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20:43: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砌体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砌体结构裂缝分析
1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1.1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墙体上产生各种裂缝而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设置沉降缝,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单元,或将沉降不同的部分隔开一定距离,其间可设置能自由沉降的悬挑结构。合理布置承重墙,应尽量将纵墙拉通,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同时横墙间距不能过大,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
(2)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尤其是要加强地圈梁的刚度。
(3)强对地基探槽工作,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基础施工。
砌体结构裂缝分析论文
1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
1.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等。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
1.2干缩裂缝烧结粘土砖,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2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它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已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公司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砌体结构发展
1滑移减震建筑适应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1.1震灾的严重性
本世纪世界陆地7级以上地震,中国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万,中国有115万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万,死伤40万,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在国内的各种灾难中,属灾死人占54%。经济损失占6%。
1.2震灾预告的艰难性
至今世界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大小地震,据资料介绍,只有海城与墨西哥两次地震的临震预告稍准,由于中长期预告不准,海城与墨西哥城的建筑物损坏与震灾还是严重的。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目前总说纷坛,例如,断裂带错动、地壳板块插入、整板变形断裂,学说越多说明可靠的学说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灾较多,研究地震机理及预告人员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预告安全区西部的阪神发生大地震,死5oo0多人,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全国一遍震动。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地震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地震是不可预告的,因此各国应将重点放在建造耐震的建筑上。
1.3如何吸取唐山大震的经验教训
房建砌体结构加固工程探讨
摘要:砌体结构的材料多属脆性,抗拉、抗剪和抗弯强度均较低,抗震能力也不高。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可采取抗震横墙加固技术、扶壁柱加固技术、复合截面加固技术和隔震结构加固技术进行处理。但必须坚持房建砌体加固的原则,重视材料的选用和取值,结构体系的总体效应,还要坚持先鉴定后加固的工作程序,并优化加固方案。只有根据工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应用这些加固技术,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关键词: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施工技术
当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十分成熟,其中的砌体结构被大量应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农业建筑等。砌体结构主要包括砌块、砖砌体以及石砌体,是由砂浆和块体构成的墙体、柱体等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1]。但砌体结构的材料多属脆性,抗拉、抗剪和抗弯强度均较低,抗震能力也不高。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可采取抗震横墙加固技术、扶壁柱加固技术、复合截面加固技术和隔震结构加固技术进行处理。本文结合房建砌体结构的特点,介绍房建砌体加固的原则和技术。
1房建砌体结构的特点
1.1房建砌体结构的优点
房建砌体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对砌体材料的要求不高,一般可以就地取材,来源十分广泛。例如石材、砂石、黏土等均为天然材料且分布范围广泛,即便是砖块,也可以利用黏土烧制而成。木材、钢筋、水泥等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不高,加上很多工业废料可以反复使用或二次加工,均可以作为砌体结构的原材料,因此施工单位不需要特别忧虑原材料的寻找、加工及购买。(2)砌体结构有较高的耐火性与耐久性,主要是因为构建材料的性质导致。例如在我国很多的古建筑物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砌体结构,它们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却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正是因为这一结构的材料有较好的隔热性与稳定性。(3)砌体结构的造价适合。相比于混凝土结构,其造价更低的原因主要是:①材料便宜,便于寻找和加工;②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用特殊的设备器械,也不需要额外的模板,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费用,且在施工完成后也不需要进行长时间养护,节省了养护的时间与耗费的人力、物力。(4)砌体结构有较好的隔热性、保温性和隔声效果,主要是因为其材料坚硬,所以应用砌体结构可以很好地满足建筑各项功能指标。
我国砌体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名胜古迹都是古人留下的砌体结构。经过近几十年我国砌体结构已具有了自身的特性和理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向新型的绿色材料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砌体结构砌块绿色材料发展过程发展方向
砌体结构是最古老的一种建筑结构。我国的砌体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纪录。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高40米的砖砌密檐式塔;建于隋大业年问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净跨37.37米,全长50.82米,宽约9米,拱高7.2米,为世界上最早的空腹式石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还有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更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分三个方面来概括介绍。
1.砌体结构用量大、范围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1990年砖产量增长到6200亿块,是世界其它各国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本建设中,将砌体作为墙体的已占90%左右。在办公室、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都是采用砌体结构,50年代砌体结构的房屋一般只能建到4~5层,而现在很多城市已可建到7~8层。我国许多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砌体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烟囱、排气塔、粮仓、水渠等。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还建造了多座100米以上的石拱桥,有些还在不同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我国积累了在地震地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的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在地震裂度≤6度地区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对设计和构造的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已达70~80亿平方米。
2.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砌体结构裂缝防治管理论文
摘要:砌体结构常见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
1前言
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等块体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较简单,可以不用大型机械,能较好地连续施工,还可以大量地节约木材、水泥和钢材,相对造价低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单层或多层建筑就是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并且由于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的砌体结构的质量事故也较多,其中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很多情况下,裂缝的发生与发展还是大事故的先兆,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妥善处理。
2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研究论文
1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
1.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等。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
1.2干缩裂缝烧结粘土砖,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2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它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已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公司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砌体结构裂隙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结构裂隙控制看来是一个比较简单、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却是一门与力学、热工学、材料学等专业知识关系十分密切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建筑工程中确保工程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该领域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指标可循。本文仅从一般理论和多年实践经验方面,通过对砌体结构裂隙成因的分析,阐述控制裂隙的措施和加固方法。
关键词:墙体裂隙产生机理控制措施
一、概况
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隙多有发生,裂隙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1一3年内;缝宽不等,较宽者有3,二以上,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砌体结构裂隙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缩短了使用年限,而且对抗震也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控制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二、裂隙成因及类型
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外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隙(主要有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陷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而引起的裂隙)。在砌体结构的民用建筑中,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而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是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可具体分为如下5种:
砌体结构裂缝成因分析论文
1温度变形
温度变形是由于温度变化使建筑物内外产生温差,同时混凝土板与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差别较大(混凝土为1×10-5/c,烧结黏土砖砌体为5×10-6/c),混凝土板的变形烧到砌体的阻碍,从而在砌体墙中产生拉应力,使砌体墙产生裂缝。裂缝位置往往出现在房屋顶部附近,以两端为最常见;裂缝在纵墙和横墙上都可能出现,在寒冷地区越冬又未采暖的房屋有可能在下部出现冷缩裂缝。位于房屋长度中部附近的竖向裂缝也可能属于此类裂缝。裂缝形态最常见的是斜裂缝,形状有一端宽,另一端细和中间宽两端细两种;其次是水平裂缝,多数呈断絮状,中间宽两端细,在厂房与生活间连接处的裂缝与屋面形状有关,接近水平状较多,裂缝一般是连续的,缝宽变化不大;第三是竖向裂缝,多因纵向收缩产生,缝宽变化不大,裂缝出现的时间大多数在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形成。裂缝的发展变化随气温或环境温度变化,在温度最高或最低时,裂缝宽度,长度最大,数量最多,但不会无限制地扩展恶化。
为防止或减轻温度裂缝的产生,在设计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1)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而释放混凝土土板变形产生的应力,减少裂缝的产生。伸缩缝的间距可根据规范采用。
(2)屋面设置保温、隔热层,使室内外温差减小。
(3)在屋面与墙体接触部位设置滑动层。
我国砌体结构发展
一砌体结构量大面广[2]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3],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4]。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