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6:5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秦汉时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秦汉时期石刻艺术风格探讨

摘要: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秦汉时期,包括了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文化的总结和跨越,其中这一时期的石刻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汉石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保存着浓厚装饰性趣味的中国艺术。“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不在于造型是否写实,而在于传神写照,它以作品雄浑的气势和内在的力量,成为秦汉时期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画像石;墓石刻;风格…

一、秦汉时期石刻类型

秦汉时代的画像石和墓石刻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祠堂或者石阙的建筑石材,兼具绘画与雕刻两种造型形式。画像石萌发于秦末西汉初期,东汉时期画像石最为流行,形成了四个中心区域。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方式、形象塑造和雕刻技法三个方面。首先,它在构图方式上都遵循着传统的法则,多运用中国所特有的散点透视构图法以及运用分层的方式来布局画面诸多形象的空间位置,几乎所有的形象都是按照上下关系层次或者左右关系罗列而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而几乎没有从中发现有提供向纵深方向继续延伸至广阔空间的暗示。其次,形象的塑造也仅仅是具有了形象与影像的观察判断,以及仅用线描表现手法这两个显著特点,至于物象所能表现出的体积感,都基本消失在了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画面中的轮廓线几乎都是运用了那最优美的曲线去强调各种形象的形体美,或动感体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于无尽的运动瞬间,或行进、或舞动、或顾盼、或飞腾,无不展现曲线所固有那种扭转而紧张的力量之美。最后,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线、阳刻线、浅浮雕等等,最普遍的是减低平雕加阴刻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梁祠画像和沂南石画像。汉画像石分布地区广泛,在我国多数省份都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区域,如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四川、安徽和山西以北地区,北京、河北、浙江等也有少量分布。画像石、墓石刻的艺术风格总得来说有力、简洁、质朴。像山东的画像石质朴、厚重、线条流畅,有装饰的效果,河南南阳的画像石气势宏大、装饰豪华、刀法苍劲、壮实雄健,四川的画像石造型生动活泼、线条俊俏,陕西的形象夸张,不拘小节,张力强劲等等。

二、石刻风格

西汉王朝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当时的经济文化方面,在艺术层面上也继承和发扬了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又大胆地吸收借鉴了外来的艺术形式,从而使汉代的雕像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霍去病墓石刻群就是西汉纪念碑式群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造型方面打破旧程式,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为汉朝边疆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24岁就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卓著功勋,特地为他修冢纪念。霍去病墓室石刻群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野猪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被置于墓前外,其他石刻都散置于墓冢周围。这些石雕皆采用“相形取石”、“因材施雕”的方法,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刀法简洁洗练,造型朴拙粗放。给人以不浮华、不繁琐、不矫揉造作的感觉,那种蓬勃、豪放的气势与精神正是借助这些单纯、朴拙且自然的“相形”之石来直接表现的,这恰恰是在无形之中巧妙地缔造了艺术中那种巧夺天工的气势雄浑之感。借用温克尔曼的话说就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为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他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的场面,战马庄重沉稳,矫健轩昂,踏在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握弓箭仰面朝天,并且有挣扎欲起之势。而且整个雕塑不做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了大的场面,加强了自身的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马踏匈奴赞扬了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赢雄健的战马象征主人的艰苦卓绝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霍去病墓石刻群是中国古代雕塑接受外来艺术后融会贯通的成果,这种方式刻画出了作品雄浑的气势和内在力量,避免了早期雕塑生拙的弱点,成为汉代石刻艺术的一大特点。还有南阳画像石中的的弯弓射鸟,陶俑的长袖善舞,人驾车马征战的各种情节,以及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与动物的行进行列……在这些情节中所突出的多是高度夸张化的艺术形态,或是手舞足蹈的大体态的运动,或是异常单纯且朴实简洁的整体形象。粗犷的线条所勾勒出的粗轮廓的形象与场景,所展现出的整个汉代的艺术生命也正是在这样的夸张体征姿态和大体态的运动中,正是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去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形成的“气势”之美。在朴实无华的汉代艺术中,也正是这些运动、力量和“气势”等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元素”成就了汉代艺术美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与六朝以后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是有着鲜明对照的。总之,汉代画像石不仅开始重视了画面中整体的布局效果,还在人物故事情节的塑造方面展现了很多成功的范例。它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那古朴自然与大气雄浑的绘画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秦汉文化艺术充沛的生命力,粗犷的时代豪气和充盈的元气的融会贯通,激荡斯磨,就升华而为凝重与飞动的统一,冲决而为辉煌大赋,壮观宫殿,瑰丽画像,每个时代所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连。同时它也能以它特有的方式推动政治和经济向前发展。秦汉的艺术形式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往往正需要这种源自天然最朴拙的物像所蕴含的内在紧张的力量之美,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后两千年封建文化艺术奠定了发展基础。

