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9:07: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亲子关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提升和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探索
摘要: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分析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言传与身教、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家庭教育模式,以便减少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极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
1.1家长的性格特征。家长的性格对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热情、有爱心的父母更容易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较易接受新理念,对孩子也较开放民主;暴躁、专制的父母较难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倘若他们不加控制地将各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产生的不良情绪释放到家庭中,不但会造成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更会将这种“负能量”传染给正在成长的孩子,造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1.2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一直在持续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中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给予孩子更多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如果此时,父母还一味想着如何去控制孩子,对子女进行严厉惩罚和过度干涉,这样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父母与子女的冲突。1.3亲子双方缺乏沟通。信息缺乏是形成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调查显示,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且与父母沟通最多的内容为学习和家庭琐事。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关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情感变化、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内容,却沟通甚少。由于沟通困难,导致亲情的疏远,甚至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亲子关系紧张。
2基于提升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亲子关系心理学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在亲子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家长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如何转化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其身心更健康,使亲子关系更融洽,让亲子之爱成为真爱。
关键词:亲子关系;心理学;转化
现在中国亲子关系中,有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负责、出于为孩子成长担心,出于“好心”办出许多错事,使亲子关系被异化,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灾害。
一、亲子关系中许多父母的越位行为不可取
父母喜欢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人都是不喜欢被批评教育的,而是喜欢被认可,这是人趋利避害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批评、指责是一种负能量,被消耗能量的人会显得很无力,时间久了,孩子会忘记自己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变得习得性无助。所以这种帮助不具备建设性,是具有破坏性的。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前额叶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大脑的前额叶会在人被批评的时候功能关闭,变得脑袋不好使,思维迟钝,所以越骂孩子,孩子越变傻、变笨。用心理学焦点技术的思路来分析,人要正向看问题。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给孩子正能量,不断放大对方的优点,这样会使孩子更自信,更有力量,才更有创造性,取得更多的成功。一个人就是一个系统,就好像太极图黑白两色,黑色代表有问题,白色代表没问题,白色越放大,黑色部分越小,问题越少,而批评、指责、修正过错的行为是放大人性中缺点、错误、过失的做法,会强化被指出的缺点、错误、不良行为等。这样是把黑色区域逐渐放大,把问题扩大化,问题孩子从此产生。
二、对施与孩子过渡的“爱”的家长内心世界的全面分析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论文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人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家庭亲子关系教育探讨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是让父母感到幸福和骄傲的事。好的关系本质特征就是和谐,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曾一度走入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管教孩子,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孩子必须要学习好等等……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上帝都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要允许孩子犯错,知错后改正就好。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离孩子近一些,或许就是离现代化近一些。
为了女儿将来能书挺拔秀气的毛笔字,一年级起我就给她报了书法班,最初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至少练一个小时,认真书写老师留的每一项作业量,虽然天天都是点、横、竖、撇、捺,女儿依旧努力地练习......爷爷每周带着女儿去上一次书法课,回到家里,爷孙俩练得不易乐乎,一个学期下来,女儿高涨的热情开始慢慢降温。学书法是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因为每天都要练习,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玩的时间,孩子是不情愿的;而且练习书法是枯燥乏味的;在后来的练习时间里,女儿开始磨磨蹭蹭,应付了事。我看了很生气,很严肃的批评她说:“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有耐心,你不能光看到别人家写得作品好就羡慕,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谁知女儿硬硬的来了一句:“本来学书法就不是我自愿的,是你非要给我报班!为什么小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安排?”我听了女儿的话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没动,是啊!女儿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我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小孩子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不能把自己的一些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上周在体育馆陪女儿打球和一位家长闲聊时,她说:“以前我们小的时侯生活条件不好,可是我们个个都有很快乐的童年,大人由着我们疯,由着我们玩。现在一家一个孩子,生活条件也好了,可是孩子反而不快乐了,为什么?是家长干涉的太多了,逼着上课外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占得满满的。对孩子不肯放手,怕冻着怕饿着怕累着……”仔细一想,可不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吗?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我们却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我们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而不是在改造孩子。
之后,我和女儿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谈话,妈妈不再逼着她练书法,她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尽力就好,既使不是第一,照样是爸妈最爱的孩子。女儿最后表示她自己也不是愿意放弃书法,只是不愿意每天练那么多,我心中释然。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心中有很多想法是父母不了解的,父母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孩子的教育才可能到位,产生积极的效果。当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侯,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训斥孩子,要用足够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成长,等待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美。
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论文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亲子关系的内涵有所扩大。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纬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种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之亲子关系);B型(真实的亲子,却无心理沟通);C型(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G型(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1]。近来有人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这一界定排除了非血缘关系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排除了虽有血缘关系但未共同生活担负抚养、教养、赡养等义务的亲子关系。毫无疑问,这样来界定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解释对于亲子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亲子之间的双维活动、双向原则的内涵表现得不够明显。“抚养、教养、赡养”等只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子女对父母行为的影响则不够清楚、突出。刘晓梅、李康将亲子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亲子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则解释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陈帼眉根据《规程》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了较多研究,概括起来儿童社会化的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3]结合以上分析,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
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的结合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建立与孩子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积极建立心理学与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面对孩子的顽皮,正确赞赏孩子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亲子关系;策略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绝对关系,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部分父母的思想、行为、教育观念已经比较现代,但在亲子关系中却是以一种“权威”和“我为你好”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爱:一种是对孩子毫无原则,形成孩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一种是简单、粗暴,要求孩子一味服从……于是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任性、爱发脾气”;“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听到孩子说:“我爸爸总说‘我很忙,自己去玩吧!真没劲!”“我妈妈天天叫我练琴,太烦人了!”……很多家长不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的行为出现偏离。
