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21:36: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丘陵山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丘陵山区林业创建综述
江苏省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与山东省交界的省境北部和与安徽、浙江省相邻的省境西部、南部,面积148.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9%。为促进丘陵山区的发展,在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丘陵山区生态和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丘陵岗区、荒山等植被系统修复,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特别是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荒山荒地、残次林、低产林改造和水源涵养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为加快丘陵山区的综合开发,应坚持生态建设为主,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
要以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恢复森林植被为目标,本着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强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对坡度15度以上、土层贫瘠的丘陵荒地,鼓励并支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实现人工促进自然更新;对采伐迹地的更新以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为辅,不断改善森林结构,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对坡度在6度以上的坡耕地造林,提倡穴状整地,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次生植被的破坏。
二、加强森林抚育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丘陵山区森林质量
要以提高森林质量,构建林分结构稳定、景观优美、优质高效、功能完备的地带性稳定森林群落为目标,加强环太湖、宁镇扬、徐州和连云港等4个集中连片的丘陵山区低质、低效林和次生林改造。通过补植、调整、抚育、封育、更新、复壮和人为干预促进演替等技术措施,改善现有林分状况,提高森林质量。
三、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效益
透析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简称农机化)呈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2134.7万kW,农机总值达125.4亿元,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然而,随着农机化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相对滞后,无论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与平原地区的差距都在持续扩大,严重影响了辽宁省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如何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加快辽宁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辽宁省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有的地区还步入了高级阶段,但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许多地区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对实现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全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辽东和辽西地区,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受丘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其农机化发展水平一直滞后于平原地区,是全省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占全省大部分面积的丘陵山区不能实现农机化,将严重制约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贫困山区农民持续增收,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辽东和辽西的丘陵山区。目前贫困山区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经济的主要支柱仍是农业,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通常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粮食产量低;二是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农机化,既能提高这些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又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机械化水平,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丘陵山区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
2制约辽宁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对发展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很多干部群众对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农机化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先把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发展起来,再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有的认为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田块分散,种植品种多,发展农机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还有的认为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还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和使用农机,等经济条件好了,农机化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些思想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三届全国人摘要:分析了山西省娄烦县丘陵山区农机化现状,指出了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建议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中也提出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机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与希望,而丘陵山区农机化一直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应该引起广大农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娄烦县基本概况
山西省娄烦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2万亩(1亩约等于0.067hm2),其中马铃薯约5.5万亩、谷子3万亩、中药材2万亩,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机械化率达到了60%,但是中耕、植保、收获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还比较低。1.1耕地状况。娄烦县是太原市下属县,属于黄土高原的吕梁山系,山多坡广,沟壑纵横,气候干旱,雨量较少,气温较低,风力较小,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在7.1℃~8.1℃之间,无霜期为120~140天,年平均降雨428mm,干旱、霜冻现象较多,“十年九旱”“春冻早霜”是娄烦县的主要特点,娄烦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区。1.2农机化发展状况。截至2018年底,娄烦县农机总动力达6.2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540余台,配套农机具1400余台(套)。机引犁390余台,旋耕机500余台,种植施肥机430余套。收获机械以马铃薯收获机为主,有80余套;谷物联合收割机仅4台。近年来,在上级农机部门和娄烦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娄烦县农机部门主推马铃薯和谷子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配套机械化深松和中耕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杀秧、机械耕整地等,达到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示范,为广大农民朋友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农机、使用农机、利用农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谷子穴播免间苗机械化播种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播种方法,提高了效率,而且对谷子人工劳动强度非常大的间苗环节开创了历史性的变革,对农业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农机在农业发展史上再一次显现了非凡的作用。机械化收获减少了人工碾压环节,极大地节省了劳力、节约了时间。1.3农机政策助推发展。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奖补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尤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农机化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到了杠杆作用,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提升,牵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迅速发展。