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错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23:41: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期限错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产生缘由

一、银行的资产介绍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商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解析

一、引言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研究

一、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可视化

定位的区间矩阵设计区间矩阵一般是将二维正交坐标分为四个评价区域,并赋予不同区域相应的经济涵义。区间矩阵的可视化定位类似于一个地图显示系统,能让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和分析其中的深层涵义。同时,将一个研究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研究彼此的联系,赋予不同经济涵义,更加有利于管理者分析问题根源[2]。而融资结构错配同时包含融资来源结构错配和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因此,可以借鉴区间矩阵原理,进行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可视化定位,如图1所示。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程度将风险定位在矩阵的不同区域。建立二维平面坐标体系,X轴指的是融资来源结构错配的风险指数,Y轴指的是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指数,由16个区域构成,可精准地在矩阵识别模型中对风险水平进行定位。同时以预警信号灯对每一区域进行区分,建立起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的区间矩阵。在区间矩阵中,横坐标为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指数,纵坐标为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指数。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矩阵遵循以下定位原则,如表1所示。当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级别为无警时,表明该企业具有良好的融资风险预控能力,融资风险可控程度越高,处于无危机状态;当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级别为轻警时,为潜伏期,说明该企业虽然未在当期表现出警情,但是若不及时调整融资结构、过多的短期贷款和盲目扩大投资等均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面临融资风险发作的威胁。当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级别为中警时,为发作期,表明该企业正面临融资风险发作阶段,企业存在融资问题,若不及时改进融资结构,将导致融资风险的恶化。当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级别为重警时,为恶化期,表明企业融资结构面临重大问题,这时企业应立即调整融资模式,改进投资和经营策略。

二、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指数设计

(一)指数体系设计。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主要反映投资与融资的期限匹配情况。一般而言,长期投资对应的就是长期融资,短期投资对应短期融资,通过这种对应关系缓解企业存在的不协调风险。不匹配的战略风险大,原因有两点:(1)利率及预期相关的资金成本在未来几年内会发生变化;(2)资金的可持续性不保险,一旦出现短期融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将是企业陷入短贷长投的困境,对企业现金流将造成威胁,甚至会导致公司不得不卖掉资产以还债。从期限角度来看,企业融资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净值产生于长期融资,而长期融资中扣除固定资产净值后多余的资金即长期融资净值(NLF,NetLong-termFnancinig),可满足营运资本的需求。用于营运资本需求的短期融资则是短期融资超过现金的部分,即为短期融资净值(NSF,NetShort-termFnancinig),即短期融资净值=短期融资-现金。此外,从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角度来看,营运资本需求属于长期投资。由此,形成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指标:投融资风险率、现金短贷保障比和长期资金适合率。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主要是自由现金流量与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匹配情况。一般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越好,债务融资越小越好,尤其是带息负债融资,权益融资越大越好,因此,形成融资来源结构错配指标:自由现金负债比,自由现金带息负债比,自由现金利息支出比,权益自由现金回报率。由此设计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指数体系,如表2所示[3-4]。目标层为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EFSMR(EnterpriseFinancingStructureMismatchRski);准则层分别为企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EFSMR1和企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EFSMR2;指标层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相应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个体指数EFSMRij,i=1,2;j=1,2,3,4;指标层二级指标分别对应相应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指标[5]EFSMRIij(EnterpriseFinancingStructureMsmatchRskIdexiin),i=1,2;j=1,2,3,4。(二)指数转换。1.一级指数转换表2中,一级指数包括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指数EFSMR1和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指数2.二级指数转换借鉴功效系数法的思想将所有指标值无量纲化,并界定在EFSMRj∈[0,4]的区域内。同样EFSMRIj表示指标实际预警指标值。EFSMRIjmax表示行业内该指标最大值。EFSMRIjmin表示行业内该指标最小值。ηj1、ηj2、ηj3分别表示三个风险临界值,为了简化计算,本文采用行业内样本企业数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的近似值作为本行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指标临界值。预警临界值的确定分以下步骤进行确定:第一步,计算不同年份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标EFSMRIij,i代表某企业,j表示第j个预警指标,j=1,2,3,4,5,6,7,并得到不同年份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最大值EFSMRIjmax和最小值EFSMRIjmin。第二步,计算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均值,即EFSMRIj=∑ni=1EFSMRIij/N。第三步,计算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不同等级的临界值,其中,“中警”临界值ηj1=EFSMRIj-(EFSMRIj-EFSMRIjmin)2/3、“轻警”临界值ηj2=EFSMRIj-(EFSMRIj-EFSMRIjmin)/3、“无警”临界值ηj3=EFSMRIj。由此,如果计算值ηj3≤EFSMRIj≤EFSMRIjmax,则EFSMRj∈[3,4],表示风险水平为“无警”,用绿色标注。如果ηj2≤EFSMRIj<ηj3,则EFSMRj∈[2,3),表示风险水平为“轻警”,用黄色标注。如果ηj1≤EFSMRIj<ηj2,则EFSMRj∈[1,2),表示风险水平为“中警”,用橙色标注。如果EFSMRIjmin≤EFSMRIj<ηj1,则EFSMRj∈[0,1),表示风险水平为“重警”,用红色标注。由此得到EFSMRj值的计算公式:其中ω表示各二级指数相应的权重,常用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平均法、最大组中值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等。本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的权重,增强指标权重设置的客观性。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选取26家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可视化定位的实证样本。在进行信息技术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可视化定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该行业2009—2014年间曾经历ST的企业(太工天成)进行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实证检验,同时为了与太工天成(股票代码:600392)进行对比分析,选择2009—2014年间未被ST的财务健康公司恒生电子(股票代码:600570)作为对比样本企业。研究数据为太工天成,恒生电子以及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9—2014年共6年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相关数据。数据来源是国泰安CSMAR数据库。图2信息技术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可视化定位(2014年)(二)行业视角的可视化定位分析。以2014年为例对信息技术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进行可视化定位,如图2所示。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普遍处于轻警和中警区域,其中中警的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最多,这表明2014年信息技术业多数企业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已经进入了发作期。这些上市公司必须及时调整融资来源结构和融资期限结构,否则其财务状况将会有恶化的风险。此外,从图2可以看出,最密集的区域是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为中警的区域,这表明导致这些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投资与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因此,这些企业应将重心放在投资管理和融资管理上,尽量保证短期融资用于短期投资,长期融资则用于长期投资,调整资产寿命和资金来源期限的匹配度,以减少不协调的风险。(三)企业视角的可视化定位分析。2009—2014年太工天成、恒生电子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2012年接近重警区域,即进入恶化期,2013年太工天成的融资结构错配情况由接近重警区向中警区转移,到2014年逐渐接近轻警区域。在实际情况中,太工天成也正是在2012年5月2月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于2013年4月26日解除ST并更名盛和资源。因而,本文建立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定位结果与实际情况近似吻合,说明该模型能够在短期内较好地反映企业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变化趋势,并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同时可以发现,恒生电子虽然在6年间未被ST处理,但其融资结构错配风险一直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因此,该公司应及时调整融资结构,合理进行经营投资决策,以防范融资期限结构和融资来源结构不匹配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查看全文

