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8:02: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侵权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共同侵权行为浅议论文

摘要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较大争议。综观有关的立法及判例学说,宽泛地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当今各国判例、学说的动向。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关于共同侵权行为中“共同性”要件的认定也不同。主要的学说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从立法目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各学说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比较,对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性”要件采取折中说较为可取。根据折中说,共同侵权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构成要件:主体的复数性;构成共同侵权;侵权主体实施了共同的加害行为;损害结果的统一性。

关键词共同侵权行为立法价值取向法律后果

一、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概况

(一)大陆、英美法系立法及判例概况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大多有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开创了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先河。这一规定对后事的侵权立法有很大的影响,被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瑞士、法国,相继采用。此外,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都有类似的规定。

(二)我国的立法发展概况

查看全文

民事侵权行为管理论文

一、侵权行为概述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之规定,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法律特别规定应当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

杨立新教授对侵权行为的特征作了详细准确的解析。第一,侵权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侵权行为是一种过错的行为,只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不要求侵权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主观过错的要件。第三,侵权行为是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的侵权形式。第四,侵权行为是应当以损害赔偿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民事责任的行为。上述四点全面、准确的揭示了侵权行为的概念内涵。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对侵权行为的描述是“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财产和其他合法利益,依法应承担民一责任的行为。”

(二)侵权行为的类型

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合法权益内容不同,因此侵权行为也就有着不同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

查看全文

间接侵害婚姻关系的侵权行为

婚姻法修订之后,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这种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是侵权责任,所侵害的权利就是配偶权。承担这种侵权责任的基础,就是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也叫做侵害婚姻关系的侵权行为。

侵害婚姻关系的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侵害婚姻关系,配偶一方违反忠实义务造成对方配偶利益的损害,是直接侵害婚姻关系侵权行为。另一种,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侵权行为新类型——间接侵害婚姻关系的侵权行为。

为了说明这种新类型的侵权行为,请先看一个案例。2001年4月27日,南京市建邺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汽车驾驶员徐某,在工作时间驾驶东风牌自卸车倒车时,将正在卡车后面帮助关车门的张某撞伤,医院诊断为左骨盆骨折,后尿道损伤。经法医鉴定,结果为:因外伤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张某的妻子王女士认为,自己作为张的合法妻子,丈夫因车祸丧失性功能,使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今后将陷入漫长的、不完整的夫妻生活。于是,夫妻二人共同以环境卫生管理所为被告起诉,要求赔偿各项损失152700元,其中包括性权力损害的精神损失赔偿。

对这种案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本案被告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就是人身健康权,行为人没有侵害其配偶的过错,也没有侵害其配偶的行为,因此,受害人请求配偶的性权利受到侵害的请求没有事实依据,不应当支持。但是对于直接受害人的赔偿可以考虑责令被告承担较重的赔偿责任;有的认为,被告的侵权行为虽然没有侵害直接受害人的配偶的故意和过失,也没有直接的侵害行为,但是这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使间接受害人受到损害的侵权形式,是间接造成的损害事实,因此应当构成对间接受害人及配偶方的性权利的损害,应当承担间接侵害权利的损害赔偿责任。

审理本案的法院认为,、建邺区环卫所司机徐某在工作中倒车是疏于观察,将张某撞伤,环卫所应负全部责任。性权利是公民健康权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徐某的侵害,使王某作为妻子的性权利受到了侵害。因此,该法院于2002年9月2日做出判决,建邺区环卫所赔偿张某医疗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等损失,赔偿王某精神损害抚慰近10000元。

这个案件是一个典型的间接侵害夫妻关系的侵权案件。在美国的侵权行为法中,这种案件被称为间接干扰婚姻关系的侵权案件,即被告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者患有疾病或遭受其他身体伤害,造成性能力的丧失,则必须对该受害者承担责任的被告,对于受害人的配偶因此所遭受的社会地位的丧失及其配偶服务提供的丧失,包括性生活能力的损害,对受害人的配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件。