目前,娄烦县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农机大户30余个,承担着机械化作业主要任务,农业机械主力军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春季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或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技术已被娄烦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成为春耕生产惯用技术手段。秋季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生产是娄烦县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急需解决。2.1农民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受传统人畜耕作农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延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方法,只追求新品种,没注重现代农业新技术作用,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机部门引导引进推广示范力度小,推广示范面窄。2.2农业机械数量不足。娄烦县属丘陵山区贫困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少,购置农业机械能力弱。农业机械数量不足成为秋季农机化生产的“瓶颈”,直接影响着机械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机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机化生产发展。2.3小型农业机械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差。小型农业机械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农业机械稳定性差是制约因素之一;各厂家生产的农业机械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丘陵山区小地块适宜小机型,而小机型小功率农业机械难以承担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灭茬等作业,小型农业机械适应性较差是主要制约因素。2.4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广泛、持续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但残膜累积污染越来越严重。初春秋末,残膜在田间沟渠聚集,在树梢飞挂。残膜污染畜牧养殖饲草,牛羊误食残膜,会导致牛羊得病死亡。残膜污染耕地,影响着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常有发生。
3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机化发展和农机鉴定调研报告
2019年3月,国务院在湖北襄阳召开了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关于开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的函》的要求,2020年9月10日至9月13日,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组织相关科室一行五人,赴重庆参加了“2020中国(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共商省市间农机鉴定工作协作会”等系列活动,结合试验鉴定项目实施深入农机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农机化相关政策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作用成效及实践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重庆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的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现状。重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是居“北上广深”城市之后全国第5位,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二)农机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作为丘陵山区的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并存,山地丘陵面积占了75%,中低产田占60%以上,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难度较高。丘陵山地的地形特殊致使农机化发展面临种种难题,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平原地区差距较大,制约了优势产业的规模集聚。(三)农机化政策实施情况。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公开《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重庆市农田‘宜机化’改造步伐开始提速”,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农业机械化十大新闻。2019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2019〕15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进一步扩大,力争产值达到90亿元”“到2025年,农机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步,力争产值达到150亿元”等发展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丘陵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庆市举办共商省市间农机鉴定工作协作会情况
(一)会议总结出的当前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一是试验鉴定能力还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还不能满足“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需要扩大,试验设备和检测手段需要提升。二是人员技术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机绿、新、特产品不断涌现,一批节能环保、大型复式、多功能、智能化新型装备大批投入使用,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迫切需求新的知识、需求新鉴定标准和方法、需求新知识新经验的积累。(二)当前鉴定工作中经验做法。一是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范围,加快农机鉴定资质认定能力扩项。通过购置仪器设备,积极将推广鉴定大纲纳入资质认定扩项,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范围。通过及时编制调整鉴定种类指南、签署“省级农机鉴定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开展合作鉴定、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鉴定等,开展区域间农机合作鉴定新模式,从而增加农机鉴定有效供给。二是持续推进企业放管服,畅通农机鉴定申请渠道。确保“一网通办”,推进省部级农机鉴定信息平台互通,推进农机试验鉴定信息服务平台与省政府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切实保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运转畅通。三是做好专项鉴定大纲制定及各省间互相采用新机制,全力做好产业急需和补短板新型农机产品的鉴定。结合各个省区市的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特点,及时跟进制定专项鉴定大纲;对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要求,积极拓展采信第三方检验报告,享受政策红利,降低重复工作量。
三、全国丘陵山区农田易机化改造暨绿色农机化技术情况
折耳根机械化种植业发展策略
摘要:折耳根是一种可食用可药用、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但当前我国折耳根的采收大多依赖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较高,破损率较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课题组调研了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中的各类农业机械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出了机械化种植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对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产业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提出了展望,为后续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折耳根;耕整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
引言:折耳根又叫蕺菜、鱼腥草、臭猪菜等,三白草科植物,可餐食也可药用[1]。折耳根整株都可作为药材,食用可清热解毒,是治疗肠炎、肾炎性水肿、中耳炎等的常见药材,西南地区人民常将其作为蔬菜或调味品[2]。可见,折耳根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这也提高了农民种植折耳根的积极性。迄今为止,我国折耳根种植面积已经颇有规模,其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种植地区的数量和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3]。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折耳根的采收较为麻烦,大多要涉及茎叶两个部位的采收,且两个部位采收时节存在差异,叶子部分在春夏季,根茎部分则在秋冬季。在采收叶子部分时要保持根茎部分的完好,最好是不能破坏其周边的土壤环境;采收根茎时,要涉及挖根、去除附着黏土、收集等工序,所以工序较为烦琐,且根茎入土深度可达30cm,根茎之间交错盘绕,错综复杂[4]。这也使得折耳根的采收大多依赖人工采收,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以湖北宜昌市为例,折耳根采收每亩地的人工成本大约为5000元,超过了收入的25%,这也严重制约了折耳根产业的发展。此外,折耳根的经济价值与其出土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工采收折耳根破损率较高,极易影响折耳根的品质[5]。所以,推动折耳根的机械化采收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1折耳根简介