宏观资产负债表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从微观层面和存量上考察武汉市的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公共部门及家户部门的风险状况,研究发现公共部门存在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金融部门的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都很显著,企业部门存在期限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家户部门仅有期限错配风险,最后就其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结构错配风险、清偿力风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资产负债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公共部门;家户部门

1研究背景

2013年末,在十八界三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因此,及时编制出武汉市宏观资产负债表对于摸清武汉市四部门及总体的“家底”,更好地把握武汉市目前的风险状况,全面控制金融风险,推动武汉市经济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及方法

结合宏观金融工程的思想,我们主要从武汉市的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家户部门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步,明确武汉市各部门财务细项,包括资产类细项、负债类细项和权益类细项;第二步,对各部门各项目和细项进行加总,按照现代财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一般统计至少5年的情况;第三步,根据风险结构分类进行风险指标的评价,分别为期限错配风险、货币错配风险、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

查看全文

大型风电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摘要:风电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新能源之一,风电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我国新能源的战略布局和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资本结构错配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营运能力错配风险、盈利能力错配风险四个方面对我国大型风电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电企业;财务报表;风险

一、引言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迫于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不少国家将开发新能源放到了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和法规来促进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企业,特别是风电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风电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较长的繁荣期,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新能源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自2012年年初开始,风电行业进入了调整期,这一趋势在大型风电企业中尤为显著。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资产负债表法,它是以风电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结合静态财务数据相关指标的研究分析,探讨我国大型风电企业的财务风险。为反映风电行业特别是大型风电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使用静态资产负债表法时,需要进行并表处理。即选取几家大型的风电企业,将其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模拟合并,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查看全文