查看全文

商周秦汉时期政治探究论文

政治神话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权威的建立、形成与维持。而神话之所以发生功能,最基本的条件是被人相信,神话只有在被相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才会成功地达到其目的。神话制造者如果要使人相信他的神话,他便必须显示他的言说与时代流行的理论观念、信仰是相符合的,如此,神话往往便被拖入非神话的论说里,其结果是神话结合在一般意识形态的架构之中,因此,政治神话往往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中一些普遍的信仰之上的。当它自身流行并成为信仰之一时,它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探讨政治神话演变的原因,必须结合对当时意识形态的分析;而意识形态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及结构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背景下,才能深入了解政治神话演变的契机与过程。下面,我们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来分析商周秦汉之间政治神话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历史在迈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较多保存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制度与组织。夏、商、周三代普遍存在由父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的宗族组织,当时的宗族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政治经济实体,可以视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直接就是一个氏族或宗族的人为扩大。这种特点,也清楚地表现在先秦时代权力的分配制度上。

从现有材料分析,至少在商周时代,亲族关系是直接决定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天子权力的获得基本上是由于血缘的承续,在位天子只要其血缘的正统性得到确认,其权力的合法性地位就不容动摇;其次,又可进一步分析为三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情况是同一国内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或公室与平民的关系。这二种政治集团常属于不同的氏姓。例如吴、晋与虞各国的公室都是姬姓,周天子的宗室。吴之平民为荆蛮,晋之平民为古唐国之遗,而虞之平民为有虞氏之后。第二种情形是同姓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如宗周与鲁、晋、卫、虞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至少在原则上说,他们之间的政治地位是由宗法制度而来的——各代之长子继承各国的法统,而少子则迁出藩屏公室,其政治地位对嫡长而言按比例而下降,分支分得愈远,其国其邑的政治地位就愈低。这固然是周代之礼制,但不少卜辞学者相信宗法制度的初型在商代就已经确定。第三种情形是异姓诸侯国公室之间的政治地位关系,如鲁之姬姓公室与齐之姜姓公室之间的关系,与天子同宗同姓的公室政治地位高于异姓公室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299—302页,三联书店1983年。。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商周时代,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亲属制度为直接的基础——由不同的氏族与亚氏族之对于嫡长世系的距离以及对于土地及其财货的占有与使用关系确定。上层阶级本身又分化政治地位相异的集团,而这些集团的构成亦基于亲族群,显然不专指氏族而言,而包括氏族以内的亲族在内。

与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在商周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一个普遍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本文所谓意识形态,乃是一些思想或观念(不管是科学的、神学的、哲学的、习俗的)普遍流行,为相当多数的人所接受、相信,以至于视为当然的或自明的真理,并结晶为一些典型的模式,这些观念即为神话的框架与模式,如果填入相应的内容即成为神话。祖先崇拜的观念同样和中国迈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分不开。上文我们说过,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的痕迹,而祖先崇拜正是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而逐渐成为人们的意识中心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随着人类从低级野蛮社会进入高级野蛮社会,特别是从中级野蛮社会进到高级野蛮社会,氏族日益成为宗教势力的中心和发展的源泉。而只有在氏族中,宗教意识才会自然而然地萌芽,崇拜仪式才会制定出来,但这些意识和仪式会由氏族扩展到部落而不至于保留氏族所专有。祖先崇拜就是产生在氏族社会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观念。在远古,离开了氏族群体,个体成员的生存是十分艰难的,个人只有依靠群体才能生存,而氏族群体是在某氏族首领的统治率领之下的,于是每一个个体成员对于氏族群体的依赖与寄托,大都要抽象为对某首领的酋长的服从与崇拜,加之,既然是氏族群体,成员与首领之间就一定具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情理关系,所以当个体把生存的热情与希望,对死亡恐惧的最终依靠投向那具有神秘威力的氏族首领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观念。大量的材料都能证明先秦时代的祖先崇拜在商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礼记·曲礼》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

