需要进行研究探讨,将农业生产者的潜在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将气象服务运用其中[1]。1.2加快关于气象文化的渗透。气象文化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为农业的生产工作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气象文化的建设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在现阶段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现阶段的气象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为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在气象文化的建设提升过程中,要将公益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以农业生产中的需要作为气象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2]。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技术方案,从而将作用发挥到最大。

2农业气象服务中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措施

2.1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广泛,农业气象服务可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得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更加的具备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从而更好的协助农业生产。要想实现这样的体系,必须要求气象服务工作人员要对当下农业生产生活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还要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所了解,才能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出体系完善的基础服务系统,并且进行区域划分,将一定范围内的系统进行网络化的结合构建出气象服务网络,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所获取的信息更加具备真实性、准确性,从而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3]。2.2引进先进的技术。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大,相应的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大起来,为气象服务在农业上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只有将科学技术大力引入到气象服务中去,才能使气象服务与现阶段的社会进程相匹配,从而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形势之下,4G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同时也为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发展方向,通过安装相关的手机软件,能及时的接收相关的农业气象信息,在遇到较为严重的气候灾害时,还能够通过自行启动的通知系统对用户进行消息的提示,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对气象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依据消息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使得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有保障[4]。

3结束语

查看全文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研究

正蓝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2′、北纬42°25′。全旗总面积10182km2,是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区。正蓝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水量为365.1mm,主要集中于7-9月,全年无霜期为104d。正蓝旗有牧场98.14万hm2,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6.39%。近年来,正蓝旗牧业虽然发展规模愈来愈大。但是,因为正蓝旗易出现暴雨洪涝、大风、沙尘暴干旱、冰雹、寒潮和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蓝旗牧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为了推动正蓝旗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1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正蓝旗气象局在上级气象部门及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牧民服务的原则,合理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为牧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正蓝旗气象局上级单位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在华北地区最先构建了地区级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并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气象观测台,切实转变了以往需要凭借天气分析图开展天气预报工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为正蓝旗等地区农牧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2010年7月,正蓝旗哈毕日嘎镇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并引发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并威胁到人员安全。灾害出现时,基层气象信息员及时凭借手机将气象灾害传输到地方政府及各级气象单位,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赢取了最佳时机。近年来,气象单位根据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及助理员作用。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各个区域有1300多名气象助理员及信息员分布在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气象服务。现阶段,锡林郭勒气象台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系统,并且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各类监测手段正在逐渐增多,能够实时监测复杂天气的变化情况,详细了解各个时间段的气象要素变化情况。同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更为广泛,充分借助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和电子显示屏等传播媒介开展气象预警信息工作,对农牧民种植、养殖进行科学指导。另外,正蓝旗自主研发了“正蓝旗牧业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构建信息集团群发QX01平台,逐步提升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的质量,确保每个农牧民能够及时收到气象信息,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防灾减灾。此外,气象部门每年均会在农牧业生产关键期积极开展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寒潮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结合正蓝旗等现代农牧业发展区域的气候特点,对气象要素及天气变化等进行认真监测,通过合理运用所监测到的气象数据为牧业生产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尽最大可能降低气象灾害给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2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服务存在的不足

2.1气象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较低。气象条件对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牧业的发展及牧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正蓝旗境内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复杂多变,与城市相比,在牧区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域较为宽阔,但牧区却是抵御灾害型天气的薄弱地区。虽然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牧区的基础设施,但在地理区域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些偏远牧区的互联网不畅通、气象信息覆盖率低、牧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特别突出,这就降低了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直接制约着气象科技为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的开展。2.2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不足。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从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人员是气象事业单位结构调整分流人员。尤其是对于基层气象部门而言,长期缺乏高学历人才,同时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气象专业、通讯专业人才居多,其他专业如经济、营销、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偏少等问题。同时,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中还存在一部分外聘及兼职人员,极大地制约了气象科技为牧业生产服务的快速推进。

3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