保险公司现金流管理从分析到战略

与其他企业相比,保险公司的产品经营、资产和负债的形成具有特殊性,其现金流入先于现金流出。由于存在这种时间性差异,总会使得大量的现金暂时或较长时间存在于保险公司内部,通过投资产生收益。现代保险公司依靠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投资活动现金流的基础,没有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就难以聚集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活动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又可有效支持经营活动的扩展。基于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探寻适合保险公司特点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析指标,并从战略层面上探寻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的实践对策。

一、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评价指标探讨

由于保险公司的净利润与精算假设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估计特性,且往往具有高估倾向(牛凯龙、贾飙,2010),同时,与一般企业净利润主要取决于经营活动不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净利润更多地取决于投资活动,而非经营活动。若单纯以传统现金流评价指标“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作为集团对子公司经营管控的关键评价指标会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与误导性。以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以及中国平安三家保险集团公司为例,以各家公司近几年年报数据为基础(剔除非保险业务数据),对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进行计算和比较(数据略),可以发现三家公司的“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波动较大,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和净利润不同步发展时,该指标会发生异常波动,在2008年净利润最低时,指标值反而最高。当前保险公司的净利润更多地取决于历史滚存现金(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和当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投资收益,随着历史滚存现金越来越大,当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因此,用“净利润现金含量”反映公司现金流量,决策参考价值不大。从三家公司的“保费收入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保费收入)指标来看,相对更能够反映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保费收入现金含量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通过不充分定价等方式,可以使本期保费迅速增加,能够有效增加净现金流,但是业务质量却可能显著下降,当期过快的净现金流可能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分析

经营活动现金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要为收到原保险合同保费取得的现金,而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等款项支付的现金则占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一半左右。因此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重点要抓住收到原保险合同保费取得的现金和支付原保险合同赔付等款项所支付的现金。当前,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结构不合理

查看全文

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兴起,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复杂程度日益上升,管理难度加大。部分银行为追求规模扩张,盲目吸收存款,造成线上违规吸储、线下高息揽储等乱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银行业负债业务的拓展秩序,也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银保监会《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了负债业务管理评价标准,构建了全面、系统的负债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旨在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夯实负债质量。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客户基础薄弱,资金来源相对受限,负债业务拓展策略相对激进;同时,部分中小银行负债管理及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相对于大型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规范与调整压力。我们通过分析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结合《办法》中的负债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中小银行完善负债业务管理的建议,以期为中小银行加强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质量提供参考。

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分析

一般存款占比较低,同业负债占比较高,负债稳定性有待提升。中小银行客户基础薄弱,网点机构布局普遍不及大型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偏弱,存款增长通常面临更大压力。截至2020年末,37家上市城商行、农商行(以下简称“上市中小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约为66%,低于16家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存款(以下简称“上市大型银行”)占比近9个百分点;上市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平均占比超过22%,相比之下,上市大型银行平均占比仅为13.6%,反映出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负债的稳定性有待增强。债券发行、向央行融资占比偏低,存款客户集中度相对偏高,资金来源待丰富。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快回归主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增长较快的同时,资本加速消耗,资本补充压力明显上升。但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的渠道和手段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受制于发行审批、信用分层、融资条件等方面因素,中小银行运用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中长期债券方式拓展资金来源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转债发行较少。国内银行金融债、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分别从2015年的2009亿元和269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645亿元和6113亿元,但中小银行发行量占比却分别从60.2%和52%下滑到29.6%和14%;2020年,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1284亿元、仅占全部银行永续债发行量的19.8%,仅有两家中小银行成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合计95亿元。从央行公布的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看,截至2020年9月末,小型银行债券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仅为4.76%,显著低于中大型银行的12.18%。同时,由于缺乏资质等原因,中小银行直接向央行借款的规模偏小。截至2020年9月末,中资小型银行对央行负债合计为2.2万亿元,仅占总负债的2.96%、低于中大型银行的4.31%,且多集中于具备一级交易商资格的中小银行,37家上市中小银行中对央行负债余额低于400亿元的多达28家。此外,以地方性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地域特征更为突出,客户基础较弱,客户的存款集中度往往相较全国性商业银行更高。近年来个人存款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相对更高,存款竞争激烈之下吸存压力持续加大。2020年,37家上市中小银行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2.6%,较上市大型银行高47个基点。其中,中小银行平均存款付息率为2.39%,较上市大型银行高出38个基点。从存款结构看,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大零售业务转型、加快个人存款拓展,尤其是2017年以来,上市中小银行单位存款余额占比下降、但个人存款余额占比上升,2020年末后者已达37.7%,但在期限相同的情况下,个人存款付息成本率往往高于单位存款付息成本率,个人存款占比的提升,推高了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与此同时,交易银行、结算类业务获取低成本资金,需要依托科技系统支撑与平台的搭建,这方面中小银行的优势弱于大型银行,由于中小银行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偏弱、竞争也日益加剧,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呈下降趋势,活期存款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46.4%下降至2020年的39.9%。流动性比例较高、符合监管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净息差波动较大。2020年末,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67.6%和65.2%,高于国有大行(55.9%)和全国性股份行(55.4%),符合监管要求。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如通过融入短期批发性资金,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非标资产以及中长期限的项目贷款,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隐患。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错配问题,表现为中小银行的净息差波动性较大。例如,2020年,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较2019年下降9个基点和32个基点,降幅大于国有大行(下降8个基点)和全国性股份行(下降5个基点)。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前期出现不少违规揽存、高息揽存现象。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形成完整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尽管多数银行已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形成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但部分银行在实际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中仍然存在缺陷,个别银行甚至爆发流动性风险事件;较多中小银行在内控制度、考核管理、合规展业、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在吸存压力以及内部不当考核激励下,个别中小银行采取违规返利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等做法,发行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周期付息等“创新”产品,借助结构性存款、第三方互联网存款等途径高息揽存,扰乱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进一步抬升了整体的存款成本。