查看全文

民事侵权行为概述论文

一、侵权行为概述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之规定,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法律特别规定应当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

杨立新教授对侵权行为的特征作了详细准确的解析。第一,侵权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侵权行为是一种过错的行为,只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不要求侵权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主观过错的要件。第三,侵权行为是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方式的侵权形式。第四,侵权行为是应当以损害赔偿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民事责任的行为。上述四点全面、准确的揭示了侵权行为的概念内涵。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对侵权行为的描述是“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财产和其他合法利益,依法应承担民一责任的行为。”

(二)侵权行为的类型

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合法权益内容不同,因此侵权行为也就有着不同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

查看全文

一般侵权行为法律完善

〔摘要〕将意思自治原则、侵权行为地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双重可诉原则作为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草案)第九编尽管吸收了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有关理论,顺应了国际私法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保护受害人的思想,但对意思自治原则、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与双重可诉原则的规定仍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完善我国关于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彰显本国人与外国人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民商事交往。

〔关键词〕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发展趋势,规定,建议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46条,即“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该规定的弊端在于立法不周严、过分强调我国法院地法以及未引入国际上通行的意思自治原则与最密切联系原则,使得法院断案时准据法选择余地不大,与软化处理冲突规范的最新发展趋势不合拍,对应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许多法律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而民法(草案)第九编尽管吸收了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有关新理论,顺应了国际私法发展的新趋势,但对意思自治原则、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与双重可诉原则的规定尚值得斟酌与修正。

一、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定的发展趋势

(一)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最初适用于涉外合同领域,然而一些国家最新的国际私法立法也反映了其在侵权行为领域的运用。例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132条规定了当事人有限度的意思自治,即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随时协商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而《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42条扩大了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领域中的适用,突破了当事人只能选择法院地法的限制,规定只要不影响第三人权利,当事人可以选择侵权所适用的法律。而且欧洲一些国家的某些司法判例也支持当事人选择法律来支配侵权行为责任问题,例如欧洲法院1976年审理的比耶诉阿尔萨斯钾矿案以及荷兰鹿特丹法院1979年审理的莱茵河污染案。由于意思自治原则适应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相对提高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因而在涉外侵权领域引入意思自治原则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侵权行为地法原则。尽管侵权行为地法原则因其僵硬、机械而为人们所诟病,但完全抛弃该原则等于推倒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基石,无益于侵权领域法律冲突的解决。在各国国际私法立法与一些国际条约(如自2009年1月11日起适用的《欧洲议会和欧洲联盟理事会关于非合同之债准据法的864/2007号(共同体)规则》,简称《罗马Ⅱ规则》)中,侵权行为地法原则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第一,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有利于维护行为地的主权和公共利益,便于法院查明事实和确定法律责任。因为侵权行为会给行为地的社会公共秩序或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危害,而且侵权行为发生地国所蒙受的损失最大。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惩罚加害人、保护受害人,对违法行为实行适当的制裁,更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第二,根据场所支配行为理论,侵权行为地与侵权行为之间存在某种自然联系。而且行为地法的目的在于维护行为地人的权利平衡,如果行为人因自己的侵权行为打破了这种平衡,理应接受侵权行为地法的制裁,从而使权利平衡得以恢复。第三,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能够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期望、加强侵权案件的行为人对其行为危险后果的预测与评价。

查看全文

证券共同侵权行为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侵权案件中,侵权形态多以共同侵权形式出现。尽管《民法通则》对共同侵权作了原则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也涉及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连带责任问题,[1]但实践中对证券共同侵权制度的系统性研究仍尚付阙如。然而,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共同侵权行为可谓比比皆是:从内幕交易到操纵市场和虚假陈述,可以说只要有证券市场,就存在证券共同侵权行为。兹举一例以资佐证。