由此可见,祖先崇拜是先于一切日常生活的首要事情,祖庙及祭器高于一切其他日用器物。

查看全文

商周秦汉时期政治神话研究论文

政治神话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权威的建立、形成与维持。而神话之所以发生功能,最基本的条件是被人相信,神话只有在被相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才会成功地达到其目的。神话制造者如果要使人相信他的神话,他便必须显示他的言说与时代流行的理论观念、信仰是相符合的,如此,神话往往便被拖入非神话的论说里,其结果是神话结合在一般意识形态的架构之中,因此,政治神话往往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中一些普遍的信仰之上的。当它自身流行并成为信仰之一时,它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探讨政治神话演变的原因,必须结合对当时意识形态的分析;而意识形态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及结构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背景下,才能深入了解政治神话演变的契机与过程。下面,我们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来分析商周秦汉之间政治神话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历史在迈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较多保存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制度与组织。夏、商、周三代普遍存在由父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的宗族组织,当时的宗族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政治经济实体,可以视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直接就是一个氏族或宗族的人为扩大。这种特点,也清楚地表现在先秦时代权力的分配制度上。

从现有材料分析,至少在商周时代,亲族关系是直接决定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天子权力的获得基本上是由于血缘的承续,在位天子只要其血缘的正统性得到确认,其权力的合法性地位就不容动摇;其次,又可进一步分析为三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情况是同一国内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或公室与平民的关系。这二种政治集团常属于不同的氏姓。例如吴、晋与虞各国的公室都是姬姓,周天子的宗室。吴之平民为荆蛮,晋之平民为古唐国之遗,而虞之平民为有虞氏之后。第二种情形是同姓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如宗周与鲁、晋、卫、虞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至少在原则上说,他们之间的政治地位是由宗法制度而来的——各代之长子继承各国的法统,而少子则迁出藩屏公室,其政治地位对嫡长而言按比例而下降,分支分得愈远,其国其邑的政治地位就愈低。这固然是周代之礼制,但不少卜辞学者相信宗法制度的初型在商代就已经确定。第三种情形是异姓诸侯国公室之间的政治地位关系,如鲁之姬姓公室与齐之姜姓公室之间的关系,与天子同宗同姓的公室政治地位高于异姓公室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299—302页,三联书店1983年。。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商周时代,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亲属制度为直接的基础——由不同的氏族与亚氏族之对于嫡长世系的距离以及对于土地及其财货的占有与使用关系确定。上层阶级本身又分化政治地位相异的集团,而这些集团的构成亦基于亲族群,显然不专指氏族而言,而包括氏族以内的亲族在内。

与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在商周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一个普遍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本文所谓意识形态,乃是一些思想或观念(不管是科学的、神学的、哲学的、习俗的)普遍流行,为相当多数的人所接受、相信,以至于视为当然的或自明的真理,并结晶为一些典型的模式,这些观念即为神话的框架与模式,如果填入相应的内容即成为神话。祖先崇拜的观念同样和中国迈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分不开。上文我们说过,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的痕迹,而祖先崇拜正是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而逐渐成为人们的意识中心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随着人类从低级野蛮社会进入高级野蛮社会,特别是从中级野蛮社会进到高级野蛮社会,氏族日益成为宗教势力的中心和发展的源泉。而只有在氏族中,宗教意识才会自然而然地萌芽,崇拜仪式才会制定出来,但这些意识和仪式会由氏族扩展到部落而不至于保留氏族所专有。祖先崇拜就是产生在氏族社会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观念。在远古,离开了氏族群体,个体成员的生存是十分艰难的,个人只有依靠群体才能生存,而氏族群体是在某氏族首领的统治率领之下的,于是每一个个体成员对于氏族群体的依赖与寄托,大都要抽象为对某首领的酋长的服从与崇拜,加之,既然是氏族群体,成员与首领之间就一定具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情理关系,所以当个体把生存的热情与希望,对死亡恐惧的最终依靠投向那具有神秘威力的氏族首领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观念。大量的材料都能证明先秦时代的祖先崇拜在商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礼记·曲礼》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

由此可见,祖先崇拜是先于一切日常生活的首要事情,祖庙及祭器高于一切其他日用器物。

查看全文

秦汉时期政治神话演变论文

政治神话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权威的建立、形成与维持。而神话之所以发生功能,最基本的条件是被人相信,神话只有在被相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才会成功地达到其目的。神话制造者如果要使人相信他的神话,他便必须显示他的言说与时代流行的理论观念、信仰是相符合的,如此,神话往往便被拖入非神话的论说里,其结果是神话结合在一般意识形态的架构之中,因此,政治神话往往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中一些普遍的信仰之上的。当它自身流行并成为信仰之一时,它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探讨政治神话演变的原因,必须结合对当时意识形态的分析;而意识形态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及结构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背景下,才能深入了解政治神话演变的契机与过程。下面,我们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来分析商周秦汉之间政治神话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历史在迈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较多保存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制度与组织。夏、商、周三代普遍存在由父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的宗族组织,当时的宗族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政治经济实体,可以视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直接就是一个氏族或宗族的人为扩大。这种特点,也清楚地表现在先秦时代权力的分配制度上。