折耳根喜阴,常生长在阴凉地域、水洼地旁、田垄沟壑上等,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在阴润季节最适宜其生长[6]。折耳根的温度适应范围广,茎叶部分在-10℃~0℃时也可成活,折耳根出苗温度在12℃时较为合适,16℃~20℃是折耳根前期生长的最佳温度,而地下根茎的生长成熟温度要求要比前期高4℃~5℃。折耳根对土壤含水量要求在75%~80%之间,土壤pH值要求在6~7之间。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最适宜折耳根的生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黏性土也可种植[7]。
2折耳根的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推广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不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其中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在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基于重庆市特殊的地理特点,分析重庆市农业机械推广水平低下的原因,总结重庆市农业机械推广存在的推广体系老化、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低下及当前农业机械研发的片面性问题,提出加快农业推广体系转型升级,加大农业机械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及农业机械研发的针对性,以提升重庆市农业机械普及率,推进重庆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现状;对策;重庆市
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层状地貌明显,分为低山、中山、缓丘陵、低丘陵、中丘陵、高丘陵、平地和平坝八大类,故称之为“山城”。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占幅员面积的74.0%,丘陵面积占近20.0%,平地和平坝面积仅占3.6%和2.4%。因此,由于重庆市特殊的地理形势,重庆市农业机械普及使用情况不甚理想。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势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作为推动重庆市农业现代进程的重要手段,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同时,重庆市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之一,研究重庆市机械推广问题,对于全国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庆市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1.1农业机械普及率逐渐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自重庆市直辖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微耕机之首”是以微耕机为龙头的重庆市,重庆市轻小型农机具牢牢占据全国大半市场份额。但与全国及西南地区发展水平相比,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相关数据表明,整个重庆市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仅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仅西南地区而言,除农用排灌柴油机数量高于西南地区以外,其他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数量、动力和配套农具均远不计于西南地区。所以,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尽管纵向来看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农业机械普及率有所提升,但横向与全国及西南地区相比则并不乐观,特别是与全国相比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1.2农业机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低下。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及普及,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配件、信息等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当前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推广专业人才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专业技术支撑[3]。但是,当前重庆市此类人才非常欠缺,主要表现如下。1.2.1专业人才数量总体不足。自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单独支撑农机推广的服务体系已不复存在。农机推广人员被纳入乡镇统一调配,一般每个乡镇只有一两人,而且无法做到专职专用,无法满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需要。1.2.2缺乏激励机制。由于工作性质与农业农民相关,因此从事农业机械推广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在田间地头工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但其薪酬水平却相对较低,工作付出和回报无法匹配,因此导致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才流失严重。1.2.3推广人员老龄化严重。当前从事农业推广的大部分人员老龄化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同时知识观念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1.3农业机械研发缺乏针对性。重庆市山区较多,农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因此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很多限制性因素。而当前市场上很大一部分农业机械都是基于平原地区进行设计的,比较大众化,但无法适应重庆市山地、丘陵地形,在重庆市山区作业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导致农业机械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加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因此,重庆市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提升重庆市农业机械普及率的对策
农业资源开发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来,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项目、市级特色经济林果基地项目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区的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紧紧围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不断把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推向前进。年度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和市级特色基地项目已按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在6月底全面竣工,7月中、上旬将接受市级验收。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年度项目建设和成效、检查验收,**年度项目的申报、计划编制,**年度项目入库等工作。
一、全面组织实施年度国家和省、市立项的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年度,我区立项的国家土地治理项目3个,1.7万亩(新集镇、马集镇、竹镇镇),投资707.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4万元,自筹资金163.2万元;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7个,建设规模:核心区1.72万亩,辐射区2.8万亩,(竹镇镇:新集镇、马集桑苗圃、方山林场),投资47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22万元,自筹资金3510万元;市级特色经济林果基地项目1个,0.1万亩(雄州镇),投资1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7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开发项目总投资5539.2万元,各级财政资金1843万元,群众自筹3696.2万元。自项目预启动以来,开发局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区进行勘测,精心设计,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图和工程概预算及实施方案,排定工程计划进度,并精心组织实施。
国家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平田整地59万方,开挖疏浚沟渠27公里、土方21万方,修筑机耕路10公里、7万方、累计完成土方87万方。实施工程措施,水利措施:兴建泵站1座,防渗渠道6.5公里;中沟级建筑物52座(桥30座、涵11座、跌水4座、滚水坝7座);小沟级建筑物125座(桥40座、涵洞75座、闸6座、渡槽4座)。农业措施:土壤改良0.9万亩,铺设砂石路面31.54公里。林业措施:农田林网植树2.5万株,该项目按计划已全面完成。
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完成土方156.18万方,开挖疏竣渠道6公里,修建蓄水池14座,泵站3座,机电井1眼,修建渠系建筑物154座,修建防渗渠6公里,埋设管道20公里,输变电线路11.5公里,钢架大棚1230亩,葡萄架360亩,简易冷库10座,塘坝护砌0.7公里,修建机耕路59.388公里。
农村儿童贫血状况分析
