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失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5 16:30: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情志失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糖尿病与情志失调论文
【摘要】从糖尿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与抑郁症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糖尿病有情志失调的关系。糖尿病诊治关注情志,从肝论治糖尿病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也是传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的表现。临床工作中关注不良情绪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认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段,取长补短,在基础治疗和西药降糖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中医药疏肝解郁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情志失调从肝论治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关于本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与肺、脾(胃)、肾相关,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入手。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失衡,社会压力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常伴有情志失调,应从新的切入点来认识糖尿病,以适应现代人群疾病特点。糖尿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糖尿病从肝论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1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1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社会压力、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四盛心源·消渴》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以上均说明了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热伤津的病理过程。肝主疏泄,对情志因素影响最大。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气机升降出入的调畅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基础。若情志失调,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耗伤阴津,则出现一系列病变。肝火犯肺,灼伤肺津,肺失治节,水津不布,则口渴多饮。木郁克土,肝火内灼,脾失健运,津液不行,胃失濡养,虚火化食,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旺盛,损耗肾阴,肾阴不足,统摄无权,气化失常,开阖失司,则尿多而甜。故肝失条达,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肺、胃、肾阴津,均可发为消渴。病程日久,患者忧郁焦虑,气郁日甚,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变证丛生。同时血气瘀阻,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更加耗伤阴津。可见,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1.2糖尿病从肝入手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与情志失调研究论文
【摘要】从糖尿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与抑郁症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糖尿病有情志失调的关系。糖尿病诊治关注情志,从肝论治糖尿病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也是传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的表现。临床工作中关注不良情绪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因素。认为糖尿病合并肝郁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手段,取长补短,在基础治疗和西药降糖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中医药疏肝解郁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情志失调从肝论治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关于本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与肺、脾(胃)、肾相关,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入手。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失衡,社会压力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常伴有情志失调,应从新的切入点来认识糖尿病,以适应现代人群疾病特点。糖尿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糖尿病从肝论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1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1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社会压力、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四盛心源·消渴》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以上均说明了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化热伤津的病理过程。肝主疏泄,对情志因素影响最大。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气机升降出入的调畅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基础。若情志失调,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耗伤阴津,则出现一系列病变。肝火犯肺,灼伤肺津,肺失治节,水津不布,则口渴多饮。木郁克土,肝火内灼,脾失健运,津液不行,胃失濡养,虚火化食,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旺盛,损耗肾阴,肾阴不足,统摄无权,气化失常,开阖失司,则尿多而甜。故肝失条达,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肺、胃、肾阴津,均可发为消渴。病程日久,患者忧郁焦虑,气郁日甚,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变证丛生。同时血气瘀阻,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更加耗伤阴津。可见,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1.2糖尿病从肝入手的中医治疗
损美性疾病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理论,容颜的荣衰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在五脏之中肝、脾与皮肤美容关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损美性皮肤病及容颜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有必要重视调理肝脾。
【关键词】损美性疾病;肝脾;辨证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美容意识越来越强,中医理论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特点,在皮肤美容方面受到更多关注。中医美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的药物、食膳、针灸等多种手段治疗损美性疾病,对人体皮肤进行养护、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抗衰、驻颜的目的。但从整体来看,“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容颜的荣衰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若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则肌肤健康、美丽,才能青春常驻;若脏腑功能失调,则肌肤出现晦暗、粗糙、皱纹、痤疮、黧黑斑等。在五脏之中肝、脾与皮肤美容关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损美性皮肤病及容颜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美容以及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有必要重视调理肝脾。笔者就此探讨如下。
1肝、脾与皮肤美容关系的理论基础