从现有材料分析,至少在商周时代,亲族关系是直接决定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天子权力的获得基本上是由于血缘的承续,在位天子只要其血缘的正统性得到确认,其权力的合法性地位就不容动摇;其次,又可进一步分析为三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情况是同一国内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或公室与平民的关系。这二种政治集团常属于不同的氏姓。例如吴、晋与虞各国的公室都是姬姓,周天子的宗室。吴之平民为荆蛮,晋之平民为古唐国之遗,而虞之平民为有虞氏之后。第二种情形是同姓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如宗周与鲁、晋、卫、虞诸国公室之间的关系。至少在原则上说,他们之间的政治地位是由宗法制度而来的——各代之长子继承各国的法统,而少子则迁出藩屏公室,其政治地位对嫡长而言按比例而下降,分支分得愈远,其国其邑的政治地位就愈低。这固然是周代之礼制,但不少卜辞学者相信宗法制度的初型在商代就已经确定。第三种情形是异姓诸侯国公室之间的政治地位关系,如鲁之姬姓公室与齐之姜姓公室之间的关系,与天子同宗同姓的公室政治地位高于异姓公室参见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299—302页,三联书店1983年。。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商周时代,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亲属制度为直接的基础——由不同的氏族与亚氏族之对于嫡长世系的距离以及对于土地及其财货的占有与使用关系确定。上层阶级本身又分化政治地位相异的集团,而这些集团的构成亦基于亲族群,显然不专指氏族而言,而包括氏族以内的亲族在内。

与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在商周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一个普遍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本文所谓意识形态,乃是一些思想或观念(不管是科学的、神学的、哲学的、习俗的)普遍流行,为相当多数的人所接受、相信,以至于视为当然的或自明的真理,并结晶为一些典型的模式,这些观念即为神话的框架与模式,如果填入相应的内容即成为神话。祖先崇拜的观念同样和中国迈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分不开。上文我们说过,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的痕迹,而祖先崇拜正是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而逐渐成为人们的意识中心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随着人类从低级野蛮社会进入高级野蛮社会,特别是从中级野蛮社会进到高级野蛮社会,氏族日益成为宗教势力的中心和发展的源泉。而只有在氏族中,宗教意识才会自然而然地萌芽,崇拜仪式才会制定出来,但这些意识和仪式会由氏族扩展到部落而不至于保留氏族所专有。祖先崇拜就是产生在氏族社会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观念。在远古,离开了氏族群体,个体成员的生存是十分艰难的,个人只有依靠群体才能生存,而氏族群体是在某氏族首领的统治率领之下的,于是每一个个体成员对于氏族群体的依赖与寄托,大都要抽象为对某首领的酋长的服从与崇拜,加之,既然是氏族群体,成员与首领之间就一定具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情理关系,所以当个体把生存的热情与希望,对死亡恐惧的最终依靠投向那具有神秘威力的氏族首领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观念。大量的材料都能证明先秦时代的祖先崇拜在商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礼记·曲礼》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

由此可见,祖先崇拜是先于一切日常生活的首要事情,祖庙及祭器高于一切其他日用器物。

查看全文

秦汉文化分析教案

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查看全文

朱雀纹艺术符号形式语言解析

摘要:秦汉时期我国道家文化进入到鼎盛时期,而朱雀作为道家文化中“四神”之一,具有羽化升仙之意,这也使得朱雀纹成为了当时主流装饰纹样之一。同时朱雀纹具有王者之风,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此,本文主要对秦汉时期朱雀纹艺术符号形式语言进行解读。

关键词:秦汉时期;朱雀纹;艺术符号;形式语言

朱雀纹样是秦汉时期的主要装饰纹样,而这与秦汉时期流行的道家文化以及统治阶级冲上仙道的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朱雀纹最早可以追溯到庙底沟彩陶中的鸟纹造型,其对于中国凤造型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的凤造型不论是在造型元素上还是在造型手法上都借鉴了于此。传统凤鸟纹在秦汉时期以道教“四神”之一的朱雀之名而出现,朱雀成为了当时主流文化中羽化升天思想的象征符号,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仙境的向往之情。这也使得朱雀纹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并衍生出了形式多样艺术符号语言。