共调查5岁以下儿童2312名,来自高收入地区850人,占36.76%,中收入地区601人,占25.99%,低收入地区861人,占37.28%;平原地区597人,占25.82%,丘陵地区1150人,占49.74%,山区565人,占24.44%。2312名儿童中,男1171人,占50.65%,女1141人,占49.35%;0~岁组716人,占30.97%,1~岁组404人,占17.47%,2~岁组370人,占16.00%,3~岁组383人,占16.57%,4~岁组439人,占18.99%。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类型地区,儿童的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儿童总体血红蛋白水平为(119.45±13.41)g/L,其中男性儿童为(119.50±13.20)g/L,女性儿童为(119.41±13.63)g/L,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P=0.64)。0~岁组血红蛋白水平为(118.10±14.15)g/L,1~岁组为(116.00±13.73)g/L,2~岁组为(120.93±14.10)g/L,3~岁组为(121.51±11.96)g/L,4~岁组为(121.80±11.45)g/L,不同年龄段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不同(F=15.64,P<0.01)。2312名儿童中贫血487例,患病率为21.06%,其中男性儿童贫血243例,患病率20.75%,女性儿童贫血244例,患病率21.38%,不同性别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1)。0~岁组贫血患病率为26.68%(191/716),1~岁组29.95%(121/404),2~岁组18.65%(69/370),3~岁组14.36%(55/383),4~岁组11.62%(51/439),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1)。高收入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较中、低收入地区低,其中低收入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最高(P<0.01);丘陵地区儿童血红蛋白水平较平原和山区高,其中山区最低(P<0.01)。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2.4儿童贫血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贫血状况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及地理类型有关。低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风险远低于高、中收入地区;山区儿童贫血患病风险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表2)。
湖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1.06%,远高于江苏省兴化市农村地区同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5〕。与其它研究〔6,7〕一致,儿童贫血患病率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2岁以下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患病危险逐渐下降,该变化趋势与其它研究〔5,8〕结果一致,但研究中1岁幼儿贫血患病率较1岁以下婴儿高,该结果与其它研究〔5,8〕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明确。来自不同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状况存在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区;而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远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考虑儿童年龄因素可能存在混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年龄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危险远低于较高收入地区;山区儿童患病危险仍远高于平原和丘陵,但平原与丘陵地区无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较好,儿童的营养状况也相对较好。有研究显示〔7〕,家庭经济状况差,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质量差且无力购买营养补充剂等,是儿童贫血发生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本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反而较低收入地区高。可能与高收入地区生活条件优越,儿童容易形成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食物的正常摄入从而导致贫血有关;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偏食行为的影响呈现两头分布,但经济条件较高儿童偏食现象出现率更高〔9〕。同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儿童肥胖率也较高,而肥胖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较平原和丘陵地区高,可能与山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交通不方便,卫生保健设施不完善,人们生活条件差及卫生保健意识薄弱有关,但其真正原因仍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本文作者:宋毅程茅伟李骏刘爽李十月吴连希龚晨睿工作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检验防护所
林木业社会市场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江西省20个县的调研和409份调查问卷整理,就林农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林业经营风险状况、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森林资源保险意愿、法律咨询、科技服务、社会中介服务、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等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或潜在需求总体旺盛,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上游流域水土保持管理论文
1.流域概况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涉及陕、甘、豫、鄂、渝、川6省(市)4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73万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公里,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平方公里,包括西峡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公里,内乡376.7平方公里,邓州市32.2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4万公顷,林地37.21万公顷,人口112.58万人,农业人口103.35万人,2000年农业总产值22.66亿元,粮食27271万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区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部,为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小时,无霜日数232天,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项目区北部边界,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层峦叠障,南部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中部西峡与淅川两县交界处仍属伏牛山南麓浅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其南北两侧均为丘陵岗坡,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区域地质岩性北部以古生代变质片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为主,中部主要分布为沉积岩、变质岩区,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积石灰岩为主,在丹江沿岸,从荆关—大石桥—马蹬,属淅川县狭长的红色盆地区,为白垩纪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岩,由于地质构造原因,造成区域中南部大范围石灰岩山地。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区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浅山丘陵区的中、强度流失逐渐向中山区的轻、微度流失变化。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人口集中、植被差、养殖和农业种植区以及交通便利,开发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强度流失面积446.8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369.7平方公里,轻度流失1552.44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面积的13%,41%和46%。年均土壤侵蚀量990万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分为面蚀、沟蚀、泥石流和重力侵蚀,又以面蚀和沟蚀面积大,侵蚀量也最多,面蚀多发生在项目区中部和浅山丘陵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坡耕地多,覆盖差,不能涵养水分,沟蚀多发生在丹江口水库周围,人多地少,缺粮少柴,土地垦植指数较高,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中、浅山区,土质松懈,植被差,坡度陡的区域。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见表1-1。
微度流失区和轻度水土流失区是以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小于200~500吨/平方公里·年和小于2500吨/平方公里·年界定,总面积为4545.3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552.44平方公里,微度流失区面积2992.93平方公里。中山区占45%以上,浅山区为28%,丘陵区为27%,主要分布在西峡中山区和淅川西北山区、丹南山区,海拔较高,山体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植被覆盖率较高,另外大部分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区,水域也包括在内,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