2004年,江苏琼花上市前故意隐瞒国债委托投资事宜遭到证监会处罚。对于处于多事之秋的内地证券市场而言,江苏琼花案件无疑又开了一个恶劣先例,使我国刚刚面市不久的中小企业板因此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在一片舆论谴责中,我们不禁要问:琼花事件中哪些单位或个人需要对投资者承担责任?哪些应该作为共同侵权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呢?该案例即涉及证券共同侵权责任问题。

上市公司及部分违法违规董事,应当作为虚假陈述共同侵权行为人。而对交易所而言,只是证券上市交易场所,并非发行上市文件的审核机构,不能作为虚假陈述共同侵权行为人。

根据证监会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上市保荐人的责任范围要远远大于过去的上市推荐人,除非上市推荐人可以举证证明不知情、被人故意隐瞒、自身已尽了勤勉尽责义务时才可免责。那么江苏琼花保荐机构闽发证券及保荐代表人吴雪明是否应该承担共同侵权责任?[2]

审核上市文件的发审委及审核人员是否应该作为虚假陈述共同侵权行为人?根据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虽然证监会在发审委审核意见基础上依法核准股票发行上市,但发审委只是程序审核、形式审核,在审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审核中介机构的材料与意见书、审核中国证监会有关职能部门的初审报告后,提出审核意见。而对发审委及审核人员的监督权属于证监会,但若产生重要审核失误是否应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规范性文件中并未提及。

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于望穿秋水中《侵权责任法》闪亮登场,其出台弥补了侵权领域的立法阙如,但惜字如金的92条内容过于宽泛,特别是备受广大法律学者关注的网络侵权领域仅有36条一个条文,且多是原则性、指导性规定,对于日益复杂的网络侵权问题的解决鲜有裨益。本文从网络侵权行为特点入手,进而对侵权责任法第36条分析,从而对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规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司法实践中网络侵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网络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第36条;实名制;法律规制

互联网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以来,其传播以摧古拉朽之势遍及全球。2014年11月5日-根据Inter-netLiveStats报道,数字世界再次到达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了30亿人大关。随后,2015年2月4日中国互联网中心报告,国内网民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4%,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时代,随着当代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当年的军事应用,现已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中,日益复杂多样的网络侵权行为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传统的侵权法律制度难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网络侵权相关的法律制度必须“在溶解重组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理念到具体制度都能与新的社会环境相兼容。”[1]

一、网络侵权行为

(一)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

网络侵权行为是网络与侵权行为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网络与侵权行为的简单相加,正确界定网络侵权行为,必须探本溯源,从网络侵权行为和传统侵权行为比较中,发现网络侵权行为的特别之处,进而从本质上阐明何者为网络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网络侵权责任规定在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而没有作为特殊侵权行为分而述之,所以网络侵权仍隶属于一般侵权,只是由于网络的开放、虚拟、全球、隐蔽、互动、不确定性等特有属性才使得网络侵权行为相对特殊。本文对杨立新教授的观点持肯定意见,“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中,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者网络内容提供者由于过错,借助电脑网络和电信网络侵害他人权利、利益的行为。”[2]

查看全文

略论如何认定商标侵权行为

略论如何认定商标侵权行为

商标是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商业标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加之地方保护、对侵权获利的疯狂追逐等因素,商标侵权行为不时发生。但商标权被人为划定成“禁”(禁用权)与“行”(专用权)的不一致。在“行”的方面,权利的效力仅及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商标法第五十一条),但在“禁”的方面,商标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在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近似的商标(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这样就造成了商标权侵权行为认定的任务十分复杂和艰巨。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对商标侵权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一番探讨,以有助于今后的工作。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五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该条又可分成四种商标侵权的形式:a、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也属于同一种类。b、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相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类似。c、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标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属于同一种类。d、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近似,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相类似。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查看全文