1.1脾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皮肤美容的基础中医美容观是以脏腑精神气血充盈为基础的整体健美观。美的不一定健康,但健康的就会给人以美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气血盛则髯美”,并可“美眉以长、耳色美”、“气血和则美色”。脾位居中焦,脾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饮食水谷得以化生精微,精微得以升散,营养五脏六腑、五脏精气充沛则两目炯炯有神,面色红润光泽;营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则筋骨强健,肌肉满壮,肤如凝脂[1]。所以脾胃功能正常是皮肤美容的基础。
1.2肝藏血,主疏泄,是皮肤美容的保障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也。”肝血充盈,则面色、爪甲红润,双目明亮,关节活动灵活,体态健壮。肝主疏泄,主要关系到情志和人体气机的调畅,人的情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还与肝密切相关,肝气调达,则心情舒畅,气血平和,肌肤细腻、光泽[1]。肝主疏泄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均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则能调畅人体全身的气机,使气机畅达,又可协调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从而维持整个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协调平衡,对美容极为有益,是皮肤美容的保障。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分析论文
【关键词】妇科疾病七情致病临床特征
七情指人具有的基本情绪,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原本是人的正常情绪,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志反映的信息交流和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只要是适度的七情,能抒发情感有益健康,属生理性的七情。若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范围,从而导致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女性以血为用,血常不足,气偏有余,且生性偏于情感,情绪易于波动,加之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极易导致气血失调,发生经、带、胎、产等诸病。
1妇女的心理生理特征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云:“妇人从人不转主,病多忧忿郁伤情”。《景岳全书·妇人规》亦云:“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随,……,此其情之使然也。”《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从上述记载不难理解,女子性格偏于内向,多思善虑,重于情感,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故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七情致病有关,在临床妇女七情致病比例明显高于男子,如王米渠[1]统计《续名医类案》等670例七情医案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8倍;在《中医心理治疗》100例医案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2倍[2]。另外在女性中不同的个性特征对情志刺激可产生不同的反应,个性内向抑郁者易产生持久的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个性外向、遇事达观者,能在短时间内将不良情绪转移,产生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短。
2妇科七情致病以肝郁为特点
对于七情致病自古就有许多记载,如《三因极—病证方论》载:“忧思伤肝”;《景岳全书》云:“悲哀伤肝”;《普济本事方·惊病抑肝补脾论证》说:“因惊恐,肝脏为邪。”可知七情过激虽然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皆可伤肝。现代众学者也认为思虑过度可能引起情绪抑郁,即肝郁证。情志为病的主要病机是气机失常,但首当其冲是肝之气机运行失常。[3]肝为刚脏,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其生理作用之一就是调理冲任。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其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肝经之气调畅,则经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则可致冲任二脉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七情对疾病的影响分析论文
【关键词】情志;七情;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从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及其致病原因以及对治疗的影响论述了七情与疾病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及致病原因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
1.1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的影响。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
1.2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究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究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劳务工失眠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劳务工的失眠特点,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厂468例劳务工失眠病例,进行类型、证型、治疗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失眠类型:难以入睡占82.91%,与肝经失调有关的证型共265例,占56.62%,明显高于与其它证型病例之和(P<0.001),总的治疗有效率89.49%。结论:劳务工失眠,采取药物和心理配合的综合治疗,从自身、厂方、社会三方面着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劳务工;失眠;辨证论治;心理治疗
失眠是劳务工常见病症之一,它影响着劳务工的休息、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带来身心健康的困扰、生理节奏混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现就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厂468例劳务工失眠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厂有20000多名劳务工,他们的年龄在18~42岁之间,18~25岁青年人占95%,女性占总人数的63%,男性占总人数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未婚占91%,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的468例中,女性316例,占67.52%;男性152例,占32.48%。24岁以下187例,25~34岁的25例,其他年龄段4例,平均发病年龄(21.3±1.9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中失眠的诊断标准。
试析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发原因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过程相对复杂。中医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名称,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偏枯”等范畴。课题组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为本虚标实证,病因病机与虚、瘀、痰、毒等致病因素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不外乎内因素体不足和外因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导致机体虚弱而引起。其病程历经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两个阶段,并通过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有利于该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疾病(或致病因素)。
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尤其易在心脑血管等处引起缺血性疾病[1]。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感染性疾病致死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病率和致死率却不断提高,已引起社会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脑AS。为此,研究中医对AS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本病的辨证论治,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目前,普遍认为高血脂症、高血压病、遗传因素、吸烟、年龄、糖尿病和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AS多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与我们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有关。下面浅谈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