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新要求

新近出台的《办法》共5章33条,从负债质量管理的内涵和业务范围、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的“六性”要素、相关监督检查和监管措施等方面,提出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体系性要求。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提出关于银行内部负债质量管理的体系性要求,明确了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注重对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形成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将负债质量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内部审计范畴,建立规范的报告制度、完备可靠的信息系统等。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能较为全面地指引商业银行形成负债业务管理框架,有利于银行依照办法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见表1)。提炼“六性”要素,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体现的负债质量要求基础上,增加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指明了负债质量管理的重点和目标。负债质量的“六性”要素,指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和负债项目真实性。其中,既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已覆盖对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的管理要求,并部分涵盖“负债获取主动性”要求。具体而言,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涉及“六性”要素中的“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以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期限匹配问题;市场风险管理中,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利率匹配问题,即由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错配导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汇率、币种匹配问题,即非人民币资产、负债币种错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办法》第十一条指出,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重复内容的,可不再单独确立。此外,《办法》也吸收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近年来有关存款管理的监管思路,提出“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旨在防止商业银行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合法合规。两大要素传统上并不属于风险管理范畴,多数商业银行对相关领域的管理方法、监测模式、管理体系等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作出四大禁止性规定,强调合规性要求,明确业务禁区。《办法》列出负债业务的四大禁止性规定,要求合规开展负债业务。具体包括: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禁止采取违规手段调增、调减负债或吸收、虚增存款。考虑到相关违规行为近年来多存在于吸存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因而《办法》中的禁止性规定对于部分此前负债策略较为激进、内部控制尚不健全的中小银行具有较强的约束意义。

中小银行加强负债质量管理的建议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及优化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融资效率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公司融资效率代表着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融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方式单一、长短期融资错配、融资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对地方国有企业提高融资效率、走出融资困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效率

一、地方国有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成熟,地方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进董事会、党委会和总经理办公会的决策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地方国有企业的监管理念也转变为以管资本为主。在此大背景下,地方国有企业开始逐渐脱离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走上自主融资的发展之路。然而,部分地方国有企业虽尝试改变长期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结构,但受限于自身融资结构固化,多元化融资模式难以形成,融资效率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二、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因地方政策的倾斜,地方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导致地方国有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且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首先,融资方式单一限制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当地方国有企业遇到良好的投资机会需要大量资金时,因银行贷款对企业现金流量、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要求严格,地方国有企业很难继续从银行获得大规模融资,而地方国有企业又无法从其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导致可能错失发展机会;其次,融资方式单一会导致融资成本偏高。当地方国有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则利率定价权绝对掌握在银行手中,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会在允许的幅度内要求较高的利率;再次,融资方式单一,会使得地方国有企业的融资容易受到外部负面环境的影响。例如,当中国人民银行由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银行会迅速收紧信贷,一旦银行资金出现供应不足,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仅融资成本会增高,经营风险也会大幅上升。2.长短期融资错配科学合理的融资结构,应注意融资期限和投资项目期限之间的平衡,即长期投资项目与长期融资相匹配;短期投资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需求则搭配短期融资。融资结构与资产投资期限相匹配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长短期融资错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使用短期借款、短期债券等需要在短期内偿还的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具有长期经营性质的项目。虽然短期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融资成本,但偿还期限短,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当短期融资到期兑付时,长期投资项目尚未产生足够的现金作为偿债资金,企业其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不足以覆盖该笔到期债务,通常只能采取借新还旧的方法,一旦新旧债的时间未能衔接好,极易引起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3.融资创新意识弱由于历史原因,地方国有企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其高级管理者也主要由政府部门任命,以便于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命脉。地方国有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命令的干预或影响,这导致地方国有企业缺乏市场化意识和融资创新意识,未能科学地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新型融资产品改善融资结构。