一、积极建立心理学与良好的亲子关系
塞里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称当代心理学的使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培养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有必要帮助家长了解并运用积极心理学,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策略,营造积极融洽的亲子关系,家园共同培养具有健全心理与完美人格的幼儿。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亲子关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用心经营亲子关系会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关系”更加牢固和成功。
二、积极面对孩子的顽皮
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留守儿童被视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陪伴,导致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不容乐观。该文从亲子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了解每一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做到因“情”开展活动;二是活动方案设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亲子关系为主要目的;三是积极发挥专业人士的主导作用,解决活动中产生的突发情况;四是以村委会为依托,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建立长期、稳固的亲子纽带。从而建立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与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村;亲子活动;学前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1研究背景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生活在农村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回家次数一年不超过三次)的3~6岁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在农村,幼儿在3岁左右、掌握了基本生存能力不需要随时都被监护时,父母就会选择外出务工,儿童就会被留在农村。但长期由父母以外的人监管,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儿童的生活、学习就得不到保障,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被迫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产生了心理、教育、安全、品行等方面的问题。[1]然而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纽带,是家庭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幼儿社会心理发展和学习发展的决定性素之一,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有学者提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孩子与父母沟通时间少、时间短、途径单一、不了解幼儿、对沟通没有主动意识等等。[2]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学前儿童,在教育上其更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如何考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性并以此来改善亲子关系呢?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村家长不理解游戏活动的真正价值,其中,亲子活动更是一个家庭进行教育时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内涵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由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或只有一方)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目的性、互动性的活动。[3]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农忙季节、春节返乡的机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亲子活动,以最有效的方式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
2农村亲子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2.1创新亲子活动形式,消除情感障碍。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形成道德准则、体验情感、培养个性的主要形式。亲子活动旨在创造条件让父母与幼儿积极互动,通过活动更加了解对方、更爱对方,以此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由于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面对活动中的困难、疑惑时,容易表现出退缩、逃避和犹豫,而父母作为成年人,对儿童做出鼓励的言行会让儿童获得自信心,儿童克服了困难会对父母产生感激和崇拜的感情。活动任务的成功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父母的幸福感来自孩子在活动的快乐,由此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活动结束后得到共同完成的作品,也能作为情感依托的载体。此外,儿童在活动中产生对父母的依恋感,高质量的、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依恋可以建立长久而良好的亲子关系。[4]2.2活动搭建桥梁,促进彼此的沟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又叫做亲子沟通,是指两者之间相互交流传递信息、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5]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第一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基础之上的,亲子沟通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此外,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学前阶段,父母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幼儿交流,增加交流的时间,通过沟通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养成良好的性格。与父母的频繁沟通有助于幼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的发展。[6]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在外工作的父母主要采用电话、短信的形式与留守在家的幼儿进行沟通。[7]因此,我们更应该抓住父母在农忙时间和节日假期在家中的时间,以活动为沟通桥梁,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2.3活动的外显性,让彼此更加了解。亲子活动是建立在父母与幼儿双方的互动基础上的,通过亲子活动,幼儿除了在言语上可以与父母交谈,同时还能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眼神交流信息和传递感情。亲子情感的加深主要依靠的就是家长与子女的不断互动。[8]父母直接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感受幼儿的喜怒哀乐,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更加了解,能比生硬地询问幼儿取得更好的效果,儿童也会减少因陌生感而产生的抵抗行为。2.4亲子活动的目的性,让彼此共同成长。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大部分由老人抚养,即隔代抚养。老人的教育程度低、缺乏现代生活理念,而学前期是幼儿许多能力启蒙的关键期,由于发展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造成了生理、语言、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方面的隐患,为此需要开展有效的亲子活动。[9]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落后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有针对性地改善父母在教育上某些方面的缺失。[10]在亲子活动中,父母和儿童是彼此的合作者,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技能。
亲子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摘要: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注重血缘亲情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得以促进家庭和谐温馨、增强家庭归属感的亲子活动及亲子产品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鉴于亲子产品所具有的高情感属性,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情感化设计在亲子类产品的设计方法中的运用。
关键词:亲子关系;文化研究;产品设计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我国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血缘亲情,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很强,所以当代的孩子更加受到父母的重视和珍爱。随着网络、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通过网络举办了很多的亲子活动,小孩参与大人社交、旅游,促进家庭和谐温馨、增强家庭归属感的亲子活动及亲子产品应运而生,推升了亲子系列产品市场的需求。人的一生要经历诸多的社会关系,其中亲子关系被认为是个体成长中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关系,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一般认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都强调儿童与双亲之间的关系是早期社会化和情绪发展的中心部分①。亲子产品指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父母与子女一起参与并共同提高的一种育儿产品,也可以理解为是适应0~18岁的幼儿、儿童、少年心理特征,并能满足父母与子女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之间交流的产品。②通过亲子产品的应用,能够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语言、认知、情感、运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一种全方位开发活动。虽然系统论、功能分析等通用的设计方法对亲子产品仍然适用,鉴于此类产品属于具有高情感属性的一类产品,本文试图对亲子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亲子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1、高情感是亲子产品的重要属性
亲子关系作为父母与子女互动形成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深刻地影响到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主要包含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爱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习得各种基本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与人交流和沟通所必须的社会交往技能。如图1③所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通过抚养儿童的方式影响儿童的行为,进而影响发展出来的观念体系。所以,通过一定的亲子产品有效地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从而将教化蕴于共同的活动和体验是十分有意义的。幼儿和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情绪情感色彩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会带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亲子产品在使用时会因为使用方式的极度相似性,共同协作完成一件事情,一起参与时明显的特征等特点,引起使用者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将亲情流露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⑤。所以说高情感是亲子产品的重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