国家机关侵权行为论文

1

本文所论的国家机关是指依法组成、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机关的通称。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它必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依靠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机关按其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事、警察等机关。从法人主体资格认定的角度看,国家机关也是法人;它只要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命令组建或设立,且具有独立的经费(通常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活动经费)就可以成为法人。机关法人在从事国家管理活动时,是受国家的委托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而不是以法人的名义出现的,因而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在实质上有别于一般法人的侵权行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选举或有权机关的任命,在国家机关中担任相当职务的人员。以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例,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可以依照宪法、法律和各种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机关名义行使其职权,可以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实施各种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种类中最多的一种,它大体上可分为三类:(1)通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决定而任职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及国务院组成人员,省长、副省长,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等,他们都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行为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负责。(2)依法由有权机关任免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任免的国务院各部部长、副部长;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的本级人民政府的秘书长、厅(局)长、主任、处(科)长等,也包括县(自治县)任免的局长、中学校长、县医院院长等。(3)一般行政工作人员,即除前述担任各级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各级行政机关的科员、办事员、资料员、收发员等。

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活动,是通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相应的职权来进行的。因而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凡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事实的,作为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益,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就审判机关而言,当前要坚决落实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制度。实行“两错”责任追究制是实施执法责任制的核心环节,也是落实国家赔偿责任的根本要求。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也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上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国家机关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它仅指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公务)的过程中,因其执行职务的违法性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国家公务员的侵权行为。公务员行使职权的行为,既包括在本辖区内行使职权的行为,又包括在本辖区外行使职权的行为。与行使职权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为行使职权而实施的行为、超越职权的行为,以及滥用权力的行为等。国家公务员侵权责任的性质,属特殊侵权行为责任,具体性质是为他人行为负责的替代责任。在现实国家公务员侵权责任中,绝大部分是公务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因其赔偿义务主体是国家机关,是国家机关为其工作人员承担侵权责任的,因而是典型的为他人的行为负责的替代责任。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权行为根据不同标准,可作如下不同分类:(1)行政侵权行为。在这里,行政侵权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公务员在执行行政职务的活动中,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民事权益的侵权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公务员在执行职务中,无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一般的执行职务行为,只要造成他人损害的,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司法侵权行为。它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或上述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司法职务中,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民事权益的侵权行为。如错捕、错判、错杀、冤狱,或者错误采取诉讼中的强制措施,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都属于司法侵权行为。(3)其他职务侵权行为。这是指除行政、司法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在执行职务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如立法机关、军事机关在执行职务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也都属于国家赔偿的侵权行为之列。必须指出,党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与其他团体执行职务侵权行为一样,属于法人侵权责任,不属国家赔偿责任范围。

查看全文

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论文

[摘要]植物新品种权是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因为植物新品种是在完全开放的大田条件下选育、审定、检测、生产的,所以,极易遭到侵犯。我国现有法律虽对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和法律责任作了规定,但既不全面又欠力度。为更好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本文对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权;侵权行为;法律责任。

[Abstract]Therightofthenewplantvarietyisanewkindofintellectualproperty.Plantvarietyiseasilyinfringed,becauseitisselectedtonurture,revise,inspectandproduceonthetermsofcompletelyopeninglandsforgrowingfieldcrops.Thoughthecurrentlawmaderegulationsonthebehaviorandintellectualpropertyofinfringingtheplantvarietyright,itstillisnotcomprehensiveandlacksvigor.Inordertoprotecttheplantvarietybetter,thisarticlediscussesonthebehaviorandintellectualpropertyofinfringingtheplantvarietyright.

[KEYWORDS]theRightoftheNewPlantVariety.Tort.LegalResponsibility.

植物新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是品种权所有人(以下简称品种权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的排他的独占权;在国内、外都属于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对品种权保护的现状是,在理论上研究不透、司法实践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和司法保护不力。我国虽然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和(林业部分)(以下分别简称《农业部分》、《林业部分》)、《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以下简称《处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审理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侵犯品种权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责任,但规定的不全面、对品种权保护力度仍然不足。所以,有必要对侵犯品种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

一、侵犯品种权行为的概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