查看全文

简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据巴塞尔协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存在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并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关键词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巴塞尔协定theBaselAccord

查看全文

人民币货币掉期发展研究

一、货币掉期概述

货币掉期(CurrencySwap)通常是交易双方在期初交换本金、期间定期交换相应货币的利息、期末再换回本金的一种金融衍生品合约。ISDA将其定义为:“在约定的期间内,一方定期向另一方支付一种货币的以某一固定或浮动利率计算出的利息金额,以换取另一方向其支付另一种货币的以某一固定或浮动利率计算出的利息金额。”在实践中,货币掉期产品形式日益多样化,在本金互换方面有交换、摊销或不交换等不同类别;在利息互换方面,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的品种称为“交叉货币互换”(CrossCurrencySwap),以浮动利率交换浮动利率的品种称作“基差互换”(BasisSwap)。货币掉期由于涉及到两种不同货币币种之间的互换,多用于转换资产或者负债的币种,作为资产负债货币错配的避险或管理工具。具体而言,货币掉期对于客户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降低负债成本,客户可以选择利率成本较低的市场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再通过货币掉期转换成所需的币种。二是资产保值,客户可以通过货币掉期锁定非本币投资(本金和收益)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三是调整资产负债错配,帮助客户调整其资产负债的汇率错配问题,也可用于改变目前资产负债的利率属性。货币掉期和外汇掉期(FXSwap)存在一定联系和差异。两者均涉及两种货币的两次反向交换,且都受到本外币利率、汇率、利差、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两者差别在于,双方运用周期不一样,外汇掉期成交活跃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而货币掉期的合约周期相对长,因此外汇掉期更多用于短期流动性管理,而货币掉期多用于资产负债币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此外,货币掉期的报价形式是以利率或利差,而外汇掉期是以远期点来表示。

二、我国人民币货币掉期发展现状

2007年8月,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主要由银行的对客交易和银行间交易组成,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和三类机构(央行类机构、国际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目前我国人民币货币掉期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客盘基础薄弱。自2007年推出货币掉期业务以来,人民币长期处于单边升值预期中,企业客户对冲外债敞口的需求并不强烈。从合约周期来看,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交易以1年以内的短期限为主(2016年有85%的交易集中在1年以内),而国际货币掉期市场通常体现出长期限特征。这也表示境内银行间货币掉期的主要需求来自银行自身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币种调整,而非来自客盘。二是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由于货币掉期的产品结构复杂、交易效率较低,银行更愿意采用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外汇掉期或利率互换来对冲客盘需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掉期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货币掉期交易量只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0.2%,而同期外汇掉期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91.5%。三是定价曲线尚不完善。由于超长期限货币掉期业务估值体系尚不健全,美元等外币端缺乏长期可参考汇率曲线和利率曲线,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目前市场难以有效开展三年以上掉期业务的局面。

三、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成果显著,为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良性发展提供契机。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境内外主体对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境内外市场主体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多元化需求将产生更多的定价和对冲需求,更多参与主体更活跃地加入其中,也会促进货币掉期长端定价曲线的形成和完善,货币掉期有望变成更成熟、更广泛使用的产品定价工具。二是加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在目前银行间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交易平台功能,满足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长远来看,可以借鉴目前交易中心标准化远掉期产品的经验,构建标准化人民币货币掉期产品交易子平台,提升市场交易流动性和便捷性。三是用好陆港两地共同市场,扩大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范围。目前境内和香港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计划已经顺利实施,“债券通”也将在年内落地,而如何契合投资者对冲跨境投资组合的需求则是急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全面开放之前,陆港两地“共同市场”将是提供多元投资和配套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模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以货币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工具也能降低进入门槛,纳入陆港两地债券交易等共同市场。一个开放、多元的资本市场,将为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市场建设提供有利支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