1秦汉时期朱雀纹的形式语言

1.1朱雀头部姿势语解。秦汉时期朱雀纹的头部姿势主要受到早期凤鸟形态的影响,头部表述多为单冠,是整个朱雀形态造型中最具动态引导性的元素。头元素是人类的视觉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对于整个朱雀动态表现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秦汉时期,朱雀形象的表述在民间得到了丰富,朱雀头部姿势也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侧面或朝前的姿态,出现了很多更多生动的姿态,如顾盼回首、昂首鸣叫、低头衔食、眺望凝视等。而民间匠人在对朱雀头部动态进行表达时,也不再拘泥于雀冠的造型,创造出了多变的造型,如以双支的卷曲羽毛造型、3个1组的卷云纹造型、以“S”形的单支羽毛造型等(见图1)。朱雀在生动的头部动态和多变的雀冠造型的辅助下,透入出了虎虎生威的王者之气。1.2朱雀身体造型语解。身躯造型是朱雀纹整体动态造型展现的重要载体,秦汉时期的朱雀纹的身躯呈现出概括化和曲线化的特征,朱雀具有一定体积的流线躯体,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将密集的朱雀身躯结构线条变得有条不紊,同时还极大地扩大了朱雀纹整体的覆盖面。因此,秦汉时期的朱雀纹经常会被用于圆形或方形的砖瓦上,曲线造型能够将朱雀纹样的适形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外,秦汉时期的朱雀造型在腿部姿势走向上进行了扩张,使得整体造型更具空间感和形式感。但是就目前所收集到的秦汉时期朱雀纹样来看,大多数朱雀形象都是在地上奔跑或展翅欲飞的动态姿势,没有刻意去绘制朱雀在空中翱翔的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人们对于羽化升仙的强烈向往。1.3朱雀羽尾的语解。秦汉时期朱雀造型侧重于气势的张扬,为了将朱雀蓄势待发的气势体现出来,当时的匠人们通常会将朱雀尾部造型进行曲线处理,以此来形成一种意犹未尽、气势张扬之态。秦汉时期的朱雀尾部造型注重整体动态的把握,羽尾与头部和身躯造型相协调,如当朱雀展翅欲飞时,羽尾多为向下垂坠;当朱雀原地伫立时,羽尾多为平行拖撒;当朱雀奔跑疾走时,羽尾多为高高翘起。另外,秦汉时期朱雀尾部造型向上或向下蜷曲时,末端通常被分为3股或4股,而羽毛则向上或向下铺展,如此一来既能够将朱雀俊秀的身躯烘托出来,同时也使得尾部造型变得更加的具有层次感和变化感。

2秦汉时期朱雀纹的艺术符号特征

查看全文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秦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在秦汉时期取得很大进展,教育形式多样化,有职官教育、设官教民、开设专门学校、技艺家传、私人授徒、文籍传播、官职世袭等教育形式。教材的编写也日臻完备,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关键词]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形式;教材;教学方法

秦、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在两汉时期均已形成独特体系,众多生产技术也在此时发展成熟。因此秦汉时期社会各业急需大批掌握这些生产技术的科技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形式、教材编写及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论述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备当前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参考借鉴。

一、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官方教育——主要指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包括职官教育、设官教民、开设专门学校等形式。民间教育——主要有私人授徒、技艺家传等形式。此外还有官职世袭、书籍传播等其他教育形式。

(一)官方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查看全文

秦汉时室内设计特征研究论文

一、建筑的本质与室内设计

关于建筑的本质意义,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此话语实证了“无”在器、建筑中的价值。现代建筑大师F.L.wright也说,“建筑的本质(re-ality)不在于其四面墙与屋顶,而在于其内的空间。”(spacewithin)②所以,“建筑不唯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细部,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方面的意义。”③从这个意义上讲,室内设计也是对建筑本质的诠释。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室内设计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因子。回眸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室内的空间形态、组织形式、陈设方式、设计风格,不仅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深受特定时代的风俗民情的浸染。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历史,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儒学主导的多元文化为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由弱转强并得到快速发展,商业(官方)、手工业、建筑技术都有较大的进步。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缩影的室内设计,其物质风貌和精神内涵也较前生了显著变化。

三、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